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燈問史

    虎毒不食子,況且人乎?是什麼原因讓雍正非要將自己的兒子弘時賜死才能解決問題?康熙都可以永遠圈禁老大,雍正為什麼就不對他永遠圈禁呢?再比如將他貶為庶人,發配極邊之地,永不能入朝,世代為平民,難道不行?

    所謂刑不上大夫,何況他還是皇子,生與死還不是雍正一句話的事兒。為什麼雍正會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處理弘時?有人說他是家法國法全都犯了,天地不容,也有人說因為背後還有八爺黨的勢力,如不除去他,就還有興風作浪的機會,八爺尚未賜死,兒子為什麼就必須死?

    雍正在賜死弘時的時候說了那麼多,無非就是告訴他,你必須用死的行動來確保弘曆的前程。雍正對弘時的嚴厲是因為康熙留下的尾巴,讓他在繼位的這些年困難重重,幾經風雨,要不是這些兄弟製造的矛盾,他的新政或許會進行得比這更順利。甚至到了最後,八爺胤祀都還利用弘時,讓雍正落下殺子的罵名,這是何等的深仇大恨啊?

    臨死的弘時,直到這時可能才如夢初醒,原來通往太和殿那個寶座其實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煉獄,踏上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頭的可能。我想,他除了恨、悔、怨、冷之外,再無第四種感覺。

    恨。他要恨的人太多太多了,他恨八爺允祀,勾起他對帝王之位的慾望。他恨弘曆,為什麼就比他更優秀,深得雍正的喜愛,還將大寶有意傳給他。他恨自己生在帝王之家,無情最是帝王家,如果他生在平頭百姓之家,他至少可以安度餘生。他恨自己的父親雍正,竟然對自己的兒子下手。他甚至恨那些殺手,為什麼就沒能幹掉弘曆。他恨隆科多,在最後關鍵的時刻,竟然出賣了自己。所有的恨,在這一刻迸發。

    悔。如果他不是圍在雍正的身邊,不是去偷偷盜取考題,如果他不和老八合作,不做逼宮的引子,如果他不去抄沒八叔的家,如果他不去刺殺弘曆,如果他不去和弘曆爭取太和殿的寶座,如果他和弘晝一樣,也玩玩兒“活出喪”。所以,他悔不當初,但是世上沒有後悔藥,即便是悔,也只能身在地獄了。

    怨。怨言似乎總是適合那些整天不付出行動的人,弘時的怨言不在於他有沒有行動,而是行動失敗。成王敗寇,千古不變的定律,無非就是一死,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可是弘時不同,他缺乏的是老八胤祀的耐力和堅持,缺乏的是弘曆的城府和智慧,缺乏的是弘晝的靈透和簡單。當弘時臨死的時候,還在心存生的希望的時候,就已經說明他本身就是一個拿不起放不下的人,所以,怨,也只有適合他這種人。

    冷。悔恨怨完了,我想弘時也只有冷靜下來了,喝了那碗酒,世界就冷了。

  • 2 # 紅雨說歷史

    自己都被賜死了,能有什麼感覺?你看看弘時靠著柱子,淚流滿面,扇打著自己的臉,口裡不斷的說著“阿其那,塞斯黑”,可見他是後悔了,腸子都悔青了的那種後悔。但是這個時候已經遲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以吃,弘時就是這個樣子的。殺自己的這個人還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或許他心中對雍正有恨。同樣是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為什麼弘曆又如此的有天生的優勢,而我就要不被人注意,不被人喜歡。

    《雍正王朝》三兄弟裡面弘曆,弘時,弘晝,弘時的心眼最壞,俗話說三歲看老,年少的弘時和弘曆,跟著鄔思道一起學習,弘時每次都變相偷懶,不願意讀書,惹得鄔思道不開心。弘曆則喜歡問問題,鄔思道經常感慨,孺子可教也。果然長大的,弘時心眼也不是很好,雍正恩科第一考,他就主導,來了一個科考舞弊。最後還是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替他背了鍋,丟了性命。

    科考舞弊案以後,弘時收斂了鋒芒,自己龜縮在家裡,每日遛鳥。但是他真的是就此沉寂下去了嗎?並不是,弘時只是有賊心沒賊膽,他一直覬覦那個皇位。所以八爺就是一個導火索,他在旁邊,給弘時扇個風,弘時自己就著了。所以弘時義無反顧的成了八爺黨的一員。八爺要逼宮推翻自己的親爹,皇阿瑪的時候,弘時也去沒有猶豫的做了。弘時做法真的是坑爹的典型,從旗主王爺進京整頓旗務開始一直到最後,弘時都參與在內。

    逼宮失敗後,帶頭抄家的弘時自己心裡雖然緊張又害怕,但是為了權力為了皇位,他還是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在八爺的鼓動下,他開始了放手一搏,去刺殺自己的親弟弟弘曆,結果沒有得手。雍正在李衛一句,不能把問題和煩惱留給後人的無意間的觸動下,下了狠心。弘時本來是不想死的,不論是出家當和尚還是怎麼樣,他只請求自己的皇阿瑪放自己一條生命。雍正殺意已決,只留下了弘時一個人,依靠著柱子無助的哭泣。

  • 3 # 微風之語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可是作為帝王家的子孫,顏面名譽勝過親情百倍。在歷史有很多父子親情為了權利地位而爭的你死我活的,但是在清朝被自己的親生父親賜死的,弘時還是第一個。

    雍正人們又稱“冷麵王爺”,在《雍正王朝》裡面的雍正皇帝是個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人,特別是經過九王奪嫡到手而來的皇位,雍正經營的非常用心,對權利集中看的很重,特別是對自己身邊的兒子們也是特別反感議論朝政,稍有越桔就有可能招來雍正的訓斥,甚至殺身之禍。

    周所周知雍正皇帝的子嗣不多,弘時是雍正皇帝的三子,但也是活著的皇子中年齡最長的,所以雍正對這位皇長子也使給予很大的期望,正是雍正給於弘時“傳達”的這種錯覺,讓弘時走上了不歸路。

    在弘時的意識裡,認為自己是皇帝的長子,處處想表現自己,長做出點成績讓雍正另眼相看,得到朝中大臣和弟弟們的認可,成為下一任的“繼承人”。當時的弘時總長做點什麼“大事”引起雍正的注意。

    於是就有人在背後為弘時“出謀劃策”,說皇帝最重親情,如果有人向皇帝請旨讓放了關在宗人府允禩等人,可能會立大功。其實弘時對於雍正軟禁手足的這一做法也有點不認可認為雍正太過於苛待兄弟,性格直率的弘時於是就向雍正諫言,求放過他的幾個叔叔,沒想到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雍正。

    作為朕的兒子,你這是在指責朕的不是嗎?既然你認為他可憐,你就去做他的兒子好了,弘時為人斷不可留再宮中,即日起,割去黃帶子交由宗人府,去做阿其那的兒子。

    但是這些都沒有讓雍正直接殺了弘時,在《雍正王朝》裡面,弘時自己懶惰,由妒忌自己弟弟弘曆的聰明才智,於是明裡暗裡給弘曆使絆子,最終被雍正發現,才決心將他處死。

    人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弘時雖然貴為皇子但是也是怕死的,在知道自己大限已到,恐懼的是痛哭流涕。

    一,感覺自己是金枝玉葉,但是自己的父親確實如此的不顧念親情。

    二,為自己的無知和沒有珍惜資源而哭,明明同一個師傅交的,自己偷懶刷滑,在努力的時候自己在玩。

    哭為什麼自己生在帝王家,卻沒有帝王家的隱忍和心機,周圍明明有很多人但是卻又沒有一個真心的人,想到自己死後後面會有多少人在笑,心中更痛哭的更傷心。

  • 4 # 探索歷史奇聞

    弘時被賜死時最大的感受莫過於悔不當初,在《雍正王朝》賜死時,弘時倚靠著已然腐朽的臺柱,淚水打溼了整個面頰,眼裡流露的全是悔意,即便不住地煽動自己那張猙獰的臉,卻依然逃不開那死亡的恐懼、以及臨死的悔恨感。

    弘時為何有如此大的悔意感?

    一切的源頭在於弘時不甘心,弘時作為雍正時期十子中活得最長子嗣,按理來講,即便在碌碌無為,長子繼承製下的帝制,也應該以他居首,然而,錯就錯在,弘時過於自以為是。

    (雍正帝共十子,弘時是第三子,但因為一哥、二哥未能活到成年,遂作為三子的他,成了“長子”。)

    他的自以為是,不說繼承皇位,實則臨賜死時,才幡然醒悟,為何落下死的結局,這是他做夢都未曾想到的,賜死前夕,弘時都還在想等圈禁風頭一過如何芸芸,只是,雍正歷經九王奪嫡腥風血雨之爭,豈是他一個小小弘時能在雍正面前活蹦亂跳的?

    弘時做什麼,後續計劃什麼,在雍正眼裡皆是一眼即穿,這也導致雍正知道弘時不堪時,最終用賜死的方式,結束了這位活得最久的“長子”。

    初始,弘時面對圈禁還大言不慚的對雍正言道:“皇阿瑪打算把兒臣圈禁。”當時的他,考慮最多的是,早年我科考舞弊也是如此,無傷大雅,早年我各種“鬧騰”的事皆是避開風頭皇阿瑪就會放我出來,我就是如今的長子,即便我在堪,又如何?

    直到他動了雍正的逆鱗,那就是參與了八叔的謀反,你說你逼宮就逼宮,還準備不足,導致權力誘人心,帶頭失敗,最終雍正覺得此子該殺,因為奪帝,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第三種結局。

    他如果好好的在子嗣們之間窩裡鬥,其實雍正屁事都懶得管,畢竟,帝王之術就是在於制衡,方才可以坐穩自己的位置,看子嗣鬥,他才可以行使權力、坐擁權力,而不是哪一方傾斜,導致大權旁落,或者被架空。

    這也是為何弘時知道被賜死時大呼:“八叔 八叔 阿其那阿其那。”只因為八叔坑了他,這的大呼,不僅是悔,更是恨。

    如果不是八叔的諫言,他也不會落得這般田地,但歸根結底還是罵自己蠢,為何這樣說,死時,回想過往,才知道他所設想的只是自己的假象,例如一哥、二哥沒活到成年,自己作為三子,活到成年,成為長子,覺得皇位就該是自己的。

    一切的根源,在於從不思危,例如早年的教學,同樣被鄔思道教導,弘時被評“慵懶”,其他後繼子嗣卻是“孺子可教”,除開這些,其他子嗣被雍正賞賜有加時,弘時非但未能自省,反而處處惹禍,偏偏這些都被雍正看在眼裡,只是,雍正因為子嗣不多,遂並未認真的去計較。

    這也給了弘時不斷犯錯,還能再蹦躂的錯覺,最終迎來賜死結局,以及頭倚柱子哭得撕心裂肺、悔不當初。

  • 5 # 笑看風雲在際

    野心勃勃的皇三子愛新覺羅·弘時,為了上位不擇手段鑄成大錯,導致雍正臨終前將其賜死,為皇四子弘曆(乾隆)的登基排除了隱患。

    這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虛構劇情。

    在正史記載中,弘時並非被雍正處死,而是被雍正逐出宗籍後抑鬱而終。

    雖然一直有人質疑“弘時抑鬱而死是史書被篡改的結果”,但這種質疑缺乏依據,因此不足為信。

    一、劇中的八王議政實為虛構劇情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歷史題材電視劇,看過這部劇的朋友,想必都對劇中的皇三子弘時印象頗深。

    劇中的弘時這個角色,被演員姜光宇刻畫得入木三分,陰險狡詐心腸狠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並且整天和全劇的大反派老八胤禩攪和在一起。

    而在老八發起八王議政逼宮雍正的重大行動中,弘時作為老八準備扶持上位的物件,更是一時間風頭無兩。

    “八王議政”是努爾哈赤始創的制度,正式名稱叫“攝政王大臣會議”,其本意是在重大事件上,皇帝不能自己獨斷專行,而必須和其他皇親國戚擔任的攝政王大臣們共同商議。

    但這項制度的本質其實在於削弱皇權。

    在《雍正王朝》中,老八作為雍正的“一生之敵”,他搞八王議政逼宮雍正,顯然不是為了簡單分攤雍正的權,而是為了奪走雍正的兵權,並最終推翻雍正。

    而等推翻雍正後,老八又不可能自己上位,因為那樣就是篡位了,所以只能扶持和他關係最親近的弘時。

    也即是說,在老八發起的這項政變行動中,弘時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就與聯合外人造自己老爹的反別無二致,從而這也為後面雍正賜死這個“逆子”埋下了伏筆。

    我相信很多網友看到這段劇情的時候,都是心潮澎湃起伏不定。

    但你或許不知道的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弘時並沒有參與進八王議政事件。

    不過弘時確實和老八走得很近,這倒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二、真實歷史中弘時被開除了宗籍

    與此同時,除了“弘時參與八王議政”為虛構劇情以外,劇中的“弘時刺殺弘曆失敗”同樣也是藝術加工的產物。

    但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這兩個情節,其實並非完全“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事實基礎。

    在正史記載中,弘時雖然沒有參與八王議政,但確實和老八關係尤其親近,以至於當雍正要他和老八保持距離的時候,他置若罔聞,也正因如此,在八王議政之後,雍正終於對弘時忍無可忍。

    雍正對弘時的懲處是,先將他過繼給老八當養子,再削除老八的宗籍,而此時弘時作為老八的樣子,他的宗籍當然也隨著老八被一併削除了。

    或許“開除宗籍”在如今的我們看來,只是一個芝麻大點的小事兒,但是對古代的皇室子弟來說,卻堪稱天大的恥辱、最嚴厲且殘忍的懲罰。

    也正因如此,在正史的記載中,弘時在被削除宗籍後,沒多久,就抑鬱而終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雍正王朝》中關於弘時、老八的一些虛構劇情,與歷史上的一些史事結合起來,還真就可以有模有樣地“自圓其說”。

    三、雍正殺子一說缺乏依據不足為信

    雖然弘時在《雍正王朝》中被雍正臨終賜死的橋段,在觀眾群體裡非常的深入人心。

    但是在正史中,弘時的實際結局是,被雍正過繼給老八一併從宗籍除名,接著在一年半後一命嗚呼。所以其死因按照最合理、可能性最大的推斷,應該是遭受嚴重打擊後,抑鬱而終。

    也即是說,除非有人篡改了關於弘時的歷史記載,否則,就不存在弘時被雍正賜死的可能性。

    那麼問題就來了,後世篡改弘時死因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答案是微乎其微。

    原因有三。

    其一,通常來說,皇帝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賜死自己的兒子,那就是這個兒子犯下了大逆不道的過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並且會對正統繼承人構成威脅的時候。

    但和劇中的情況不同,正史上的弘時其實就是個普通的皇子,或許真有野心,但能力是遠遠不夠的,無論心計還是權謀,都遠遠達不到能威脅到弘曆的地步。

    其二,根據《清高宗實錄》的描述:“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從這段描述我們就可以明顯看出,弘時當年可能真的捅出過什麼大簍子,甚至有可能真的和八王議政有關,但是事情的嚴重性也還遠沒有達到“不可原諒”的地步。

    其三,皇帝賜死兒子是一個很大的醜聞,是會被記載在史書上流傳千古的,所以即便弘時真的有參與八王議政,雍正也不見得真就願意殺掉弘時。

    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電視劇裡把“雍正臨終賜死弘時”的橋段演繹得“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但真實歷史中雍正賜死弘時的可能性卻是微乎其微。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可以殺,但不方便殺,更沒必要殺。

    所以殺他做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內心到底如何看待喝酒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