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杏花島
-
2 # 醫聯媒體
有的寶寶出生後不久就會出現黃疸,新生兒黃疸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自然光下肉眼觀察面板泛黃,一般輕度的僅僅是面頸部、胸部黃染,嚴重的就是全身都會像被染了黃色一樣。
醫學上黃疸主要被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絕大多數新生兒都是屬於生理性黃疸,而病理性黃疸主要是由於父母遺傳所致。那麼,作為家長應當如何辨別新生兒黃疸是何種型別呢?
一、如果寶寶屬於生理性黃疸,那麼情況較為良好,其精神狀態和飲食情況都正常,而屬於病理性的話則比較棘手,不僅身體情況較差,沒有精神,而且還難以餵養。
二、生理性黃疸的寶寶情況還比較理想,一般沒有特殊併發症和原發疾病。而出現病理性黃疸的寶寶,可能還會伴隨著脾臟、肝臟腫大或一些原發病。
三、通常,出現生理性黃疸的寶寶面板黃染出現的時間較晚,一般是出生後2天左右出現黃染,然後病情加重,過了幾天後就會開始好轉。而寶寶如果是病理性黃疸,他的面板黃染出現的時間較早,大多是出生後1天就有,而且病情發展也很快,黃疸出現的時間也會較長,之後病情還可能會逐漸加重,反反覆覆。
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的症狀比較輕,無需經過特殊處理寶寶也能逐漸痊癒,而病理性黃疸則需及時用藥和規範化治療,否則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和後遺症。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寶寶,辨別是何種型別,不要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指導專家:郭紅枝,副主任醫師,長治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從事兒童保健工作近20年,擅長兒童生長髮育檢測,兒童腦癱,運動、言語等發育遲緩的康復干預。
-
3 # 真的姓周啊
不管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產後第一天醫院護士就會不定時到病房檢視新生兒並測黃疸值,沒有超過其標準就可以,若超標會提醒產婦並進行相應處理,比如藍光,若無超標產婦回家後10天內也要關注新生兒臉色排便及體溫等,注意新生兒應多吸奶多排便,可預防黃疸。
-
4 # 靈魂驅動力
不同型別的黃疸出現的時間不同。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3天左右出現,少數在生後第2天起就看到面板輕微發黃,或延遲到生後5天出現。以後症狀會逐漸加重,通常於黃疸出現後第2-3天最為明顯。而病理性黃疸通常在新生兒生後24小時內出現。如果一個新生兒生後幾小時就出現黃疸,一般最早出現的部位是鞏膜和麵部,那麼提示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還有一個簡單的判斷黃疸程度的方法: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則為輕度黃疸;如果軀幹部面板黃染則為中度黃疸;四肢和手足心都出現黃染則可判定為重度黃疸。
黃疸患兒除了有不同程度的黃染之外,還可出現一些伴隨症狀。如生理性黃疸其它各方面都表現正常,如吃奶、睡眠、哭聲、大小便、體溫等。而病理性黃疸的新生兒精神狀態明顯不是特別好,有時候還出現了雙眼往一個方向凝視或者驚叫或者抽搐。
-
5 # 熊貓兒科
1.生理性黃疸
(1)大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7-10天內消退。早產兒可延遲到3-4周。
(2)寶寶情況良好,不影響吃奶及睡眠。
(3)膽紅素值測定一般不超過12.9mg/dl,早產兒不超過15mg/dl。
2.病理性黃疸
如果新生兒在24小時內出現黃疸,可能是病理性的,一定要馬上就醫。以下是臨床常見的幾種病理性黃疸:
●發生於出生後24小時之內,鞏膜及全身面板黃染,並在短期內迅速加深,常為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
●黃疸進行性加重,同時伴有發熱、拒乳、精神差等,有可能是各種感染引起的敗血症。
●隨著黃疸逐漸加重,大便變成白色呈陶土樣,要考慮由先天性膽道閉鎖引起的阻塞性黃疸。
●黃疸持續時間過久,或黃疸消退後而又復現,有可能是新生兒肝炎、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代謝性疾病引起。
●血中檢測膽紅素水平過高,黃染過深,嗜睡、吸吮無力、尖叫或抽搐等,可能已發生膽紅素腦病。
-
6 # 灌口生活圈
新生兒黃疸一般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這些紅細胞被破壞後造成膽紅素過多,在新生兒出生後,由於肝功能不成熟,無法及時代謝膽紅素,從而使新生兒發生黃疸。
生理性黃疸大多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6~10天自然消退,一般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因為它不會造成腦損傷。
病理性黃疸,一般出現在24小時之內,進展快,程度重,寶寶一般表現出嗜睡、食慾下降、抽搐等的現象。病理性黃疸,因為過高的膽紅素容易造成血腦屏障,造成腦細胞損害,後果比較嚴重,需要在醫院光照治療。
常見的病理性黃疸有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等。其中溶血性黃疸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符而引起的,這種比較常見,需要光照治療法治療。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病理性黃疸,那就是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因為母乳餵養而持續發生,持續時間比較長,往往7~8天達到高峰,20天左右或更長時間才能消退。
一般情況下,母乳性黃疸也不會造成大腦損傷,所以不需要經過特別處理,雖然母乳性黃疸透過停止母乳餵養就可以逐漸消退,但是一般不建議停止母乳餵養。
-
7 # 蒙特梭利育兒經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症狀體徵都不相同,有明顯的差別。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判斷屬於哪種黃疸,在自然光下,如果寶寶僅為面部發黃則為輕度,如果有軀幹發黃,則為中度,如果連四肢和手腳心都發慌則為重度。觀察軀幹和四肢時先用手指按壓面板,然後抬起,看看發黃症狀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為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一般為輕中度,病理性黃疸往往為重度。
生理性黃疸有70~80%的新生兒,由於膽紅素過多,面板處理能力不夠,就會在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髮黃,出生後的4~6天最為嚴重,一般在兩週後自行消退,早產兒在3~4周自行消退。這段時間寶寶的飲食睡眠質量正常,這種黃疸一般對小孩的健康沒有影響,不需要特殊處理,可以多餵母乳,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膽紅素的排洩。
病理性黃疸嬰兒在出生後的24小時內就會出現黃疸,黃疸兩週後仍然不退,還會伴有吐奶發燒抽搐,嗜睡大便發白的現象,這種都屬於病理性黃疸。這種黃疸嚴重時可以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傷,影響智力,如果一旦懷疑小孩是病理性黃疸,就應該立即到醫院治療,不要拖延。
-
8 # 小靚仔mama
新生兒黃疸既可能是一種正常現象,也有可能是某種疾病的嚴重表現,而且嚴重的黃疸可以引起腦部的傷害。
生理性黃疸:一般情況良好,哺乳正常,大小便正常,大便色黃,尿不黃,無臨床症狀;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黃疸多於生後3~5天出現,5~7天達高峰,7~9天消退,最長可延遲到3~4周;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小於85umo1/L;早開奶,勤餵養、保證寶寶的奶量,讓寶寶吃飽以刺激腸蠕動,增加大便和小便排出,是促進黃疸消退的最好方法。
病理性黃疸: 寶寶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足月兒大於221umo1/L,早產兒大於257umo1/L,又或者每日上升大85umo1/L;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大於2周,早產兒大於4周;如果寶寶在黃疸發生後出現精神萎糜、嗜睡或易激惹、吸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以及各種生現反射比較弱等症狀,極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必須儘快送寶寶去醫院進行專業治療。
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常見於:
膽紅素生成過多: 母嬰血型不合導致溶血性黃疸、 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紅細胞酶缺陷(G一6一PD缺陷病)、紅細胞增多症。
肝臟功能低下 :主要見於新生兒感染、缺氧、窒息、低血糖、低體溫、低蛋白血癥等。
膽紅素排洩異常:常見有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兒肝炎綜合徵、先天性膽道閉鎖、膽汁粘稠綜合徵、另外胎糞性腸梗阻、飢餓、餵養延遲等導致腸麻痺造成胎便排出延遲的情形均可導致黃疸。
還有一種就是母乳性黃疸:特點是新生兒母乳餵養後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升高,表現出黃疸, 早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現的時間是生後3~4天,黃疸高峰時間是在出生後5~7天;遲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生後6~8天出現,黃疸高峰時間是在出生後2~3周,黃疸消退時間可達6~12周。
母乳性黃疸缺乏診斷檢查手段,往往在排除了其他引起新生兒黃疸產生的病因後才能確診,確診後不需要特殊治療,可以根據對早髮型和遲髮型母乳黃疸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繼續母乳餵養還是用配方奶代替母乳。
-
9 # 花如箋紙
黃疸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現象,出生後建議每天將寶寶抱到一個比較明亮的自然光下觀察,看面部、鞏膜及其他地方的面板是否有黃染,最早出現的地方但如果24小時內出現黃疸,就需及時就診。如果出生2-3天逐漸出現黃疸,4-5天比較高,一星期開始慢慢消退,這一般為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處理。另外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狀態,如果有發熱,吃得不好,多睡及異常哭鬧,都應及時就診。
阜陽市婦女兒童醫院
新生兒科
副主任醫師
李帥
擅長新生兒疾病及兒科常見病的診治
回覆列表
臨床上新生兒黃疸並不少見,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通常情況下,生理性黃疸症狀較輕無需特殊處理即可逐漸痊癒,但病理性黃疸則需及時用藥和規範化治療,否則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和後遺症。
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剛出生寶寶的面板黃染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呢?1.一般情況。屬於生理性的患兒一般情況較好,精神狀態和飲食情況都正常,而屬於病理性的患兒一般情況較差,精神倦怠乏力,餵養困難。2.面板黃染出現的時間。生理性的患兒面板黃染出現的時間較晚,一般在寶寶出生後兩天左右開始出現,隨後逐漸加重達到高潮,整個過程大約需要兩天時間,然後黃染情況逐漸減輕,大多在半個月內即可完全消退,早產兒可能會延長到一個月。病理性的患兒面板黃染出現的時間較早,一般在寶寶出生後一天之內即可出現,病情發展較迅速,顏色也較深,持續時間較長,部分患兒還可能反覆出現。3.併發症和原發病。生理性黃疸一般沒有特殊併發症和原發疾病。病理性黃疸可出現肝臟、脾臟的腫大或一些原發病。
若懷疑寶寶得了黃疸,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就醫,完善相關的輔助檢查,每日監測膽紅素,必要時應用退黃藥物或接受光療等規範化治療,密切觀察寶寶的面板黃染情況、精神狀態、納食情況、二便情況等,以便及時與醫生溝通,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本期答主:胡秋爽 醫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