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浪淘沙

    背景:咸豐死於承德避暑山莊,遺命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輔政,賜予慈安御賞印章同治同道堂印章(同治年幼由慈禧保管)。檔案需八大臣草擬、加蓋兩印章才能下發。

    以奕訢為首帝胤勢力在京撫局,卻沒有給予重用引起帝胤勢力不滿。

    如何發動政變

    1,迴鑾途中、肅順勢力失誤讓帝后勢力先行回京以期大行皇帝梓宮迴鑾之時有人迎接、使帝后勢力與帝胤勢力在京會晤,有充分政變準備。

    2、肅順勢力失誤之二,載垣與端華跟隨帝后勢力回京、與肅順兵分兩路、有效資訊不能互通、且此二人政治敏感度較差。

    3、肅順勢力失誤之三、過早被麻痺、交出京師禁軍權利。

    4、肅順勢力中有慈禧內應。

    政變過程:

    慈禧回京後召集恭親王等宗親、痛斥肅順惡行、之後先行拿下載垣端華、後密旨派人拿下在密雲行宮中熟睡的肅順。政變結束。

    可以說 肅順勢力的大範圍失誤、使其必然失敗。

  • 2 # 伊耆角木

    辛酉政變,是慈禧太后從幕後走向前臺的關鍵一役。此事的成功也是靠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的。就簡單講一下這個事件的經過吧。

    咸豐駕崩

    (顧命八大臣)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皇帝攜帶親信大臣和后妃皇子等逃往熱河,留弟弟恭親王奕訢與列強交涉。結果,咸豐死於熱河,臨終前,立皇次子(也是當時唯一活著的皇子)載淳為新君,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為顧命大臣,定次年年號祺祥,賜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賜新君載淳“同道堂”印章(由其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代掌)。定下國家詔令須顧命八大臣起草,加蓋兩個印章方可生效。載淳繼位後,尊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

    各方矛盾

    咸豐的臨終遺詔,原本也是為了制衡各方權力。故名八大臣中,載垣、端華都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地位尊貴。肅順是端華的弟弟,平時深得咸豐寵信,實為八大臣核心;景壽是咸豐的姐夫;四位軍機大臣中穆蔭也是旗人勳貴;匡源曾在咸豐做皇子時給他講學;杜翰是先鋒最尊重的帝師,也是他繼位的功臣杜受田的長子;焦佑瀛文采斐然草擬詔書深得咸豐欣賞。這八個人都是咸豐最信任的大臣。而為了防止大臣篡權,咸豐再給兩宮太后以印章制衡。看似是不錯的安排。

    (恭親王奕訢)

    但是,首先就引起了兩個朝廷重臣的不滿。首先就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是道光第六子,深得道光喜愛,文武全才,各種能力都在咸豐之上。但是由於咸豐年長加上母親地位尊貴,以及師傅杜受田的籌劃,終於讓咸豐上位。故而,咸豐對這個弟弟百般提防,但無奈多事之秋,內憂外患,不能不用奕訢。二人貌合神離。此次咸豐逃往熱河,將奕訢留在北京與侵略者周旋,是個苦差。而奕訢又被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引發了他的強烈不滿。

    (文祥)

    第二個就是文祥。文祥也是軍機大臣,當時軍機處共五個大臣,四人隨駕前往熱河,文祥被排擠,留在北京配合恭親王與列強交涉。此次又被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為了自己的前途,也是百般不滿。與奕長期交好。這兩人的不滿情緒為慈禧政變成功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

    隨後,兩宮太后與顧命八大臣也產生了矛盾。兩宮太后,主要是慈禧希望垂簾聽政,而肅順等八大臣要的是大權獨攬。矛盾便不可避免的爆發。有御史逢迎太后,奏請垂簾,被八大臣駁回,雙方爆發衝突,小皇帝載淳甚至被嚇得尿褲子。與此同時,恭親王奕訢多次請求,終於獲得八大臣同意,到熱河叩謁咸豐皇帝的梓宮。期間,奕訢覲見了兩宮皇太后(一說奕訢被八大臣嚴禁與兩宮皇太后聯絡,最後化妝成薩滿(滿人信奉薩滿教)才得以密會)。可以肯定的是,在雙方會面時結成了同盟,準備發動政變除掉共同的敵人,顧命八大臣。

    政變準備

    (時為醇郡王,後進位醇親王的奕譞)

    與兩宮皇太后見面後,奕訢立刻返回北京做政變準備。首先,醇郡王奕譞接掌了京城防務。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同樣不受咸豐重用,而與六哥奕交好。更有一層關係,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親妹妹。所以,奕譞是慈禧與恭親王共同信任的人。同時,由於奕譞不像奕訢那樣光芒萬丈,所以成功麻痺了肅順等八大臣。兩宮太后以鄭親王端華兼職太多為由,讓他將步軍統領讓給奕譞。端華不願交出皇帝身邊的部隊兵權,於是自己仍擔任行在步軍統領,而奕譞成功接任北京步軍統領,獲得了京城戍衛兵權,不久,奕譞又兼掌善捕營,為之後對八大臣動手做好了準備。另外,奕訢又拉攏了手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和蒙古王爺僧格林沁。勝保先行率兵北上以為策應。

    政變開始

    (慈禧太后)

    九月二十三日,小皇帝、兩宮皇太后、眾大臣大行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啟駕,但是僅僅過了一天,兩宮皇太后就以小皇帝年齡太小,皇太后年輕婦人長時間行走不便為由,留下肅順奉梓宮繼續慢行。兩宮皇太后、小皇帝和其他七個大臣由小路先行回京。此舉將八大臣的主心骨肅順與其他七人隔開,肅順是八人中最強硬且最有頭腦的,一旦他分開了,其他七人不足為慮。

    九月二十九日,聖駕比梓宮早四天回到京城。兩宮太后立刻接見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訢、奕譞等宣佈聖旨,將英法聯軍侵華罪責等全部推給載垣等八人,將顧命八大臣全部解職逮捕,奕譞又奔赴京郊密雲逮捕肅順。毫無準備的八大臣束手就擒。

    政變結果

    (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十月一日,命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文祥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十月五日,廢祺祥年號,改為同治。十月六日,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斬首,景壽奪職保留爵位品級,其餘四臣革職充軍(不久赦免為庶人)。十月九日,同治皇帝載淳登基。十一月一日,兩宮皇太后開始垂簾聽政,與養心殿東間御座後設一黃幔,慈安慈禧並坐。

    辛酉政變開啟了慈禧太后的權力之路,此後她玩弄權術,控制同治、光緒兩任皇帝直至自己去世,留給清朝的時間也就只有三年了。

  • 3 # 南梔子ing

    在咸豐皇帝病重之時,曾召集來他所信任的八大臣,即肅順等人,向他們囑咐了自己的後事,並將自己的唯一的兒子託付於他們,誠懇地希望他們能夠輔佐自己年幼的兒子。當時的咸豐皇帝也知道慈禧有很大的野心,擔心她未來會奪取政權,將自己的兒子架空。肅順知道咸豐皇帝有這樣的顧慮,便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讓他效仿漢代皇帝留子去母的做法,將慈禧處死。但是,咸豐皇帝出於對慈禧的那份寵愛,不忍痛下殺手。同時咸豐帝又擔心肅順等人會居功自傲,成為兒子未來理政的絆腳石。所以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慈禧、慈安以及肅順等八大臣共同輔佐小皇帝,將權力分散,讓他們在相互依賴之間又可以相互制約。

    後來,咸豐皇帝撒手人寰,肅順等人就開始無視慈禧和慈安,擅自專權,並且將慈禧和同治皇帝這對孤兒寡母劃到了十分弱勢的地位。面對這種情況,強權的慈禧當然不甘心,她的內心也想除掉這些大臣,讓她的性命得到保障,另外,她自己也可以藉此掌握一切的政權。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她聯合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開始了自己的謀算。她首先設定了一個局,即讓貼身服侍她的太監安德海假裝犯下一個錯誤,自己作為主子嚴厲的懲罰他,因為當時咸豐帝是死在熱河,所以此時的慈禧、肅順等人也都是在熱河,而當時恭親王是在京城裡,並沒有同行。慈禧為了表示對安德海的嚴懲,她讓安德海回到紫禁城的慎刑司領罰,安德海一回到京城,就對慎刑司的領頭總管說要見恭親王,主管也知道她是慈禧旁邊的大紅人,自然也不敢怠慢,安排他見了恭親王。安德海把此事前行的目的告訴了恭親王,並讓恭親王找藉口到熱河,與慈禧共商大事。恭親王大概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於是就以親睹哥哥(咸豐帝)遺容為藉口來到了熱河。肅順等人自然阻斷他和慈禧的見面,但慈禧以商量咸豐後事的理由要求面見恭親王,為了不引起肅順等人的懷疑,恭親王特地邀請他們一同去面見慈禧,肅順等人低估了慈禧的能力,認為她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於是就拒絕了恭親王的邀請,這也正中慈禧和恭親王的下懷,為他們的計謀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後來,大家決定將咸豐皇帝的屍體運回京城,慈禧以小皇帝身體不適,不便在路上折騰為由,在八大臣其中一些人的護送下和慈安太后一起從小道回京城,而咸豐皇帝的梓棺由恭親王護送從大道運回來。這樣慈禧就可以保證自己先一步到達京城,並且可以分散八大臣的勢力。她到京城之後,就真正開始了她的政變計謀,她下令將護送自己回來的八大臣中的人逮捕,關押獄中。在咸豐帝的梓棺即將到達京城之時,慈禧攜小皇帝及文武百官出城外迎接,回來之後就聯合恭親王將八大臣其餘的人全部逮捕,並且羅列出八大臣在咸豐帝剛死後犯下的罪狀,要求立刻將他們懲處。

    就這樣,八大臣在迷迷糊糊中就遭到了或大或小的處罰。慈禧憑藉此次的政變除掉了擋在自己面前的絆腳石,為自己把握政權鋪平了道路,也成功地震懾了朝野的文武大臣,在他們心中樹立了自己“高大”的形象。

  • 4 # 歷史隨談

    1861年7月17日,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行宮,死前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封他們為“顧命八大臣”輔佐太子處理政務,此時朝廷內外暗流湧動。慈禧同樣蠢蠢欲動!

    慈禧連夜召見恭親王奕訢(咸豐皇帝親弟弟),這引起了肅順等人的警覺,他們以皇帝新喪,此時叔嫂應該避嫌為由阻止,按理說這個理由很充分,後宮的女人一般不能召見親王,可是慈禧又派太監來催促了幾次,

    這下可把奕訢難住了,去吧於禮不合,不去就是違旨,奕訢急中生智,說要不讓鄭親王陪我一道去吧,這樣就可以避嫌,這下奕訢很聰明的皮球踢到了肅順集團這邊,沒有辦法,肅順只能同意恭親王去覲見慈禧,這是肅順集團犯得一個致命的失誤。

    這次見面之後,奕訢和慈禧很快就組成了聯盟,打破了咸豐皇帝生前安排的政治格局,慈禧與奕訢的這次見面談了兩個多小時,可見這次談話的內容的重要性,

    因為是在保密情況下進行的,所以談話內容旁人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慈禧在這次談話中將奕訢拉到了自己這邊。

    一些零星的史料記載,慈禧想奕訢哭訴肅順等人對自己的欺壓以博取奕訢的同情,當然奕訢作為太子的親叔叔心裡肯定是想著慈禧母子的,畢竟他不可能看著自己哥哥的江山大權旁落,這可能也是奕訢同意與慈禧結盟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盟之後,慈禧與奕訢商量對策,有了奕訢的幫助,慈禧簡直就是如虎添翼,此時他們仍在熱河,勢力薄弱,他們的力量主要在北京,於是他們決定等回到北京再動手。果然,剛回到北京,慈禧就殺了肅順,載垣,端華,等人,顧命八大臣其餘五人或充軍,或流放!

    自此以後慈禧一人大權獨握,成為了大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 5 # 陳悅漫步海邊

    發生於1861年的辛酉政變,是晚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可以說扭轉了清末的政治走向。

    這場政變並不能說是慈禧發動的,實際上是慈安、慈禧太后(東太后、西太后)和恭親王奕訢聯手,並獲得諸多重臣支援,所以才能夠成功。

    下面簡述一下辛酉政變的發動過程。

    辛酉政變的大致起因背景

    1861年8月22日清晨,清王朝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逝。去世之前的8月21日深夜,病中的咸豐皇帝對自己死後的國政做了一番精心的佈置。

    (清宮檔案,任命肅順等襄贊政務的諭旨記錄)

    根據咸豐帝傳諭,由其唯一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繼承大統。由於載淳當時年幼,咸豐帝又授予自己親信的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名大臣襄贊政務的權力,事實上就是由肅順等八大臣代行皇權,可以代閱奏摺,代擬諭旨。

    (兩宮太后所持的“同道堂”“御賞”印實物照片)

    作為制約措施,為了防範八大臣專權,咸豐帝此前曾賜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賜予載淳“同道堂”印(因載淳年幼,同道堂印由生母葉赫那拉氏掌握),即東太后慈安手握“御賞”印,西太后慈禧手握“同道堂”印,八大臣擬定的諭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才能生效。

    然而,幾乎就是在咸豐死後,一場大的政治鬥爭的雷暴就來臨。

    首先是兩宮太后對肅順等八大臣的跋扈姿態深感不滿和不安,尤其是慈禧太后對肅順的惡感更強,根據野史記載,在咸豐帝在世時,肅順曾向咸豐帝進言,要求誅殺葉赫那拉氏,以防干政。此時,咸豐帝已死,肅順大權在手,慈禧的不安感是可以想見的。

    其次是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的政治失落和不安,奕訢與肅順等在政治上本來就有恩怨,而咸豐帝臨死託孤時,竟然沒有把恭親王列入顧命大臣,使奕訢感到深深的失落,同時揣測是肅順的讒言所致。此時肅順等掌握大權,不由得不讓恭親王對自身的安危感到擔憂。

    慈禧、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對咸豐帝死後出現的新的政治格局感到不滿、不安,就是導致辛酉政變發生的重要起因。

    辛酉政變謀劃和實施過程

    辛酉政變的謀劃之始,源於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的勾兌。

    咸豐帝死時,兩宮太后、顧命八大臣以及皇太子載淳都在承德避暑山莊,控制著大清帝國的最高權力中心,而恭親王奕訢因為處理和英法聯軍談判等緣故,在北京管理在京文武百官,事實上控制著大清帝國的中央政府。

    咸豐死後,因不滿肅順等的飛揚跋扈,兩宮太后秘密召奕訢赴承德。此後,9月5日、10日,奕訢和兩宮太后面見,也就在這一期間,兩派對肅順等不滿的政治力量進行了接觸、溝通,政變的密謀應當就源於此時。

    此後,恭親王奕訢於9月11日離開承德,返回北京聯絡在京重臣,開始秘密佈置政變事宜。當年10月26日,咸豐帝靈柩(稱為梓宮)從承德起行返回北京,兩宮太后和幼帝載淳先於行進緩慢的梓宮而行,而肅順極為不智地選擇了護衛梓宮在後緩慢而行(兩宮太后同行而去,意味著肅順等從程式上失去了釋出諭旨詔書的可能性,失去了對國家權柄的掌控,而同時間北京的文武百官正處在恭親王的管理下,肅順等又失去了對政府乃至軍隊的掌控)。

    11月1日,兩宮太后和幼帝首先回到北京,與恭親王奕訢見面,奕訢則秘告準備就緒。

    (清宮檔案,將顧命八大臣一網打盡的諭旨記錄。)

    11月2日,利用肅順等尚未抵京的時間差,兩宮太后逾制,自行擬旨,並用“御賞”“同道堂”印,以皇帝名義命令將八大臣治罪。當天,睿親王仁壽、慈禧的妹夫醇郡王奕譞奉旨領兵,趕到梓宮所在的密雲,將毫無防備的肅順等抓捕。

    11月3日,兩宮太后以皇帝名義下旨,授予恭親王議政王頭銜,宣佈新的軍機處組成名單,就此辛酉政變成功。

  • 6 # 海海嗨歷史

    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慈禧太后並沒有發動辛酉政變,而是作為了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參加了辛酉政變。

    慈禧太后在剛開始的時候地位,比較低,實力也比較小,根本沒有能力發動辛酉政變。

    她在當時的地位可得向後排呢。慈禧的家庭背景一般,入宮後只是一個貴人,熬了兩三年才是嬪,生了個兒子後,鯉魚跳了龍門,成為了貴妃,但這並不能說明她就有了政治地位。

    實際上,她的兒子載淳在法理上並不是她的兒子,而是慈安皇后的。因為慈安是皇后,是正妻,但是沒生兒子,慈禧生的兒子就過繼給了她,這樣載淳才是嫡子,才封為皇太子。因此,慈禧只是自己兒子的生母,她的地位只是升到了貴妃,內外大臣並不是很在意慈禧,認為慈安才是太子的母后。

    當咸豐皇帝去世後第二天,朝廷下達檔案說,從此後,皇太子稱為皇上,皇后稱為皇太后。而這裡的皇太后就是指的慈安,而不是慈禧。慈禧是個什麼身份呢?只是太妃。大家都看過清宮戲,太妃都是深居冷宮,無人問津的主兒。這天給咸豐皇帝欞前祭酒的時候,史書上記載是:慈安皇太后率領琳太妃給先帝祭酒。這裡沒有提到慈禧。肯定是慈禧沒有去,她為什麼不去呢?不是她沒有資格,而是她拒絕以太妃的身份參加。因此,慈禧的地位在當時不高,對於一個即將身居冷宮,且孃家勢力較小的太妃來說,根本不具有爭奪國家大權的地位,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資源,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這樣的野心。那麼慈禧太后是如何參與了這場政變,並且成為了掌權人呢?其實她只是被動參與進來。當然這種被動參與國家權力分配的機會,並不是天下掉下來的,也是她自己一點點爭取來的。她好強好勝、好出主意、好當家的性格,不允許她放棄屬於自己的名分和地位。她覺得自己應該被晉升為皇太后。慈安可以分享她的兒子,她也應該分享皇太后的名分。其實這在歷史上確實有先例可循。比如,康熙的生母就是類似這種情況,他的生母不是皇后,但生下的康熙成為皇帝后,以“母以子貴”尊自己為“聖母皇太后”,當時就有兩位皇太后。因此慈禧也想效法康熙的生母,以母以子貴的身份也晉升為皇太后。慈禧的要求一開始遭到了別人的反對。慈禧作為了一些抗爭,比如不以太妃的身份參加活動。我們得說慈禧非常幸運,她遇到了一位寬容慈愛的皇后慈安。雖然慈安一開始也不太贊同,但是最終同意了,慈禧就有了一個很大的幫手。母以子貴,而且本朝有先例,於是八大顧命大臣也同意了,最終慈禧成為了皇太后,慈禧這個名字也是當時定下來的。慈安對慈禧真是太好了,她總是以大局為重。她主動要求慈禧和她一起住, 慈禧得到了皇太后的名分,但是並不意味著她就有了大權,可以左右朝政了。不說她上面還有個慈安太后,慈安才是正宮娘娘,她要說一,慈禧是不能說二的。歷史上記載有“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更重要的是,外面還有八大顧命大臣。他們根本不把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放在眼裡,也不會把年僅5歲的小皇帝放在眼裡。對於兩位太后的要求或者建議,要麼他們置之不理,要麼就大聲駁回。兩位女子身處後宮,和朝臣們隔離開來,面對氣勢洶洶的大臣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她們很擔心這個八個人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有什麼辦法呢,沒有,他們除了在屋裡相擁哭泣,或者不給他們草擬的詔書上蓋章,別的事一點辦法也沒有。 因此,咸豐設計的兩權牽制,這時似乎已經崩盤了,朝局已經被八大顧命大臣操控了。因此來看,慈禧根本沒有發動政變的能力,她身居內宮,幾乎被八大臣軟禁,失去於其他朝臣的聯絡,再加上她的地位也低於慈安,沒有號召力。那麼重要的辛酉政變到底是誰發動的呢?是恭親王主導發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多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