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盤串大仙兒

    你好,古代教育子女的佳話廣為民間流傳,就列舉以下幾個打打樣吧

    1:孟母三遷,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

    2:斷機教子,是關於孟子小時候的故事。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3:岳母刺字,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開封失陷,徽、欽二帝被俘。岳飛在國難當頭之際,立志要恢復中原。岳母看到國家淪亡,心裡十分悲憤,為教兒不忘靖康之恥,特在岳飛的背上用繡花針剌上“精忠報國”4個字。

    還有諸多古代的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是孟母三遷,現在的教育方式來說呢,本人覺得是病態的一種狀態。

  • 2 # 舊時光老影像

    岳飛:對待兒子是“受罰重於士,受獎後於士”

    岳飛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

    岳飛20歲那年,離家從軍。臨行前一天,岳母姚氏為了鼓勵兒子岳飛樹立“以身許國,報效國家”的偉大報負,在他背上用針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要他牢牢記在心,至死為國效力。

    岳飛自己一共有五個兒子。像母親當年對自己一樣,他對他們的教育非常嚴格。按理說,作為一個統率百萬大軍的主帥,他在當時的薪俸是不少的,他始終保持著比較簡樸。的生活,而把多餘下來的錢充作軍費,賞給軍士。岳飛在家中日常只穿麻布,不穿絲綢。家中平時的飯菜是麥面加蔬菜,很少用肉,而且規定幾個兒子不得飲酒。岳飛還經常要兒子們讀書之餘到農田去從事各種勞動。他說,對於子女,“稼穡艱難,不可不知也”。

    岳飛的長子岳雲,12歲入伍成為一名小軍士。岳飛對岳雲的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岳雲身披重鎧,操練騎馬衝下陡坡,一時興起,忘記注意地形,從山上狂奔而下,結果連人帶馬栽進了壕溝裡,衣服跌破了,臉上也掛了彩,流出了血。岳飛看見了,大怒,命令軍士打他100軍棍。眾將士求情,他仍然不依。他說:“前驅大敵,亦如此耶!”岳飛認為,平時演習就應該當作戰時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兩軍戰鬥時,自己不但會丟掉生命,而且還會造成戰鬥失利。所以,現在不按軍法辦事,嚴加教育,表面上是愛兒子,實際上是害兒子呀!由於岳飛的嚴格教育,岳雲很快成長為一員所向無敵的勇將。

    鄭板橋:教子莫為做官而讀書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下的鄭墨弟弟家。

    小寶6歲時上學了。為了教育兒子,鄭板橋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他的“道”是什麼呢?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並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鄭板橋最重視兒子的品德。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幼子而姑縱惜也。”他主張,他的孩子和僕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由於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

    顏之推:教育子女讀書為上

    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官至給事黃門侍郎,他對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著“讀書為上”的原則。

    北齊滅亡後,顏之推被迫舉家遷徙到長安,朝無祿位,家無積財。面對窘迫的生活,其子思魯問道:“現在我們既沒有朝廷的俸祿,也沒有積蓄的財產,我們就應當盡全力勞作,來養家餬口,但您卻經常督促我們學習,讓我們勤習經史,可是您知道嗎,我們做兒子的,不能供養雙親,心裡感到非常不安啊。”顏之推聽罷,語重心長地說道:“做兒子的把供養雙親的責任放在心上是對的,但做父親的更應該用學到的知識來教育子女。如果我的豐衣足食是用你們放棄學業換來的,那我真是食不知味,衣不覺暖。只要你們能夠努力讀書,繼承祖上的基業,即使是粗茶淡飯、粗布短衣,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曾國藩:在外不忘寫信教育子女

    曾國藩是清末湘軍首領。他權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諡稱“文正”。他的兒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幹子弟”了。然而,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衙內”和“大少爺”。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在曾國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為主要內容的《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從以下《家書》摘錄內容中,可見曾國藩不為子女謀求任何特殊化,教兒女節儉創業,值得後人深思。

    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給紀澤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僱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做矣。……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給紀鴻兒寫信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國藩受封侯爵,紀鴻正赴長沙考試,國藩特別寫信告誡:“爾在外以謙謹二字為主,世家子弟,門第過盛,萬目所屬。……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不可送條子,進身自始,務知自重。”

    他對女兒也同樣嚴格。咸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兒:“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

    他還告訴兒女、家眷:“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且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僕婢僱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還要求:“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 3 # 峰嶺崇崒

    關於子女教育問題,古人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我們看學校教育(古人大多是私塾教育)

    古人入學一般是8-----15歲。歷史記載不同時期教育讀本不同,唐朝之前必讀書籍例如《春秋》、《詩經》、《左傳》、《史記》、《列國志》、《戰國策》等,其中《左傳》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我們從宋代以後說起吧。古人說“熟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三字經》共一千多字,內容包括中國傳統的教育故事,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等,是傳統的啟蒙教材,由宋代王應麟所寫,裡面的常識,歷史故事都含有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可謂家喻戶曉,是入學必讀科目。除《三字經》外,還有《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大學》《中庸》《四書五經》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要求學習的書籍也在遞增。

    2.家風家訓教育(每一個優秀的人才背後,必有嚴格的家風)

    古人教育子女主要從忠、孝、節、義四個方面。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這四個方面主要是家庭的教育與影響。首先是“孝”,百善孝為先,做人要孝敬長輩是第一個在入學之前就要學習的,盡孝是做人的根基;再有就是“忠”,如果國家有難,忠孝難兩全時,以大義為重,要做到盡忠,就是舍小家,顧大家;第三是“節”,做人做事要講信用,有規矩;第四是“義”,就是指做人要有義氣,講情義,如果別人有難,要出手幫助。

    在此舉幾個例項。明代作家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說“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兒不孝不如無。”;岳飛“盡忠報國”的故事,就是其母在他脊背上刻下了“盡忠報國”四個字,教育岳飛精忠報國;諸葛亮教育兒子“志當存高遠”、“寧靜致遠”,他給兒子諸葛瞻起名思遠,教育兒子要做到一個叫靜,一個叫儉;寇準的母親教育寇準“修身為萬民”,寇準自幼喪父,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經常深夜紡紗,一邊紡紗,一邊督促寇準讀書。後寇準母親病逝,親手畫了一幅畫交給家人劉媽,言“若寇準犯錯再把畫交給他”。後來寇準當了宰相,一次慶賀生日,請了兩臺戲班,準備宴請群官僚。劉媽就把這幅圖交給了寇準。寇準展開一看,見《寒窗課子圖》,上面寫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寇準看到母親的遺訓,想起母親曾經因自己不努力學習用秤砣砸壞了寇準的腳,寇準禁不住淚如泉湧,他再三拜讀,痛哭失聲,立即讓撤去壽宴,從此潔身自愛,秉公無私,成為宋朝耿直公正的有名賢相之一;還有范仲淹教育兒子節儉戒奢家風;司馬光把儉樸作為教育兒子的主要內容等事例,古往今來數不勝數,有好家風好家訓,就有好兒女人才,這是古人留給我們教育子女的寶貴經驗。

    3。環境教育(環境的重要性)

    古人教育子女還有一個就是對生活環境的選擇,例如孟子的母親,創下了《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曾經搬家三次。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境的影響對子女的教育也要重視。

    教育的特點就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漢書》曰:“黃金滿盈,不如教子一經;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太公曰:“男子失教,長大頑愚。女子失教,長大粗疏。”養男之法,莫聽誑言;育女之法,莫教離母。男年長大,莫習樂酒;女年長大,莫令遊走。嚴父出孝子,嚴母出巧女。憐兒多與棒,憎兒多與食。憐兒無功,憎兒得力。桑條從小抑,長大抑不屈。人皆愛珠玉,我愛子孫賢。莊子曰:“事雖小,不作不成;子雖賢,不教不明。”這些都是古人教育子女的良言警句,供我們現代人教育子女做參考。

    誰不想自己的兒女能夠成才?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女聰明?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將相諸侯皆成往事!想起蘇軾的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哎!可憐了天下多少父母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烀餅的面怎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