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燭影斧聲
-
2 # 多彩人生1250382763
我認為元未明初第一猛將是藍玉。藍玉安徽省定遠人,常遇春妻弟。明開國功臣,有膽有謀,英勇善戰,戰功卓著。一,作戰英勇。洪武三年出征四川攻克錦裡,今成都。洪武五年,打敗擴廓帖木爾,又打則土剌訶,趕跑。洪武七年攻克興和,今河北張北。和沐英一起領兵平西蕃動亂。二,洪武十四年領兵三十萬,南征雲南,攻克昆明,把元兵趕走。三,北上破元,殺元廷平章果來,抓他兒子不蘭奚。又於捕魚兒海大破北元,抓獲元官員三千人,將元官職破壞,捕人口七萬七千多人,牲畜十五萬頭。四,先後帶兵平定西南三起南蠻反叛。總之,一直受朱元璋重用,一直領兵作戰,戰功累累,為朱元璋兒女親家。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二十年(1388年)官拜大將軍,涼國公,號稱開國第一將。
後因居功驕傲,欲當太師,引發朱元璋不快,又被告發謀反,逮捕下獄,被剝皮實草,擺女兒家到明亡。被抄家滅三族,株連被殺者一萬五千餘人。
-
3 # 尹禾
元末第一猛將幾乎是公認的吧,那就是張定邊。
因為朱元璋是最後的勝者,所以他麾下的武將獲得了不小的加分。但是如果真論“猛將”,那非張定邊莫屬。
全才張定邊不僅武功高強,還研習兵法,精通天文地理,並懂陰陽,通醫術,善謀略,是元末眾將唯一的全能將領。跟隨陳友諒東征西討,攻無不克,戰功赫赫。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陳友諒不是後期有所膨脹,中計輸掉與朱元璋的決戰,他很有可能會成為最終的勝者,那麼張定邊也一定會被封神。
智謀我們都知道,陳友諒之所以輸掉了鄱陽湖一戰,主要有兩個誘因,一個是急於稱帝,使自己失去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一個是輕信了康茂才的詐降。不過這兩點失誤,張定邊都曾經極力勸阻,可見,張定邊不光勇猛,還有極高的智謀。
猛將兄題主提的那些人中,若論勇猛,也就常遇春可以和張定邊相比(朱是誰我沒太想明白,朱文正嗎?)。鄱陽湖一戰,張定邊單槍匹馬,單舟橫闖朱元璋陣營,獨戰朱元璋部將宋貴、陳兆先等三員大將,並將其連斬,朱元璋險些喪命於此,此時常遇春都未敢正面迎戰張定邊,而是放冷箭將其擊傷。朱元璋重整旗鼓再戰,陳友諒中流矢死,張定邊身負百箭護其屍退。
60歲打虎洪武10年(1377)丁巳十月廿三凌晨,60歲的張定邊在西霞山晨練時遭遇斑斕猛虎襲擊,他閃身躲開,一禪杖將老虎打死。
相比於朱元璋陣營的猛將,張定邊的征戰記錄很少被提及,但是陳友諒起兵起,便全都仰仗張定邊,他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如果真要挖掘整理一下,其征戰的功績,絕對不比徐達、常遇春、傅友德等人小。他絕對不是單一的“猛將”範疇,而是可以和徐達相比的,元末第一統帥!
-
4 # 九州歷史
第一應該是張定邊。正史上都說了:“若論勇武者,天下無出其右”,陳友諒為了籠絡他,還跟他結為兄弟。跟隨陳友諒出生入死,立下大功。跟常遇春比起來,他不光武藝出眾,膽略、勇氣都很出色,在鄱陽湖戰役中差點改變戰局、活捉朱元璋。陳友諒失敗後,他出家歸隱,60歲還能打死猛虎。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猛張飛。他勇猛異常,打南京時以一杆長槍改變戰局,第一個渡江,頗似多年前北府兵小將劉裕的長槍。常遇春勇猛無敵,膽量超群,可是謀略就不夠了,必須朱元璋、徐達領著才行。
不過,若論戰場全才、獨當一面,還得徐達、付友德、藍玉這樣的人物,畢竟,光有勇猛是不夠的。
-
5 # 剛剛39
元末明初第一猛將是誰
首先要弄清楚猛將的含義,猛將不是說單純拼武力單挑,而是要看綜合素質。
元末明初第一猛將絕對非徐達莫屬。
徐達,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朱元璋手下的大將軍,死後追封“中山王”,是朱元璋從小一起的玩伴,從朱元璋回老家招兵就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徐達主要成就是
1366年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決戰,跟隨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陳友諒也中箭而亡。注:(陳友諒當時是最強的)1367年東征攻打張士誠,直接消滅了張士誠。1368年北伐,直接逼元順帝棄城逃亡,最終導致了元滅亡,此役確定了明朝的統治地位。徐達是農民出身,但是阻止不了他的求知慾望,不認字就請人讀兵法,吸收的快,理解的透,工於謀略,善長透過戰爭來提升自己的軍事水平。雖然功勳卓越,但為人十分低調,對朱元璋絕對忠心,從不拉幫結派,使朱元璋無法下手殺他。
-
6 # FriedrichWang
王保保(約1315年-1375年9月17日),沈丘(今安徽省臨泉縣古城子)人,小字保保,元惠宗賜名擴廓帖木兒(蒙古語:ᠬᠥᠬᠡᠲᠡᠮᠦᠷ,鮑培轉寫:Köketemür,西里爾字母:Хөхтөмөр,又譯庫庫特穆爾),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養子。元末重要將領,亦是北元政府的支柱。封齊王,拜太尉知樞密院事、中書省平章政事、銀青榮祿大夫。
「賽因赤答忽墓誌」中明確記載傳主「系出蒙古伯也臺氏,其先從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縣,遂定居焉。」是知賽因赤答忽實為系出伯也臺氏的蒙古人,並非過去所認為的王姓漢人,傳中載其曾祖以下世系:「曾祖闊闊出,贈中奉大夫,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雲中郡公。祖喜住,贈資善大夫,四川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雲中郡公。考伯要兀歹,贈榮祿大夫,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賽因赤答忽本人亦因平亂有功封河南省平章政事,又獲封翰林學士承旨,最後官拜太尉,一家四代皆位居封疆大員,甚為顯赫,又傳中載其「曾祖妣乞咬氏,祖妣伯牙兀真,皆贈雲中郡夫人。妣完者倫,贈薊國夫人。」賽因赤答忽則妻察罕帖木兒之姊佛兒乃蠻氏,是知其家族四代皆與蒙古人通婚,故王保保實為一蒙古世家子弟,擴廓鐵穆邇或擴廓帖木兒是其本名而非順帝賜名,雖非出身怯薛的「大根腳」(門閥世家),但至少也是地方顯宦,且其身上根本一滴漢人的血都沒有,可說是純種的蒙古貴族。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兒在圍攻益都紅巾軍時被降將田豐刺殺,王保保接管了其養父的部隊,拜為太尉知樞密院事、中書省平章政事、銀青榮祿大夫,攻破益都城,殺田豐、王士誠,隨後又和另一軍閥,將軍孛羅帖木兒爭奪山西和河北。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均捲入了元朝末年宮廷的黨爭,孛羅帖木兒得到了皇帝的支援,王保保自己得到了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後來的元昭宗)的支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羅貼木兒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汗八里),太子流亡到王保保的屬地太原,後孛羅貼木兒為元惠宗刺殺,王保保帶兵保護太子還大都。因護衛太子有功,王保保被封為太傅、左丞相,同時元惠宗賜蒙古名擴廓帖木爾給王保保。
為因應南方朱元璋的起事勢力的崛起,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元惠宗下詔封王保保為河南王,總領天下兵馬。王保保於是要求割據關中的李思齊等四位將領聽從調遣,共同討伐朱元璋。但由於李思齊等人均為察罕帖木兒的同級同輩將領,比王保保年長,資歷也較深,瞧不起王保保,也拒不聽從調遣。
王保保於是派遣其弟脫因帖木兒把守山東防備朱元璋,自己親入陝西攻打李思齊,雙方連年混戰,元政府的態度則搖擺不定,先支援王保保,然後又支援李思齊,最後元惠宗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下詔削去王保保所有官職,命令眾將合攻王保保。
此時,朱元璋已經在金陵即位,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徐達、常遇春的北伐大軍也已經逼近大都,並最終在1368年9月14日攻克了大都。當年十月,逃往開平(今內蒙多倫縣)的元惠宗再次封王保保為齊王,命其從其根據地山西太原北上,繞道雁門關和居庸關奪回大都(當時已被朱元璋改名北平),徐達趁王保保進攻大都的機會,攻入山西,在太原城下擊敗了回師救援的王保保,王保保遠走大同,並進一步退出塞外。
1370年5月23日,元惠宗在應昌病逝,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即位,是為元昭宗,元昭宗宣佈1371年改元為宣光,繼續和明朝對抗。
王保保不僅是元末重要將領,同時也是北元政府的支柱,和明朝軍隊在邊塞和漠北交戰互有勝敗,曾於元朝至正三十年(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在甘肅沈兒峪為徐達所擊敗,全軍覆沒,王保保攜家眷自個兒逃亡,以流木渡黃河,透過寧夏逃往漠北的和林。
元朝宣光二年(明朝洪武五年)五月六日(1372年6月7日),在朱彥德和劉仲德的規劃下,王保保和部將賀宗哲在和林以逸待勞,擊敗徐達帶領的15萬北伐大軍,殺死數萬明軍士兵和許多將領,斷絕了明太祖朱元璋佔領元朝全部故地的企圖。
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當世奇男子」。朱元璋曾多次詔信令降,但王保保從不回信。朱元璋派人到察罕帖木兒河南的墳墓掃墓、祭拜,以感化王保保,但沒有效果,王保保退出塞外之後,明廷派李思齊(當時已經投向明朝)前漠北去與王保保通好,王保保對李思齊的態度一開始相當友好,但將其送回明朝之前突然改變態度,迫其自斷一臂,而思齊因此傷而死。
元朝宣光五年(明朝洪武八年)八月二十二日(1375年9月17日),王保保死於「哈喇那海之衙庭」(據《明史》),一些歷史學者推斷是現在的哈臘湖。王保保妻子毛氏,在王保保死後自殺殉葬。其弟弟脫因帖木兒曾任北元政府詹事院同知的職務,於洪武21年(公元1388年)被藍玉俘虜,同年因叛亂被殺。其妹妹王氏嫁給明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洪武28年(公元1395年)朱樉死後殉葬。
回覆列表
元末明初又是一個英雄崛起的年代,當時猛將如雲,比如元朝的王保保,朱元璋戲稱為天下第一奇男子,無論勇武還是帶兵都是當世一絕;徐達,典型的統帥類人才,本身也極其驍勇;常遇春,自稱將十萬兵可縱橫天下,所以人稱常十萬……但我心中那個年代的第一猛將,當屬陳友諒部將張定邊。
之所以名聲不顯,是因為現在的文學作品主要都在描寫朱元璋的一方。我們大致瞭解一下,就可以知道張定邊是怎樣的存在了。
張定邊早年和陳友諒結拜,是把兄弟。後跟隨陳友諒起義,在與朱元璋的交鋒中,明將康茂才詐降,張定邊告訴陳友諒,陳不信,以致大敗;戰敗之後又急於稱帝,張定邊又勸還不聽,被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又大敗一場。之後張定邊建議不急於開戰,陳友諒又不聽。張提議分兵,還不聽,最終錯失良機,只得在鄱陽湖和朱元璋展開大戰。
如果說之前表現出來的代表智慧,那麼鄱陽湖之戰確是他武藝超神的開始,兩軍大戰到關鍵時刻,張定邊見不能勝,單刀匹馬衝入敵陣,連斬朱元璋麾下三員大將,直取朱元璋,試圖擒賊先擒王,結果就要成功時被常遇春用箭射傷,只得退走。
之後陳友諒在亂軍中被流失射死,張定邊身中百箭依然帶著陳友諒的屍體和兒子逃走,並擁立陳理為帝。困守兩個月,陳理出降。
張定邊不願意為朱元璋效力,率一偏師突圍而出,此後心灰意冷,帶家人回到故鄉隱居,活了整整一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