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夢16
-
2 # 河東來
一、上古儒教,從周公“制禮造樂”創立儒教開始至秦始皇“焚書坑儒”宣告儒教的終結,其特徵主要是政教合一,研究儒教的神學也就等同於研究國家統治理論,既屬於宗教管理學,又屬於國家管理學,其代表人物是思想啟蒙者周文王姬昌和理論大成者周公姬旦。
值得注意的是,領導儒教的祭司階層是道家,儒教的宗教信仰模式,國家管理模式都是道家當家,其職能是“訓御帝王”和“訓御百官”,做實際工作的儒家此時是被領導者,按照史書記載,他們的標準稱呼是方士和儒生,道家是恆定要擔任儒家的老師角色。
當時儒家孔子有一句名言,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往人們通常將其作為好學的典範,其實隱含的意思就是要向道家學習,就是指人上三人的群體,必有一個道家人物擔任“師”的角色,只有大家服從於“師”的教誨,尊師重道,這個人群才會團結,群體利益才能得到維護。
二、中古儒教,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建立,一直到“程朱理學”的興起而事實上被取代,雖然形式上的儒教仍然存在,但實質上已經迴歸事實上的無神論,國家體制由政教合一變成政教分離,所謂的儒教已經實際蛻變為儒家,其代表人物是理論先鋒董子董仲舒及其先師孔子孔丘。
三、近古儒教,從“程朱理學”開始確立,直到滿清政府時儒教的覆滅,其代表人物是理學起源者“二程”(程顥和程頤)和理學集大成者朱子朱熹。
四、近代儒學,在國家生活中已經是非主流,成為了被推翻的物件,所謂“打倒孔家店”即是形象的比喻,但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思想。
五、現代儒學,傳統的儒學思想又有了復甦,影響較大的標誌性事件主要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建立,儒商觀念的提出。
-
3 # 使用者6173735279937
儒學經歷了兩個大的友展階段,儒者是以喪葬祭祀為業,第一階段以喪葬祭祀為業的孔老二,孔老二以喪葬祭祀為職業教學,參雜文化教學和從政的簡易教學,孔老二有一定的教學特色,但教學內容簡單主要以禮樂教學為重,以及從政的以孝侍君的職業道德教肓,這一教學方式一直持續到獨尊儒術以前,是以喪葬祭祀,文化,從政的陳雜的職業教學為,但因教學內容不全面,幾百年間沒造就出什麼可用之才,包括孟軻,曾參,荀子,孔老二本人,儒學發展的第二階段,是獨尊儒術後,以董舒為代表唯心儒學,及朱程理學,封建帝制被推翻後終結了儒學的,儒學脫離喪葬祭祀為漢代以後。
回覆列表
儒學思想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萌芽階段
周公,姓姬,名旦,史稱“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弟弟,被儒家尊稱為“元聖”。周公曾經兩次輔佐武王東伐紂王。武王逝世後,繼位的武王之子成王尚且年幼,周公攝政七年後歸政於成王。周公還政後,主要精力用於制定禮樂制度上,並且時常勸勉成王勤政。
周公像
周公制定了完善的禮樂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正式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正式的建立了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的制度,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也因此被尊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是孔子最為崇尚的古聖先賢,《論語》記載孔子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可見周公在孔子心中的重要性。
2.創立階段
到春秋之時,由孔子正式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正式地出現在中華大地。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華人。孔子開創了私學;倡導“仁、義、禮、智、信”,主張“克己復禮(周公制定的禮)”;修訂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經典。孔子逝世之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其思想整理成為《論語》,成為古代的必讀經典。
至聖孔子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其創立的儒家思想給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華文明的。孔子也因此被稱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萬世師表”“至聖”。
3.發展階段
戰國之時,儒家思想由孟子進一步發展。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戰國時期鄒華人,被儒家學派尊為“亞聖”。孟子為孔子弟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其思想繼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並且進一步的提出了“仁政”學說。孟子提出的“仁政”“王道”“人性本善”“法先王”“民貴君輕”等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子與其門人合著的《孟子》一書,為四書之一,是古代必讀經典。
亞聖孟子
4.大成階段
在孟子之後,荀子進一步發展了儒家的思想,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華人。荀子對各家的思想均有批評,唯對孔子較為推崇。荀子在對各家的思想進行批判吸收,對先秦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總結,形成了自己的學說。
荀子
與孔子的“仁”,孟子的“義”相比,荀子更加註重“禮”“法”,持“性惡論”,更加註重社會秩序,更加註重現實。也因此荀子的學生中最為著名的韓非、李斯均為法家代表人物。荀子留有著作《荀子》,系統的介紹了其思想。荀子的“帝王之術”被後世廣為推崇。
5.儒學的獨尊時代
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處於獨尊地位。
董仲舒,西漢廣川人。董仲舒以儒家的宗法制為中心,廣泛的吸收了陰陽家、法家、道家的思想,建立了一個把神權、帝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的帝制神學體系,使得儒學在兩千多年內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其提出的“大一統”“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理論,成為歷代統治者統治的重要依據。
6.玄學階段
魏晉時期,社會矛盾激化,統治階層相互傾軋,社會動盪不安,政局不穩。在這樣的混亂情況下,當時的名士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於亂世,越來越多的名士選擇了叛逆,或是佯狂避世,或是癲狂度日……此階段,促進了儒釋道的合一,因此產生了“玄學”。此階段,並不能稱之為儒學,但是去廣泛的吸收了儒學思想,突破了“獨尊儒術”,是三教合一的開端。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竹林七賢,陶淵明等。
7.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創,經過其弟子的發展,再到朱熹集大成。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要“存天理,滅人慾”。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
二程,即程顥、程頤兄弟,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二人同為理學的奠基人。二人的思想觀點被收入《二程集》。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世稱朱文公,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卻享祀孔廟者。朱熹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
8.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陽明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陸王心學一般認為肇始孟子、興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往往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客觀唯心主義”)。
心學的代表人物為明代大儒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諡文成。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題,極大的衝擊了僵化的程朱理學。
王陽明
9.儒學思想的變異
明清之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誕生,一批新的思想家出現了。他們繼承了程朱理學的許多思想,但又力求變革,力求有所更新。他們的代表人物有明末的李贄,明清之交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他們進一步發展了儒學,對晚清民主思想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晚年被汙下獄,自刎死於獄中。李贄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等。李贄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這對當時的傳統思想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被保守勢力斥之為“異端”、“邪說”。李贄旗幟鮮明的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故此起名為《藏書》、《焚書》等。
李贄
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明亡後,他數次參與抗清運動,。他刻苦鑽研,勤於著述,著作有一百餘種,後人集為《船山遺書》。
王夫之
顧炎武,初名絳,字寧人,世稱亭林先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後,參加了抗清起義。起義失敗後,十謁明陵,遍遊華北。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
黃宗羲,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他領導復社成員堅持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他召募義兵,成立“世忠營”抗清。明亡後隱居著述,屢拒清廷徵召。主要著作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集》等。
黃宗羲
10.新儒學階段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西化的思潮在中國的影響不斷擴大,但是有一批學者堅信中國傳統文化對對中國仍有價值,認為中國的儒家文化與人文思想具有永恆的價值,謀求中國文化現代化與社會化。當代新儒家一方面致力對儒、釋、道三家作出新的詮釋及應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在中國傳統智慧之內,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也可發展出民主與科學等現代思想。代表人物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
梁漱溟
梁漱溟,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代表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鄉村建設理論》等。1988年,梁漱溟病逝於北京,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