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
2 # 驚奇隊員
透過金屬鑄幣重鑄。
1.金屬鑄幣重鑄時,會有兩種貶值,1.自然磨損因素的正常貶值2.是統治者“刻意的掠奪性的過度貶值”。
2.由於鑄幣權被統治者控制,統治者可以決定設定鑄幣的面值、重量、純度。具體方式是:減輕重量、降低純度、增大面值,這是實現貶值的三種主要方式。
3.金屬鑄幣在實際流透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自然磨損。重鑄時,會考慮到正常磨損的因素,對新幣進行“適度的正常貶值”,但是有時金屬鑄幣即便沒有磨損或僅輕微磨損,統治者也會決定進行重鑄,這時的重鑄往往就帶有刻意性和掠奪性。這種情況下,統治者考慮的並不是自然磨損,而是試圖透過重鑄來對貨幣進行“不正常的、過度的貶值”,這種貶值實質上是統治者對民眾的財富掠奪。
-
3 # 格物資本
1544-1551年的都鐸王朝貨幣大貶值(Tudor Great Debasement),是英格蘭貨幣史上最著名的鑄幣貶值事件,也是統治者透過貨幣貶值來掠奪民眾財富的經典案例。
1544-1551年的都鐸王朝貨幣大貶值(Tudor Great Debasement),是英格蘭貨幣史上最著名的鑄幣貶值事件,也是統治者透過貨幣貶值來掠奪民眾財富的經典案例。
從973年愛德加貨幣改革(英格蘭真正實現貨幣統一,且獨立幣制成型)直到1526年,期間五個半世紀裡,在剔除鑄幣正常磨損率(一枚鑄幣的重量每十年大約磨損掉2%-2.75)的考量因素後,英格蘭鑄幣的年平均貶值率非常低,幣值保持高度穩定。
重鑄與貶值
金屬鑄幣重鑄時(把舊幣回爐重新鑄成新幣),會存在貶值與不貶值兩種情況,而貶值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考慮到自然磨損因素的正常貶值;另一種是統治者“刻意的掠奪性的過度貶值”。
由於鑄幣權被統治者壟斷(973年愛德加貨幣改革,英格蘭國王完全壟斷了鑄幣權,因而貨幣重鑄也是被統治者完全控制的。統治者可以決定何時重鑄,也可以決定是否重新設定鑄幣的面值、重量、純度和幣面設計等,讓新幣和舊幣不同。
在重鑄時,若新幣的重量、純度、面值(金屬鑄幣的三大核心要素)和舊幣保持一樣不變,那麼新幣就沒有貶值,幣值保持穩定。若這三要素中,任意一個要素髮生改變,那麼新幣相對於舊幣,就可能存在貶值問題,幣值下跌。具體的改變方式是:減輕重量、降低純度、增大面值,這是實現貶值的三種主要方式。其中,前兩種最為常用。
金屬鑄幣在實際流透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自然磨損,久而久之,磨損程度加重,重量下降,其實際價值也會下降(實際上就是在貶值,不過這種由磨損帶來的貶值是不可控的、非人為的)。對於金屬鑄幣的正常磨損,統治者往往過一段時期(幾年或者幾十年)就會進行一次貨幣重鑄。重鑄時,會考慮到正常磨損的因素,對新幣進行“適度的正常貶值”(根據自然磨損率來貶值,這區別於統治者的掠奪性貶值)。
舉例:原來一枚舊Penny銀幣重25格令(含銀量24格令,純度96%,面值1便士),五十年後,這枚舊Penny銀幣磨損得僅剩20格令(含銀量19.2格令,純度96%,面值依然1便士)。然後國王下令重鑄,若在純度96%不變的條件下,新Penny銀幣就會按20格令的重量鑄造(含銀量19.2格令,面值依然1便士);若在重量25格令不變的條件下,新Penny銀幣的純度就會降至76.8%(含銀量19.2格令,面值依然1便士)。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在考慮自然磨損因素下的正常鑄幣貶值。
另外,有時金屬鑄幣即便沒有磨損或僅輕微磨損,統治者也會決定進行重鑄,這時的重鑄往往就帶有刻意性和掠奪性。這種情況下,統治者考慮的並不是自然磨損,而是試圖透過重鑄來對貨幣進行“不正常的、過度的貶值”,這種貶值實質上是統治者對民眾的財富掠奪。
在亨利八世統治的前十七年裡(1509-1526年,也是第一次貨幣重鑄期),他基本上完全沿襲了其父亨利七世留下的鑄幣體系,除了把鑄幣上的銘文“七”改成“八”,其他的都原封照舊。
1526年,亨利八世的寵臣沃爾西主持了一次貨幣重鑄(這是亨利八世的第二次重鑄),這次重鑄內容有:
一,將Sovereign金幣和Angel金幣按照原來的重量和純度重鑄,但Angel金幣面值從原來的6先令8便士(80便士)上調至7先令6便士(90便士),Sovereign金幣面值從原來的20先令(1英鎊)上調至22先令6便士;同時,引入新金幣George-Noble金幣以及Crown金幣。
二,將Penny銀幣的重量從12格令下調至10.67格令,且幣面圖案改成為亨利八世自己的側面肖像。
三,鑄幣廠改變了金銀幣的度量衡標準,從原先的塔磅制(tower pound)改為了金衡磅制(troy pound),1塔磅為5400格令(重約350克),而1金衡磅為5760格令(重約373克)。從此,金衡磅制就專門用於貴金屬貨幣的鑄造,1磅白銀或1磅黃金,重量為5760格令。
1526年貨幣重鑄雖然在舊幣的基礎上進行了貶值(調大了Sovereign金幣和Angel金幣的面值,降低了Penny銀幣的重量),但是在考慮到實際流通中鑄幣正常磨損狀況和金銀相對價格變動的因素後,這次重鑄仍是一次正常的貶值調整,並非一次 “掠奪性貶值”。
不過,很快,一場刻意的、以掠奪民眾財富為目的的大貶值—— 在亨利八世統治的前十七年裡(1509-1526年,也是第一次貨幣重鑄期),他基本上完全沿襲了其父亨利七世留下的鑄幣體系,除了把鑄幣上的銘文“七”改成“八”,其他的都原封照舊。
1526年,亨利八世的寵臣沃爾西主持了一次貨幣重鑄(這是亨利八世的第二次重鑄),這次重鑄內容有:
一,將Sovereign金幣和Angel金幣按照原來的重量和純度重鑄,但Angel金幣面值從原來的6先令8便士(80便士)上調至7先令6便士(90便士),Sovereign金幣面值從原來的20先令(1英鎊)上調至22先令6便士;同時,引入新金幣George-Noble金幣以及Crown金幣。
二,將Penny銀幣的重量從12格令下調至10.67格令,且幣面圖案改成為亨利八世自己的側面肖像。
三,鑄幣廠改變了金銀幣的度量衡標準,從原先的塔磅制(tower pound)改為了金衡磅制(troy pound),1塔磅為5400格令(重約350克),而1金衡磅為5760格令(重約373克)。從此,金衡磅制就專門用於貴金屬貨幣的鑄造,1磅白銀或1磅黃金,重量為5760格令。
1526年貨幣重鑄雖然在舊幣的基礎上進行了貶值(調大了Sovereign金幣和Angel金幣的面值,降低了Penny銀幣的重量),但是在考慮到實際流通中鑄幣正常磨損狀況和金銀相對價格變動的因素後,這次重鑄仍是一次正常的貶值調整,並非一次 “掠奪性貶值”。
不過,很快,一場刻意的、以掠奪民眾財富為目的的大貶值—— “都鐸貨幣大貶值” 來臨
試驗與預演
在亨利八世統治期間,多次對外戰事,軍事支出激增,而且國王揮霍無度,建造宮殿,導致國庫財力不支。
另外,在金銀複本位的貨幣制度下(愛德華三世時期正式進入),由於金銀的法定兌換比率設定不合理(金銀比率定得過低),導致當時英格蘭的金幣和黃金大量外流至歐洲大陸國家,這擾亂了正常的貨幣流通,也加劇了財政危機。
為了解決財政赤字危機,亨利八世將目光投向了貨幣重鑄,一方面,他希望透過重鑄貶值獲取財政收入(掠奪民眾財富),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降低金幣的純度來阻止國內金幣外流。
亨利八世籌劃的“貨幣大貶值”策略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愛爾蘭進行實驗性貶值。
愛爾蘭的貨幣鑄造從14世紀末開始就被英格蘭國王所控制,到15世紀中後期,愛爾蘭的貨幣標準與英格蘭基本一致。
1536 年和 1540 年,亨利八世在愛爾蘭進行了兩次貨幣貶值試驗,主要方式是降低鑄幣純度(兩次貶值中的銀幣純度從90%降至75.8%),兩次貶值都給亨利八世帶來了不錯的利潤。愛爾蘭的試驗貶值的成功,刺激了正處於財政危機中的亨利八世,他很快就把目光轉向了本國的貨幣。
第二階段,1542年5月至1544年3月(亨利八世的第三次重鑄)的秘密貶值,這是“都鐸大貶值”的預演。
1542年初開始,亨利八世就開始秘密籌備貶值工作。同年5月,亨利八世簽署了一份秘密的鑄幣檔案(未經議會批准,也沒有向公眾公開),規定了鑄幣的新標準純度:金幣純度從原來99.48%降至新的95.83%,銀幣純度從原來92.5%降至新的77.1%。第三階段,1544年5月至1551年10月,“都鐸大貶值”正式階段。1547年1月亨利八世去世,其年僅九歲的兒子愛德華六世繼承其王位,由輔政大臣輔佐,愛德華六世在位時期,仍延續了其父的貨幣貶值政策。1544年5,亨利八世對英格蘭的鑄幣廠系統進行了重組,“都鐸大貶值”正式拉開序幕!新系統由八個鑄幣廠組成,同時透過人事安排強化了國王對鑄幣廠的直接控制。為了獲得更多的貨幣貶值利潤,“都鐸大貶值”是公開進行的(這和1526年的秘密貶值不同),國王會將重鑄的命令公之於眾(公佈新的鑄幣標準,重新設定的重量、成色、面值),這樣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拿著舊幣和金銀條塊到鑄幣廠(人們往往更傾向於持有新幣,而把舊幣支付出去或換成新幣),鑄幣廠就可以從大規模的重鑄中獲得高額的“鑄幣收益稅”。
鑄幣收益稅,簡稱“鑄幣稅”,名義上是鑄幣廠在重鑄時收取的“加工費”,實際上是國王在重鑄時收取的一種“特權稅”。鑄幣稅一部分用於鑄幣廠的各項開支,剩下的都歸屬於國王。
從1544年5月到1551年10月期間,英格蘭王室透過減輕重量、降低純度、增大面值的方式對鑄幣進行多次重鑄,每次重鑄都有一定程度的貶值,而國王則從中獲取了鉅額的鑄幣收益稅。
在1544—1551年英國共鑄造貶值的鑄幣約440萬英鎊。根據學者統計,“都鐸大貶值”期間,英國國王從重鑄中共獲得約127萬英鎊的純利潤,在亨利七世時期每年的鑄幣稅約為 100-200英鎊,而到了“大貶值”時期,每年的鑄幣稅增加至 16萬英鎊。在總利潤中,93%來自銀幣的鑄造,7 %來自金幣的鑄造。從鑄幣等價來看,在“大貶值”期間最嚴重時,銀幣累計貶值了80%,即新銀幣的含銀量較最初時下降了80%,僅剩20%。另外,從1545年4月開始直到1551年4月,鑄幣廠對重鑄的新銀幣收取的鑄幣稅非常高,這些鉅額的鑄幣稅被鑄幣廠扣留下來,然後源源不斷地流入國王的腰包。這就像國王在每個老百姓身上插了一個吸管,不斷吸允著每個老百姓用辛勤勞動換來的財富。這根“吸管”代表著國王對百姓財富掠奪的路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