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龍山下閒

    哲學與科學辯證法

    感謝邀請,哲學和科學都是一門關於宇宙中探究真理兩門學科,都具有強烈地邏輯思辨能力。並且科學脫胎與哲學,並反過來作用與哲學。但是,總體上講,之所以科學聰這些中分離出來,是因為科學雖然重視推理重要性,但是它從伽利略理想實驗開始,就天然註定物理本質:從自然現象中中去發現背後尊從物理規律,實驗和觀察是物理前提。

    哲學是研問題的基本方法論和價值取向。它是所有自然科學研究之母父,它不同於數學,數學是研究變數之間關係和空間位置,數學是一種建模後邏輯推理,它是科學之母。(個人理解,科學都有藉助數學驗算才能發現最後蘊藏在背後規律)。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科學首先探尋某一具體的、個別的物件的本質,然後再探究其他與之有聯絡物件的本質。在這個世界中我們認知的物件是有限的,而未知的物件是無限的,自然科學研究的物件正是這個世界,所以自然科學的研究必然會遇到有限與無限、方法與目標之間難以解決的矛盾,實證的方法所能研究和證實的只能是有限事物的有限的方面,而不可能是無限世界的本原,所以只好憑藉知性的思辨來解決問題,這就在科學中引入了哲學。

    當然,科學和哲學,又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人類對於真理探究中,總是蜿蜒曲折的。一個時期哲學,一定受著當時科學對現象認識,從而在方法論上也受極限性。並且在哲學史上關於哲學三次變革,都是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引起人類對於方法論昇華。

    在西方,這三次思維層面變革,都是決定於當時科學對於世界人生變化。思維第一次是發生在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主體性思維變革哲學體系,使得哲學的關注物件從純粹的客體客觀,而轉向了主體。第二次變革就是康德認為的人類認識論上的哥白尼式變革的;第三次變革而人們普遍地同意認為是價值哲學的變革,也就是量變和質變關係問題。

    大家都知道,真正讓哲學脫胎成為所有科學之父,應該是十九世紀,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的原理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給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產生提供了可能。自然辯證法為科學真正意義上提高一種樸實方法論和價值觀。提問者所說當年以量子論和相對論讓傳統哲學難看甚至出現不正確,恰恰證明自然辯證法作為科學最高層次方法論正確性。在中國,一些人打著繼承傳統口號,完全忘記儒學本質是反科學,儒學最大貢獻在於給中國傳統社會建立一種秩序,當然這種哲學觀在某些價值觀裡還有有很多意義,但是絕對不應該成為科學指導意義上哲學,儒學範圍是倫理,這一點請提問者嚴格區分。

    我們說哲學是科學之父,應該是在研究自然科學史後總結出來方法論和宇宙觀,而不是那種居於人類某些瞎想而誕生玄學,因為兩種區別在於有沒有真實實驗和觀察資料,有沒有完善數學推導,自然辯證法就是在這個前提下誕生的。現在很多學者,以自然辯證法是外來為由,果斷否則真正科學觀,回答那種主觀地武斷民族自信層面上,任意糟蹋哲學,甚至用那種形而上學態度,反過來用儒學改編哲學,都是一種極度錯誤觀點,這些人居然還誕生一個名詞“民科”。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所謂官方和民間,只有遵守自然現象和宇宙觀察,從各種具體科學抽象出來的哲學,譬如自然辯證法,採用資格來指導科學。

    科學是不分民族,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哲學也是。宇宙之中,人類也只是自然中一個階段,真理只有一個,人類認識自己和自然後有不同表達和觀點,這很正常,但是作為價值觀和人生論的哲學,應該在接近真理層面上有一個度。當然哲學不是態度,而是一種方法和人價值取向,目前為止自然辯證法是唯一靠近世界真象的哲學,從科學發展史上,到目前依然沒有任何紕漏。

    您所說量子論和相對論沒有打破因果律,也沒有顛覆時空觀。在自然辯證法中,一些事物都在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是一種量子態,一些都在變化之中,空間和世界不是均勻等分!在引力場中,正是這種變化,才導致空間扭曲。一個物體,能量與物質也是可以轉化的,當物體速度到達光速,物質和能量可以轉換,能量看似不平衡了,但是物能總量是平衡的。每一種現在發生,必須有一定條件改變,這就是因果律。當物體速度增加,自然會引起時空改變,物體幾何尺度縮小,而時間變慢,恰恰說明自然辯證法高明,怎麼說哲學被科學顛覆了呢?

    當然,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出現,會影響到作為方法論和宇宙觀哲學,既是那樣也不是哲學出現問題,而是自然辯證法中有些觀點需要更新,這種變化也正是自然辯證法一個態度。一定問題,必然依賴一定條件。當產生定義域變了,基於定義域規律就不會存在,辯證發展,就是新條件下規律,這完全符合自然辯證態度和價值取向!

    哲學沒死,在發展中更加接近真理,對具體科學提供更大程度上方法論和價值觀!

    2019年4月18日與夷陵物體齋

  • 2 # 感照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加點藍吧

    科學才是人類窮究之學,哲學可以提供方法論助之。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而其偉大成果,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而言,是最具革命性的。

    思格斯對於唯物史觀的創立,曾說過這樣的話,馬克思始終特別關注科學的發展,馬克思並認為,新的科技事實可以改變他的哲學觀點。(大意:)這裡已很清踅地表明瞭,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科學可以為哲學要解決的世界觀等問題,提供直接的現實。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其他什麼,物質與意識誰是基礎和條件等,這一切都有賴於科學的發現和證明。

  • 4 # 老北的地盤

    統計學對老子道德經的幾個奇思妙想

    1、關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枚硬幣扔下去,正面和反面兩種情況,此為一生二。

    兩枚硬幣扔下去,正正,反反,正反,三種情況,此為二生三。

    這裡要注意了,一枚硬幣正反的機率各為50%,兩枚的時候正正25%,反反25%,正反50%,因為正反的另外一種情況時反正。

    三生萬物就是以此類推的意思。類推後的結果在統計學上就會出現正態分佈的情況。

    2、“萬物”的正態分佈反向說明了原本的“陰陽”。

    成年人的身高按照平均值呈現正態分佈,體重也是正態分佈,考試成績也是正態分佈,甚至壽命也是一種機率分佈。這些可以反推到,組成我們生命的物質最根本的就是“硬幣的兩面”。這個兩面就是陰陽吧。

    3、正態分佈的中間部分是道可道,小機率部分是非常道。

    正態分佈的95%區間長度並不是很長,也就是說大部分人,95%的人都是從多高到多高,多重到多重,這個就是道可道。而剩下5%超高、超矮、超輕、超重的比例很少,屬於小機率事件,這個就是非常道。

    4、人的壽命到底取決於什麼?

    統計學有迴歸分析、因子分析、貝葉斯等等計算方法。透過計算,也印證了一個結論,經濟發達程度決定人的平均壽命。所以發達國家平均壽命長,發達地區平均壽命長。平均壽命和教育程度,是否是中西醫,是不是好山好水無關。簡單說,有了錢能受到更高的教育,更好的醫療,喝更好的水。

    按照這個思路,可以重新分析很多古典哲學思想,太有趣了!

  • 5 # 青山不掩

    科學和哲學,都是人類亙古以來,孜孜不倦窮究的真理。

    人類生存的首要問題,就是生活資料的獲取。

    拿打獵來說,前方的動物,大小雖然一目瞭然,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是否怕人,力量,速度,靈活性, 都要積累知識。小的食草動物,當然不顧一切的追趕;大型的,只能大聲吆喝,逼迫其走向絕境:懸崖,深坑,或者預先挖掘的陷阱。為了讓其順著人的意志,圍三缺一的戰術思想也設計出來了。

    直到今天,憑藉地面留下的腳印,形狀,大小,深淺,獵人就可以判斷走過的是什麼動物;留下的糞便乾硬新鮮程度,就可以判斷經過的時間,大約走了多遠。

    這些關於動物習性的知識,圍捕的方法,多少人協同,都至關重要,捕到就可以飽餐一頓,捕捉不到就繼續捱餓。所以,這類知識,構成人類的第一批知識。

    隨著經驗的積累,這樣的知識增多,逐漸系統化,獨立為一門科學,農業,漁業,而捕獵就歸於牧業,後來還增加了吃不完動物的馴化,再細分為家畜,家禽。

    例如各地特色雞,烏骨雞,野雞的飼養,散養。

    野豬雜交散養;歐洲人用豬尋找珍貴蘑菇;

    狗特別訓練為軍犬,牧羊犬,緝毒犬,搜救犬,導盲犬

    老鼠搜尋地雷等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從農業生產擴充套件到工業,商業,金融,軍事,知識的門類不斷增加,細化,相反的,不同學科邊緣融合,都在迅猛發展,恰如題目所述,窮究!過去是,今天還是,明天仍然是窮究的知識。

    哲學,屬於社會科學,表面上,和生產的關係,特別是生產資料生產的關係,似乎不搭界。但,哲學以所有科學為研究物件,歸根結底,也是緊密結合了生活資料生產的。

    科學家,專業工作者,長期從事某一行業的工作,有了許多成果,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經驗,心得體會。一般的,都是守口如瓶,秘而不宣的。

    解放後,毛主席倡導學哲學,特別是唯物主義辯證法,例如,對乒乓球運動員徐寅生講話的批示,批閱檔案中的一些批語,都在大力宣揚辯證法。石油工人就係統的,有組織的學習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大慶油田的為什麼能在短期內發現,建成,石油工人們自豪的表示,完全靠兩論起家。

    許多科學家學了哲學,感慨的說,自己摸索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積累了一點經驗,結果哲學說得明明白白,一點也不神秘。如果年輕的時候學了,不至於走這麼多彎路。

    所以說,哲學也在不斷髮展,不斷豐富,例如現代的統籌學,博弈學,集合論,都是現在哲學關注,研究的重點。

    哲學,和其他科學一樣,誰也沒有撇下誰,都沒有窮盡,仍然不斷髮展,豐富,隨著人類的程序,繼續行進在窮究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窮人怎麼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