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悟空答題小助手1

    史上莫氏的最早記錄,大概要算上古時期的顓頊大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陽,建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號為高陽氏,死後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裡中,故濮陽又有“顓頊遺都”之稱。顓頊(約公元前2400年時人)在後來的河北莫州地區建造莫陽城,其後代世居此地者,以地名為姓,始稱“莫氏”。古代河北莫州及莫縣的稱謂也由此而來,至今該地區還有紀念藥王的“莫州大廟”建築。 莫姓來源複雜,除“顓頊的莫陽城後代說”外,一說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莫傲後代。莫傲為楚國公族,楚國公族也源於黃帝族,可見得姓原因雖不同,來源其實一致;二說莫姓是虞幕之莫,莫姓是幕簡化而成,三說莫姓是古莫國之莫,還有說是伐北之莫,姬姓之莫,慕改為莫等,莫衷一是,五花八門。玄宗晚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便慢慢走向衰落。安史之亂對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之經濟生活影響很大。莫氏族人的祖居地河北莫州在此期間也發生了幾次大的戰爭,人民生靈塗炭。稍後,莫藏用在垂暮之年擔任唐朝的比部員外郎,蒙恩代天子宣慰嶺南,從而也將莫氏由北方帶入嶺南地區。莫氏一支由今天的河北省遷到江西省貴溪縣,再徙福建莆田?此後,從莆田一分支進入瓊州。 莫氏,在全國是個小姓,緣自福建莆田的莫氏,分支進入海南島是從定安開始發源的,為此,莫氏在定安縣是舉足輕重的大家族,整整左右了定安歷史千百年。

  • 2 # 你在哈哈圖

    張姓是華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億,遍佈全國及世界各地。張姓祖根在哪裡?有的說河北清河,有的說山西太原,有的說河南濮陽。為了尋清這個問題,本會邀請省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行了兩次張姓起源學術研討會,進行了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實,確認中華張姓始祖是揮公。揮公得姓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帝丘是張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張姓源於濮陽,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脈。一、史籍及譜牒依據我們查閱有關張姓始祖揮公的記載見之於書的有17種之多。《世本》日: “揮作弓,牟夷作矢。”這是今見最早的關於揮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日: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唐・林寶《元和姓纂》雲: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日: “張氏出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清・乾隆朝重修《張氏族譜・受姓淵源考》: “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吳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從上述文獻可知,揮為張氏得姓祖,這一觀點,除宋代鄭樵所著《通志》認為解張是張姓始祖外,其他史書均無疑義。但是,揮是黃帝之孫,或是黃帝之子;揮是玄囂青陽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陽氏之子,卻有分歧。我們認為,揮是黃帝之孫、玄囂青陽氏之子。其根據有二:①《國語・晉語》日: “凡黃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己姓)。《史記・五帝本紀・註釋》、《世本》、《大戴禮記》等文獻均有同樣記載。黃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沒有張姓,這說明張姓非黃帝所賜,揮公非黃帝之子,乃黃帝之孫,和帝顓頊是親叔伯兄弟,是同時代人。②當代著名民族源流學家何光嶽先生考證,少昊金天氏本東夷族,非黃帝后裔青陽氏,亦就排除了少昊為黃帝之子說,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是比較可信的。但是,鑑於“揮為黃帝之子或孫”的問題,在歷史上已爭論了幾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獻依據;揮生活在上古傳說時代,後世史書不一致、有爭議,是正常的。所以,我們的態度是:兩種觀點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異,誰也不能強迫誰改變族譜。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認識會逐步統一的。二、地望考察玄囂因何得號青陽氏?這與其封邑有關。中國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為陽”。青陽,即清水之陽(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經濮陽。《讀史方輿紀要》日:“淇水過內黃縣南為白溝,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經內黃、清豐之間,其下流人大河,故瀆今湮。”《前漢書・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內黃縣南。”以上引文說明古清河與淇河、白溝為一河的不同名稱。《詩經・衛風・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涉淇”即“涉過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頓丘”古邑名,在今濮陽城西、浚縣境內。從這首古詩也說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陽市區張儀村、班家、店當一帶村民,仍稱村北為北清河、村南為南清河。張儀村系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故里,至今村內尚有“張儀祠遺址”。該村有張、尹、李等八姓,只有張姓是老住戶,其他均是遷入戶。據清光緒二十五年續修的《李氏族譜》載:“李氏出隴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間,自洪洞遷於開州北王家莊後,自王家莊移居清邑張儀村。”清光緒年間續修的《尹氏家譜》載:“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間徙居清邑張儀村。”該地為什麼稱“清邑”?定與古清河流經此地有關,很可能就是玄囂的封地“清陽”。“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據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先生講:“帝丘(今濮陽)在上古時期是東夷族勢力與黃帝族勢力的交接地區。因此,黃帝必須在帝丘設防,所以把其子玄囂封於青陽。”由此可知,張姓始祖揮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長之後又在帝丘輔佐帝顓頊。由於揮十分聰明英武,他夜觀弧星,折枝彎條,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顓頊部族的戰鬥力。弓矢用於狩獵,獵獲的鳥獸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於戰爭,打敗了與顓頊爭帝的共工部族,使顓頊統治的疆域“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址,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由於揮公功勳卓著,帝顓頊封其為弓正(亦稱弓長),並賜姓張,是符合歷史實際的。有人說,清河在中國境內何止一條?河北、山東、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麼能斷定濮陽的古清河就是玄囂的封邑青陽所在地呢?這是因為濮陽古稱帝丘,顓項建都於此,至今濮陽城中心四牌樓上仍鐫刻著“顓頊遺都”四個大字。帝顓頊、帝嚳死後均葬於帝丘,今陵墓尚存,這一點是哪個清河也沒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囂封邑青陽所在地,玄囂也因封地青陽而號青陽氏。三、當代族史研究成果何光嶽先生關於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的論點,在當今史學界頗具權威性,為研究張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著名族史專家謝均祥先生經過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張姓源於濮陽。他的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歐洲時報》、《河南廣播電視報》等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以上論據充分證明了:揮公即是張姓始祖,因發明弓矢而得姓,張姓祖根在濮陽,這便是張姓的淵源。此外,後世有以字為姓者,也有因種種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在晉齊鞍之戰中作戰勇猛,戰功卓著,他的後世以他的字為姓,改解姓為張姓。戰國時期,魏華人范雎,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稱張祿,西入秦國,屢次為秦王出謀劃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國名將張遼,原姓聶。漢末黑山起義軍首領張燕,原姓褚。另有少數民族改姓張的。在當代中國,回、滿、藏、苗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中,都有張姓人群存在。但這只是支脈,是流,而不是源。四、張姓播遷張姓先民是怎樣從得姓地濮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這是個大課題,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夠說清的。現僅就我們的初步考察,談一下我們的看法。張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遷應是在大禹治水時期。當時,遍地洪水氾濫,中原濮陽地勢低窪,更是一片汪洋。為求生存,先民們只好擇高而居,逃往距離近的高丘或山區,並且在那裡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而後又逐步走向全國各地。這次洪水大致發生在帝顓頊、帝嚳之後的堯、舜時期,也正是揮公得姓之後。起初,堯命顓頊之子鯀治水,而且到過濮陽。至今,濮陽境內仍有“鯀堤”遺蹟。明・嘉靖《開州志》(明代濮陽稱開州)卷二,載宋・司馬光《鯀堤》詩日:“東郡(今濮陽)鯀堤古,向來煙火疏。堤封百里遠,生齒萬家餘……”可惜,曾在濮陽築堤治水的鯀,由於方法不對,九年沒有把水治平,被舜殺於羽山。舜又派鯀之子大禹治水。他帶領人民,鑿山開河,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把水治平。這次大洪水先後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離鄉背井逃避水患。但要問,當時的張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縣,因沒查到確鑿依據,筆者不能妄言。但據讀史得知,帝顓頊、帝嚳均建都於帝丘(今濮陽),到帝堯為什麼把都城遷到了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帝舜為什麼把都城遷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蒲州)?大禹為什麼把都城遷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恐怕都與這次大洪水有直接關係。中國地勢的特點, “西北高,東南低,十里地,窪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時代,難怪帝堯、帝舜、大禹均遷都於山西。試想,部落聯盟的首領和都城都遷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著去嗎?所以,歷來飽受洪水災害的濮陽人,逃避水災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陝西。那個時期,張姓先民從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陽)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遷往各地,或遷回老家濮陽,是比較符合歷史實際的。張姓先民第二次大播遷,當在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在濮陽瓠子堤決口時期。自古人戀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後,逃往外地的先民回來一部分是肯定的。經過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濮陽地區屬於衛國,經濟文化都有相當發展。但到漢代,濮陽人又碰上了黃河瓠子堤決口,淹沒十六郡,濮陽以東盡成澤國,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們沒吃沒喝能不外逃嗎?去哪裡?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區。此後,還有新莽時期公元11年,黃河自治亭(今濮陽)決口,是歷史上黃河第二次改道,漫流於濮陽以東各郡達59年。北宋熙寧十年,黃河自濮陽曹村決口,是歷史上黃河第三次改道,泛郡縣四十五,淹民田30萬頃。有史記載的黃河在濮陽境內的決口達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災、蟲災,每次水旱災害,都迫使先民們離鄉背井,逃往各地。除了水災之外,戰亂是張姓先民多次遷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濮陽地處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晉楚城濮之戰,秦代章邯和項羽濮陽之戰,東漢曹操呂布濮陽之戰,北宋宋遼澶淵之戰等多次大戰都發生在這裡,每次戰亂都迫使先民們多向比較安定的南方遷移。據王大良、孟繁冶先生編著的《中國大姓尋根與取名》一書記載,由於戰亂原因, “張姓先民由中原地區向四方遷徙,有過幾次大的潮流。第一次是在東漢末年,由於董卓之亂和連年的戰亂,中原地區遭受嚴重破壞,在此居住的張姓先民被迫南遷;第二次是在西晉末年,匈奴和羯、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的軍隊進入中原,滅亡了漢族地主階級在洛陽建立的西晉王朝,人民群眾蒙受了深重的苦難,中原的張姓先民又一次大規模地南遷,同時也有部分張姓先民遷往東北和西北地區;第三次是在金兵南侵,滅亡了建都開封的北宋政權,佔領了黃河南北,這裡的張姓先民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到長江以南地區避難。除了這三次遷徙外,還有更多的小規模遷徙,使張姓兒女逐漸遍佈於全國各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8乘以1.25簡便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