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下一句。“萬家燈火闌珊處”並不是某一句古詩,而是後人自創的,所以沒有官方正式的“下一句”。常見的“春花秋月又幾度”也是後人自己寫的。“萬家燈火闌珊處,春花秋月又幾度”這句話是說,千家萬戶燈火凋零漸熄,賞過春花看過秋月,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可以理解為作者站在燈火凋零的地方,想起自己度過一年又一年,不禁有些傷感落寞。實際上這句是有語病的,因為“萬家燈火”說的是家家戶戶都點上了燈,光很亮;而“闌珊”是指凋零、零落,形容燈火稀疏,光不是很亮,前後有些矛盾。只能強行理解為家家戶戶的燈火都“闌珊”。“燈火闌珊處”出自有名的《青玉案·元夕》,宋代辛棄疾所作,原文如下。【譯文】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魚龍燈一夜飛舞。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透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沒有下一句。
“萬家燈火闌珊處”並不是某一句古詩,而是後人自創的,所以沒有官方正式的“下一句”。常見的“春花秋月又幾度”也是後人自己寫的。
沒有下一句。“萬家燈火闌珊處”並不是某一句古詩,而是後人自創的,所以沒有官方正式的“下一句”。常見的“春花秋月又幾度”也是後人自己寫的。“萬家燈火闌珊處,春花秋月又幾度”這句話是說,千家萬戶燈火凋零漸熄,賞過春花看過秋月,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可以理解為作者站在燈火凋零的地方,想起自己度過一年又一年,不禁有些傷感落寞。實際上這句是有語病的,因為“萬家燈火”說的是家家戶戶都點上了燈,光很亮;而“闌珊”是指凋零、零落,形容燈火稀疏,光不是很亮,前後有些矛盾。只能強行理解為家家戶戶的燈火都“闌珊”。“燈火闌珊處”出自有名的《青玉案·元夕》,宋代辛棄疾所作,原文如下。【譯文】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魚龍燈一夜飛舞。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透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