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短劍5
-
2 # 野木曦宸
謝謝邀請。魯國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齊國,也不像曹劌論戰那樣簡單,箇中原由還是有幾個先決條件。我自己的分析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魯國戰勝齊國最為著名的當屬“長勺之戰”,“長勺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他和“井陘”“淝水”兩大戰例可以共稱為教科書級的以弱勝強的金典戰例。曹劌論戰中所敘述的“長勺之戰”成為中國曆代軍事家“後發制人”防禦戰略策略寶貴借鑑。
二是取信於民,得到了人民的支援,魯國的統治者們在站前就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思想準備,為後來開展的軍事行動創造了又利的條件。
三是魯國由於國力有限,,再加上長期對齊國對戰中的失敗,所以在站前動員上就下足了功夫,把他作為一次“復仇雪恥”的戰爭來做站前動員。魯國公又能寬懷的接受了無名無分的曹劌,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和曹劌及眾大臣們一起開誠佈公的討論和分析戰勝對手的策略,作為一國之君,這是值得讚揚的。齊國強大的軍隊也不像書上所說那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兒揭”憑一股勇氣想戰勝強大的齊軍,哪是不可能的,當然戰爭中軍人就需要勇氣,但是軍事領導人對戰爭的運籌帷幄才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個人理解齊國軍隊長期處於戰勝方,長此以往軍中就出現了輕敵的思想,突然面對如此強悍的魯軍還沒適應過來,不大敗才怪。
-
3 # 天擇雜談
魯國打敗強大的齊軍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齊國的輕敵,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齊國比魯國強大得多,齊國沒有把魯國當回事,所以沒有準備之下就攻擊魯國,輕敵是作戰的大忌,在雙方實力沒有形成絕對差距的時候,必須失敗。
二是魯軍士高漲。在作戰中,魯王親臨戰場,而且魯王深受愛待,士兵們願意為魯王浴血奮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三是魯軍將帥強。在作戰中,將帥的作用非常大,而曹劌更是難得一見的軍事奇才,從指揮的角度很,魯軍強齊軍太多。
四是從作戰決心來看,如果齊軍戰敗無非是退軍,但是如果魯國軍隊戰敗,很可能亡國,所以魯王知道不能敗,不然也不會用名不見經傳的曹劌了。
-
4 # 醉美木瀆
齊國,魯國都是西周初期分封在東方的大國,齊國的始祖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子牙,而魯國的始祖則更加尊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而且魯國經過周天子特許祭祀周公時可以用天子禮儀,這在整個周代都是蠍子粑粑獨一份。
咱們說回曹劌論戰,曹劌能取得成功的關鍵是齊魯兩國的實力在當時雖然有差距,但是齊國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作為春秋時期大國之間交戰的禮法,一方擂鼓求戰另一方則應該擂鼓應戰,以顯示己方不卑不亢。
而魯國在齊國三次擂鼓後方才應戰已經屬於逾越戰爭禮法了。說白了春秋時期禮法崩壞,單從這場戰爭看,作為禮法制定者周公後人的魯國,竟然是破壞禮法的那個。雖然從戰爭的角度講,有句話叫兵不厭詐,但是按照當時的規矩看,曹劌這叫“玩賴”。
但是玩賴能贏得了一時,贏不了一世,國家之間的戰爭到最後還是比拼國家實力。之後齊魯之間的戰爭魯國全敗。
魯國被迫向齊國求和,結果在會盟現場,魯國再次“玩賴”。直接劫持齊國國君齊桓公,歷史記載是一個叫曹沫的人乾的,有人說曹沫和曹劌是一個人,有人說不是,不過按照兩人的行事風格看,兩人絕對是同一個人。實力不行就一再破壞禮法“玩賴”取勝,雖然暫時搬回了局面但是齊國國力徹底碾壓魯國在此時就定下了基調。
回覆列表
史書微言大義,不可盡信。要說原因,恐怕翻遍故紙堆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不過戰鬥勝負一般規律總還是有的,粗說的話無外乎。
1,兩國參戰軍隊人數,兵員質量,裝備水平各有多大差異。
2,對戰鬥而言,三鼓對齊軍人,馬體力消耗是很大的,魯有短時體能優勢。
3,場外因素,齊處在爭霸狀態,對手服了就行,沒有滅國心,戰爭準備是否充足?也許本想武裝遊行,結果讓人懟了,參考崑山龍哥。
4,場內場外綜合因素,春秋的兵將,都是貴族,大家的,分屬不同家族,為國君湊到一起。他們不是民兵炮灰,也是有思想,有政治考慮的,決心不足就影響發揮。
5,場外因素,周邊各國輿論,畢竟那時候禮戰風氣還很盛,打仗並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點到即止。
綜合而言,魯應該是佔了2,5,齊受3,4影響。而三鼓起到了戰鬥技巧層面的決定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