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文學的小雅
-
2 # 齊寶123ABC
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肋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 半斤
黃芩 三兩 人參 三兩 半夏 半升(洗)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這一條講小柴胡湯。這個方子很重要,可以說是治病的時候用途最廣泛的一個方子。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治半表半里的陽性病,也就是少陽病的主方。半表半里涵蓋的是除表與裡之外的廣大區域,三焦系統和大部分臟腑都在這個區域,各種疑難雜症也大多在這個區域。
為什麼疑難雜症多在半表半里?因為表病相對來講沒那麼複雜,萬病若能出表都是好事。
為什麼疑難雜症多在半表半里?因為表病相對來講沒那麼複雜,萬病若能出表都是好事。偶爾長溼疹長面板病是好的,說明病出表了,毒素出來了,裡面就無事了。長瘡長疔更好,我記得小時候很多人都會長瘡,尤其是春夏之交的時候。現在長瘡的少了,生癌的就多了。
是不是跟抗生素有關係?很難講,先不說化學毒素的傷害和沉積,吃過西藥片的都知道,抗生素是很苦的,用中醫的角度來看都是苦寒的東西;大量的水輸入身體也會造成陰寒,因為水是陰性的。所以西醫治療往往會讓人體陷入陰證。
陰證有個特點,就是很少發燒和疼痛,病人自體感覺沒那麼難受。病入了裡,身體裡面沒有神經,當然沒那麼難受。很多人輸了液覺得舒服些了,其實是陽證治成了陰證。當時舒服些,隨後又會造成別的疾病,所以現在長期依賴醫院的病人特別多,疑難雜症和惡疾也特別多。
為什麼病會從表進入半表半里呢?根源在脾胃。《傷寒論》是以脾胃為中軸來看待人體的。脾胃好比車輪的軸心,其它的地方好比車輻,車輻是圍繞車軸運轉的。當 脾胃弱了之後,津液能量化生不夠了,無力將病邪排出於體表,病邪就會入內。如果在半表半里這個區間僵持住了,就產生了半表半里證。
先把整個條文解釋一下,再來詳細 講小柴胡湯。
為什麼說“脈浮細而嗜臥”是“外已解也”?我們前面說過,脈浮緊是表不解,汗不得出。如今是脈浮而細,說明體表通暢了,邪氣已經開始解了,所以脈不緊繃著了。為什麼脈細呢,說明氣血也消耗了。
這時人就會產生“嗜臥”的反應,就是老想睡覺,這是人體為了生長氣血產生的一種自我調節反應。這種反應往往是在邪氣解除之後才會有。當人體還有邪氣的時候,哪怕疲乏也常常是煩躁的,想睡也睡不著,因為肌體需要亢奮起來去攻邪。
在臨證上經常碰到這種情況,病人剛吃藥的頭幾天會頭暈,或嗜睡,有時還會有腹瀉的反應,
病人往往以為這是不好的反應,其實不是這樣。如果沒有給病人下瀉藥,甚至下的是一些所謂的健脾止瀉藥,病人反而有腹瀉的話,這是大好的反應,這是人體自己在排邪氣排淤積。
《黃帝內經》裡有一句話:“藥不暝眩,厥疾弗療。”暝眩就是眩暈反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吃了藥如果沒有頭暈反應的話,嚴重些的病是治不好的。有病人剛 吃一二劑藥的時候頭暈得要扶牆,但病很快就好了。嗜睡、腹瀉事實上也是暝眩的類似反應,原理是一樣的,是人體生長能量和排病邪的反應。
如果“脈但浮者”,就是脈只是浮,沒有嗜睡反應,那病邪還沒有完全去,還有表證。條文裡說的是與麻黃湯,古代用竹簡刻字很費力,難免惜字如金,不能但憑一個脈浮就給麻黃湯。還是要全面辨證,有充分的麻黃湯證才給麻黃湯。
-
3 # 本貞
傷寒論第37條: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條講太陽病過了十多天,已經過經了。那麼他要麼在新的自愈週期裡進行自愈,或者不能自愈而等待治癒,要麼就傳經,即病性發生改變。
一個太陽病自愈週期一般是7天,10日左右肯定是第二個週期了!
經過一個多週期之後,正氣邪氣經過對抗,可能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自愈的話,人的正氣也會有些不足,所以有點疲憊是正常現象。
所以,自愈之後脈雖浮,但是細,說明氣血不足,人肯定疲憊,疲憊就會嗜臥,愛躺著愛睡覺。同時,脈也沒有緊像和數像,說明表寒沒有了,發熱也沒有了!這就是病好了!——外已解。
但是,這種自愈並非正氣非常旺盛,完全驅邪外出的自愈,他的自愈不是很徹底的!
民間很多人會說,感冒了不用治,抗一抗自己就好了!這樣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的確,抗一抗是有可能自愈的,但自身免疫力未必會增強!
難道你沒見過三天兩頭感冒的人嗎?他的免疫力增強了嗎?
體質特別好的人,自愈之後是可以完全恢復的!但體質不怎麼好的人,雖然可以自愈,但外邪未必完全排出,很可能會留有一點餘邪,餘邪不盡,滯留於體表腠理經絡,必然阻礙經絡氣血執行,久而久之,形成氣滯血瘀!
氣鬱日久,必然化熱!這種鬱熱,就是少陽之熱!
不僅這種體質不好勉強自愈的人會有這個問題,現在人外感之後用西醫西藥來治,掛吊瓶子,雖然可以解除症狀,但外寒卻沒有排出去,也會導致這種餘邪鬱久化熱的問題!
這種鬱熱發作為病,是非常多的!我們常見的各種莫名發燒,持續低燒,陣發性發燒,各種炎症,咽炎口瘡,瘡瘍腫痛,各種過敏,等等,往往都是這麼來的!
這些毛病,基本都可以叫做肝鬱化熱,叫做少陽病!
這種少陽病,上面講的留邪化熱是其中重要病因之一。其他病因也有,比如情志鬱結,鬱怒傷肝,等等。
這些病因發病還都有個比較共性的生理基礎,那就是體質偏弱,氣血不足,脈細弱。
所以,本條太陽病十日以後,脈浮細而嗜臥,雖然是自愈的表現,但也說明患者體質平素就不是特別強壯,應該是比較弱一點的!否則怎麼會因為感冒十來天就疲憊嗜臥呢?
況且這種自愈,本來就埋藏著少陽病的種子!——脈浮,外寒已解,脈還浮,那麼這個浮就不是外寒所致,而是體內鬱熱所致,鬱熱外發不透,所以脈浮!脈細,氣血不足,正好是少陽病的發病基礎!
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患者,感冒好了,不發熱不流鼻涕了,自己也感覺輕鬆了,但是他可能會鼻子長瘡,口腔潰瘍,咽乾咳嗽等等。——這就是感冒之後的鬱熱所致!
綜上所述,本條實際上描述了一個體質比較弱的患者,患太陽病的情況。過了十來天,他可能自愈了。這是一種情況。
另一種情況——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這一段是說,患者太陽病十多天之後,沒有自愈,而是出現了胸滿脅痛的症狀,就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就是少陽病的主要方劑,代表方劑。用小柴胡湯,說明是少陽病!
實際上,胸滿脅痛,就是少陽病的典型症狀之一!出現這個症狀,用小柴胡湯是對的!
本來這個患者就有患少陽病的體質基礎,所以他不能自愈的話,傳變為少陽病是很正常的!
既然傳變為少陽病,就要用少陽病的方劑。所以後面列出了小柴胡湯的組成成分!但是,本條的重點不是講小柴胡湯的!後面專門有條文講小柴胡湯,所以我們這裡不講小柴胡湯的方劑組成。
這裡只要知道太陽病多日之後,有可能傳變為少陽病,就可以了!
那麼,太陽病十日以後,也不一定傳變為少陽病哦!也可以繼續留在太陽經。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這句話就是說,雖然太陽病十多天了,也沒自愈,也沒傳經,還在太陽經裡,那麼我們就還是按照太陽病來治!
脈但浮,脈只是浮而已,能說明什麼問題嗎?不能!那怎麼就決定用麻黃湯了呢?
這裡應該是文字有缺漏。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不管他太陽病多少天了,只要他還是太陽病,我們就還用太陽病的方法來治!至於具體的方劑,就看他是太陽傷寒還是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就用麻黃湯,太陽中風就用桂枝湯!
至於判斷傷寒和中風,還是看舌脈症狀,無汗脈緊是傷寒,有汗脈緩是中風。就不用多說了!
本條的意義,主要是說,太陽病可以拖延很多天,但我們診斷並不以患病時間長短為依據,而是以症狀為依據!
症狀上看,他好了就是好了,不好的話如果還是太陽病,那麼就還按太陽病來治,如果傳經了,那就按傳經之後的症狀來診斷,屬於少陽病就按少陽病治,屬於陽明病就按陽明病來治!如此類推。
-
4 # 木乙牛城
傷寒論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這個恐怕只有我能解釋的清楚,中醫很難,與道法合,也就是說你得去悟道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
中醫有四大經典,其中傷寒論是以“症狀”辯“經絡”的經典,通俗講就是根據什麼症狀,知道病邪問題出在哪裡。
人身呢,只有六經絡,也就是說人身只有六種病,所以在傷寒論裡只有六種病,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這是化繁為簡的治病手法,非常高明。
37條呢,告訴我們太陽病,十日之後的三種症狀情況,脈浮細,嗜睡,則病好了。有胸滿則傳邪到少陽經了,要用小柴胡。有脈但浮,還是太陽病,喝麻黃湯。
這樣的,好理解吧。多看經典經書,慢慢理解。
回覆列表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答:㈠辨識“太陽病,十日已去”的臨床意義有二,一是論太陽病因不治而自愈;二是強調辨治太陽病應積極治療,不可拖延病情。㈡辨識“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的臨床意義有二,一是論太陽病向愈可能出現一些特殊表現;二是論太陽病病程較長,正氣有損傷,正氣恢復需要蓄積力量。㈢張仲景論“十日已去”的臨床意義是突出太陽病因夙體因素而決定疾病恢復需要時間較長。
②怎樣理解“設胸滿,脅痛者”?
答:㈠辨識“胸滿”的臨床意義有二,一是在太陽;二是在少陽,臨證必須重視同中求異。㈡辨識“脅痛”的病變證機是少陽膽熱,氣機鬱滯,經脈不利。㈢辨治少陽膽熱證,或以胸滿為主,或以脅痛為主,或以胸滿,脅痛為主。
答:㈠張仲景論“脈但浮”而強調辨太陽傷寒證,脈未必都是浮緊,也未必是浮數,可有僅僅是脈浮。㈡運用麻黃湯主治不能侷限於“脈但浮”,臨證還必須結合相關病證;張仲景論“脈但浮”的目的是突出運用麻黃湯,只要病變證機具備即可,而不必病證表現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