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事農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銀耳生產技術也不斷改進,由過去野外段術栽培發展到室內各種代料栽培,利用鋸木屑、甘蔗渣、玉米芯、棉籽殼、稻草、麥草以及廢紙屑、瓜殼等都能栽培,可利用茶盅、瓷盆、花盆、各種玻璃瓶、塑膠袋等容器進行栽培,而且還有利於大規模工廠化生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銀耳栽培的三種具體方法與流程。

    栽培方法一:瓶栽、盆栽和茶盅栽培1、生長條件

    瓶栽、盆栽或茶盅的銀耳可利用自然氣溫(春、夏、秋季),如果在室內人工控制環境條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栽培。從種到收只需20多天,整個週期需40多天。每100斤培養料中,應加入清水100-130斤,pH調至5.6左右,拌勻後,裝入瓶內或盆內,壓平培養基表面,用棉塞或紗布封好瓶口。

    2、生長滅菌方法

    土法滅菌,放入高壓滅菌鍋滅菌1-1.5小時,在100℃下,保持6-8小時。滅菌後,在接種箱中接種,用甲醛和高錳酸鉀進行氣化消毒半小時,用藥量為每立方米空間10克左右。接種量一般每瓶可接100-120瓶。接種後,置20-28℃條件下發菌培養。在培養過程中,檢查是否有雜菌感染,如發現有應立即處理,以防傳染。經過20天左右的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表面有小子實體出現,這時應立即去掉棉塞或紗布蓋,讓新鮮空氣進入。

    3、保持溼度與溫度

    這時子實體需要吸收水分,為避免直接噴水而造成爛耳,可在室內牆壁或地坪上灑水,以增加溼度,使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90%以上。如果溫度太高,應採取降溫措施,溫度太低可用電爐,熱水管或蒸氣等辦法加溫。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溼度,才有利於子實體生長。

    4、採收再培養

    銀耳生長一定的散射光線和新鮮空氣,才能保證銀耳的正常發育。在適宜條件下,一般在取瓶塞後10天左右,即可進行第一次採收。當第一次採收後,培養料的營養已大量消耗,此時可在原耳基部,用小刀挖去1-2釐米的老化菌絲,留下白色菌絲,再培養5-6天,又可出現子實體。

    栽培方法二:塑膠袋栽培

    銀耳採用塑膠袋栽培,不僅可在家庭生產,而且還利於工廠化生產,由於它比瓶栽成本低,裝料多,可吊在室內懸空培養,充分利用空間面積。經過多次實踐,獲得了很好效果,每100斤原料可生產幹銀耳10-30斤。

    1、無菌操作

    接種必須要求無菌操作,儘量減少雜菌傳染。接種後,塑膠袋放在固定的培養架上培養,不宜多翻動,保持溫度在22-28℃。經15-25天后的培養,部分袋中表面或袋壁有白色菌絲團出現,這時將塑膠袋每隔3- 4釐米打一孔(剪破塑膠袋),孔徑為1釐米左右,讓子實體從孔口處長出來,同時也可去掉塑膠袋口的棉塞,四周都可長出銀耳。還可以脫袋培養,將脫袋後的培養基放在培養架上,每袋約隔10-20釐米,然後加強溫、溼度管理。採用這種方法可加速塑膠袋週轉使用,降低成本。

    2、溫溼度控制

    銀耳子實體從袋口長出後,這時需要的溫溼度與菌絲生長階段不同。子實體雖然能在16-30℃範圍內生長,但最適宜在22-25℃之間,高於28℃以上,容易出現爛耳。如果高溫高溼,通氣不度,就會出現各種雜菌,影響銀耳生長。銀耳生長髮育喜歡陰涼、清潔的環境,要求有散射的光線和足夠的新鮮空氣,但最怕風。總之,保持室內空氣相對溼度在85-95%左右,使耳片溼潤,就能正常發育。

    栽培方法三:磚式栽培

    銀耳的磚式栽培不用瓶子和塑膠袋,適宜於大規模栽培。將上述原料混合拌勻,含水量調到65%。滅菌、接種後,菌絲培養階段不需光線,以免過早分解培養基中的營養,而且要掏瓶壓塊,子實體就不能發揮其作用。

    1、磚式栽培條件

    一般採用磚式栽培法,在菌絲階段是不需要光線刺激子實體的形成。經過培養,菌絲長滿瓶的(或塑膠袋),就可掏出倒在木箱內(木箱規格30 X20X7釐米),壓成菌磚,然後脫去木箱,將壓好的菌磚,立即用塑膠薄膜覆蓋(預先菌磚底層墊一層塑膠薄膜),保溼,使菌絲癒合。

    2、磚式壓塊後技巧

    壓塊後,放在22-25℃條件下,經7-10天,菌絲與菌磚重新組合成一個整體,隨便搬動都不會爛,也可把菌磚豎放。若發現有子實體出現時,應及時去掉塑膠薄膜,進行培養。在子實體生長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千萬不能把菌磚重疊起來,每個菌磚之間至少隔15-20釐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面積,每個架最好設4-5層,層距約50釐米為宜。加強室內通風換氣和光線照射。水分管理,除根據自然氣候的乾溼變化而外,還要根據銀耳的長勢,結合灑水。晴天、風天多噴,陰天、雨天少噴或不噴。

    總結:近幾年來,銀耳的栽培發展很快,利用各種代料進行瓶栽、盆栽、塑膠袋栽、菌磚栽培等,不但節約大量木材,而且縮短生長週期,產量比原來提高15-20倍,栽培也不受地區條件限制。並具有投資小、見效快、收益大的優點。若採用12平方米的房間,用200斤木屑或玉米芯栽培,從種到收只要60天,可產木耳60市斤,且一年四季都可栽培,為農村多種經營開闢了一條新門路。在瓶栽、盆栽和茶盅栽培、塑膠袋栽培和磚式栽培,這三種栽培方式裡,都需要科學嚴謹的進行栽培。

  • 2 # 星輝650

    銀耳是白色木耳,高檔營養補品,

    可以用人工培養基養殖,佔地不多,收益很高,

    可以用城市落葉,絞碎後製成營養基,

  • 3 # 壯鄉新農

    銀耳又稱白木耳,銀耳生長過程必須和分解木銀耳栽培經歷了段木栽培、代料瓶栽、棉籽殼袋栽等階段,目前銀耳產區多以棉籽殼袋式栽培為主。

    銀耳的菌絲在6~32℃的範圍內生長,但以22~25℃最為適宜;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為18~25℃,以20~25℃最適;高於28℃,耳基易爛,朵小,質量差。

    1.栽培季節

    銀耳通常安排在春、秋兩季生產,江南各省春季空氣相對溼度高,保溼較易,但氣溫相對不穩定,栽培管理不方便。秋季溼度雖低,但氣溫平穩下降,易於管理,當氣溫穩定在28℃以下時可以栽培。

    2.培養料配方

    (1)棉殼84%、麥麩12%、石膏粉2.3%、過磷酸鈣1.3%、尿素0.4%。

    (2)雜木屑75%、麥麩20%、石膏粉2%、黃豆粉1%、過磷酸鈣1%、糖1%。

    (3)玉米芯40%、棉殼40%、麥麩18%、石膏粉1.6%、尿素0.4%。

    培養料含水量均要求在55%~60%。

    3.菌種製備

    母種、原種、栽培種的培養基與其他木腐菌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接斜面試管時先接銀耳菌絲,待長至直徑1釐米大小時在其旁邊接入極少的香灰菌絲,兩者長在一起時用於生產原種。一支母種只接一至兩瓶原種,先用接種鉤在母種的白毛團四周劃一圈,與香灰菌絲分開,從中央鉤起白毛團,接入原種培養基上,30天左右出現子實體原基,可以作原種使用。

    銀耳栽培種的製作過程與原種製作相同,只是由原種擴接栽培種時,需要挑選有耳基分化的原種,擴接時將耳基剷出棄去,把耳基下面2~3釐米深的菌絲塊(純白菌絲聚集體)挖松搗碎,再在耳基周圍挖取幾匙木屑,搗碎,兩者混合均勻,移入栽培種瓶內。每瓶原種可接30~40瓶栽培種,其餘棄去不用,不能貪多。銀耳是混合型的,純白銀耳菌絲僅是生長在表面淺層培養基內,羽毛狀菌絲繁殖十分迅速,僅一點就足夠了。由於接種量少,移接種時注意防止燙傷菌絲。

    4.栽培方法

    (1)段木栽培法:銀耳段木栽培基本上與木耳段木栽培相同,不同之處是接種時將菌種瓶內膠質化的子實體扒掉(如未有膠質子實體而顯絨毛狀的原基可以用,不必棄之)。先將原基下3釐米深的木屑挖碎,然後將瓶內菌種挖出,置於乾淨容器中捏碎,攪拌均勻,再接種。株行距比香菇、木耳密(10釐米×5釐米)。接種期一般安排在清明前後,其他管理與木耳基本相同,只是在出耳時要求溼度更大,另外對光線的需求較少。

    (2)代料栽培法:銀耳代料栽培所用原料比較廣泛,如木糖、棉籽殼、花生殼、菌種的處理同段木栽培。

    (3)發菌期的管理;接種後立即移入培養室內發菌,3天內,室溫控制在26~28℃,空氣相對溼度在60%左右,每天通風2次,每次通風半小時。在正常情況下,第3天,接種穴應普遍出現發育菌絲。第4天至第8天,室溫降至24~26℃,空氣相對溼度升至60%~70%,增加一次通風。第9~13天,室溫低至22~24℃,空氣相對溼度上升至75%左右,每日通風4次,並根據菌絲生長情況進行膠布開口處理,最好在4個接種穴向外伸展的菌絲全部連線在一起時將膠布揭起,然後在穴上貼成中間凸起,四邊貼緊,留一小縫隙,以利保溼和通風。第14~20天,室溫調控在20~24℃,空氣相對溼度增至80%,每天通風4次,每次通風40~50分鐘。兩天檢查一次接種穴,倒淨黃水珠,逐步開張膠布,待出現小子實體時,將膠布揭開支起,上面覆蓋報紙或塑膠薄膜,開始適量噴20℃左右的溫清水,著重噴室內地面和牆壁,菌袋上最好不噴或少噴。發菌期如發現雜菌汙染,汙染初期可用70%~75%的酒精參甲醛注射滅雜菌(甲醛量5%~10%)。

    (4)長耳期的管理:出耳後,在20~25天內,室溫控制在22~24℃,空氣相對溼度為85%,每天通風4次,每次通風小時。待子實體長出接種穴,穴邊薄膜用利刀行圓形擴口。出耳後的26~31天,室溫與通風照常,空氣相對溼度增至90%。待子實體直徑普遍長至5釐米左右,再使空氣相對溼度達95%以上,並維持5~6天,促進耳片充分發育伸展。噴霧時應注意乾乾溼溼,以溼為主,子實體直徑達10~12釐米,耳片完全展開時,手壓富有彈性,眼看如雪白晶瑩的繡球,即可採收。

    第1潮採耳後,用消毒的利刀在長耳原基部挖去1~2釐米的老化菌根,露出白色菌絲,停止噴水5天,室溫保持在22~24℃,待菌絲復壯,黃水珠吐出,子實體出現時,再將空氣相對溼度增至90%以上,15天左右,可採收第2潮銀耳。

    (5)採收:待耳片全部展開,由透明體轉白色,耳片周圍開始變軟下垂時,即可採收。採收前一天,停止噴水,使耳片略收邊,耳基保持乾燥,利於耳基再生。採收時用不鏽鋼刀或竹刀水平切割。採下的銀耳用剪刀把耳基上的雜物和發黃變黑的部分剪掉,耳片上如果汙物多,應放在清水中漂洗乾淨,再放在竹篩上進行乾燥。

    乾燥的方法:①曬乾:連續晴天可採用曬乾法,這是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在篩內攤薄日曬時,不要過多翻動耳片,以免破碎。②烤乾:陰雨天可以採用,用文火慢慢烤,慢慢升至60℃,注意勿烤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午2點半屬於什麼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