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門守衛者

    這個話題實在是太大了,我簡述。

    明代的大禮議是怎麼一回事呢?要從明弘治帝朱佑樘說起,簡述朱佑樘吧,這大爺一生就取了一個皇后,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朱佑樘十八年的苦心經營,加上三位治世明臣內閣劉健、謝遷、李東陽的大力扶持,創下了弘治中興的局面,誰想到天妒英才,三十六這位爺就掛了,正德皇帝也是個被寵溺壞了的孩子,對於玩是一把好手,對於治理江山,算了,對於禍害江山,也是一把好手,因為信任“內宮八虎”加上立皇帝劉瑾的獨斷專權,使得大好的江山滿目瘡痍,其實也不能怪朱厚照,他只是貪玩了一些,根本沒有選擇就被摁在了皇帝的位置上,也沒人問過他想不想當這個皇帝。

    不過跟他老爸一樣,也是英年早逝,三十歲就掛了,咋辦呢?千頃地裡一棵獨苗啊,他也沒兒子,但是!留下了一份遺詔,小弟對這份遺詔的真實性打個問號,遺詔上說

    “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

    啥意思?爺不玩了,讓我弟弟朱厚熜玩去吧,趕緊的,等不了了快點兒。

    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我就想知道朱厚照是咋想的要傳給他弟弟?‘兄終弟及’我明白,朱厚照獨子啊?只能往上推,他爹那一輩,朱佑樘是老三,那就是老四朱祐杬了,興獻王,也死了啊,那就剩下長子朱厚熜了,問題是這份遺詔是朱厚照寫的啊,他怎麼就那麼甘心讓朱厚熜替她孝順母后呢?這是一個疑問。(說楊延和寫的歇著吧,沒主家同意你就能代筆了?況且遺詔是死前死後寫的還兩說)

    這中間還有好多事兒,包括朱厚熜進門的時候問大臣一個問題,從東華門進,就是過繼給張皇后,朱厚照他媽,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大寶,但是!這位爺問了大臣們一個問題,就是兄終弟及是從哪兒開始算的?兄?我親哥哥不是朱厚照,從我爹那輩算,那我爹也得追封皇帝啊,那既然我爹是皇帝,我還過繼個P啊,直接傳位給我就好了啊,我又不是從朱厚照手上得的皇位,你們自己想是不是這個理。

    那我就不能走東華門了,我直接午門進入登上皇位了,你們說對不對?

    這幫老鐵面面相覷,楊延和說得嘞,就聽您的,好吧,其實是沒轍了,楊延和是帝師啊,朱厚照駕崩之後的三十七天都是楊延和一手把持朝政,一定是心向正德的,但是他畢竟只是臣子,國不能一日無君,他的這個解釋人家不樂意,腫麼辦?按你說的辦。

    關鍵是嘉靖帝朱厚熜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才十四歲!

    都是命啊,人生全是命,半點不由人。十二歲當了王爺,十四歲問鼎巔峰,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也只有金三胖能堪堪能跟上他的腳步。

    出道即巔峰,人生贏家,即位了以後就開始改稱號了,既然我是我爹的兒子,那我爹也得是皇帝,追封的也行,不然爺心裡總感覺這皇位來的不正路,所以,改!

    一通大改特改,這幫朝臣不樂意了,你這是於禮法不顧啊,哥們跟你拼了,就在改的過程中兩方互有往來,不過還是朱厚熜贏了,朱厚熜再怎麼名不正言不順也是皇帝,爺高興,你們再跳?全拉到左順門打板子,屁股給你們打爛。後來不止屁股被打爛了,腦子也打爛了,楊延和的兒子楊慎帶頭鬧事,一幫人哭聲震天的逼朱厚熜收回旨意,朱厚熜急了,叫板不是?弄死你們,就弄死了十六個。消停了吧?

    嗯,就這樣,大禮議以朱厚熜的大獲全勝而結束,中間也發生了好多故事。至於說對於後世的影響我個人覺得很消極,朱厚熜少年得志,肯定希望長生不老啊,迷通道教長生不老之術,首輔嚴嵩就是靠著寫道教論文起家的,對於嚴嵩後世的評價也不太正面,我個人認為有失偏頗,今兒就不聊他了,沒他啥事兒。

    以至於嘉靖後期只要跟道教沾邊的事兒都是一路綠燈,靠著這個上位的也有不少人。

    積極影響?我更覺得這是人之常情,哪兒我就多了個爹媽?當了皇帝就得多個爹媽啊?那不成,可能現在的人會覺得不叫事兒,都當皇帝了多就多唄,不過明朝那會兒對於孝字看的很重的,所以根本原因在這兒,華人對於血脈還是看的很重的。

  • 2 # 西堤讀文史

    大禮議這件事的起因很簡單,過程很複雜,結果很血腥,後果很嚴重。

    大禮議是明朝的一件大事,而且大禮議禮事件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明朝內閣的爭鬥和傾軋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為明朝的進一步衰落直至滅亡埋下了伏筆。

    1.大禮議的起因。

    大禮議事件的起因其實很簡單,明武宗沒有子嗣也沒有兄弟,他死後只能從他的堂兄弟裡找繼承人,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代寫遺詔,確定由已經世襲興獻王爵位的朱厚熜繼承帝位。

    朱厚熜和明武宗是同一個祖父,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們兩個的關係,在當時所有的藩王裡面最近,所以由朱厚熜繼承皇位是沒問題的。朱厚熜繼位以後年號嘉靖,這就是後世有名的明世宗。

    朱厚熜繼承帝位,沒有問題,也符合當時的正規禮法。可是問題就出在,嘉靖帝不但自己做了皇帝,還想追封他的父親為興獻皇帝,封他的母親為皇太后。這就不符合當時的正規禮法了。

    所以當時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百官都激烈反對,因為遺詔出自楊廷和之手,楊廷和等人就拿出遺詔裡的“繼嗣”一說,讓嘉靖帝認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為父。認自己的親生父親,上一代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叔父。

    這令年少氣盛的嘉靖帝萬萬不能接受。於是少年嘉靖跟百官展開了激烈的拉鋸。

    2.大禮議的過程很曲折複雜

    一邊是年輕氣盛的新皇帝,一邊是團結一致,自認為佔理的百官,兩邊一接觸,就已經火藥味十足了。

    在此事之前,朱厚熜進京繼位的時候,就曾因為群臣以太子之禮對待他,他不接受,說自己並非是以皇子的身份繼嗣的,因此他選擇駐蹕北京城外,遲遲不肯進城接位。這次衝突,最後還是皇太后驅使群臣妥協才解決的。可見少年朱厚熜的固執和剛硬。

    在大禮議的話題攤牌以後,朱厚熜是處於劣勢的,一來百官都站在楊廷和一邊,又有遺詔在手,二來百官自認為有理論依據在手,所以嘉靖帝沒法跟群臣辯論。

    這時候,有一個老進士名叫張璁的站了出來,此人七次應試不第,四十七歲才考中進士,於是想抓住機會,趕緊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於是他選擇了站在年輕的嘉靖帝一邊。

    為了獲得嘉靖帝的青睞,此人翻遍古書和典籍,為嘉靖帝找到一條“承統非繼後”的理論依據。這條理論的意思是,嘉靖帝繼承的是大明的皇統,而不是明孝宗和明武宗的嗣位,就算他不是明孝宗的兒子,一樣可以繼承大明的皇統,因為他的身份符合繼承皇位的要求,畢竟他是朱家的子孫。

    在這種理論下,嘉靖帝不用再是明孝宗的兒子才能繼位,自己的親爹也不用變成自己的“皇叔父”了。

    這就造成了繼嗣和繼統之爭。

    群臣堅持繼嗣,就是堅持讓嘉靖認明孝宗為親爹。

    嘉靖堅持繼統,就是堅持不用認明孝宗為親爹。

    兩邊激烈爭鬥。除了張璁之外,又有一些官員,比如桂萼,席書,方獻夫等,站在了嘉靖帝的一邊,這些人也就是有名的“議禮諸臣”。嘉靖帝不再孤掌難鳴。

    於是議禮諸臣和百官又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結果張璁桂萼等被貶到了南京。

    接著,嘉靖帝又以辭去皇位為威脅,強硬地將自己的生母接到北京,並尊為皇太后,楊廷和等人無奈,只好妥協。

    然而事情沒過多久,張璁桂萼等人,又一次提出禮議之事,遭到支援繼嗣的群臣嫉恨,他們商量要派人暗殺二人。

    但是,嘉靖帝好不容易找到幾個支援自己的人,怎麼能讓他們出事,於是趕緊把二人封為翰林學士,調回北京。

    後來楊廷和看嘉靖帝羽翼已豐,無法再撼動年輕的小皇帝,無奈之下,黯然致仕。

    繼嗣派一時之間,群龍無首,禮部尚書汪俊仍不屈服,想把百官都召集在一起,串通起來,來一個群諫。總共參與群諫的官員,多達251人。這些人反對嘉靖帝尊自己的生父為皇考,還想讓他認明孝宗為父。

    嘉靖帝一看非常生氣,發現這幫人串通起來搞自己。接著又有幾十個官員也參與了進來。嘉靖帝震怒。

    結果雙方各自做了一點讓步,嘉靖帝的讓步是,既承認自己的生父,也認明孝宗為父,只不過稱自己的生父為“本生皇考”,稱明孝宗為“皇考”。百官的讓步是,同意嘉靖帝追封自己的生父為皇帝,封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

    3.大禮議事件的後果很血腥。

    在雙方妥協以後,嘉靖三年,嘉靖帝為自己的父母舉行冊封儀式,又是祭告天地,又是祭告宗廟,這是要在宗廟裡給自己的親生父母安個牌位。

    雖然群臣勉強同意嘉靖帝封自己的父母為皇帝太后,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嘉靖帝會搞的這麼過火。於是有個叫何孟春的侍郎,糾叢集臣到皇宮左順門嚎啕大哭,跪請嘉靖帝改變主意。

    嘉靖帝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做起事來,心狠手辣,嘉靖帝一看這些人在皇宮外面大哭大鬧,還不依不饒了,因此他惱羞成怒,終於對反對自己的百官下重手了。他給那些參與哭諫的官員來了一場大屠殺。

    首先是,讓錦衣衛逮捕領頭的八人下到詔獄,接著逮捕五品以下官員143人嚴刑拷問,四品以上官員86人停職待罪。

    其次,五品以下官員16人,在左順門被廷杖至死,八人被被充軍。楊廷和之子楊慎也被廷杖。很多官員,或被削職為民,或被充戍邊疆。

    經過大禮議事件,嘉靖帝在朝廷站穩了腳跟,鞏固了實力,也明白了皇權跟相權的激烈衝突。

    這件事,讓嘉靖帝學會了一個道理,就是不能讓百官團結在一起。於是他對於實際上的宰相們,也就是明朝的內閣輔臣們,使用了分而治之的策略。

    首先確認首輔的權威,其次鞏固次輔的地位。讓內閣不再一家獨大,毫無顧忌。

    嘉靖朝,內閣首輔雖然穩固,可是內閣次輔更加穩固。這就造成了首輔和次輔之間的激烈鬥爭,而首輔和次輔的鬥爭,所使用的都是御史和言官,因而御史言官也開始分了派系,然後百官開始不再是鐵板一塊,給了嘉靖帝各個打擊的機會。

    例如議禮諸臣都入了閣,接著就是一陣亂鬥,甚至於嘉靖帝還給了內閣特別的輔臣密摺專奏的權力。夏言做了次輔就開始鬥張璁,嚴嵩做了次輔就開始鬥夏言,徐階做了次輔就鬥嚴嵩,張居正做了次輔就開始鬥高拱。

    在嘉靖朝,內閣爭鬥是整個明朝最為血腥激烈的。這種鬥爭的後果就是,朝廷百官裡開始結黨,後來有了齊、楚、浙三黨,有了東林黨,再後來有了閹黨。

    明朝中央朝廷,終於亂成了一鍋粥。國家被治理的越來越爛,農民起義和後金的威脅,也解決不了,明朝終於走向了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黃疸如何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