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鄂東小汪醫生
-
2 # 醫承有道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以下為具體案例。
一、食積胃痛型
案例:尚××,男,46歲,工人。胃脘脹滿,隱痛兩年,通則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脘腹脹以夜間為甚,食納呆滯,噯氣,大便不暢,伴腰背痠痛,睡眠不實。舌紅苔薄黃,脈沉遲。胃鏡檢查為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為中度至重度腸上皮化生。
中醫辯證食積胃痛型,治宜消積化滯,理氣止痛。
處方:炒萊菔子、焦山楂、法半夏、茯苓、炒枳殼、炒白朮、炒神曲、陳皮、雞內金、佛手、廣木香、炒麥芽、白芍、川斷、炙甘草。以此方為主調治,臨床症狀消失。
二、肝胃陰虛型
案例:姚×,女,55歲,軍人。胃脘疼痛反覆發作已三年,呈針刺樣,時為隱痛,食後脹滿作痛,平素腹脹,伴泛酸、燒心、噯氣,口乾喜熱飲,大便時幹,先後三次做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舌紅苔薄黃,脈弦細。
辨證為肝胃陰虛,治宜養陰疏肝益胃。
處方:生地、當歸、北沙參、麥冬、石斛、白芍、香附、黃連、元胡粉(沖服)、枸杞子、川楝子、陳皮、吳茱萸、焦三仙。以次方為基礎,隨症加減治療,兩月後症狀明顯減輕。
三、脾胃虛弱,中氣不足
案例:徐××,女,45歲,幹部。素有胃下垂病史二十餘年,現脘腹脹滿,納呆不欲食,噯氣頻作,腸鳴,食後脘腹堵塞,每日進食二三兩,身倦乏力,大便幹,舌質正常,苔薄白,脈沉細弱。胃鏡檢查為萎縮性胃炎。
此為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治宜益氣升提,和胃健脾,理氣消脹。
處方:黃芪、當歸、雲苓、炒白朮、黨參、炙甘草、雞內金、陳皮、升麻、柴胡、炒枳殼、廣木香、焦三仙。後因大便幹,加入決明子、炒萊菔子、焦檳榔、川軍等。服藥後痞滿脘痛消失,腸鳴大減,食納增加,二便正常,自覺很好。
四、脾胃虛寒
案例:劉××,男,41歲,幹部。胃脘疼痛七年餘,平臥時輕,站立後加重,形體消瘦,納差,身倦乏力,脘腹喜暖喜按,大便溏薄不成形,舌淡,苔薄白,脈沉遲。胃鏡檢查及病理報告,均證實為萎縮性胃炎及幽門管小彎側糜爛。
診為脾胃虛寒,治以溫陽散寒。
處方:黃芪、黨參、炒白朮、茯苓、白芍、元胡、良姜、香附、炙甘草、肉桂粉(沖服)、烏藥、生薑、大棗(切)。服此方後症狀大減,繼以溫中散寒的方藥鞏固之,病情明顯好轉。
五、溼熱阻滯,運化失調
案例:孫××,男,54歲,工人。脘腹脹滿疼痛十餘年,口乾,渴不思飲,食納不香,噯氣,不反酸,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膩,脈弦滑。胃鏡檢查診為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
中醫辨證為溼熱阻滯,運化失調,治宜清化溼熱。
處方:蒼朮、川樸、香附、茯苓、陳皮、藿梗、黃芩、砂仁、佩蘭、廣木香、生苡仁、神曲、麥芽、山楂。以此方為主加減調治,病情明顯好轉。
六、氣滯血瘀阻絡
案例:趙××,女,49歲,工人。胃脘疼痛反覆發作七八年,發病多與飲食不節、寒冷刺激和生氣有關,疼痛無規律,常呈脹痛或刺痛,伴噯氣,急躁易怒,時有脹背痛,大便乾燥,舌質暗紅,尖邊有瘀點,苔薄黃少津,脈沉細澀。胃鏡檢查及病理報告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辨證為氣滯血瘀阻絡,治宜活血化瘀通絡。
處方:蒲黃、炒五靈脂、元胡、陳皮、香附、白芍、丹參、檀香、烏梅、炒枳殼、廣木香、烏藥。以此方化裁治療三個療程,胃鏡複查逆轉為淺表性胃炎。
七、膽熱上擾,胃氣不降
案例:康××,女,26歲,工人。胃脘痛十餘年,近來脘腹脹痛,噁心嘔吐,噯氣反酸,食納不佳,食後腹脹,大便不暢,心悸,頭暈,舌紅苔少,脈沉細。胃鏡檢查為淺表萎縮性胃炎及膽汁返流。
辨證為膽熱上擾,胃氣不降,治宜和胃降逆止嘔,理氣止痛。
處方:旋復花、代赭石、枳實、竹茹、黃連、吳茱萸、半夏、茯苓、陳皮、烏梅、蘇梗、生薑、廣木香。以此方加減,服藥後臨床症狀明顯好轉。
八、肝氣犯胃
案例:張××,女,47歲,工人。胃脘脹痛四年,加重半年,惱怒後加重,呃逆,噯氣,燒灼感,行走時脘痛尤甚,食納不佳,大便幹,小便正常,舌稍暗,苔薄黃,脈弦細。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
辨證為肝氣犯胃,治宜疏肝理氣止痛為主。
處方:柴胡、白芍、枳殼、炙甘草、香附、川芎、丹參、砂仁、鬱金、陳皮、川楝子、廣木香。此方連服七劑,胃脘疼痛消失,餘症亦大有好轉,唯覺脘部有壓迫感,前方加雞內金、炒萊菔子以鞏固。
文中處方僅供參考,如有需要請諮詢醫生
回覆列表
不講治癒,真正治癒的病屈指可數,只有胃不脹不通,人精神和體力感覺舒服就好
治療原則
胃痛的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旨在疏通氣機,恢復胃腑和順通降之性,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屬實者,治以祛邪為主,根據寒凝、食停、氣滯、鬱熱、血瘀、溼熱之不同,分別用溫胃散寒、消食導滯、疏肝理氣、洩熱和胃、活血化瘀、清熱化溼諸法;屬虛者,治以扶正為主,根據虛寒、陰虛之異,分別用溫中益氣、養陰益胃之法。虛實並見者,則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證論治
·寒邪客胃
症狀:胃痛暴作,甚則拘急作痛,得熱痛減,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方藥: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療寒邪客胃,寒凝氣滯的基礎方。方中高良薑溫胃散寒,香附行氣止痛。若寒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則隆起如拳狀者,可加吳茱萸、乾薑、丁香、桂枝;氣滯重者,可加木香、陳皮;若鬱久化熱,寒熱錯雜者,可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並調;若見寒熱身痛等表寒證者,可加紫蘇、生薑,或加香蘇散疏風散寒,行氣止痛;若兼見胸脘痞悶不食,噯氣嘔吐等寒夾食滯症狀者,可加枳殼、神曲、雞內金、半夏以消食導滯,溫胃降逆;若胃寒較輕者,可區域性溫熨,或服生薑紅糖湯即可散寒止痛。
·飲食停滯
症狀:暴飲暴食後,胃脘疼痛,脹滿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或厭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後稍舒,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方藥:保和丸。
本方用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健胃下氣;半夏、陳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溼理氣;連翹散結清熱,共奏消食導滯和胃之功。本方為治療飲食停滯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麥芽、隔山消、雞內金等味。若脘腹脹甚者,可加枳實、厚朴、檳榔行氣消滯;若食積化熱者,可加黃芩、黃連清熱瀉火;若大便秘結,可合用小承氣湯;若胃痛急劇而拒按,大便秘結,苔黃燥者,為食積化熱成燥,可合用大承氣湯通腑洩熱,蕩積導滯。
·肝氣犯胃
症狀: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鬱怒則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為疏肝理氣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鬱,陳皮、枳殼、甘草理氣和中,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效。若脹重可加青皮、鬱金、木香助理氣解鬱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棟子、延胡索理氣止痛;噯氣頻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氣散降氣解鬱。
·肝胃鬱熱.
症狀: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喜冷惡熱,得涼則舒,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少苔,脈弦數。
治法:疏肝理氣,洩熱和中。
方藥: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
方中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解鬱柔肝止痛,丹皮、梔子清肝洩熱,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和中健胃。左金丸中黃連清洩胃火,吳茱萸辛散肝鬱,以補原方之未備。若為火邪已傷胃陰,可加麥冬、石斛。肝體陰而用陽,陰常不足,陽常有餘,鬱久化熱,易傷肝陰,此時選藥應遠剛用柔,慎用過分香燥之晶,宜選用白芍、香櫞、佛手等理氣而不傷陰的解鬱止痛藥,也可與金鈴子、鬱金等偏涼性的理氣藥,或與白芍、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應用。若火熱內盛,灼傷胃絡,而見吐血,並出現脘腹灼痛痞滿,心煩便秘,面赤舌紅,脈弦數有力等症者,可用《金匱要略》瀉心湯,苦寒洩熱,直折其火。
·瘀血停滯
症狀:胃脘疼痛,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食後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
方中五靈脂、蒲黃、丹參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氣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稜、莪術,並可加理氣之品,如枳殼,木香、鬱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時,當辨寒熱虛實,參考血證有關內容辨證論治。
·脾胃溼熱
症狀: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乾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治法:清熱化溼,理氣和中。
方藥:清中湯。
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溼,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溼,陳皮、甘草理氣和胃。熱盛便秘者,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朴、大腹皮。若寒熱互結,幹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東加減。
·胃陰虧虛、
症狀:胃脘隱隱灼痛,似飢而不欲食,口燥咽乾,口渴思飲,消瘦乏力,大便乾結,舌紅少津或光剝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方藥: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
方中沙參、麥冬、生地、玉竹養陰益胃,芍藥、甘草和中緩急止痛。若胃陰虧損較甚者,可酌加幹石斛;若兼飲食停滯,可加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香櫞、佛手;若脘腹灼痛,嘈雜反酸,可加左金丸;若胃熱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蘆根清胃洩熱,或用清胃散;若日久肝腎陰虛,可加山茱萸、玄參滋補肝腎;若日久胃陰虛難復,可加烏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陰。
·脾胃虛寒
症狀: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藥:黃芪建中湯。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小建中湯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痛。泛吐清水較重者,可加乾薑、吳茱萸、半夏、茯苓等溫胃化飲;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溫中散寒;若脾虛溼盛者,可合二陳湯;若兼見腰膝痠軟,頭暈目眩,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證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腎氣丸、右歸丸之類助腎陽以溫脾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