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水,古人有很多流傳的名言,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寄情于山水之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等等。我有一些理解。
山水如靈魂的港灣。曾幾何時,當我們寄情于山水,感受到春日萬物復甦,花開花落;感受到夏日炎炎烈日,萬物蔥蘢;感受到秋日的色彩斑斕,碩果累累;感受到冬日的雪壓枝低,寒風凜冽的時候,我們的心情也曾壯懷激烈,也曾鬱郁扼腕,也曾放聲疾呼,也曾鬱郁沉思,但在我們的心中,總想找到一個港灣,使它成為我們靈魂和精神的棲息地,在這裡,我們可以休養自己的身體,放鬆自己的靈魂;我們可以把自己置於近乎自然的狀態,忘卻一切的不快和煩惱。為了這個目標,我們一直在尋找。
“三十八年已過,彈指一揮間”。時間過的很是迅速,當我們總在感嘆韶華易逝的時候,日、月、年一天一天在流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們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強烈。
但港灣何在?兒時,也許在父母,在師長,但當我們一天天長大,發現我們在一天天遠離這個港灣,這裡已經不能承載更多的東西,我們需要更大的敢港灣,相反,原先,我們的棲息之所還需要在我們這裡停留,我們已經承擔了更的責任。
我們上了大學,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或者戀人,這是人生的經歷,在這裡我們也在尋找港灣,但我們很快發現,大家都是互為港灣的,誰也不能承載如此大的責任,大家互相依偎,一起成長。
我們有了工作,有了一份賴於生存的工作,我們把身心投入工作,相信一切,為之付出,無私無畏,但我們發現了更多更大的風浪,因此需要更大更能夠避免風浪的港灣,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們辨別方向,認清道路,在奮鬥中認識、迷途、再認識、再迷途......
成家後,我們終於有了一席港灣,但這裡的綱灣也不時風平浪靜的,我們感受來自方方面面的風雨。
於是,我想,每一個人,或許都在用一生的時間來尋找自己的港灣,尋找自己聊以慰籍的精神家園,但這個港灣,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不斷改變的,是我們一生都在理解、追索的,它,存在於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自己,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堅強與不息,才能成為我們靈魂的棲息地,精神的避風港。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不停的打造,磨練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成為自己的港灣,成為別人的敢灣,成為社會的港灣。
而我們所尋找港灣的過程,離不開真實的山水,離不開目力所見的世界,離不開蘊藏於山水之間的情懷,離不開變幻於天地之間的視野。
文人墨客,從古至今,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記憶。因此想到很多地方的山水間都會有當時的人們有感而發的評論,感悟,無一不是在由景入情,心生感喟,在有生之年對人生生命本真的探究溯源。少年時苦學,志向是老師傳授的。青年時立志,無不慷慨激昂,胸懷極大。中年時起起伏伏,得失成敗進退之間體味人生。漸漸老去,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前途亦可期許。當年極其在意的,現在不在意了,當年不覺得重要的,現在覺得重要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家一物,最後能夠留下的,只有有形無形的記憶。有形的記憶留在書籍、碑刻中,無形的記憶在人間口口相傳,直至消失殆盡。人的生存與生命狀態,包括物質的狀態和精神的狀態,對我們而言都是一場終身的修煉。王陽明有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但現實中大多數人做不到。
在山間林間石階中邁步,奔忙於工作生活之間,偶然遇到的自然山水人文風景,匆忙之中的短暫停留閒暇,與古人對話,與游魚嬉戲,聞鳥鳴于山林,享空靈於幽谷,權作片刻的放空與昇華。自然賦予人的,文化賦予人的,歷史賦予人的,都需要我們現在去體味,去探索,去實踐。
關於山水,古人有很多流傳的名言,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寄情于山水之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等等。我有一些理解。
山水如靈魂的港灣。曾幾何時,當我們寄情于山水,感受到春日萬物復甦,花開花落;感受到夏日炎炎烈日,萬物蔥蘢;感受到秋日的色彩斑斕,碩果累累;感受到冬日的雪壓枝低,寒風凜冽的時候,我們的心情也曾壯懷激烈,也曾鬱郁扼腕,也曾放聲疾呼,也曾鬱郁沉思,但在我們的心中,總想找到一個港灣,使它成為我們靈魂和精神的棲息地,在這裡,我們可以休養自己的身體,放鬆自己的靈魂;我們可以把自己置於近乎自然的狀態,忘卻一切的不快和煩惱。為了這個目標,我們一直在尋找。
“三十八年已過,彈指一揮間”。時間過的很是迅速,當我們總在感嘆韶華易逝的時候,日、月、年一天一天在流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們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強烈。
但港灣何在?兒時,也許在父母,在師長,但當我們一天天長大,發現我們在一天天遠離這個港灣,這裡已經不能承載更多的東西,我們需要更大的敢港灣,相反,原先,我們的棲息之所還需要在我們這裡停留,我們已經承擔了更的責任。
我們上了大學,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或者戀人,這是人生的經歷,在這裡我們也在尋找港灣,但我們很快發現,大家都是互為港灣的,誰也不能承載如此大的責任,大家互相依偎,一起成長。
我們有了工作,有了一份賴於生存的工作,我們把身心投入工作,相信一切,為之付出,無私無畏,但我們發現了更多更大的風浪,因此需要更大更能夠避免風浪的港灣,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們辨別方向,認清道路,在奮鬥中認識、迷途、再認識、再迷途......
成家後,我們終於有了一席港灣,但這裡的綱灣也不時風平浪靜的,我們感受來自方方面面的風雨。
於是,我想,每一個人,或許都在用一生的時間來尋找自己的港灣,尋找自己聊以慰籍的精神家園,但這個港灣,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不斷改變的,是我們一生都在理解、追索的,它,存在於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自己,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堅強與不息,才能成為我們靈魂的棲息地,精神的避風港。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不停的打造,磨練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成為自己的港灣,成為別人的敢灣,成為社會的港灣。
而我們所尋找港灣的過程,離不開真實的山水,離不開目力所見的世界,離不開蘊藏於山水之間的情懷,離不開變幻於天地之間的視野。
文人墨客,從古至今,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記憶。因此想到很多地方的山水間都會有當時的人們有感而發的評論,感悟,無一不是在由景入情,心生感喟,在有生之年對人生生命本真的探究溯源。少年時苦學,志向是老師傳授的。青年時立志,無不慷慨激昂,胸懷極大。中年時起起伏伏,得失成敗進退之間體味人生。漸漸老去,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前途亦可期許。當年極其在意的,現在不在意了,當年不覺得重要的,現在覺得重要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家一物,最後能夠留下的,只有有形無形的記憶。有形的記憶留在書籍、碑刻中,無形的記憶在人間口口相傳,直至消失殆盡。人的生存與生命狀態,包括物質的狀態和精神的狀態,對我們而言都是一場終身的修煉。王陽明有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但現實中大多數人做不到。
在山間林間石階中邁步,奔忙於工作生活之間,偶然遇到的自然山水人文風景,匆忙之中的短暫停留閒暇,與古人對話,與游魚嬉戲,聞鳥鳴于山林,享空靈於幽谷,權作片刻的放空與昇華。自然賦予人的,文化賦予人的,歷史賦予人的,都需要我們現在去體味,去探索,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