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朔楚湘江浙—落魄書生

    東漢時期出現了世家大族,他們不但擁有政治特權,而且擁有經濟特權,壟斷了各種資源。這是東漢末年出現諸侯之亂的重要原因。但是西漢末年上述情況都是不存在的。

  • 2 # 四川達州人

    西漢時期,世家正在成長,還遠沒有達到東漢末期的地步。

    西漢的儒家,是以公羊學派為主,還有一點節操和下限。公羊派主張聖王,認為找到了符合條件的聖王,劉漢皇朝都得讓位。比如他們認定王莽就是,搞了48萬人上書,要知道當時有身份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數量不會比這個數字多太多,這氣勢嚇倒了西漢封王貴族集團,眼看著王莽代漢都不敢反對。

    王莽也被這個氣勢裹挾,被架在火上烤,只能搞那些復古的改革來迎合這些支持者,結果全部失敗了。所以大多數人紛紛認定王莽其實是假聖王,王莽因此迅速失敗。最終,號稱位面之子的劉秀脫穎而出。

  • 3 # 戴你看歷史

    西漢初期,劉邦建立西漢後,分封一些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在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員,有的還企圖謀反。漢景帝採取大臣晁錯的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導致七國之亂。後來七國之亂平定了,但是諸侯王還是有一定的實力。

    到漢武帝時期,採納主父偃“推恩令”,下詔規定諸侯王出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土地作為侯國。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後找各種藉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此後西漢就沒有出現過諸侯之亂。

    至於題主所說的東漢末年的諸侯之亂,他們不能叫諸侯,諸侯要有分封的地方。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統治黑暗,各地爆發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先後給予一些重要地方的州長官領兵治民之權,地方勢力趁機擴充,割據一方。因此他們應該叫軍閥割據勢力。

  • 4 # 微史春秋

    不請自來。

    問題中所說的諸侯應該不是指劉氏宗室諸侯王。自西漢文帝平定七國之亂和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諸侯國危險中央政權的情況基本上被解決了。

    問題中的諸侯應該指的是世族大家或豪強地主 。

    西漢時期也曾打擊過那些世族大家或地方豪強的,當時的地方豪強主要是以土地財產著稱的,或者說是暴發戶,政府打擊他們也好辦。

    當時到西漢後期,士族豪強一是開始文化化,開始壟斷文化傳播,完成文化的家族化,成為世家大族。如弘農楊氏依靠經學起家,到東漢時期已經是四世三公。

    二是控制官員任命,形成了一個高階官員集團,出現了累世公卿的世族大家。如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及天下”,是五世六公的大家族。

    此外太原王氏,河東衛氏,穎川荀氏,范陽盧氏也都是極具影響力的大世家。

    東漢光武帝劉秀曾想打擊這些豪強世家,但難度很多,地方官層層阻撓最終打擊行動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此外東漢皇帝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外戚專權和宦官干政之上,忽視了對地方豪強的遏制。

    豪強地主趁機強佔土地,建立莊園,積蓄部曲培養死人武裝力量。使得豪族地主可以“富過公侯”,“富過王侯”,“榮樂過於封君,勢力侔於守令”。

    最終到了漢末期,豪強趁亂掌握武裝力量,成為割據一方的大軍閥。

  • 5 # 一點點歷史

    “分封制”的一大弊端就是隨著諸侯王勢力的強大,“天子衰,諸侯興”。很可能威脅到中央統治,周和西晉都亡於此。那麼同樣實行“郡國並行”制度的西漢末年為什麼沒有出現諸侯之亂呢?主要是因為一個人在之前就把隱患除掉了。

    這個人就是漢景帝劉啟。

    劉啟和漢文帝共同開創了“文景之治”,他在位期間的主要功績就是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國之亂”。

    劉啟登基後採納了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建議,開始削弱諸侯王的實力,諸侯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叛亂,漢景帝派周亞夫平叛,不到三個月便取得勝利,參與叛亂的七王皆死。

    漢景帝平叛後採取各種措施,進一步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雖然西漢末年沒有發生大規模諸侯叛亂,但是卻被外戚篡權,真是防不勝防啊。

    東漢末年隨著王室的衰落,已經很難控局面,而“黃巾起義”爆發更是讓東漢名存實亡,中央已經徹底失去了對割據政權的控制,最終導致東漢滅亡。

  • 6 # 文沐

    已有答案大多數是從諸侯和世家的勢力發展這種階級矛盾來看這個問題。這裡換一個角度來看,兩漢在政治制度上有比較大的相似性,但是在軍制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具體如下。

    在西漢末年的國力,可以說並不是很強,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執政階級並沒有給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採取的措施損害了貴族利益,使得江湖之間人心向背,朝野之上群臣思變。當時西漢中央軍的戰鬥力較為強悍,掌控政權之後的善後工作也比較好進行。基於這些原因,王莽進行了權力中樞的和平移交,王莽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非軍事方式更換權力中樞的開國皇帝。由此可見,王莽代漢的過程中對西漢的國力和兵力是幾乎沒有損耗的。如果王莽能夠緩和階級矛盾,化解貴族和平民之間的衝突,也許新朝能夠較為穩定地接過西漢的全部國力和兵力,然而王莽稱帝后,採取了一系列不符合實際的復古措施,不僅沒有緩和矛盾,反而刺激了大量的農民起義。許多漢朝苗裔,開始舉起光復漢朝的大旗,對王莽的新政權進行軍事打擊。新政權的兵制敗壞,擁有一定戰力的軍隊多是西漢留下來的中央軍,州郡部隊的戰鬥力低下,軍紀敗壞。從一定角度來說,新政權能夠堅持這麼久,足以證明西漢留下來的軍隊素質還是不錯的。 與西漢不同,東漢的最大危機不來自於政權內部的權力更迭,而在於權力外部的軍閥割據。東漢末年軍隊的戰力絕對無法被小覷,即使是內部戰爭不斷的時候,各地軍閥的對外戰爭也大多以勝利結束。不像許多朝代國弱的時候少數民族會趁虛而入,東漢末年,直到三國,少數民族都沒有能力和漢軍抗衡。

    同樣都是劉漢政權,為何西漢的權力更迭來自於內部,而東漢政權的權力更迭來自於外部,這與兩漢的軍制有十分密切的聯絡。後面從三個方面闡述。

    一、中央軍 兩漢中央軍的編制大體類似,都由禁軍和衛戍畿輔組成。禁軍中包括侍衛和羽林軍,侍衛負責禁宮的守衛,羽林軍負責出行儀仗,同時也是常備軍,可由皇帝調遣出征。區別在於東漢禁軍的規模要小於西漢,且由宦官掌控(直到東漢末年袁紹誅宦官)。禁軍之外是衛戍畿輔,也就是衛戍京畿的軍隊,兩漢都稱之為北軍,在兩漢北軍都是中央軍的野戰部隊。北軍的常駐官長只有訓兵之權,無帶兵的權力,一旦遇到戰事,由皇帝派遣將軍帶領北軍出征(西漢存在官長直接帶兵的例外,偶見史料。)。東漢末年黃巾軍起,在洛陽附近的八個關隘,設定了八關都尉,以此來拱衛王室。後來宦官權力漸大,出現了西園八校,由宦官小黃門蹇碩掌控。這支部隊的出現激化了宦官和外官的矛盾,蹇碩被殺,中央軍回到何進手中,進而宦官殺何進,袁紹誅宦官,造成內亂。後來董卓吞併了諸軍,東漢政權也就名存實亡了。 西漢時期,禁軍的任期為一年,從郡縣受過軍事訓練的正卒中選拔,一年期滿,即復原歸農。北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不僅是中央軍的骨幹力量,也可以算是整個王朝的精銳部隊。到了東漢,整個中央軍人數遠少於西漢,僅不足萬人。從禁軍到北軍,都由公卿重臣的子弟充任,羽林軍因要參與作戰,本來或從州郡選拔,或從北軍遷任,後來漸漸發展成了父死子繼。在西漢曾是精銳部隊的北軍,情況也好不了哪裡去。中央軍除了禁宮衛士以外,都開始向世襲化演變,這都是因為中央軍的待遇優厚,有機會出補官吏,朝中有權勢的人都瞄著這一塊肥肉,這時的中央軍已經幾乎沒有戰力可言了。

    二、郡國兵 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當時西漢政權的穩定,是靠著四方封國共同拱衛的,各王國有自己的軍隊,可以自行招募。七國之亂以後,諸侯國的兵權被削弱。漢武帝后,王國的軍隊由中央代置,而後封國失去了自主兵權。東漢時期封國的軍隊已經名存實亡,多充護衛職責。 郡縣兵兩漢的變化很大,西漢時期在郡之上設州,置刺史監督郡縣,成帝時改為州牧。這時的刺史或州牧不管理軍事,軍事事務主要由郡縣的長官及其軍事行政系統負責。郡長官是太守,理民政兼管軍事,因而也被稱為“郡將”。以下設定丞,可在太守不在時代理其職。專門負責 軍事的是郡都尉。無論是哪一級軍事長官,都只是掌管軍事行政和應急軍情,不得擅自發兵。這與中央軍的北軍相似,沒有中央的指令,地方軍隊是無法自由調遣的。東漢中葉以後,兵權其實在刺史牧守手中,他們不僅可以領兵出征,還有自行募兵的權力,後來甚至達到了父子相襲的地步。 這基本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王莽能靠著西漢留下的中央軍苦苦支撐那麼多年。而東漢面對各地軍閥那麼無力,只能任人宰割。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西漢王莽可以僅僅透過中樞權力的更迭就能顛覆一個王朝。而東漢即使權臣弄權,也沒法取代東漢政權。這都是和西漢軍權集中,東漢軍權分散有關的。

    三、兵源 西漢時期的兵源來源於徵兵和 募兵兩種方式。徵兵的範圍十七歲開始,最遲在昭帝始元六年改為二十三歲。有賜爵一級以上的五十六歲免役,其他六十歲免役。武帝之後賜爵制度逐漸敗壞,到昭帝改為一律五十六歲免役。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特殊時期出現過十四歲和七十多歲的兵士。武帝時期,對外作戰增多,對兵力的需求增大,開始了募兵制度,兵役開始商品化,許多富戶捐物捐奴來免除兵役,而有些貧民則以替富戶服兵役來養家餬口,犯過罪的人也可以以兵抵罪。無論如何,西漢時期的軍隊都是常置軍,到了東漢州郡只是每年訓練兵士,當有戰事的時候,才臨時發兵,這也是東漢末年,劉備曹操之流,登高一呼就能夠組建起一支勁旅的原因。更戍制度被嚴重破壞,軍隊組建幾乎工業化。這時,募兵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東漢末年不止一次出現過因缺餉而軍士譁變的情況。同時也出現了只要有錢就有兵的社會風氣。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他的兵力都是十分強悍的,區別無非是在於西漢的戰鬥力主要在中央軍,而東漢的戰鬥力則分散在各州郡。兩個王朝的滅亡方式不同,西漢是較純粹的權力更迭,對軍隊戰力的影響不是很大。東漢是權力中樞被地方武裝所控制而滅亡,對王朝戰力的消耗主要集中在內部戰爭。饒是如此,東漢末年軍閥對外族戰爭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勝利的。從兵制上看,兩漢也都走到了最適合他們滅亡的方式上來,東漢亡時,他的軍力依然是不容小覷的,假使沒有三國時期那樣大規模的內部消耗,可能也不會產生五胡亂華那樣的悲劇吧。

  • 7 # 祥雲廣瑞

    西漢末,王莽改制才引起社會動盪。王莽書呆子,人品不壞,卻篤信儒家,託古改制,強分華夷,首先引起民族矛盾,軍事討伐,徵集壯丁,又引起了綠林赤眉銅馬造反。於是,天下亂了。一一中央政府未亂,基層社會始亂,當然不會給諸侯培養自己勢力的機會,也就是說早期的動亂不因諸侯而起。 東漢末年,中央因外戚與太監爭權奪利,朝官分派而立,這就形成了地方勢力坐大。在討伐黃巾的過程中,各種派系的勢力範圍或擴大或縮小,最後形成三國鼎立,東漢也就完了。一一中央政府先亂,宗派形成勢力,然後造成割據。也就是說,諸侯相爭才是東漢滅亡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逐風劍的任務流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