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果橙電影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發展。

    重要發展一: 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

    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慧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

    父母可以怎麼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

    他絕非“故意”作對,只是處於身心劇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認為,孩子因為年紀小,難以清楚表達心中想法。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在路上看見迎面而來的大哥哥手中的氣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麼講,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氣了。

    遇到這些不明所以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因為孩子很難說清楚的,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

    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

    “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

    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物件。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

    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

    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重要發展二: 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

    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父母可以怎麼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這時期,只要孩子有自發性探索的慾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嘗試的事不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就容許孩子盡情探索吧。

    1 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

    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櫥櫃中。

    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控、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2 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

    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兒童專用、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

    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

    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尺寸適合、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他自己的碗讓他洗。

    3 引導他達成目標:

    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

    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

    “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開啟,雙手衝溼,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衝乾淨,手擦乾。”

    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重要發展三: 變得更為依賴

    這個時期也會發展出另一個極端:更依賴。

    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復雜,他不瞭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依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怎麼做? 1允許孩子黏你:

    林佩蓉提醒,有些時候孩子的“黏”反而呈現他的不安全感,擔心父母一離開就不回來了。

    安撫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信賴”;每次要離開,都讓孩子知道,告知他你會回來的時間,並且言出必行。幾次之後,孩子會知道你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降低不安全感。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

    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

    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接著運用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

    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重要發展四: 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

    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喂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或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

    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怎麼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 欣賞他的勇敢:

    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每天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 故意投降:

    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

    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 轉移注意力:

    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 堅持他該有的常規:

    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

    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 好的身教:

    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重要發展五: 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

    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滋滋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父母可以怎麼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

    和孩子建立好關係:

    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儘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

    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儘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2

    讓孩子加入你的工作:

    林佩蓉認為,每天一定要有一段“全心全意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那段時間裡,放下家事、關掉電話,認真陪伴他。

    3

    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

    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

    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林佩蓉舉例,三歲幼兒的生活步調和大人截然不同,他們是緩慢、重視過程的,可是大人卻常以匆忙的步調要求孩子。

    所以父母最常說的話是“快一點”,最常做的事是代勞孩子應該學習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身教”讓現在的孩子普遍情緒不佳、沒有耐心,也不願意等待。

    要養出從容、好情緒、懂得生活的好孩子,父母自己得先放下腳步才行。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

    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

    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跟俄羅斯歷史上發生過什麼?為什麼兩家會被稱為“百年世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