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謝幽亭

    東晉和北方十六國其實都處於分裂狀態,北方十六國的分裂是明面上的劍拔弩張,而東晉呢,是裡子上的暗波洶湧,內鬥!東晉在封建王朝中是一種‘變態的政治模式’,有點西方的‘貴族共和制’的感覺,皇權和實際權利相互分離,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其實權利和世家大族共享,並且沒有集中在一個門閥大族的手中,而是動態的流動在王,庾,恆謝四大家族手中。

    不同的門閥家族,皇權和外戚,你方唱罷,我方唱,不停的專權,平衡,再專權……,為了爭權奪力內耗的不亦樂乎,東晉基本上處於內憂外患的權利分散狀態,祖狄北伐,恆溫北伐和劉裕北伐三次北伐,從上層建築就決定了,不會成功,只能算是‘收復幾個州’。

    北伐未遂,收復有成,比較確切一點

  • 2 # 揚生解史

    東晉北伐應該說是不成功,不能算失敗,因為北伐也收復了大量失地。北伐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下:

    1、東晉統治階級南遷後樂不思北,主觀上沒有強烈回覆北方的意願。

    2、東晉內部存在權力鬥爭,部分人利用北伐的機會排除異己,使北伐效果大打折扣。

    3、北方胡人政權仍擁有很強的實力。

    4、東晉對北伐沒有進行總體規劃,比如沒有對已奪取的城池如何管理、防守進行規劃,導致很多城池得而復失。

    其實當時最有效的辦法是:從內部分化胡人,讓其自相殘殺,再一舉擊破之。

  • 3 # 江雨燕

    這個北伐在中國歷史是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少有北伐成功的,基本上都是從北打到南,然後一個國家就建立起來了。

    除了朱元璋北伐和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外,少有南方政權成功擊敗北伐政權的案例,從秦朝開始,這個趨勢的演變就是從中原地區向南推進,從而建立起一個大一統國家。

    諸葛亮和姜維發動了充滿誇張的16次北伐戰爭,但都沒有對魏國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反而把自己拖入了戰爭的沼澤裡空耗國力。而東晉也發動了五次北伐,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勝利,或者說本可大有作為,但都因為其內部的矛盾導致了整個北伐的失敗。

    而這也是歷代北伐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軍事力量的對比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其內部團結與否卻最終決定了這個力量能否得到妥善利用。

    第一階段北伐:從祖逖到庾亮談起

    東晉的北伐戰爭一共分為五次,第一次北伐戰爭是由祖逖發起。但正猶如岳飛陳兵朱仙鎮,原本可一鼓作氣收復開封,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從下面這一段對話中發現歷代北伐失敗的一個原因:

    方兀朮棄汴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嶽少保且退矣。"兀朮曰:"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兀朮悟,遂留——《宋史·岳飛傳》

    同樣,祖逖北伐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同岳飛如出一轍,上層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讓北伐最終淪為了權力博弈的遊戲。民族氣節、尊嚴和國家利益悉皆被置之不理,當祖逖試圖進一步向北方發展時,正如那個書生對方兀朮所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

    東晉朝廷建立之初,其內部混亂不堪,門閥士族們都只關心謀求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權力,而祖逖的崛起讓一部分人感受到了威脅。正猶如宋高宗焦慮岳飛收復失地,迎回二帝后的尷尬局面,在東晉朝廷中同樣有人懼怕祖逖身居高位。

    方當推鋒越河,掃清冀朔,會朝廷將遣戴若思為都督,逖以若思是吳人,雖有才望,無弘致遠識,且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且聞王敦與劉隗等構隙,慮有內難,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晉書·祖狄傳》

    起初,祖逖還是一個無名小卒,司馬睿還不是晉元帝的時候,祖逖就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北伐意願,但是司馬睿在觀望,在等待北方的晉愍帝在戰火中灰飛煙滅。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陰謀,司馬睿拒絕了晉愍帝北上勤王的要求。

    除了司馬睿,所有人都在觀望,因為西晉王朝已經搖搖欲墜,就像後來的崇禎皇帝要求天下兵馬進京勤王時一般,各路人馬都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未來。當祖逖希望司馬睿領兵北上時,他似乎並沒有表示完全的拒絕,但也沒有絕對的支援。

    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稟,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晉書·祖狄傳》

    可以說,祖逖的北伐完全是靠他自己的經營才組織起來的,雖有官方的身份,但卻並沒有官方的支援,及至祖逖稍有成績後,正猶如岳飛受到宋高宗的忌憚,祖逖也讓司馬睿感到不舒服。及至庾亮和庾翼登場時,北伐戰爭實際上並沒有發動成功,先是被朝廷以準備不夠充分拒絕,後又因為晉康帝駕崩,新帝即位的緣故而宣告北伐戰爭的破產。

    從祖逖到庾亮以及庾翼,東晉的北伐毫無建樹,而東晉王朝卻在門閥士族、寒族、皇族相互之間的爭權奪利中越陷越深,這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壟斷統治權力的一大特點。

    第二階段:從桓溫到謝安談起

    桓溫接替了庾翼的位置,這位富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在永和二年消滅了成漢,取得了歷次北伐中最大的成果。這一次北伐極大的鼓舞了東晉朝野計程車氣,但是歷史的悲劇總是不厭其煩的上演,功高震主的桓溫同樣開始受到朝廷的牽制。

    溫欲率眾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議水陸之宜,久不報。時知朝廷杖殷浩等以抗己,溫甚忿之,然素知浩,弗之憚也。以國無他釁,遂得相持彌年,雖有君臣之跡,亦相羈縻而已,八州士眾資調,殆不為國家用——《晉書·桓溫傳》

    滅亡成漢以後,桓溫出乎意料的遭到了東晉朝廷的冷落,永和五年,隨著後趙君主石虎去世,東晉朝廷派遣褚裒為征討大都督率軍北上,但由於褚裒(pou)指揮失當,這一次小規模的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隨著北方大亂,冉閔以“殺胡令”在北方大肆屠殺胡人,這場亂局讓東晉朝廷看到了一絲機會,但東晉朝廷棄桓溫不用,反而任命並不懂軍事的殷浩去指揮北伐戰爭,結果錯過了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在桓溫的彈劾下,儘管殷浩被流放,但時機已經不再來。

    及至桓溫親自率領軍隊北上時,北方亂局已經趨於平穩,在和前秦的作戰中桓溫失利,加上後勤補給跟不上,前秦又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桓溫只好撤退南迴。再加上桓溫似乎少了一絲當年孤軍深入滅亡成漢的果斷。

    在北伐前秦時採取了相對保守的策略,試圖引誘前秦軍隊主動出擊,但是在前秦將領苻健的佈置下,前秦軍隊採取以逸待勞的戰略堅守長安不出,桓溫就這樣被拖垮了。而隨著桓溫個人的權勢越來越大,桓溫也漸漸失去了統一北方的志向。

    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經營個人利益之上,他陷害薛真,甚至隨著權勢愈大,還打算行廢立之事:

    是時溫威勢翕赫,侍中謝安見而遙拜,溫驚曰“安石,卿何事乃爾”安曰“未有君拜於前,臣揖於後”時溫有腳疾,詔乘輿入朝,既見,欲陳廢立本意,帝便泣下數十行,溫兢懼,不得一言而出——《晉書·桓溫傳》

    謝安原本是桓溫的幕僚,也慢慢察覺到桓溫的變化。桓溫去世後,謝安掌握了朝中大權,在淝水之戰中擊敗前秦苻堅的軍隊,讓北方再度陷入割據的混亂之中。而謝安也藉助這一契機深入河北,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不過很可惜的是謝安本人在北伐途中病逝,導致一度發展順利的北伐戛然而止。

    第三階段:劉裕北伐與劉裕代晉

    劉裕是寒族出身,在被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魏晉時期,劉裕的祖上好不容易熬上了一個郡太守的地位。但是到了劉裕時,家道中落,小時候的劉裕甚至差點餓死在襁褓之中。長大後的劉裕又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因為差人家錢財還不上被人綁起來示眾羞辱。

    機緣巧合之下王導的孫子王謐出於同情就替他償還了錢財,結果這一小小的舉動卻讓後來王氏家族得以保全。劉裕起初在劉牢之的軍隊裡服役,因為作戰勇猛,所以當上了軍官。慢慢的,劉裕進入了權力中心。

    在消滅孫恩和桓玄的叛亂中,劉裕的勢力和威望得到逐步的提升和壯大:

    先是,朝廷承晉氏亂政,百司縱弛,桓玄雖欲釐整,而眾莫從之。高祖以身範物,先以威禁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二三日間,風俗頓改——《宋書·武帝上》

    劉裕對內平定了孫恩和桓玄的叛亂,消滅了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這些割據勢力,使得東晉的內部統治趨於穩定,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威望,加上後秦君主去世,劉裕發動了北伐戰爭。

    在劉裕的攻勢下,後秦軍隊潰不成軍,劉裕攻陷長安,後秦滅亡,儘管劉裕主導的北伐戰爭因為其大權獨攬的優勢而進展的頗為順利。但是劉裕和桓溫一樣也開始逐漸為自己的利益打起了算盤,當他收復長安時,自己留在朝廷中的親信劉穆之病逝。

    為了防止自己在朝廷的權力被篡奪,劉裕只好停止北伐班師回朝:

    前將軍劉穆之卒,以左司馬徐羨之代掌留任。大事昔所決於穆之者,皆悉以諮。公欲息駕長安,經略趙、魏,會穆之卒,乃歸——《宋書·武帝中》

    於是,東晉的五次北伐戰爭也就宣告結束,在劉裕的攻勢下,南燕、後秦都相繼滅亡,北魏的版圖也在不斷收縮,山東,河南,關中等地收復。但是關中因為劉裕撤退後又被奪回,但總的來說這次北伐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黃河以南的土地就被納入東晉的版圖裡。

    而劉裕回到建康以後,不久就取代東晉建立劉宋朝廷,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小結

    東晉的五次北伐戰爭可以說從建立之初一直持續到它被劉裕取代,東晉原本有能力和機會收復北方,但是由於其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所以導致北方戰爭難以在團結一致的穩定局勢下順利開展。總是因為政治上的一點風吹草動而宣告結束。

    所以劉裕取代東晉以後對門閥士族進行大力打擊,原本“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壟斷局面轉變為“寒門掌機要”的政治格局,但實際上這些門閥士族直到唐朝時期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尚書左僕射王愉、愉子荊州刺史綏等,江左冠族。綏少有重名,以高祖起自布衣,甚相凌忽。綏,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誅之。四月,奉武陵王遵為大將軍,承製,大赦天下,唯桓玄一祖後不在赦例。初,高祖家貧,嘗負刁逵社錢三萬,經時無以還。逵執錄甚嚴,王謐造逵見之,密以錢代還,由是得釋——《宋書·武帝上》

    因此可以說,導致東晉北伐戰爭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彼時東晉統治階級內部陷入了極其混亂的利益矛盾之中,這些矛盾導致北伐戰爭無法順利的推行下去。即便如劉裕大權獨攬,但也擔心自己大權旁落,所以在收復長安以後就匆匆趕回建康。

    可見,無論是祖逖還是岳飛,他們都不過是被統治者利用的棋子,在上層統治者尋求的利益面前,國家的統一似乎顯得並沒有那麼重要,劉裕的北伐戰爭也並不是為了尋求國家的統一。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東晉的北伐戰爭從整體上來看是失敗的,但仍然在區域性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勝利。

    倘若彼時的東晉內部能夠團結一致,收復北方並非沒有可能,但這樣的假設在權力被門閥士族壟斷的那個時代似乎是完全不現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鴨肝的做法大全,醬鴨肝的做法,鴨肝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