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柔桑懿筐
-
2 # 華iLL
這樣從眾的心裡人,好。他們會明哲保身,也許是碌碌無為,也許是光彩照人。但人生不會大起大落,沒有坎坷風雨。當然,不從眾的心裡人,堅持真理學說,固持己見。他可能有一時的八面威風,人該敬仰。而人類的風浪是後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也許某過歷史階段,一文不值,你人怎麼辦。所以,有許多的人都這樣從眾論的心裡開始,人云我雲,人從我從。謝邀請。
-
3 # 隆光1
是的,許多的人選擇從眾心理,表現在人云亦云,人為我為的心態。然而,從眾也是一分為二的,凡是道德的法制的,利人利己的,有利與社會的,我們當然要從眾。如果害人害己,明知道違反法律道德,明知道上當受騙,明知道背後陰謀措你死貓上樹,明知道邪教害人,明知道有害於共公社會,不計後果的愚昧……那你也去從眾?……許多人思想素質有待提高!
-
4 # 秀春說健康
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是很多人的看法,我覺得是因為過去生活水平不高,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低,說不出大道理,自己都沒活明白,又渴望過安穩日子,就會教孩子不要總想出頭,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
正是這樣的思維習慣,把孩子的夢想,連同青春期躁動的思想一同抹殺。多少有理想的年輕人,被自己的父母剪斷想要高飛的翅膀。
現在好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都在追求精神生活。我表哥對孩子的要求,有點像一股清流……
前年聽他聊起他兒子的老師把他叫到學校,說你們家長怎麼教的?孩子不好好學習,還頂撞老師。
我表哥說他的兒子他了解,如果不是老師過份,他兒子一定不會頂撞老師的。那個年輕的老師不懂得尊重家長?他從來不要求他兒子必須得做什麼?必須得怎麼學?只要孩子自己高興就好。成才是好事兒,不成才就做個普通人也挺好。大家不都是普通人嗎?
但是這些話他沒說出來,畢竟以後老師如果都不管了,他兒子被孤立了也不好。
今年春節時再看到我那個大侄子,以前那個萎靡不振的小胖子不見了,眼前分明是個Sunny美少年。他靜靜的聽大人聊天,不搶話,但是能看到他的眼神是參與交流的。他說他在堅持減肥……後來我又看到他跟同齡人坐在一起,就是中心。
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家長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上一堆輔導班,很多人卻忽略了孩子的思想教育。覺得他們還小,還不懂事兒。所以凡事都給他們做了安排,孩子反駁就是太叛逆,不聽話。我更傾向於在孩童時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家長民主一些,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他們在興趣中成長。
同樣是報興趣班,他自己喜歡做得跟家長逼著做得,學習的效果肯定不一樣。
我覺得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不會人云亦云。再說,很多家庭不差錢,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興許更容易成就人生的輝煌。
我們國家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如果都明哲保身,不求上進。誰去嘗試新鮮事物?手機晶片全靠進口,人家有一天就會掐住你的咽喉,任意妄為。這已經成為現實。
所以想要過安穩日子之前,大把的青春時光得先去折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在很多高學歷人群想要回歸家庭生活,喜歡做美食或者民居設計。
那麼就會有一群人喜歡做高科技的產品的研製,隨他們去吧,自己高興就好!
人云亦云的時代終會被歷史淘汰,再活在過去的理論裡,最高興的是誰?
心懷叵測的外華人,他們可以肆意的經濟侵略,我們沒有還手之力怎麼行?過去憋屈的歷史,再不能重演,只要我們想,我們的國家就會越來越繁榮富強,高科技產品也會在一批有為的青年手下誕生。敢想敢做,已經變成時代的需要!
可能就是你家的小子、閨女,未來讓你刮目相看
-
5 # 劍聖喵大師
其實從眾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見,並不是說從眾就一定是壞事,畢竟與眾不同不但需要勇氣還需要高超的智慧。
就拿中國居高不下的房價來說吧,看著別人半夜不睡忙著去排隊,只為了拿到一個購房號碼。然後房價天天在漲,你能看著無動於衷嗎?當別人買了房又賣了,從中掙到一大筆錢,你還能覺得買房是錯誤的?當人人都是買房了,誰還坐得住?這樣的從重心理是金錢的效益產生的巨大作用,所以,你買我也買,你買兩套我就買三套,此時,如果你跑出來說你特別小眾,你就不跟著全華人民買房,你只要住在帳篷裡就行。那麼,你不但顯得非常另類,而且別人也只會覺得你純粹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酸葡萄心理,並且還有人會認為你是沒錢還在裝逼。這是目前華人最普遍的從眾心理了,它好像是一種沒有對錯的從眾心理,要說錯,那就只能是錢的錯。哈哈!
還有一種從眾心理就是流行。比如女人們的服裝,今天流行雙面呢大衣,於是滿街上都是身著呢子大衣風度翩翩的女人,若是你還要執意把N年前的什麼大衣穿著出來,那麼總有一種不合調的感覺。儘管你非常非常喜歡這件N年前的大衣,但是當你在某個朋友集會,或是某個大場合看到女人們一個個身穿的都是今年的流行款式時,會不會有一種不合潮流的想法立馬從心底冒出來?沒準第二天就跑去買了一件,在下一次的某個場合就穿著去了,這種從眾心理其實也就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不那麼落伍,顯得那麼格格不入罷了。
所以說,某種程度上說,從眾也是一種生存方式:適應社會。
-
6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鐫刻在基因中的記憶告訴我們,人多意味著力量,落單可能遭殃。而在各種資訊紛繁複雜,渴望需求種類繁多的今天,如果每一個選擇我們都仔細考量斟酌,那根本沒有效率組織好自己的生活。因此,在一定範圍內選擇從眾,是有利於我們生活的。
但這個範圍的界定非常關鍵,而且保持覺察的心態也很有必要。
因為從眾真的是一件太容易、太快樂的事。
將選擇交給一個看似能保證正確的物件來替我們決定並承擔責任,這對具有懶惰、逃避等劣根性的人性來說,真的具有莫大的誘惑。
當我們缺乏覺察時,就很有可能慢慢將自己的決定權完全讓渡出去。
但這時,我也就不再是我,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自我負責的決策力,我便淪為了大眾的一個影子,成為了在人潮中載沉載浮的一員。
我讓潮流決定我的需要和喜好,我讓意識形態決定我的思想和判斷,我也許活成了大眾眼中最標準的模樣,但可能已經離真實的、獨特的自我個性千萬裡遠。
這種不知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也不知如何為自己負責的狀態,是一種最狡猾的迷失,它在不知不覺中浸染我們,當我們覺得不對勁時,卻像被脫了力似的無法可想。
所以,我們千萬要警惕,不要被暫時的輕鬆方便懈怠了探求自身的腳步。
自信與篤定感建立在我們能掌控自己生活的基礎上,活出自己絕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它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體會自己是誰,自己的本質與需要是什麼,併為之努力踐行。
是的,這樣可能會有些累,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自己在活著。
-
7 # 心理學充電時間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身處在社會之中,與社會的主導傾向性保持一致,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和生活。無論什麼樣的人,他都不能很快的適應社會中的各種情景,以從眾的方式去表達需求,才能使得個體更好的去適應社會。從眾是指在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行為等方面與群體中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
大家都這樣認為,我也這樣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這麼做。這是因為群體的存在給個體帶來了壓力,這種壓力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因為為了避免壓力的存在,因此會選擇與多數人的選擇傾向保持一致,這樣在心理上才能獲得踏實。從眾的行為雖然有時候不符合自己的內心本意,但都是出於自願的行為,這是不可懷疑的。
造成從眾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就是在情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將他人的行為作為參照,由於缺乏知識或其它原因,透過大多數人的行為,來獲得符合自己的行為資訊。例如在選擇買一個東西的時候,若自己不知道哪一個要好,就選擇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這樣是有利於自己的。第二種就是避免群體的壓力和偏離的恐懼,例如一個群體中,所有人都保持一致,若你做出相反的行為,很容易造成他人的厭惡和遠離,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景產生,因此會選擇從眾。第三種就是群體凝聚力的影響,凝聚力較高的群體,彼此之間認同感強,群成員之間密切的情感捲入,就會做出符合群體的行為。
產生從眾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總是去隨大流,就會讓個體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要做到從眾但卻不盲目,再聽取大家意見,追尋大家行為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判斷和獨立的個性。
-
8 # QU心理
這種心態是非常合理且正常的,任何人都難以逃離社會壓力之下造成的個體從眾現象。
從眾的經典實驗研究心理學家阿希做過著名的從眾實驗,在實驗中只有一名真正的被試。在實驗中,要求6個人判斷給出線段同目標線段的長短,在前幾輪中6個人都給出了一致的判斷。但在最後一輪,出被試以外的5名人員給出了明顯與答案不一致的資訊,他們一致選擇了比目標線段短的線段作為自己的答案,這時,被試表現得非常慌亂,反覆觀察自己看到的線段。該實驗在不同的被試身上進行了很多次,最終的結果就是,迫於群體的壓力,絕大部分被試都會做出從眾的選擇,即使答案明顯是錯誤的,只有極少數的個體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會出現從眾現象1.群體壓力。
在群體中,與群體大多數成員表現出不一致的個體通常會受到群體的排斥。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知,個體有歸屬於社會群體的需求。而且,通常來說,大多數個體所採取的行動方式或是遵守的規則,往往是社會所認可的規則,而且會成為約定俗成的準則,來約束大家的行為。
2.避免被評價的危機。
個體所表現出的言行都有受到其他個體或群體評價的可能,而被評價這件事情本身對個體而言具有很強的威脅。如果個體所表達出的觀點,所表現出的行為跟社會大眾相沖突,這種危機感就愈發強烈,因此,為了避免這種被評價,尤其是獲得負面評價的狀況出現,個體往往傾向於保持跟社會大眾相一致。
3.獲取某些資訊。
當個體處於某種未知狀態時,大眾的行為和選擇就會為其提供參考依據,在某種程度上減少試錯的可能性。就好像大資料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資訊,我們會從中選擇對自己有用的資訊一樣。我們透過很多人的評價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人為了避免從眾而熱衷於選擇一些非主流或者小眾的產品並且以此為傲。但滿滿地,小眾產品也會迎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總之,幾乎沒有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能夠完全規避從眾效應。
回覆列表
這讓我想起了傳播學中群體極化下的意見趨同。簡單來講,當我和群體中大部分人意見不同時,我會出於不被大家孤立、苛責的自我保護心理而放棄自己的主張,隨大流,最終達到大家意見一致的結果。在我看來,這種心理無可厚非,我可以理解,但不接受。因為如果一切都從眾的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缺少真知灼見,很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