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鱉君說

    生活就是一場RPG遊戲,

    我們在不斷地切換著自己的角色。

    這場遊戲有太多、太多不確定的關卡和障礙,甚至是BUG。

    你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碰上各種各樣的事。

    思維、意識的切換速度和幅度大的讓人咋舌,

    可能意氣風發之後會陷入無盡的迷茫,

    可能陷入迷茫之後所有的事情又迎刃而解。

    面對陌生的工作,有種老虎吃天的感覺,

    面對陌生的人,可能有種無助的恐懼。

    你可能思考過,也可能求助過,可能無奈過,也可能放棄過。

    其實,我們的這個世界充滿了邏輯、規律和法則,

    上帝他老人家把最簡單、最直白的規律交給了數學和物理

    把最迷蹤、最複雜的規律交給了心理學。

    為了研究好人類自己,

    無數的智者付出了大量的工作。

    他們推開了一扇扇智慧的窗,

    將花花世界那些繁雜的現象,

    凝聚成那些簡短而平實的心理效應。

    抽象成指導人生online的秘籍。

    來點心理效應,

    你可以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暢所欲言,

    你可以將毫無頭緒的工作梳理的井井有條,

    你可以祛除心中的黑暗和自卑,

    你可以發現未知的自己,

    你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心,讓生活和工作更輕鬆一點。

    什麼人說的話最有說服力?

    當然是權威。

    什麼是權威?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老師就是權威。所以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聽媽媽的話”、“聽老師的話”。

    對於員工來說,老闆就是權威。所以在公司裡“老闆就是說一不二的”。

    對於病人來說,白髮蒼蒼的主任醫師就是權威。所以我們寧願多花N倍的錢,去掛專家號。

    對於社會來說,頻繁出鏡於各大媒體的專家就是權威。所以張x本能把綠豆吆喝的漲了價。

    為了讓文章更有說服力,土鱉君總會在文章中引經據典。

    為了讓謠言更具殺傷性,造謠者總會羅織出xxx醫院主任醫師、xxx教授來現身說法。

    為了讓自己的公司看起來更加牛x,公司的走廊裡會掛滿了老闆與各界名流的合影。也會一擲千金請大牌明星給自家產品代言。微商們會喜提“保時捷”。

    儘管我們每天都在發表自己的觀點,但很少有人能夠完全相信。而所謂的權威人士隨便冒一兩個字,追隨者趨之若鶩。

    這就是權威暗示效應。

    用書本上的話說就是,“人對權威人士的信任程度,要遠遠超過對常人。”

    “人貴言重、人微言輕”

    本期土鱉君就跟大家一起揮動權威效應的雙刃劍,去打破對權威人士的盲從,去掌握一種讓自己的言論更有說服力的利器。

    壹丨權威效應是麼子

    1937年,美國心理學家阿薩德曾做過一個十分著名的實驗。

    他在給一所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學生講課時,突然請上了一位德國老師,並向學生介紹說,這位是學校高薪聘請的德國化學家,下面這位化學家將給大家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化學課。

    說罷,這位“化學家”便有模有樣的開啟自己的書包,從中拿出一個試管,他一邊搖動著試管,一邊說,這是一瓶他新發現的化學物質,請各位同學仔細的問問它是否有味道。

    如果聞到特殊味道的同學請舉起你的手。

    結果大部分的學生都舉起了自己的胳膊。

    其實這支試管中裝的只是無色無味的蒸餾水而已。

    是這個所謂的“權威身份”讓它產生了味道。

    由此阿薩德對這種人更容易接受“權威暗示”的心理學現象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最後將這個現象命名為“權威效應”。

    貳丨權威效應的心理學基礎。

    人為什麼更容易輕信權威呢?

    首先從我們一出生開始,我們就接受了權威效應的暗示,從小就被灌輸了,順從權威是正確的,違抗權威是錯誤的理念。我們人生中第一個權威是母親,母親什麼時候給我們奶吃,我們就什麼時候吃飯,長大後校規、學生守則、法律就是權威,不服從權威就會受到懲罰。久而久之在裡就形成了一種“跟著權威有飯吃”的安全心理,我們本能的認為“權威”之所以能成為“權威”,是因為比普通人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服從他們會有安全感,會減少出錯的機率。

    其次,各種第三方載入在“權威”身上的光環讓我們產生“讚許心理”,我們從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是因為阿薩德教授對德華人的吹捧,學生們產生了只有認同權威,跟著權威去做,才能像權威一樣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讚許。

    叄丨權威效應有麼子消極影響

    權威效應讓謠言更像大實話。

    想當年,張x本從一個口才極好中醫愛好者橫空出世,儼然成為食療養生的一代宗師,與芒果臺為其營造的權威形象不無關係。

    2010年2月1日,芒果臺的一期《百科全說》,讓鼓吹綠豆、茄子包治百病大法的張x本一夜躥紅。

    上市4個月,他寫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便突破百萬,成為當年首席暢銷書。

    北京悟本堂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開價2000的x本專家號,一號難求。

    一時間,綠豆和茄子,成為了菜市場的硬通貨,成為大爺大媽們哄搶的物件。

    最終,這個被媒體營造出來的專家,被人們爭相追捧的權威,被真正的權威機構否定。

    一場,痛打x本落水狗,追償損失的“倒本運動”轟轟烈烈的又展開。

    盲從,可能讓我們錯過了許多機會,甚至可能導致致命的損失。

    聽信了小龍蝦是吃死人長大的人可能永遠享受不到這種美味,不知道因為“綠豆、茄子大法”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的人們現在活的還好嗎。

    盲從,可能讓我們付出了更多的成本,有的時候代價可能是無法挽回的。

    聽信了全華人民都缺鈣的人付出了幾瓶鈣片的成本,不知道那些吃“活蝌蚪”大補的兄弟們,是否因為罹患裂頭蚴腦病、肝吸蟲而痛苦不已。

    肆丨權威效應有麼子積極影響

    任何心理效應都是一體兩面的,辯證的說權威效應也有其積極的一面。

    社會可以梳理典型,用“感動中國”的道德楷模弘揚正能量,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企業花上天價廣告費請明星代言,在成本回收期內他們會十分小心的為此自己的產品質量,這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保證。

    藉助權威效應,可以讓我的觀點、文章更有說服力。

    伍丨怎麼突破權威效應的思維禁錮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所有人的觀點都要採取質疑的態度。

    我們先要質疑一下權威的身份,看看那些高大上的光環的含金量。藉助網際網路平臺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端倪。

    其實,往自己腦袋上帶的頭銜越多的人越不靠譜,而越言簡意賅的介紹卻越靠譜。

    土鱉君曾經接觸過一位專家,給了我一張A4紙大小的頭銜介紹,各種協會的首席科學家之類的唬人頭銜不下100個,土鱉君就用手機查了一下看似最官方的那個北京x大教授,結果人家網站上根本沒有這位老先生的大名。

    如果是馬雲根本不用介紹,刷臉就行。

    如果身份經得起考驗那我們就質疑一下權威的觀點,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觀點,當權威的觀點與自己的相沖突時,我們不妨對自己有點自信,做自己頭腦的主人,先讓自己的觀點去接收一下實踐的檢驗。

    在課堂上,老師很可能會輸出一些錯誤的觀點,如果全班都全盤接受的話,那全班都錯,如果您堅持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您就是鶴立雞群的那個。

    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敢於質疑、提升自信、堅持自我是突破權威暗示效應的關鍵。

    陸丨我也可以更有說服力

    如果我們能掌握並利用好權威效應的話,我們一樣可以更有說服力。

    如果想讓自己更有說服力,我們完全可以跟網路謠言學習一下。

    首先,要當標題黨,用好奇心留住受眾。

    任何一則網路謠言都有一個振聾發聵的題目。比如“驚呆了,小龍蝦竟然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

    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驚呆了三個字,看到這我們首先是虎軀一震。我們會想“小龍蝦到底怎麼了就把人驚呆了?”“我昨天還吃了小龍蝦。”“我兒子說這幾天總吃小龍蝦。”

    借鑑到我們發表觀點時,我們先要製造各種懸疑,越讓人感同身手的懸疑越容易勾起人的好奇心,用好奇心留住別人。

    然後,要旗幟鮮明的凸出切中痛點的主題。

    網路謠言之所以傳播力強,是因為他們凸出的矛盾正好切中了社會需求。

    與標題相呼應,謠言的開頭一邊會陳述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比如“中國一年會消費多少噸小龍蝦,是什麼人吃小龍蝦,小龍蝦已經成為中國大好青年不可替代的社會必須品”等等,這說明他的觀點不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用普適的現象說話,會得到普遍認同。

    借鑑過來看,我們不能把觀點限於小圈子之內,需要把自己的觀點放大到一個切入大部分受眾需求的狀態,,去博得普遍的認同。

    再然後,就是用強邏輯去捍衛自己的觀點。

    在小龍蝦謠言中,我們會看到烏黑的水塘,簡陋的髒攤和噁心的地溝油,這是謠言製造者用強邏輯去衝擊人們的眼球,讓人產生“小龍蝦就是垃圾”的直觀印象。

    借鑑到我們發表觀點這事上,我們也需要引入資料、圖片、新聞、圖表等強邏輯去衝擊受眾,讓人服從自己的觀點。

    緊接著,引入“權威效應”,加強說服力。

    網路謠言中會出現一個xx專家,xx醫生現身說法,用十分專業的語言告誡大家如何如何,該如何如何。此時的我們已經對謠言深信不疑,恨不能迅速將謠言傳播到我們所有認識的人中間,如果有人反駁還會跟人家說xx專家都說了,這是真的。

    借鑑到我們發表觀點這事上,我們可以引用與自己觀點相符的名人名言給自己站臺,來頭越大越好,引用的越詳細越好。牧師們傳教的時候經常引用《聖經》箴言,恨不能把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都說出來,以證明自己的言論是主說的,不是由牧師憑空捏造。

    最後,再加重複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加強印象。

    在謠言的背後我們往往會看到,“小龍蝦千萬別吃了,切記!切記!切記!”,“為了孩子,請千萬別再幹xxx事情了”的語句,這是最後也是最強的心理暗示,就像上面心理實驗的德華人一樣,會讓聞到味道的學生舉手,而不是讓沒聞到味道的學生舉手一樣。

    借鑑到我們發表觀點這事上,在最後我們也要再次重申自己的主體,言之鑿鑿的捍衛自己的論斷,提高觀點的權威性。

    完成上述步驟,一片十分有說服力的論斷就出爐了。按照我說的做,多來幾篇這樣的文章,你也可以成為萬眾的焦點,成為萬眾矚目之下的權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遇為什麼要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