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B科技人文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可以簡要概述一下。

    首先,明朝設有南京、北京兩套行政班底,平時南京主要用於備份,人員配置相比北京算不上精幹。

    其次,明朝時期,皇權相比於之前的王朝,君主專制已經得到了空前加強,但也帶來了極大的弊端,那就是形成了以皇帝為中心的絕對行政體制。

    權力是自上而下傳導下去的,地方和下級只有服從權,沒有選擇權。

    當某位皇帝突然離世,權力無法傳遞,在戰爭時期很容易陷入全國性混亂局面。

    另外,崇禎為何沒有及時南遷,或者讓自己的兒子先行南下 ?

    崇禎心裡肯定想過南遷,但又害怕南遷遭人指責,崇禎聰明但也自負,也害怕擔任丟失國都的歷史罪責。

    至於不讓兒子們南遷,一是想穩定軍心,二是為了防止自己被架空成為太上皇。

    由於崇禎突然死去,在明朝所控制的領域內,一下子失去了最為中心的人物,導致南方也處於混亂之中。

    各地方實力派都想趁機拉大旗,收拾人心,但

    這種自下而上的努力很難將權力集中,很難獲得其他實力派認可。

    這種因素產生的混亂也就葬送了南明割據一方的可能。

  • 2 # 湖水太涼錢謙益

    第一,西晉北宋,都是被外來民族滅國。所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容易形成統一戰線一致對外。而明亡於李自成,滿清入關,吳三桂降清都是以為崇禎的名義,南明的國策也是“聯虜伐寇”,不能統一廣大漢人。

    第二,就是崇禎及三個兒子死的突然,南方群龍無首。各自為政,沒有核心領導。不像司馬睿,趙構一樣,名正言順。

    第三,就是東林沒國家大局意識。按照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本來福王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因為東林和老福王有過節,想另立他人,導致後來,南明各種皇帝,監國層出不窮,還自己打自己內耗嚴重。

    第三,就是皇帝能力,趙構,司馬睿,再被罵,但也是有才能的;雖不能恢復舊山河,但有能力聯合一切能聯合的力量,保住半壁江山。看看南明的我這些,不想說,說句話都沒人鳥,還喜歡浪

  • 3 # 浮沉於史

    南明有一個地方跟南宋不能比,而且,是極為致命的一點:宗室問題。

    靖康之變後,北宋皇族,除了散落在民間多年的太祖子孫,近支已然無人,趙構沒有競爭者。

    這麼一來,宋之舊臣,乃至抗金義士,都會團結在趙構周圍,以他為核心。

    南明就不一樣了,因為朱元璋的封藩制度,明皇室子孫遍及天下,崇禎上吊,崇禎之子死的死,失蹤的失蹤。

    這樣一來,大臣們的選擇就很多了:桂王系、唐王系、福王系,還有南逃的魯王系……

    他們的內鬥問題異常嚴重,除去支系之間的競爭,小朝廷內部也有鬥爭。

    弘光帝甫及帝位,弘光政權內部就發生了三大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

    不用清軍來打,他們就自行削弱了。

    這樣的政權,穩定下來都很困難,更不提像南宋那樣組織北伐,他們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 4 # 公子明仲

    形勢不一樣。在宋朝,首先,在軍事上,遼金的騎兵雖然強悍,但還無法對宋朝的軍隊構成絕對的優勢,在江南水網密佈丘陵縱橫地區,無法發揮出騎兵的絕對優勢,在攻城武器上還沒有實現大的突破;二是後勤方面無法跟上和保障,所以雖然在軍事上金國騎兵可以深入中原和江南,但是無法對佔領地區實施有效統治,所以及時短暫佔領之後才能撤回;三是金國內部也存在主戰派和主和派之爭。四是華夷之辨深入人心,金國始終無法有效在佔領區獲得支援。

    明朝末年,世界已經進入騎兵時代,蒙古橫掃南宋,一個是乾糧技術的發明,讓軍隊可以長途遠征,二是攻城武器技術的提升,讓城池不再成為障礙。後金繼承了蒙古騎兵的優勢,並擁有了火炮等攻城武器,在軍事上獲得了很大優勢。長江不再成為南下的障礙。在政治上,經過蒙古滅宋,華夏已經經歷了一次蠻夷統治,華夷之辨遭到削弱。南明內部,江南資本家 東林黨已經拋棄了朱家,投靠滿清,成為買辦帶路黨。在國際上,滿清得到了西方殖民主義者、沙俄、日本的支援。

  • 5 # 行雲28536268

    最簡單的說,宋朝群眾基礎還在,人心未倒,明朝到了崇禎末期民不聊生人心思變。滿清製造的慘案比日本鬼子多多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四川只剩幾十萬人,不剃髮就殺頭,老百姓都沒有大規模造反,可見當時老百姓已經恨透了明朝政府。

  • 6 # 九龍山下閒

    跟曹公學文化 明朝為什麼沒有實現與清南北分江而治

    共持精進心,賈勇尋幽壑。起視桃李煙,春光未雲薄。長松相與青,同志有餘樂。下馬理清言,不復問寥落。

    這是永明王時期東閣大學士文安之寫一首緬懷國事一首詩,因為宜昌有一個專門研究文安之學會,我曾去聽了幾次講座,始終認為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後明朝基本就亡國了,後來文人與朱姓幾個人最多算漢人一種反抗,新建立一些地方政權,從來沒有統一過,都是代表幾股勢力罷了。

    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北宋被遼佔領後,趙構能在逃跑途中迅速在南方建立政權,而且能迅速被廣泛接受,雖然各地梟雄崛起,但是都能被宋高宗一樣收入,幾乎在很短時間內聚集了強大軍事力量,實現與金分江而治。

    在看明末,當外族壓鏡時,李自成這些農民起義軍在民族存亡關鍵時刻,進攻北京城。那個還有點做為和志崇禎皇帝帶領眾子孫自殺後,大明江山頃刻瓦解。按道理,明朝在南北有兩個權力中心:北京和南京,理應比南宋更有條件,按照現在企業套路,北京淪陷,南京重新開業,立足南方,應該迅速控制好局面,但是卻沒有,南方雖然迅速出現幾個朱姓朝廷,但是都是各種為陣,互相扯皮,不久就被清南下所滅,實在有些傷我族面子(當然後來清融入我華夏,還好成為民族內部糾紛)。

    筆者一直不得其解,因為花了一些時間翻閱明史,整理一下,總結這樣一些原因:

    首先最最重要原因是朱元璋取消丞相制,改變國家管理制度。其實,因為明開國皇都平民出生,害怕自己內部管理者叛亂,直接把權力收回到皇權,實行皇帝直接管理國家先例。這種管理好處時,五個學士相牽制,最後抉擇權在於皇帝,後來皇帝依然不放心,居然利用宦官實現特務監督制,在明末形成兩大勢力:東林黨與閹黨。這種體質下完全是一種家族企業管理方式,與傳統那種皇帝(董事長)+宰相(CEO),這種現在企業制度優越性在於結構穩定性,整個帝國都有一個權利穩定結構,與那種家長式家族企業,當家長離世,整個企業就會倒塌。同樣,明朝就是這樣,當崇禎自殺,這種權利中心沒有了。不會像南宋那樣,立刻又形成一個穩定行政管理體系(從這個角度秦檜還是有值得尊重原因)。

    其次、沒有一個能夠掌控全域性的宗族來繼承皇權。南宋在被略走兩個皇帝,還真正不如趙構。雖然趙構和秦檜在陷害民族英雄岳飛等人上留下不光彩,但是從成立南宋那天起,他就只想立足南方,利用長江這條天然屏障,給南方人類帶來和平和祥和,應該說南宋一百多年,確實也做到了。並且在軍閥割據條件下,趙構能夠抓住時機把軍權統一到中央,建立長江防禦三大戰區,用來抗衡北方外族,從後來與遼金和元戰鬥中,充分說明高宗的正確性。以及後來在管理南宋後,能夠重視民生問題,經濟上發展海洋經濟,並緩解北宋時期大地主與耕種者矛盾,減少稅負,藏富於民,都可以看見宋高宗的智慧。反觀後來南明,當崇禎自殺後,朱姓人之間沒有信任,宗室之間內訌。崇禎和幾個兒子被李自成一鍋端了以後,各地藩王都蠢蠢欲動過把皇帝癮。除了最早的福王政權外,同時存在魯王、唐王、桂王好幾個政權,還為了爭所謂正統在大敵當前時同室操戈,讓吃瓜群眾更加涼心。

    第三、明末社會矛盾激化已經讓朝廷失去民心。明朝末年,各自社會矛盾激化,.土地兼併嚴重,農民流離失所。同時天災不斷,農民生活更加痛苦。而當時朝廷又沒有任何有效措施讓老百姓渡過饑荒。不僅沒有,反而政府還加派“三餉”,更加激化階級矛盾。同時,在明末貪官汙吏太多,政治黑暗。因此在明末時,已經四處都是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並且明末王國也並不是外族所滅,而是被李自成進入北京造成的。因為,這跟南宋完全不同,因為北宋亡國是由於外族入侵,老百姓對宋還是充滿感情,那個時候所有軍閥都只有一個目的,把外族趕出北宋疆域,接回二帝,光復宋朝。因此當宋高宗的南宋一旦成立,各路豪傑紛紛響應,因為需要一個統一的華夏民族政府來整合,精忠報國是每一個華夏兒女一種情節。而南明呢,本來就是各自為政,明滅不是因為外侵,只有清入關讓李自成有了可乘之機,當時在明朝,各路豪傑主要目的就是推翻腐朽明朝,因此失去民心的朝廷自然得不到大家的齊心。

    第四、沒有一個強大的統一軍隊去抗衡外族入侵,甚至還互相殘殺。在南宋,對人沒有北方民族騎兵那樣彪悍軍事力量,但是北宋依然能夠抗衡金軍,當南宋建立後,各路抗金力量迅速團結在趙構身邊,逐漸形成以長江作為天險的三大戰區,很快讓金兵控制在長江以北,甚至南宋軍隊能夠跨過長江,敢能直插金後方,足可以說明南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而明末呢,由於失去民心,各地反抗蔚然成風,不得不軍事將領藩鎮化。為鎮壓農民起義,崇禎不斷加大軍事將領的權力,一品的總兵從明初洪熙二年(1425)的4名增加到20多名,逐步出現了兵為將有、尾大不掉、聽調不聽宣的軍閥化傾向。福王政權建立後,很難駕御各地擁兵自重的總兵,最突出的是坐鎮武昌擁兵二十多萬的左良玉,甚至敢與福王政權兵戈相向。這些軍閥,各自心懷鬼胎,無法形成統一指揮中心,用時吳三桂投敵給明朝將領豎起了反面榜樣,為清軍各個擊破創立條件。

    第五、南方勢力眾多無法形成一個統一國家。因為明末,農民起義已經在當時有燎原之勢,農民起義軍和地方軍閥,已經當時的東林黨人,都沒有一種大局觀,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出發,因此失去建立統一政府的基礎。特別是當時東林黨人,沒有一個一個主心骨,缺乏一個統一的綱領和策略來讓當時各股勢力接受,東林黨因在萬曆年間阻止了老福王朱常洵當皇帝,在開始反對福王朱由崧登基,然而在握有兵權的馬士英、劉良佐、黃得功、高傑、劉澤清等人面前不得不屈服。終弘光政權一朝,東林黨與擁立的實權派之間紛爭不斷,不能團結對外。福王政權覆滅之後,江南富庶之地為滿清所佔,南明後來幾個政權均被壓縮到偏遠之地,自保尚且不足,更遑論劃江而治了。

    總之,明朝滅亡是歷史必然,一個失去人民支援,到處都是造反勢力,又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人文管理體系,在國家危難之時,不是投降就是各自心懷鬼胎,更重要的又沒有一個像趙構那樣有能力的人,因為明從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就已經消失,所謂南明都是一些烏合之眾,根本無法承擔起民族責任,只能算曆史一個笑話而已!

    2018年元月3日於宜昌夷陵吾同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一個月瘦了8斤,談談你們的減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