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吳283884471

    有可能是古董,但應排除現代仿品。

    元與明初瓷器有一種乾粉施釉法,凡此方法施釉的瓷器,均無氣泡。至於冰裂紋則視胎釉的結合度及儲存環境的不同而不同。發上一宣德黃地青花大碗為證:

    此碗蘇麻離青料青花及麻倉土二元胎特徵明顯,有早年釉補斑。黃地使用乾粉施釉法,不見氣泡。青花,大小氣泡特徵正常。

  • 2 # 孟掌櫃vlog

    氣泡是陶瓷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有些器物的氣泡十分明顯,甚至用肉眼即能觀察到,但也只能瞧出皮毛,無法做出總結,尋出規律。 隨著科技的進步,應用到古瓷鑑定中的儀器裝置繁多,這也給眾多研究陶瓷氣泡的藏家和鑑定家帶來諸多方便。 有關氣泡形成的原因和變化規律,目前尚處於探索階段。有人認為由於釉層中含水分子,在陶瓷燒製過程中,窯內的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氣化,而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便形成為氣泡。 也有人認為以石灰釉和石灰鹼釉的古瓷,因釉中含有氧化鈣元素,氧化鈣元素在高溫玻化過程中比較活躍,一活躍就產生了釉中氣泡。 那麼,即便解決了氣泡的成因,而氣泡在古瓷鑑定中是否起到作用呢?

    肯定者認為: 古代窯口眾多,但是同一時期或者同一窯口所燒器物必然是存在某些內在關聯的,從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層厚薄、燒成溫度等等方面來看確實存在一定道理的,也存在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而否定者則認為:氣泡不過是釉層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氣泡無規律可循,不能成為釉中最典型、最本質的特徵。不具有區分標識的功能,因而不能作為鑑定的依據。

    從收藏與鑑定的嚴謹求實而又要勇於探索、拓開視野和思維的立場來說,兩者都不能算完全正確,應該互相論證。既不能盲目從信,也不可一味否決。

    根據已有的資料,對中國古代各朝各窯口器物氣泡的特徵,大體可做以下歸納: 商周及秦漢原始瓷: 釉層較薄,釉中基本上無氣泡。 六朝青瓷: 由於器表佈滿密集的開片,只在聚釉處能觀察到不明顯的氣泡。 唐瓷: 如邢窯、長沙窯、邛窯等器物表面一般無明顯氣泡,五代時期的定窯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區域性釉厚處才有細密均勻的小氣泡,也有個別器物全身均勻分佈密集的小氣泡。 越窯青瓷: 釉面渾身都均勻分佈有隱約的密集小氣泡,區域性釉厚處則清晰可見。 宋瓷: 至於宋元瓷器不存在氣泡一說,實在難以信服,甚至可予以否定了。就宋瓷五大名窯來說,官、哥、定、鈞四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攢珠”。 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 特點是在密佈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著大氣泡,絕無中等氣泡過渡。 明永樂瓷: 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佈局疏朗,但較宣德氣泡少。 明宣德瓷: 氣泡呈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間距流朗。 明成化瓷: 徹底改變了宣德瓷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成化之後: 將成化瓷氣泡作為官窯瓷氣泡的分界線,成化以後的官窯瓷氣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也有些特別的器物獨具特點。

    死亡氣泡: 瓷釉經過長時間的老化,釉中氣泡呈黑、褐、棕色,甚至破開等情況都可稱死亡氣泡。

    釉中氣泡死亡是因透明光亮的閉封氣泡受到大氣層和其它物質的長期汙染和浸蝕,空氣進入了閉封的氣泡中,一些氣泡內壁上就開始變顏色。 時間再長一些加上大氣的壓力作用下,氣泡的中間(頂端)部位處的薄釉釉質開始脫落,氣泡釉質的厚薄有一個平行的分界線,就在分界線上面薄釉層的釉質全部脫落,形成了一圈整齊而光潔的小圓孔,這就是氣泡破開形態。 一般時間越長,死亡氣泡越多,但不絕對,如秘色瓷與隋瓷。要麼無氣泡,即便有,也無死亡氣泡。 在正常的空間存放中,瓷器暴露在空氣中微觀世界自行反應變化著,如果真的能夠對它有足夠的認知、理性對待,就會像一個晴雨表,使得我們對古瓷的斷代和鑑定有極大的幫助。偶有聽說死亡氣泡可仿製,雖不經見,但也讓我們感覺到對古瓷氣泡等鑑定方法的深入探究有了更大的迫切感。

    冰裂紋瓷器是漢族傳統名瓷。冰裂紋也稱璺,它是瓷器本身內部應力的一個表現,只有當內部應力在正常狀態下不平衡、無法維持現有狀態,釉的伸縮程度超出其彈性區間極限時才產生釉層斷裂、位移,直至內部應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觀的冰裂紋效應。 產生這種現象沒有固定的時刻,由於與二者膨脹係數有直接關係,所以在瓷器出窯時溫差變化,效應最明顯,另外在日常的因為其他外因導致溫差變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內部應力無法維持平衡狀態時也會發生類似現象,所以沒有一定時間侷限。帶開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屬官窯和哥窯的青瓷。

    官窯器瑩潤如脂的粉青、月白色釉面上,大片的裂紋扶疏伸展,如同雪地上的柳枝梅影般婆娑瀟灑。哥窯瓷的開片則細碎得多,被稱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魚子紋"。片紋有粗有細,粗的色深如鐵,細的似金黃色或叫鱔血色,大小片紋交織在一起,被古董行家美稱為"金絲鐵線"。官哥真品歷代都是收藏家珍愛的寶物,也是後代仿效的目標。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遺憾的是,宋哥窯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人們發現,我們只有從傳世作品上去解讀哥窯的歷史。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製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 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於哥釉瓷細緻、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 3 # 酒醉憶人生

    個人不主張用放大鏡,先上手低價的老瓷器例如碗。找到老到古的特性。如,型狀,鈾色,畫功等等,找到老氣橫秋的特性。再進深一步學習。單方面去找肯定不行。綜合多方面,慢慢學習。個人建意。上個圖看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著名書法家吳玉生,你認為他的楷書好,還是他的行書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