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月愛書法

    童心說,是明代末年思想家李贄寫於萬曆十四年,用來駁斥耿定向的理論。在李贄看來,做文學必須認真真實坦率地表露作者內心情感。人生慾望,要保持童心,使文學存真去假。童心,實質上是真心。如果認為不該有童心,就是認為不該有真心。

    童心,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這種本心最純潔,未受一切汙染的,因而也是最完美。“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實則是人的個性和主體價值的自覺,如果喪失了這自覺的本心,那麼人就是失去了個體價值。人就不再能以一個真實的主體存在。

    所謂童心,其實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擾時一顆毫無造作,絕對真誠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一個做真人的資格。人一旦不以真誠為本,就永遠喪失了本來應該具備的完整的人格。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心靈的本源怎麼可以遺失呢?

    人的聞見、道理都是透過多讀書、多明理才獲得的,古代聖賢又何嘗不是讀書識理的人呢?聖人們讀書,童心自然存在而不失,縱使他們讀再多的書,他們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

    童心為什麼會貿然失落呢?在人的啟蒙時期,透過耳聞目睹會獲得大量感性知識,長大之後又學到更多理性知識,而這些後天得來的感性聞見和理性道理一經入主人的心靈後,童心也就失落。。因為所得的道理、聞見使自己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揚光大,知道惡名是醜的,便挖空心思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就不復存在了。

    一旦失去了童心,說出來的話是言不由衷,寫成文章也就無法明白暢達。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於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的話,那麼從他嘴裡連一句有道德有修養的真話也聽不到了。既然以聞見道理為本心,那麼說的話就是成J聞見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說得天花亂了上,跟童心又有什麼相干呢?這難道不是以假人說假話、辦假事、寫假文章嗎?

    由此,人一旦以虛假為本,一舉一動也就無不虛假了。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肯定信以為真,給假人談假文章,必然讚美備至了。這可是真是無處不假,便無所不喜,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裡還分辨得出真偽?

    總之,使人喪失自然純樸真摯的童心,所謂什麼大師們就都是一夥失卻真心專說假話做假事寫假文的人。

    童心真心,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是明德也,上與天同,下與地同,中與千賢萬聖同,彼天所加,我無所壎。

    明白了童心說,對於當下書法審美現象透析,是多麼也緊密相連,而不是象有人說的“失之交臂”。

  • 2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僅僅涉及到了書法,還有一點古代文學中的文學理論在其中,所以我就試著回答一下,如有不對之處還請海涵。

    我認為李贄的童心說不僅沒有“和書法審美失之交臂”,而且他還生動傳神的將包括書法在內的藝術形式的藝術核心給點了出來,即藝術創作要講求真心實意,這是我們學習書法的關鍵。

    一、李贄其人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童心說”都是一個及其陌生的概念,然而如果你是一個學習文學的文科生,對這個名詞還是感到不熟悉的話,那麼就證明你白讀了這幾年書了。簡言之,“童心說”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提出的文學主張。李贄這個人很有意思,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來看看,或者翻一下史書,你就會發現這個人的思想簡直太“現代”了,如果有時光旅行這個可能,或許他就是我們現代人穿越過去的那一個。

    然而李贄又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一輩子不掙什麼錢。好不容易熬到一個好的職位,眼看在過幾年自己就能撈大把大把的銀子了,他卻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辭官不做。後來又狠心拋棄妻兒前往寺廟削髮為僧。

    在其後半生晚年的物質生活上,李贄卻不得不靠他與之一輩子都在做抗爭的、反對的舊制度下養活的官僚朋友為生。所以他一生都是矛盾的,他反對這個制度以及這個中央集權制度下培養起來的官僚和臣民、厭惡他們的思想,但是它本身也是其中一員,他自己就要靠這些他看不起的官僚朋友接濟生活。

    然而這些朋友不僅沒有因此而嫌棄他,反而更喜歡與他交流思想、互相辯駁。而這篇《童心說》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產生的,這篇文章也是他用來駁斥好友耿定向的一篇文章。當然後來他們關係也變得非常差了。

    二、何謂《童心說》?

    與其說《童心說》一文是李贄思想一個文學主張,倒不如說是他力圖推舉的一個措施,這個措施不僅僅是針對“醫治”文學上的問題的,而且它也是“醫治”社會問題的。

    明代是一個神奇的時代,尤其是中晚期的明朝文學和思想異常活躍。明代中期出現了著名的儒家大聖人——王陽明,他提出的“心學”主張,在明朝影響巨大。

    事實上,王陽明提出此種學說的目的不是像魏晉那樣空談玄理而無實際用途,王陽明是有著自己的想法的,這一學說的提出完全是出自對當時現實的社會政治的考慮。

    有明一代,明朝文人從太祖建國那一刻起就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明朝所實行的一個文化藝術高壓的政策,這一政策對於後世各個政權而言都是一個極強的武器和誘人的工具,一旦開啟它,就有非凡的魔力。

    簡言之,明代官方正統的思想是以朱熹他老人家幾百年之前的一套陳腐思想為主要基調的思想。到了後來隨著明代八股文制度的完善發展,整個帝國最精英、最靈活的一代人要想實現一番大事業、被社會容納接受和認可,就非得接受這一思想才可以。

    然而,在這種思想下培養的年輕人在他們接觸到冷冰冰的社會現實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一種分裂的狀態。所有人腦子中信奉的是一套東西,而做起來確實另外一套機制在起作用。表面上大明帝國每一個文人都十分關注自己的修養和道德,但是每一個人都會被自己的同時批評為一個不和道德的人。從小就信奉的道德顯然在這裡變成一種互相攻擊和掩蓋真實目的的工具。

    因此這種深深的撕裂感刺激著每一個明代文人脆弱的神經,包括皇帝在內,都無法跳脫出這種枷鎖的束縛。最有名的是正德皇帝,他有一次因為外面下著大雨而破例讓大臣站著進行早朝而被當時受到“赦免”的大臣彈劾和批評,認為這樣有違聖人的君臣之理。

    對於這一矛盾,王陽明的解決方案是折中而行,他一方面沒有否定仁義道德,另一方面又將仁義道德進行了私人化的處理,認為人人都有仁義道德,這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的品質,人人皆可成君子聖人。在此基礎上肯定了由人心而生髮出來的其他東西,比如人的慾望。而這樣一個思想,直接引到了晚明的思想解放。

    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個折中方案而已,沒有徹底觸碰到事物本質,而李贄就徹底的將這一分裂的狀態給挑明瞭,因而提出了《童心說》。

    所以,童心說更是一個解決方案。

    它所要解決的,不是別的什麼東西,正是現實和陳腐的道德理念的關係。

    三、偽情、真情和童心

    在李贄的思想體系中,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就是“偽情”和“童心”。

    而《童心說》,顧名思義,就是提倡和擁護“童心”這一觀點的說法。在李贄看來,所謂童心,就是真心,絕佳純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是未受到過虛偽理學浸染的赤子之心。從文學角度上看,童心是寫出好的文章和藝術作品的必備品質。因此他反對儒家理學的“偽情”。

    四、書法創作、鑑賞過程中的“偽情、真情和童心"

    在當前的書法創作中,能寫出童心之感的書法家不多。童心不是說讓你寫的像弘一法師那樣稚拙,而是說盡量寫的字要符合自己的心意,不要摻雜太多雜念。現代人就容易摻雜很多私貨,寫一篇書法作品就想著賺錢、出名和獲獎,這樣動機不純、目的不純的書法創作當然不可能寫好了。

    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我們每一個都會有為了名利寫書法的時刻,那麼這個時候我麼應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回到李贄所說的“童心”,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來寫書法,想象自己當年學習書法最初的動機和樂趣。當你能夠回到初心,回到最初的本心的時候,其實你也就是一個純真沒有任何世俗雜念的孩子了,這個時候你創作任何東西都是純淨的。

    而且書法鑑賞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體會作者的真情,而這個真情必然就是“童心”,

    所以對於書法審美而言,“童心說”當然很有意義和價值。

  • 3 # 明之書苑

    我就是書法專業的,其實“童心說”目前正在影響著書法的程序。

    “童心說”是明代李贄提出來的,大意是藝術必須保持童心,坦率內心,去假存真。這其實放在中國任何一項藝術皆準的,書法也不例外。

    書法藝術覺醒以後,是一直往成熟方向走的。但在這中間就有異類,比如張旭,徐渭等人,他們的作品都極盡表達內心,去假存真。

    不過,很多人會說,上面所講兩位書法大家,雖然是坦率內心,不屬於回覆童心一說。那清代挖掘出來的魏碑,發展脈絡就是將已經高度成熟的書法藝術引向書法的童年。魏碑就是楷書的童年。後來,民國時期徐生翁的“孩兒體”,則可以說是完全的一種童心風格指向了。徐老先生的這種指向,不知道有沒有受到“童心說”的影響。但到了當代的書法創作,受到了徐生翁等人的啟發,很多書家開始著意往稚拙方向發展,則是“童心說”在書家心中的完全覺醒。

    總之,無論從哪方面看,“童心說”都沒有和書法審美失之交臂。

  • 4 # lsiqh

    不請自來。本來可以不用費口舌的,但是有話要說,不吐不快。

    也不必搬出李贄來弄個博古論今唬人。

    直說吧,拿童心來說事,先要搞清楚童心論是怎麼回事。不論李贄童心論的本意是針對文學和人本身或說到底是人性本身,都無疑是正確的無可非議的。所謂童心,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看到或可能說到的“不忘初心”就是。顯然,從人文人性社會文明發展角度說,堅持返樸歸真迴歸童心是至高境界。

    但是,但是,但是,童心跟藝術應該怎樣結合?換言之,藝術跟童心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首先,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或者說藝術到底跟什麼相聯絡?拙見以為:藝術是跟天賦和文化積累、跟創造或創新、跟境界韻味和氣質等等詞彙和內涵相聯絡的。誠然,藝術家在建立或精進藝術的過程中,不忘初心迴歸童心是至高境界,但是藝術的結果必須是天賦的創造或創新,必須具備藝術審美所需要的要素一境界、韻味和藝術氣質等等。簡言之:童心只是提供了無物慾和雜念的精神基礎,並不必然產生藝術作品,否則,幼兒都可以是藝術大家。

    到了這裡,該說到主題了。現在的醜書製作者們那麼賣力地製作醜書,根本原因在於:他們都有意無意地陷入了自己挖的“返樸歸真”的坑,而癥結在於:將童智代替了童心。於是,一邊大量製作精心設計的如幼兒隨手亂畫的醜書,一邊著書立說為醜書正名曰“返樸歸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不禁要問:童智的醜書裡真的都有一顆童心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漢最有名的皇帝是不是漢獻帝?完全是蹭三國的熱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