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64266708819
-
2 # maimi32709
1、採蓮曲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菱葉縈波荷颭風,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 2、採蓮曲作者:【崔國輔】 年代:【唐】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並著採蓮舟。 3、採蓮曲二首 作者:【王昌齡】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4、採蓮曲作者:【李白】 年代:【唐】 體裁:【樂府】 類別:【未知】 若耶溪邊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 風飄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5、採蓮曲作者:【劉方平】 年代:【唐】 體裁:【樂府】 類別:【未知】 落日晴江裡,荊歌豔楚腰。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所以呢,唐詩《採蓮曲》的作者共有五位,不過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了
採蓮曲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菱葉縈波荷颭風,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 【註釋】: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採蓮曲 作者:【崔國輔】 年代:【唐】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並著採蓮舟。 《採蓮曲》,樂府舊題,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採蓮女娃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崔國輔的這首《採蓮曲》就是一首清麗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漵(xù序),指水塘邊。“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講究。用“玉”形容塘邊,就比用“綠”顯得明秀、準確、傳神,它能使人想見草茂、氣清、露珠欲滴、風光明媚的景象;玉漵配以鮮花,為主人公的活動設計了明麗動人的環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讀者可以因此想見Sunny燦燦,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蘭舟,相映生輝的情景。繪畫學上,很講究“補襯”之色,以“金”色補襯其他顏色,則使和諧的色調更加光彩明豔。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這一聯中,“爭”、“亂”二字,也運用是活而有力。“玉漵花爭發”,這句是說,玉光閃閃的水塘之濱,絢麗芬芳的鮮花競相開放。一個“爭”字,把百花吐芳鬥豔的繁茂之態寫活了。“金塘水亂流”,塘水本不流動,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著一個方向流;但由於有了幾多採蓮輕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迴旋起來;一個“亂”字,寫盡了青年男女們輕舟競採、繁忙不息的勞動情景。詩人不寫人的活動,人的活動自見,只從水波蛇行迴旋的亂流中,便可想見人物的活動情態。 這些江南水鄉的青年男女們天真活潑,對美好的愛情有著大膽熾熱的追求:“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情侶們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擔心水波再把他們分開,於是兩隻船兒緊緊相靠,並駕齊驅。“畏相失”,活現出青年男女兩相愛悅的心理狀態,寫盡了情侶間的相互愛慕之情。 詩人很善於捕捉富有詩情畫意的景物,寫得神態逼真,生活氣息濃郁,風味淳樸,是一首活潑清新的抒情小詩,它反映了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傅經順) 採蓮曲 崔國輔 玉漵花爭發, 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 並著木蘭舟。 《採蓮曲》,樂府舊題,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採蓮女娃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崔國輔的這首《採蓮曲》就是一首清麗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漵(xù序),指水塘邊。“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講究。用“玉”形容塘邊,就比用“綠”顯得明秀、準確、傳神,它能使人想見草茂、氣清、露珠欲滴、風光明媚的景象;玉漵配以鮮花,為主人公的活動設計了明麗動人的環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讀者可以因此想見Sunny燦燦,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蘭舟,相映生輝的情景。繪畫學上,很講究“補襯”之色,以“金”色補襯其他顏色,則使和諧的色調更加光彩明豔。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這一聯中,“爭”、“亂”二字,也運用是活而有力。“玉漵花爭發”,這句是說,玉光閃閃的水塘之濱,絢麗芬芳的鮮花競相開放。一個“爭”字,把百花吐芳鬥豔的繁茂之態寫活了。“金塘水亂流”,塘水本不流動,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著一個方向流;但由於有了幾多採蓮輕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迴旋起來;一個“亂”字,寫盡了青年男女們輕舟競採、繁忙不息的勞動情景。詩人不寫人的活動,人的活動自見,只從水波蛇行迴旋的亂流中,便可想見人物的活動情態。 這些江南水鄉的青年男女們天真活潑,對美好的愛情有著大膽熾熱的追求:“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情侶們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擔心水波再把他們分開,於是兩隻船兒緊緊相靠,並駕齊驅。“畏相失”,活現出青年男女兩相愛悅的心理狀態,寫盡了情侶間的相互愛慕之情。 詩人很善於捕捉富有詩情畫意的景物,寫得神態逼真,生活氣息濃郁,風味淳樸,是一首活潑清新的抒情小詩,它反映了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採蓮曲二首 作者:【王昌齡】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採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豔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豔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豔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採蓮曲 作者:【李白】 年代:【唐】 體裁:【樂府】 類別:【未知】 若耶溪邊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 風飄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溪邊:又作溪傍 香袖:又作香袂 採蓮曲 作者:【劉方平】 年代:【唐】 體裁:【樂府】 類別:【未知】 落日晴江裡,荊歌豔楚腰。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註釋】: 《採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又稱《採蓮女》、《湖邊採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採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採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採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餘暉掩映,金波粼粼,盪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徵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此處“豔”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裡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絡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已經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幹什麼呢?唱的又是什麼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採蓮。傍晚還在採蓮,表現了她的勤勞,邊採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生活氣息的採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並不滿足於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採蓮的場面,而著重於刻畫採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採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出勤勞的品質。聯絡日暮採蓮,自然讓人瞭解到採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該是多麼勇敢多麼勤勞啊!這兩句不僅寫出採蓮女的能幹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相容,由於詩人擇詞煉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語,涵蓋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