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足常樂63525942
-
2 # 牛倌17
說老實話,現在的農村,各戶頂多有半年的存糧。那也是在新稻新麥下來的時候,買的新糧。其想法是新糧我們買的知根知底,吃著放心。而在超市買的米麵,價錢低的吃著不放心。而有品牌的,價格又太貴。並且誰也保證不了是新糧。還有不少的戶基本沒有存糧,是典型的現吃現買。
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捱餓挨怕了,人們普遍家裡都有能維持半年以上的存糧,一旦遇上災年,這半年的存糧,農村的家庭主婦們就可以發揮她們的聰明才智,再想點別的辦法,完全可以對付一年。
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更是防災必備之物。我的想法是農村人還是最少備上半年的餘糧為好。這樣的話,一旦遇上災年和戰略需要,我們心裡有底。我想,到那時,糧食一定是統購統銷的物資,我們存糧,還可以減輕國家的負擔。
-
3 # 蜂果仁
1.存糧的來源
由於農戶的糧食大多數是自己種植的,在收穫以後通常會存一部分自己食用,至於存多少嘛,還要看農戶在一年之中種植收穫的糧食總產量決定,如果一年種植收穫的糧食產量還不夠自己吃,那麼也就只能有多少存多少。
再者就是目前大部分的農村人都很少種植糧食,基本上是透過購買的方式獲得,由於購買的糧食不容易儲存或者放久了口感不好不新鮮,如果是購買散裝的糧食放久了還會容易發黴變質(除非是人工新增防腐劑),這樣的農戶是不會存一年的糧食的,基本上是購買夠一段時間的食用量差不多完了再去購買。
尤其是一些會享受生活的農戶,基本上是時不時的更換糧食的口味來購買,比如說今天吃大米,明天又下次餃子或者玉米等等,所以說多樣性選擇也是決定農戶不願意一次性存糧的原因。
2.北方和南方如果一年種植一次農作物,比如說北方一年種植一季,那麼一般都會自己存一年的糧食備用。如果是在南方一年可以種植兩季水稻,那麼農戶正常情況下會存半年維持吃到下一季糧食收穫為止。
當然,大部分農戶還是多儲備一些的,為的就是防止下次種植時有可能出現的減產。尤其是一些離市集比較偏遠的農村人多存糧是必須的,除非離市集交通非常方便。
綜上所述,農戶該不該存一年的糧食是由農戶決定的,準確來說是農戶根據自己的需求適時調整的。
-
4 # 一尺深雪
隨著糧食市場的全面開放,曾經在農村司空見慣的戶戶有存糧,家家備饑荒的景象似乎己經消失了。那種用葦蓆捲起來的小糧倉,用陶缸的存糧的農村特色,己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而這一現象的產生,使很多具有憂患意識的人擔憂,擔憂農民都不存糧了,一旦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人們可怎麼活呢。
我們不能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畢竟防患於未然總比毫無防範意識要強得多。但一味地怕這怕那,一味地小心翼翼,以致思想過份地保守了,也不適用於現代社會方方面面高速發展的步伐。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其一,中國的糧食危機存在於否?答案是肯定的,有!雖然中國的自給率己經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但仍然需要大量地進口糧食,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糧食危機隨時存在,防患意識不可鬆懈。
其二,糧食做為一種戰略貯備,始終是國家整體考量的重頭戲。事實證明,在重大災難面前,國家的糧食貯備以及其它的物質貯備是足可以應對的。
其三,糧食雖然是國家貯備之重器,但畢竟存在一個保質期的問題,如不及時推陳出新,勢必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
所以,所謂的糧食缺口,僅僅是在足夠的糧食貯備下的缺口,市場的糧食供應,始終是保持著足夠的供應,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存糧的積極性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
5 # 鄉巴客vlog
農民有一年的存糧是很正常的。一是怕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的減產或絕收,二是為了能吃上放心的糧食,畢竟自己種的地自己比較放心。
舉個我們自己家的例子,我們家種了七畝多地,現在基本上每畝地產小麥900斤左右。而在我小的時候,那時候家庭條件不好,麥子的產量也不高,全都是靠天吃飯,收的所有麥子家家戶戶基本都是儲存起來,等來年麥子長勢不錯穩當了才賣掉!然後我就問我爸為什麼小麥收下來曬乾不賣掉?賣掉多省事省得再儲存了,我爸說怕鬧了饑荒,我們就是趕上饑荒家裡的麥子三年也吃不完!而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全部都是機器,科學種田。地旱了可以澆水,莊稼生病了可以打藥,麥子熟了聯合收割機收割,收完就可以直接賣掉!耕、種、施肥、收、賣實現了一體化。現在我們家存的糧食也就是十來袋,夠一年吃的,再加上都出去打工了也吃不了多少糧食,其他的全部賣掉。
現在時代變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而農民存的糧食也越來越少。
-
6 # 斌峰11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以成為人類的真理,“家有餘糧”也成了農村人的口頭,每年的春節喜慶人們的習俗也用“年年有魚(餘)”這個詞作為吉言和信念。別說一個家庭,就是國家也應該有蓄備糧。自然界的災難有時很難預測,比如旱災,水災,蟲災等等這些天象,對於自然破壞力是防不勝防的。有些人認為有錢就有一切,這種認為是錯誤的,金錢只是一種勞動力的交換,糧食則是物質的食品,有錢沒物,錢就是一種廢紙。所以我自認為家有餘糧總比沒有的好很多多。
-
7 # 糧小咖
農戶該不該有一年的存糧?謝邀。農戶存糧習慣的改變,和社會經濟發展有直接關係,與糧食流通市場的改革和糧食產業的發展也密切相關。發展到現在,原來農民在糧食收穫後,交一部分公糧,存一部分口糧,然後把剩下的出售,已經改變為了大多已經不存糧,有的品種甚至在收穫後直接就出售了。這也使得國內糧食的商品率明顯提高,原來統計口徑的糧食商品量已經過時。但是,不同的品種,不同的地區,在農民存糧和賣糧上還是有區別的。比如,在小麥主產區,以往農民普遍是留口糧的,也就是根據家庭人數,留夠口糧所需的數量,其他的出售。而留下來的小麥,以前農村的村莊基本上都有磨面的機器,自己磨面,麩皮還能用於飼料。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麵粉廠可以直接買麵粉,商店可以直接買麵條、饅頭等,村裡的磨粉機也基本上都沒有了。雖然還是有一部分農民會留口糧,但留下來的小麥也是要麼後期再賣、要麼去換麵粉或其他的面製品,大多數農民都選擇直接全部出售了。另外,農民存糧,還有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備災備荒。出於風險防範,每年都存一些糧食,確實有一些老年人還在堅持這一習慣。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在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的重視和救援機制的規範等,為了備災備荒而存糧已沒有必要。
-
8 # 農裡農氣
現在,許多種糧的農民為了圖省事,在小麥收穫以後,直接在田間地頭把小麥賣掉,或者是直接把小麥送到麵粉加工廠代存,家裡不存一點糧食。什麼時候家裡沒有面粉了,再到麵粉廠去提取麵粉。這種做法究竟合理不合理,農戶究竟該不該存一年的口糧了?我認為,存糧還是很有必要的。
俗話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民把糧食全都賣掉,或者全部放到麵粉加工廠寄存,這樣雖然家裡省事不佔地方,但是,還是存有隱患的。風調雨順的年景,沒有自然災害或其他緊急情況,麵粉加工廠是能夠保證你的供應,可以隨吃隨用。但是,一旦發生了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性情況,麵粉廠代存的小麥量很大,但是日常的加工儲存量卻很小,發生了災害之後,家家戶戶都去麵粉廠取麵粉,類似於銀行的擠兌一樣,麵粉廠根本無法同時提供那麼多的麵粉,就會引起更大的恐慌。這樣的情況,以前在個別地區也發生過。所以, 單純的依靠在麵粉加工廠代存糧食,是不安全的。
我們當地農村,家家戶都有存糧的習慣。小麥收穫以後,經過晾曬,半下午趁著溫度比較高,把小麥收起來,放到裝糧食的大缸裡,或者放到鐵質的小糧倉裡。糧食上面,再蓋一層塑膠布,上面用曬熱的細砂封存,這樣可以保證小麥不生蟲子。萬一遇到災害年景,這些糧食就可以發揮救命的作用。
一般來說,縣級以上都有地方儲備糧,以備應對突發事件。但是,這些地方儲備糧,是按照城鎮人口半年的口糧,來測算儲備規模的,也就是說,主要是用來保障沒有地的城鎮人口吃飯的。作為農民來說,還是要自己家中存糧。
裝在自己口袋裡的錢,才是自己的錢!裝在自家糧庫裡的糧食,才是自己的口糧!為了在關鍵的時候有口糧吃,農戶在家裡存一年的糧食,還是有必要的。 -
9 # 正能量news譚
“藏糧於民”一直是中國傳統的儲糧方式。人們常用大米桶、木板倉來裝糧食,後來糧食產量增加,木板倉已經裝不下了,再往後農村磚瓦房普及了,家家戶戶在蓋新房的時候,都會特意在一間屋子裡用水泥和磚塊建一個糧倉小屋來作為“糧庫”。曾記得那時候,農村人幾乎家家戶戶家裡都會常年存放很多糧食。農民在收完糧食後,立即進行晾曬,曬乾了挑些質量好的去交公糧,我(十來歲)和我的大妹妹(比我小兩歲)都多年參與了送糧隊伍,最煩的是交公糧時,那時的糧站檢查員很負責對糧食質量要求比較高,我家每次送的糧食質量都還好沒往返過,如若糧檢員吆喝、搖頭就是不達標還要挑回家晾曬,再挑去交,而每次交公糧都有很多人在排隊,特耽誤事;交完了公糧,剩下的糧食,農民們都會先放家裡儲存起來。尤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家裡要是沒有存糧,說這家懶家子都至外,就好像現在年輕人沒車一樣,好像沒面子……
近幾年,筆者發現農村儲糧戶、存糧量不斷減少,土地撂荒就越來越多起來了;更重要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民再蓋新房,包括現在蓋的樓房,都已經不再建專門存放糧食的地方了。在筆者家鄉,竟出現了怪現象了----年青人都外出啦,少數在家的農民都只插一季了,在每次收完了之後,稻穀都不進家,收割機收完,直接就拉著去賣了,然後在家打牌悠哉或出去打工…… 更可怕的是小數農民們自以為是,他自己的土地撂荒了,他還以為全國,就他一個人的土地撂荒了呢?豈不知,全國七八億農民,都是互相這麼以為的。所有的人都以為,我不種地,不代表別人不種。因此說,糧食危機存在不存在、該不該多存糧……大家自己來分析分析羅! 特別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產糧較少的農村地區,一旦遭遇糧食歉收或稍大的自然災害,糧食供應容易出現緊缺等問題。
-
10 # 游塵看景
人類盲目的跟風,會又是一個什麼結局呢,過了今年,假如明年更重的天災你又拿什麼儲備?別家放牛吃草,難到你放你家拖拉機去吃草嗎?不想想,別國正在為病毒傳染髮愁,所以在考慮後期生活,咱國家疫情控制住了,正在各城鎮鄉解封,迎接春忙季節,你買那麼多糧幹嗎?打算不幹活在家嗎?別跟風,聽些風就是雨,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
11 # 未雨綢繆180973058
當然應該了,以前有備戰備荒為人民,受其影響,以防未然成了我們的優良傳統。別說糧食,就算錢也不會一下花光花淨。我們不提倡月光族。我們不學外華人,依靠貸款過日子。我們是一分一分存起耒,以備無時之需。不是有人說,外華人是經常花別人的錢,而我們是存起讓別人花。
雖說現在經濟搞活了,社會面上物資應有盡有。比如糧食方面,到處有賣大米,麵粉及五穀雜糧,且還有水餃,麵條,饅頭等半成品。但我們防備後患的思想不能丟。
我們這裡風俗是,新糧下耒後,不會一下賣完,留下足夠的糧食食用,等到下年的新糧打下後,才將這多餘的糧食賣完。年年如此。
也有人說,只要有錢就可以了,何必存糧?但沒有一家會將糧賣完。他們有時也認為,買的麵粉不如自已去麵粉廠磨的面好吃,賣的饃不如自己蒸的好吃。
家裡存些糧或將延續下去。
-
12 # 手機使用者老糊塗
按照我們這裡農民一般都是留有一年的存糧。
農民雖然種糧效益不理想,但基本食糧在保持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才能選擇把富餘的稻穀出賣的。
早造稻穀質量差,且溼度大,存放容易被蟲蛀。
而多數農民,都是選擇晚造種植的煮飯軟、口感好的質優稻穀用於自己食。因為晚造天氣清涼、乾燥,保管容易。
其他地方的農民,不一定有一年的存糧。但我們這裡也不是絕對的,農民有一年存糧,都是普通現象。
-
13 # 楊玉貴841
我就是農村的,我敢說有99%的農戶家裡沒有存糧,很多人在地頭就把收穫的麥子、玉米賣掉了,然後再買面吃。這種情況已經延續了很多年了,人們沒有絲毫的憂患意識,一旦饑荒降臨,首先捱餓的絕對是農民。
-
14 # 王合忠762
我是一位農村老人,種了一輩子地受過苦捱過累,飲過餓,60年61年餓死多少人,好歹我活過來了。,所以咱們農民是種地的,多留點糧是好事。
回覆列表
糧食還是要有餘糧,萬一遇到大災之年肯定就派上用場了歷史上發生過幾次這樣的事,遇到大災之年那就是拿錢也沒有地方去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