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閏土養木
-
2 # 毒刺劍客
第一,蘇軍和盟軍幾乎是同時攻入德國本土,但是相對來講,東線基本都是平原,很適合蘇軍機械化部隊的展開和推進,蘇軍會很快到達柏林城下,但西線不同,西線盟軍還要渡河作戰,地形結構決定了如果盟軍非要搶在蘇軍之前拿下柏林的話,那盟軍就必須不惜血本持續進攻,這樣的進攻會增大傷亡。而且即便盟軍全力進攻,也不一定就能提前拿下柏林,因為盟軍面前,還有近二百萬德軍。
第二,希特勒在柏林部署超過一百萬正規軍,還有大量的黨衛軍,納粹激進分子也拿起武器準備投入作戰,可以說,盟軍要拿下柏林,將要付出非常大的傷亡,艾森豪威爾不願意為了拿下柏林死這麼多人,雖然丘吉爾極力要求盟軍拿下柏林,但此時的大英帝國已經是江河日下,元氣大傷,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杜魯門不買丘吉爾的帳,丘吉爾也沒辦法。
第三,三巨頭之間的角力,二戰後期,五百萬盟軍中,英軍只佔到1/4,這樣的實力決定了丘吉爾沒有太多的話語權,此時三巨頭的角力主要是斯大林和杜魯門之間在進行,斯大林認為,蘇聯是二戰中受德國摧殘最嚴重的國家,所以攻取柏林的榮譽必須讓蘇軍擁有,杜魯門此時已經接受了艾森豪威爾的建議,所以乾脆把進攻柏林的機會讓給蘇聯,做個順水人情,杜魯門這樣考慮是有原因的,因為美國是個死不起人的國家,杜魯門剛剛接任總統,而且美華人民本來就不看好這個保單上撿便宜的前副總統,如果不是羅斯福病逝,杜魯門很難當選為總統,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前線美軍傷亡過大,他的總統寶座能不能坐得穩都夠嗆。
-
3 # 冥蝶讀書
攻佔柏林的機會實際上是談不上讓的。
政治方面,柏林會戰前三個月的雅爾塔會議,關於佔領德國的問題,蘇美已經達成協議,包括柏林在內的大片地區都屬於蘇聯佔領區,英美不可能去打下柏林,然後再交給蘇聯。
軍事方面,歐洲戰場上,雖然第二戰場已經開闢,雖然英美組織了200多萬軍隊登陸,但是跟德軍作戰的主力依然是蘇軍。在東線作戰的都是德軍主力,但是蘇軍依然依然取得節節勝利。而在西線,德軍幾乎都放棄了抵抗,但是即便是這樣,幾個月前,面對二流德軍,英美聯軍的“市場花園行動”中依然被揍得灰頭土臉。
蘇軍發起柏林會戰,戰役前後只持續了16天,柏林就被蘇軍攻下了。為了這場會戰,雙方總共投入了將近300萬的軍隊。德國集中了100萬軍隊固守柏林,而戰役結束後,蘇軍傷亡高達30萬。如果換做英美聯軍,都不知道會是什麼結果。
在軍事指揮上,英美因為利益的分歧,在戰略制定方面經常發生分歧,根本達不到很有效的統一指揮。更不用說像組織柏林會戰這麼龐大而殘酷的戰役。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原因無非以下兩點,一,即便英美盟軍攻入柏林,也是和蘇軍東西對進,一起攻入,而由於德國對蘇聯的極端厭惡的態度,致使德軍主力都在防禦蘇軍一邊,解放柏林,蘇軍的意義將遠遠大於英美盟軍,誰願意費了半天勁只當個配角呢?還要死很多人,更無法面對國內人民的質疑,所以,從政治上講,美國的選擇沒錯。
二,無論誰拿下柏林,都無法改變雅爾塔會議關於戰後德國的處置和世界的走向等已經決定的問題,在一個不存在利益衝突的事件中,美國向來是最務實的,不用死人,也能獲得所有政治利益,我幹嘛讓國民去送死,難道我恨自己的國民活著?美國二戰以來的作為有目共睹,不會因為一場戰役的缺失而失去榮譽感,而務實才是最大的收穫。
-
5 # 阿木爾阿木
在這裡,首先要說一點,英美聯軍若是想打柏林,將是很容易的,可以用輕而易舉來形容。在巴頓將軍執意要先行攻打柏林時,被美國總統強硬攔下。因為只要英美聯軍抵達柏林城下,守城的德軍就會投降,這在後來的紐倫堡軍事審判中,己經從德軍軍官中得到證實。而關於這一點,美國總統和丘吉爾當時己經知曉,但面對幾乎是唾手可得的戰果,英美聯軍為何要放棄呢?
這裡就關係到一個最要緊的詞彙,政治。
當時的美英首腦們己經意識到了,如果二戰結束,那美英將馬上和蘇聯由朋友變為敵人。並且這種敵對關係很可能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就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未結束,美英己經在為未來考慮了。
英美兩國都知道,蘇聯是個強大的對手,特別是二戰後將是共產主義的高發期,美英將很難對付蘇聯。這一點從後來的“鐵幕演說”和持續四十年的冷戰,都說明了這一點。
攻佔柏林對蘇軍來說將是一場硬仗,而這正可以藉此消耗蘇軍的有生力量。
英美首腦將柏林戰役交給了蘇聯,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觀。而斯大林也並非沒有想到這一點,但美英承諾自己去打日本領土。於是蘇軍用近一百人的傷亡佔領了柏林,而英美用兩顆原子彈佔領了曰本。
-
6 # 狼煙火燎
二戰英美將佔領柏林的頭功給了蘇聯,作為盟友確實有讓蘇聯人一雪前恥的意思,更大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傷亡和戰後拉攏德華人!
蘇聯人在二戰前期比較慘烈,斯大林的大清洗殺掉了好幾萬軍官,包括元帥將軍都殺了一大堆,造成德國進攻的第一年就摧腐拉朽的幹掉400萬蘇聯人,大軍直抵莫斯科城下,最後依靠蘇聯軍人頑強的抵抗才慢慢的扭轉戰局,而整個二戰德軍給蘇聯造成的傷害也是最大的,有不共戴天之仇!斯大林對蘇聯人親自拿下柏林一雪前恥有迫不及待的要求,因此直接致電英美將佔領柏林的榮譽讓給蘇聯,英美聯軍很快就停止進軍,讓出了進攻柏林的優先權!
第二就是柏林是德意志帝國最後一道防線,集中了大批的精銳力量,雖然兵敗如山倒,面對3線夾擊德軍失敗已經註定,但是進攻柏林特別是反覆巷戰必將帶來重大傷亡,而英美聯軍對德國並沒有蘇聯這麼大的仇恨,後來的蘇聯進攻柏林果然損失20餘萬人,付出的代價相當慘重!
第三就是戰後更容易拉攏德華人,蘇聯人進攻柏林而滅亡了德國,那麼在所有德華人心中,蘇聯人是造成他們亡國的罪魁禍首,這筆債要記在蘇聯人的頭上,而蘇聯人就成為了他們的最大的敵人,而德國的科技水平是當時世界領先的,大批科學家在選擇投降問題上自己就會偏向英美而不選擇蘇聯!而且大量的德華人恐怕也會將這次的亡國恥辱記在蘇聯人頭上了!
賣力不討好的事情讓蘇聯人來做,英美何樂而不為呢?
-
7 # xiayuan-wang
二戰的堅守和轉折主要是靠蘇聯完成的, 戰勝法西斯德國也主要是由蘇聯承擔的, 蘇聯在二戰其間損失人口最多, 國土淪喪最多, 抵抗希特勒也最堅決, 德國法西斯從巔峰上被掀翻並一敗塗地到最後滅亡也主要是由蘇聯進行的, 所以在討論如何給與希特勒最後一擊的問題上蘇聯是擁有絕對話語權的。
-
8 # DDG的老船塢
英美可不是讓榮譽,那是讓燙手山芋。
其實不是沒有英美盟軍將領想拿攻佔柏林的榮譽,但是都被盟軍最高統帥部壓下來了,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軍事,二是政治。
軍事上的原因,是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希特勒並沒有離開柏林,並且打算死守柏林迎接最後決戰,這意味著柏林德軍絕對不可能輕易投降,攻佔柏林必然是一場殘酷的血戰,需要付出巨大的傷亡,這是盟軍統帥部和英美政府不願意看到的。
柏林戰役是一場屍山血海的殘酷戰役,英美盟軍並不情願在戰爭即將結束時付出這種傷亡
政治上的原因更復雜一點,首先是美蘇英法已經劃定好了在德國的佔領區,而柏林深入蘇佔區之內,柏林以西大片土地都屬於蘇佔區,而英美盟軍要攻佔柏林就必須深入預定的蘇佔區佔領這些區域,而在戰後如果不打算和蘇聯撕破臉的話,還要再退出這些區域,吃進去的東西再吐出來總歸是不爽的,對士氣也有不利影響,還不如停在蘇佔區邊界,讓蘇聯人去啃骨頭。
雅爾塔會議已經對各國佔領區作出了安排,而柏林則深入蘇聯佔領區
另外一點是蘇聯人尤其是約大叔表現出對柏林勢在必得的態度,對於英美盟軍來說,既然有人表現出了火中取栗的強烈意願,難多了順水人情也是根本無所謂的事情。
約大叔對攻克柏林表現出了勢在必得的態度,而英美對這種惠而不費的順水人情自然不會有什麼意見
-
9 # 中和通達
軍隊的榮譽是靠實力打出來的,每一個有血性的軍人絕對不會將至高無尚的榮譽拱手讓人的。諾曼底登陸後,288萬美英聯軍如潮水般地進入法國,而與他們作戰的德軍僅有60個師。而在柏林,德軍有167個師。德國統帥部的戰略意圖是,同蘇軍打持久戰,等著美英聯軍攻到柏林,利用蘇聯與美英矛盾,爭取最大利益。為攻克柏林,蘇軍投入262萬人,將柏林打成焦土,以損失30多萬人的代價攻克柏林。
-
10 # 雙馬尾班長
首先,對德國領土的分劃在戰爭結束之前就已經達成了正式協議。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英國和美國都不可能在蘇聯之前佔領柏林,這既不符合盟國之間達成協議,也不符合當時美英軍隊的現狀。美英聯軍當時距離柏林較遠,將柏林周圍的領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內並藉此獲得更多的德國南部領土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圖為艾森豪威爾
其次,歐洲戰區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在很早就意識到,進攻柏林會付出巨大的傷亡。著重理性主義和士兵生命的美國是不可能僅僅為了戰勝德國的這一榮耀,為此付出巨大的令人傷亡的。在國會大廈上插起美國國旗或者是英國國旗固然十分光榮,但卻要為此付出幾十萬士兵的生命和重要的巴伐利亞工業區,這很明顯是不明智的。
圖為對德佔領劃分
而且,蘇聯即使佔領了柏林,但考慮到對德國政治中心的共同佔領,柏林3/4的地區仍然需要按照戰爭結束之前的協定劃分給美英法三國,這對於西方盟國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了。相對的,蘇聯卻被這個愚蠢的決定僅僅獲得了德國全部領土的1/3左右,以至於在整個冷戰期間,東德的工業水平一直都無法超越西德,這也最終導致了在兩德統一後,實力更強的西德在政治上徹底取代了社會主義德國。
圖為柏林牆對峙
艾森豪威爾能成為美國總統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巧合。在納粹德國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艾森豪威爾主導了對德國軍事人才的搜刮,並十分重視對德國工業區的戰領,而不是佔領柏林那種形象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政治中心。
回覆列表
謝邀請。美軍本來是打算不晚於蘇聯到達柏林以免蘇聯專美。可是急進換來的不是柏林,是阿登戰役,戰役的結果美軍戰勝,但損失慘重,美軍不是打贏的是靠龐大完整的後勤體系耗贏的。同時美軍得到情報,德國在南部有個龐大的計劃能改變戰爭而且蘇軍距離柏林已經近在咫尺,遂放棄與蘇軍搶奪柏林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