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母嬰參考
-
2 # 哆咖醫生
新生兒腦癱是指新生兒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主要有痙攣型、混合型、強直型、共濟失調型等。
腦癱患兒與正常的孩子的區別包括:一個月時可出現身體發軟、或身體發硬,或者是固定姿勢。頭圍出現異常,哺乳無力、體重增加不良。在3-4個月時可以出現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嚴重的還會有智慧障礙、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不同的型別有不同的表現。
-
3 # 醫教寶育兒助手
“一路童行”兒童的健康顧問,很高興有機會能為您解答問題
腦癱是由於腦發育不成熟,導致智力低下或者身體姿勢障礙的病情。腦癱是神經方面的疾病,所以在治療方面較難。很多家庭在面對腦癱患兒時,不得不砸鍋賣鐵只為治好孩子的病,只要能讓孩子能夠得到規範的治療,獲得一部分獨立能力。
腦癱也並非不治之症,它的治療效果與發現及時息息相關,越早發現對治療康復幫助也越大。
患有腦癱的寶寶在身體上會出現很多症狀
一、出生後的表現
1.出生後不會自己吃母乳、不會吸允又或者是吸允無力
2.表現過分安靜或是持續哭鬧得不到改善
3.全身肌肉鬆軟沒有張力,而且還會經常的打挺,有肌張力增強,經常從襁褓中竄出去,頭背屈,有時頭偏向一側,雙下肢強直伸展
4.易驚、抽搐、尖叫或煩躁不安等表現
5.異常姿勢,如上肢內收、內旋、手握拳等
二、1-3個月的表現
1.大拇指內收又或是握拳的跡象
2.眼睛看東西是否穩定
3.頸部不能豎直,甚至出現頭左右搖動或頭偏向一側,俯臥位不能抬頭
4.肌張力的改變,如全身發硬、軀幹硬性伸展或全身發軟的跡象
三、4個月的表現
這階段的表現時最明顯的
1.否眼睛無法追東西,而且不注意看人,眼神呆滯
2.不會翻身,而且身體會變的僵硬,抓東西不持久
這些是腦癱患兒的部分明顯的症狀,尤其是出現哺乳困難、斜視、不停的哭鬧以及四肢癱軟這4大症狀,發生這些情況時最好是帶孩子去醫院做全面檢查。
腦癱的治療是根據病情及原因進行,及早的治療能減輕腦癱對孩子本身帶來的傷害。
-
4 # 兒科醫生王東記
腦癱發生的高危期是在孩子出生前後,一般發生了腦癱的新生兒與正常的孩子有明顯的不同,因此有效的避免腦癱的危害,正確的判斷出正常孩子與腦癱孩子的不同,有利於有效的預防和腦癱的措施。
相比於正常孩子,不少腦癱兒童伴有近視或斜視,往往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存在困難,徐動型腦癱還伴有聽力減退;腦癱兒童牙齒多數發育不良,牙齒質地疏鬆、易蛀;不少腦癱兒童性格比較固執、任性,情緒波動大;腦癱患兒的運動能力低於同年齡的正常孩子,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腦癱患兒常伴有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僅約有1/4。
專家有話說:腦癱是一種危害極大的頑疾,對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腦癱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癒。
-
5 # 依恩媽咪
腦癱嬰兒在各個方面的發育都會比同齡正常嬰兒發育的差。
第一,腦癱兒會表現出全身發軟,無力,四肢發緊,易驚,少動過過度亂動。
第二,腦癱兒餵奶時會出現吸吮無力,吞嚥困難,經常嗆奶,吐奶。
第三,腦癱兒的嘴不能很好的閉合,哭聲微弱,或者會出現一陣一陣的尖叫。
第四,腦癱兒2-3個月還不會笑,不會抬頭,手指緊握不會張開,4-5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
第五,腦癱兒智力方面明顯落後於正常孩子,正常孩子1歲左右就會走路,手指也很靈活,會用拇指和食指對捏拿取一些小東西,還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而腦癱兒則表現為肢體運動障礙,不會走路或者走路姿勢異常,比如腳尖著地,走路一跛一跛的,不能下蹲之類的。
還有很多易於正常孩子的行為,寶媽需要平時仔細觀察,定期給寶寶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6 # 奶爸的點滴成長
1、智力障礙: 相比於正常孩子,在所有的腦癱兒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約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佔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佔有一席之地1/4。
2、視、聽覺障礙: 相比於正常孩子,不少腦癱兒童伴有近視或斜視,其中以內斜視為多見,聽力減退以徐動型腦癱較為多見。腦癱兒童往往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存在困難。
3、情緒和行為障礙: 相比於正常孩子,不少腦癱兒童特別是手足徐動型和孩子性格比較固執、任性,情緒波動變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
7 # 慈脈商務服務
腦癱兒患者早發現早治療,或許有一番新天地。
腦癱兒早期症狀主要表現在發育、對外部環境的感知能力。
1.早期餵養頻繁出現咀嚼、吞嚥困難,甚至有流涎、呼吸障礙問題。
2.頭圍過大或過小,此時應該去醫院做個檢查。
3.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4.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5.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6.一般生後4~6週會笑,而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愁眉苦臉的樣子。
7.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感覺四肢比較僵硬。
早期症狀需要寶爸寶媽仔細觀察,多多注意小孩。早發現早治療,可能情況不會那麼糟。
除去遺傳因素,防止腦癱兒的發生,備孕就顯得尤為重要。寶爸寶媽需要做出必要的“犧牲”,戒菸、忌熬夜、少吃碳酸飲料、忌嗜酒,不良生活習慣甩開甩開......
懷孕後,定期檢查,尤其唐氏檢查,必須要去做。
實在不幸,寶寶腦癱,積極治療,以求控制其發展。有運動療法,手術療法還有中醫療法。願每位寶寶都健康成長。
-
8 # 藝跡育兒
每一個孕媽生出來的孩子,都希望健康快樂,做父母以後才明白,最希望的不是孩子榮華富貴,而是健康快樂,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但是有些寶寶可能因為基因的遺傳、突變,發生了腦癱,在產檢的時候,各項指標都正常,但是生出來以後寶寶的腦子有問題,那就寶媽特別的傷心。
腦癱是腦神經損傷,而這種不像發燒感冒,燒退了以後,身體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腦癱是不可逆、不可能再生,也不能被修復,現在的藥物還沒有的治療痊癒,可能未來可以,但是現在主要改善患者的身體功能,還有一些感覺、知覺、認知、交流能力,而家人的陪伴就非常重要的!
而剛剛出生的寶寶,孕媽是比較慢分辨出來的,但是有一個行為可以看出一點,那就是寶寶喝奶,在吸吮這個動作上,吸吮無力,而且不怎麼會吞嚥,吞嚥功能缺陷的話,那麼另外一個就是流口水了,可能在4-6歲的時候,寶寶很容易流口水,如果是身體的發育,口腔潰瘍、口腔淺而小、還有長乳牙的,還有就是寶寶腦癱導致的流口水,因為他控制不了。
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週會走,這個是正常胎兒的一個成長髮育的過程,但是如果有腦癱的寶寶,兩個月了還不會胎頭,四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六個月還不能做起來,七八月不會爬,一歲還不會走路,有些寶寶一歲還不會走路,是因為骨頭比較軟一點,而且不讓寶寶下地,寶寶的肌肉無力,所以寶寶不要整天抱著。
正常新生兒表現實物的捕抓能力:在寶寶看到東西的時候,會注視實物,如果東西移動,頭也會跟著東西而移動,全神貫注。對亮度的反應:如果有光比較敏感的話,正常寶寶會閉上眼睛,然後會哭,這個是人在受到外界刺激的,身體啟動的自我保護靈敏的聽力能力:正常寶寶聽力很好,一點小聲音就可以聽到,所以他們非常容易醒過來,在聽到聲音,會尋找聲音的來源,所以大人要搖手鈴,寶寶就左右轉頭尋找。反應能力:在有人觸碰到孩子的時候,寶寶會縮腳,張口、搖頭,這個是寶寶的一個放應,如果你用手指放在寶寶手裡,會抓得特別用力。而腦癱的寶寶,對上面的能力都特別差,整個人就是定定的,不愛動,大人觸碰也沒有什麼反應,外界的聲音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感覺。
寶寶出現腦癱,除了遺傳外,還有在備孕的時候,寶媽和寶爸都喝酒抽菸,特別是酒精,對胎兒損傷特別大,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告訴備孕的男女,懷孕三個月,不要抽菸喝酒的原因,而很多女性因為意外懷孕,根本不知道自己懷孕了,所以在孕期還在喝酒抽菸,最後就是一個因果迴圈。
在孕期孕媽一定做好產檢的工作,12周開始,每個月都要去檢查一次,最後一個月,沒有檢查一次,12周的NT、十六週的唐氏篩查、二十週的大排畸、二十四的妊娠糖尿病、二十八週的胎位檢查、三十四的胎心監護。
回覆列表
有些寶爸寶媽發現自家寶寶出現異常,例如發育遲緩、表情呆滯等,就開始懷疑寶寶是不是腦癱,那麼,究竟腦癱兒和正常的寶寶有什麼區別呢?
一、腦癱的表現
1、發育遲緩。腦癱兒發育往往落後於同齡正常寶寶,一般情況下,正常寶寶大多遵守著“
三翻六坐七滾八爬”的發育規律,(但也有部分家長過於溺愛孩子,走哪都要抱著孩子,讓孩子缺乏鍛鍊的機會,大動作發育落後的情況)而腦癱兒2~3個月時還不會笑、抬頭;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
2、聽力障礙。正常的寶寶1個月時就已經聽力,會密切注意周圍的聲音,也會對噪音敏感;2個月以後對聲音的反應十分敏銳,會扭頭尋找音源;3-4個月後能聽見父母說話的聲音,並根據音色的不同做出不同反應;5-6個月時會咿咿呀呀的迴應父母的話,會和外來的聲音互動;7~8個月能慢慢感知說話人的情緒,並模仿人的活動;9個月時能區分音量的高低;10~12個月時能主動向聲源方向轉頭,也就是有了辨別聲音方向的能力。
而出現聽力障礙是嬰兒腦癱的早期症狀,有些寶寶聽力會減退甚至會全聾,家長跟他說話時,不能得到迴應,高分貝的噪音充斥在耳邊也沒有反應。
3、智力低下。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4個月時反應遲鈍,6 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則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哺乳困難。生後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吸吮後疲乏無力,經常出現嗆咳、吐奶現象,嘴不能很好閉合。
二、正常夫妻也會生出腦癱兒?
1、有些孕媽患宮內炎症或絨毛膜羊膜炎,有極大的可能生出腦癱兒。
2、有些夫妻備孕前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酗酒等,導致精子、卵子質量下降,也可能會生出腦癱兒。
因此正常夫妻也可能會生出腦癱兒,所以孕期要定時體檢,做好篩查的工作,夫妻雙方保持健康的心態,工作及飲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