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29199130179

    韓信之死

    按照歷史的說法,韓信死於謀反。因為疑點太多,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想為韓信翻案,看著《史記》,目光反覆在那僅存的幾頁史料前遊移,其實,翻案,我也想,因為太蹊蹺了。

    歷史是成功者的讚歌,雖然太史公為了公正,已經付出很多,但生活在那個朝代,他也有自己的底線,不然,就沒有機會將那本書寫完了。然而,在一些違背心願的地方,他還是暗暗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供我們思考。

    最明顯的,就是項羽,而韓信也有。對同一件事的記錄,項羽本紀和與其相鄰的高祖本紀每每相忤,讓你不懷疑都難。而在韓信問題上,雖沒有這樣明顯的暗示,但在謀篇佈局與他人傳記中,也影影綽綽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疑問,最核心的,在韓信的同謀陳豨和舉報韓信的那個人。

    史記正面的記載,韓信死於一場政變,據說陳豨上任之前,曾經拜訪過他,他和陳豨就此串通,約定同時舉兵,一內一外,企圖推翻劉邦,結果被人告發,被蕭何和呂后先發制人,殺於鍾室。

    這看似沒有問題,可是,問題卻恰恰出在這裡。

    陳豨,何許人也?史記語焉不詳。說他“不知始所以得從”,就是不知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原因跟隨了劉邦。但在《高祖功候月表》中,卻詳細記載了他的來歷:

    “陳豨以特將將卒五百人,前元年從起宛朐,之霸上,為侯,以遊擊將軍別定代,已破臧荼,封豨為陽夏侯。(陽夏,地屬淮陰)”

    又在著名的司馬式點評中說:“陳豨,梁人,其少時數稱慕魏公子,及將守邊,招致賓客而下士,名聲過實。周昌疑之,疵瑕頗起,懼禍及身,邪人進說,遂陷無道。於戲悲夫!”

    功候表中詳細載明瞭他的來歷,他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原因開始跟隨劉邦,甚至連他小時候的故事都門清,可是,為什麼史記正文中卻來那麼一句——“不知始所以得從”呢?

    如果說史料太多,記憶出錯,那對於年代久遠的人物還有可能,但陳豨是幾乎與司馬遷同時的人物,只比他早了不到100年,陳豨平生好結賓客,禮賢下士,他的故事那一百年間可能還在世間流傳,作為時代最優秀最勤奮的太史官,司馬遷不可能迷糊。

    那只有一種可能:裝的。

    當邊疆出現變亂時,那麼多將軍,卻偏偏讓他統領邊疆的兵馬,看得出來,劉邦對他多麼信任,多麼器重,他卻背叛了劉邦。劉邦親自征討,也可以看出他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如此一個人,不會來歷不清,他曾經多麼受劉邦的信任!

    這樣,太史公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為了同當朝保持一致,也只能如是說,但由於時代太近,關於他的資料太多,根本遮掩不住,於是,為了歷史良心,司馬遷又在比較冷門的功候表中,照實記下了一切。

    這樣一個人,深受器重,掌握兵權,卻竟然造反,劉邦深惡痛疾,將韓信的事,嫁禍於他,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看功侯表中的材料,陳豨是在鴻門宴很早之前就跟定了劉邦,並且不是空手投奔,而是帶兵歸義。這樣一個人,比韓信提前加入革命的隊伍,並有一定的資本,如果和韓信有關,早就有關了;韓信數次征伐,都不見他的蹤影,他唯一被記下來的功績,就是革命勝利後平定臧荼之亂,被封為陽夏侯,而韓信並沒有參加此次平叛。

    他和韓信唯一的關聯,是他的封地在韓信的地盤上。(但因為國家需要,當時許多侯爺們往往都不去封地上任,所以才有了賈誼後來“使諸侯歸國”的建議,結果被一群不願歸國的老臣們中傷,從此命運不堪。)想想也是,如此受皇帝器重的人物,如果被放在韓信的營中,那也應該是同曹參一樣的角色,即使不像曹參那樣功名顯赫,至少韓信也會對他存有戒心。

    就憑這樣的關係,韓信怎麼會把身家性命交給他,同他商量造反的事呢?韓信一生那麼多部下,為什麼偏偏會看上這樣一個不靠譜的人呢?造反這樣高風險的事,肯定只有兩個人知道,韓信死得很匆忙,死前只提起蒯通,沒有說過任何關於他和陳豨的故事;而陳豨被舅黨主要成員樊噲斬於邊疆,更沒有開口的機會;那麼,關於韓信和陳豨謀反的故事,是誰這麼聰明,就給查出來了呢?還說得那麼傳神,那麼詳細,那麼生動,連一呼一吸、一言一行甚至一個表情都清晰地記載了下來。

    簡直是在講故事,所以,事情的真相可能真的就是在講故事,明顯的栽贓!反正死人不能開口,牽涉到皇帝、皇后和相國,也沒人敢查,但韓信就這樣冤死了。

    太史公在對陳豨的點評中,也沒有說他的造反和韓信有半毛錢關係,而是被周昌懷疑,被中央督察組查出問題,又被奸人利用,因為害怕才造的反。

    他造反時,並沒有像案卷中說的那樣,第一個聯絡韓信,並與他裡應外合,一舉推翻劉邦王朝;而是找了早在多年前就因為同樣的原因投靠少數民族的韓王信,企圖壯大自己,並借鑑他的例子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所以,他的行軍路線也很詭異。如果要推翻劉邦,那麼應該採取攻勢,向南進軍,以漳水甚至黃河為據點,佔領邯鄲,以此與劉邦對抗,並儘量和同謀韓信會兵一處。可是,他卻向北行軍,連劉邦看到他的行軍路線都大喜,說他這樣做——“無能為也”。

    這正露出了馬腳。那個關於裡應外合的陰謀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強加於韓信,甚至兩人是否真的認識都令人懷疑。他只想保全自己,並借鑑前輩的例子,聯絡匈奴,為自己找好後路。

    可是,官方為了借他的事件殺掉韓信,卻偏偏不顧事實存在,編造那樣幼稚的謊言,真是卑鄙。

    另一個疑點是舉報韓信造反的人。據說那人舉報的原因,是他的哥哥(時為韓信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要殺他,他為了救哥哥的性命,向呂后告狀。(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此人(舍人)無拳無勇,既沒有為國家做任何貢獻,也不是皇帝的親朋好友,在歷史上隻影影綽綽出現過一次,還是背對著大家,由他的弟弟打主子的小報告,卻因此而被封侯,並且一封就是2000戶。

    2000戶雖然不多,但許多戰功顯赫的將軍也不過1000戶,拿項羽屍體領賞的五個人也沒有達到這樣厚的賞賜,他憑什麼?

    只能說,他可能是某件見不得光的事的主角,這是他的封口費。

    在關於韓信造反的卷宗中,詳細的記載是韓信已經部署好了一切,並暗中派使者到陳豨那裡,只等陳豨舉兵,立馬響應。他響應的資本,據說是:“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就是說他和家臣陰謀作亂,欲假傳聖旨,放了那些有可能仇恨社會的人,以那些人為資本,進行宮廷政變,襲擊呂后和太子。他之所以還沒有行動,就是在等陳豨的行動。

    看來,謊言編造者還是充分尊重了韓信此時已經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兵力這樣的事實,但是,為了栽贓,實在找不出可以供他作亂的工具,於是絞盡腦汁,只想到了諸官徒奴。

    什麼事“諸官徒奴”呢?諸,就是諸多;官,就是官方;徒奴,刑徒奴隸,都是被社會專制不能充分享受公民權利的人。從中可以想見一個昔日統兵數十萬的大將軍,此時被整成了什麼樣子,連一點像樣的兵也找不到了。

    這個幌子實在是找得幼稚。這些人沒有行動自由,無從提前策反,只憑一個他們受到社會的壓制有可能對社會擁有報復心理就指望你登高一呼,他們八方相應?別逗了,你誰啊?這些人長期處在社會的陰暗面,可都不是善茬。

    就像現在劫獄,若沒有提前做大量的策反工作,開啟牢門,放了犯人,就指望他們冒死跟你打江山,你覺得現實嗎?何況劉邦約法三章十幾年,監獄裡已不像前朝那樣關那麼多犯人了。

    這種靈感可能得益於韓信手下敗將章邯當年的故事,可是,此一時彼一時也,這些陰謀家還真是不容易,陰個人實在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何況,一個關中,一個河北,相距數百公里,又沒有電話,怎麼等?這都是問題。無怪乎陳豨九月造反,韓信十月都沒有反應,這些編造謊言者是什麼腦子?可是,想整你還怕沒有理由?

    韓信深諳兵法三味,孫子兵法倒數第三章九地篇說:“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勵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專門講軍事行動前的保密工作。

    他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卻做不到。

    所以,如果真要造反,一個因為得罪了他,眼看都要被殺的舍人,怎麼可能知道得如此詳細?即使知道,以他的軍事素養,還控制不了一個小小的院子?居然露出破綻被他透過弟弟通風報信?

    以往那麼多大仗,動輒上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形勢錯綜複雜,各種專業的情報人員都沒有突破他的防線,偏偏這樣一個小小的宮廷政變,這樣一個業餘的人員,就出了意外?實在匪夷所思。

    所以,只能說是人為。這個舍人和他的弟弟很可能就是提前安排在韓信身邊的線人,按照領導的意思,在特定的時候,特定的環境中,故意製造問題,以達目的。

    這現在還並不明顯,兩年後就非常明顯了。因為對付彭越和黥布,幾乎是同樣的手法,也是他們得罪了下人,下人通風報信,然後皇帝出面,斬除了惡人。

    一件事上演一次,還有可能,頻繁上演,傻子都能看出貓膩。

    所以,輪到黥布,猛人出場,也就不跟你廢話了,當劉邦問他為何造反,企圖從他口中聽到像韓信彭越一樣的辯解或者告饒的聲音時,他心道這你不最清楚嗎?又何必問!

    於是,還像當年對待項羽一樣,鐵漢子黥布頂天立地,做了就做了,你能拿我怎樣?直接回了一句,差點沒把劉邦嗆死:“欲為帝耳!”其實他哪裡是想稱帝,只不過是句氣話,不齒劉邦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醜陋嘴臉,心知自己已沒有其他選擇,故意拿話堵他。

    其實,當時的人們早就已經發現問題,並在與劉邦親信滕公的對話中,不怎麼含蓄地表達了出來:“是故當反……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所以,透過種種的亂像,我只能說,韓信死於栽贓,根本不是什麼宮廷政變。

    而栽贓的人,是呂后。當試探不成,她已決定痛下殺手。

    第十四年(漢十一年)春天,韓信死時,可能已經明白了什麼,所以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兒女子,當然不是劉邦,而是呂后他們。劉邦並無意殺他,只是想廢掉他的武功,所以當劉邦看到他的死,雖然所有的人都告訴他說韓信和陳豨串通陰謀作亂,但他卻是:“且喜且憐之。”根本沒有對造反者的痛恨,只是出於對一個曾經跟隨了自己多年為自己立下赫赫戰功而又對自己造成威脅的部下的正常感情。

    可見,政治高手劉邦一眼就看到問題的實質,他並不相信什麼陰謀造反之說,但這件事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壞事,他默許了,並與妻子兒女一起,製造並助推了那個造反的假象,因為這才有益於他的江山,事情已經至此,追究沒有任何意義。

    在這點上,他是聰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x23和mate20x哪個好,綜合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