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被貶之後心情 明人曹臣所編《舌華錄》載,蘇軾一日飯後散步,拍著肚皮,問左右侍婢:“你們說說看,此中所裝何物?”一婢女應聲道:“都是文章。”蘇軾不以為然。另一婢女答道:“滿腹智慧。”蘇軾也以為不夠恰當。愛妾朝雲回答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 治平元年(1064),仁宗逝而英宗繼位。治平時期甚短,也是蘇家之多事之秋。蘇軾十九歲時所娶之妻王弗與老父蘇洵在此期間內相繼亡故。王弗是蘇故鄉一帶之青神人,嫁給蘇軾時年僅十五歲,小於他的丈夫三歲。死時年僅二十六歲,給他留下六歲的兒子蘇邁。夫妻情感甚篤。十年之後,蘇軾在知密州任上寫有著名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江城子》詞來懷念她。蘇軾為父守制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第二位太太以後生了蘇迨、蘇過兄弟,後者以後也是一位詩人,但其成就遠不及其父。 當蘇軾兄弟重返京師時,已是神宗熙寧二年(1069),整個國家都捲入了王安石變法的浪潮之中。蘇軾因反對變法,被安石一派“巧抑其資”,任為杭州通判(通判是皇帝派往地方監督地方的副職,公告命令都要由他與正長官共同簽署,因稱通判)。當然,這在藝術上也成全了蘇軾,使他由嘉佑、治平時期的發軔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詩人以西湖風光、江浙山水為中心主題,寫下了大量傳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同時,也開始嘗試寫詞,併入手便得大家風範,雖然此時尚未進入他自己那種獨特的豪放風格。 然而,蘇軾並非脫離政治、流連山水的山水詩人,而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礎,這樣,就勢必與王安石以加強皇權、增加中央府庫(以對國民加重賦斂為主要手段)為根本方針的變法發生衝突。這樣,在他歌吟西湖風光的詩句裡,就時時透露出他對社會的深沉思考和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辯。這一類的詩,開 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擊時事的詩作,埋下了詩人政治惡運的種子,磨蠍宮星座的寒光很快就要使他遭受苦難。果然,在他轉任密州、徐州之後,元豐二年(1079),蘇軾四十四歲時,在他剛剛調到湖州(今浙江的吳興)任上時,就被新貴們以作詩譏諷新法、訕謗罪逮捕入獄。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臺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是御史監獄的代稱。 蘇軾在獄中,寫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格調悽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經過130天的勘察後,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為官辦民間團防組織之副職。宋代文人地位高,即使是罪犯,亦仍有一個虛職在身。 元豐三年正月初一,蘇軾即奔赴貶所,二月至黃州。先寓居定惠院,隨寺院的和尚起火吃飯,此時驚魂未定,再加上與和尚同住,所寫之作品,皆淒冷孤高,似不食人間煙火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至五月遷居臨皋亭,住江邊之驛舍,比寺院略好些,但生活依然無著,遂於元豐四年,申請到了離城東不到半英里的一塊約十英畝的荒地,躬耕其中,並自號東坡居士。此即“東坡”之號的由來。次年二月,他在東坡山腳下,蓋起了一座五房的堂舍,因是在雪中落成,因名“雪堂”。 黃州流放,不僅使蘇軾成為了東坡,並且使蘇軾的人生觀念、藝術創作、審美情趣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變化,影響貫穿他的後半生,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學史、藝術史、思想史上真正意義的蘇東坡。 詩案後的黃州貶謫生活,使蘇軾從具體的政治哀傷中擺脫出來,重新確認和評價人生的意義。 蘇軾在黃州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元豐七年三月改貶汝州(在京城所在的河南,說明朝廷對他的態度有所改善)。蘇軾利用遷移的機會,先南下九江,與和尚詩友參寥一起遊覽了廬山,題寫了《題西林壁》那首著名的哲理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頗合佛理禪思。 隨後,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後折回北上,經金陵時,會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敵卻又是詩友的兩位文壇巨匠這次相會甚為歡洽,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擠出朝,閒居江寧,儘管他仍然受著神宗的眷顧,但兩人的理想抱負同樣以失敗告終。兩人談詩論詞,參禪悟道,至有鐘山卜鄰之約: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次荊公韻四絕》見《蘇軾詩集》P1251) 元豐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僅十歲的小皇帝哲宗繼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兒子的所作所為,聽政後,立即啟用舊黨,反變法派的著名領袖司馬光回朝執政,蘇軾被啟用為登州(今山東蓬萊)太守。蘇軾在這裡僅僅逗留了五天,寫下著名的《登州海市》詩。“海市蜃樓”極難見到,蘇軾自己說是:“禱於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不知是蘇軾有特異功能,還是他的運氣好,抑或只是幻覺、想象,總之:“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永珍,豈有貝闕藏珠宮?”(《登州海市》)。虛虛幻幻,空靈飄渺。 蘇軾於這方面頗為靈異,此一事例之外,他的另一首詩記載他曾經目睹過類似UFO的奇異經歷,那是在熙寧四年(1071 )十一月,蘇軾在赴杭途中,夜宿於江蘇鎮江金山寺上,山僧苦留他看晚霞落日。突然之間,在墨黑的夜空,出現耀眼的火光,照得滿山通亮:“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椋。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蘇軾在此四句詩下特意自注:“是夜所見如此”,可知是真見而非幻想。 哲宗元佑元年(1086),蘇軾回朝後,由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再遷翰林學士知制誥。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職務,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書,轉為中央政府的秘書長,最後,享有了翰林學士的榮銜,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榮銜,有些類似現在的院士,並且負責為皇帝起草詔命文告。蘇軾也就從罪人成為重臣,從詩人轉為政治家。 然而,蘇軾“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在政治上,他的民本思想與司馬光所代表的上層官僚的意見相左,他認為應對王安石的新法存利去弊,不能一概否定,並進一步主張將以前變法時從民間重斂來的錢幣還用於民。這些主張,必然與強大的上層官僚階層發生矛盾。 與司馬光等是政治上的矛盾,與二程(程頤、程顥)則是哲學、思想上的矛盾。從本質上來說,是東坡“任天而動”的性格及其追求個性獨立的自由觀,與旨在從倫理、道德、精神上強化封建統治的理學思想發生矛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洛蜀黨爭”(二程為洛陽人,蘇軾為蜀人)。 元佑八年時間裡,在太后的庇護下,蘇軾官運尚好,但心情卻“無日不在煎熬中”(王文誥《蘇詩總案》語)。他進一步體味到個性束縛、人性扭曲的痛苦。此期間他以題畫詩為代表作,如《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等。 元〖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親政。這個小皇帝一直在忍耐著,憋著勁要“紹述”先帝的事業。現在,機會到來,蘇軾比之黃州更殘酷、更漫長的厄運降臨了。 紹聖元年(1094),朝廷以蘇軾起草制誥“譏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讀學士(皇帝的教師)等職務官銜,先貶英州(廣東英德),接著,在一個月內連續三次降官,最後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惠州在嶺南,當時屬瘴癘不毛之地,遠非黃州內地可比。蘇軾以六十歲老邁之身,流放嶺南,由於有過黃州的經驗,他的思想也更趨於成熟,他時時地用佛老的思想看待這一切,形成蘇東坡式的頓悟和解脫。在一篇《記遊松風亭》遊記中,他形象地描述了這一禪悟的過程: 餘嘗寓居惠州嘉〗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 思欲就林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 忽得解脫。若人悟此,.......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此處之“止息、熟歇”,既是旅途意義上的休息,也暗示人生之休歇,人為什麼一定在達到某種目標才能休息,正如攀山本不一定要達到山頂的亭宇,處處可以歇腳,悟得此,就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在海中縱遊一般。惠州雖遠,又有什麼不可以養老的呢?遂於惠州白鶴峰買地數畝,起蓋房屋,作久居之地。 隨遇而安,成為東坡晚年貶謫生活的一大特色,他與當地百姓情深意篤━━蘇軾與百姓的關係一直很好,這與他的哲學思想基礎“民本”思想有關。但在惠州之前,他大多是從一個好官的角度,為百姓謀利,這表現在他與王安石派及司馬光派兩派的爭論上,更表現在他在地方州守任上,為當地民眾所做的好事。譬如他在徐州任上,遇到黃河決口,洪水直淹徐州城下,蘇軾“廬於城上,過家不入”,奮戰七十餘日,終於保住了城池;在杭州任上時,則修浚西湖,現在杭州西湖仍有著名的蘇堤,以紀念他的功績。惠州之後,蘇軾由官為民,這就更使他與民混然一體,他也在民眾的生活、特殊的風俗中得到了樂趣。他曾寫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食荔支二首》) 在惠州,蘇軾曾推廣秧馬,建立水力碓磨,將中原的科技介紹到這裡。 東坡的另一首《蝶戀花》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結句將東坡遊松風亭“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的禪思以悽婉的韻律、美妙的形象高度凝鍊地概括出來,遂成千古絕唱。但又誰知,這種曠達豪放之中,又蘊含多少酸人之淚!故東坡晚年之伴侶王朝雲始終不敢歌唱此詞。 王朝雲是蘇軾在杭州任上買下的侍女,當時還只有十二歲,晚年時,特別是在惠州時期,朝雲一直陪伴他。應該視其為東坡的第三位夫人。東坡自紹聖二年(1095)開始禁慾以養生,因為中國古人相信性生活於人傷害很大。。當時朝雲亦只有三十餘歲,但與東坡在精神世界裡,卻頗為相得。此年盛夏,朝雲染於瘟疫去世。蘇軾將她葬在城西豐湖邊的山腳下(此處亦稱西湖)。蘇軾曾寫有《西江月》詞,以梅來憑悼朝雲。 然而,蘇軾卻不能在朝雲的墓前長相廝守。當權者感到蘇軾太快活了。傳說是由於蘇軾的一首灑脫的詩引起的。蘇軾詩云: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 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縱筆》見《蘇軾詩集》P2203) 當政者章敦(字子厚)當年曾是蘇軾的好友,如今卻是東坡的政敵。他讀到此詩,頗感不悅,說“蘇子瞻尚如此快活耳!”於是有了再貶海南儋州的命令。 這次被貶的以蘇軾為首的元〖黨人,都被貶到了最險惡的偏遠之地。史載是當政者根據每人的名字來決定其貶謫之地。蘇軾字子瞻,因貶儋州,子由貶雷州,黃庭堅字魯直,貶宜州。當時,一位測字先生曾經預測:子由所在之雷州,頭上有雨水,情況最好,子瞻的儋州有人在,也可生還,唯有魯直的宜州,宜字去頭,恐怕性命難保。後來,果然都一一應驗了。 而當時,蘇軾卻“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他將家屬留在惠州,隻身攜帶幼子蘇過過海,全家人痛哭決別。 七月,蘇軾抵達儋州(今海南儋縣)。生活之苦難,更超過黃、惠二州。初到時,暫租公房蔽身,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時一夜三遷,當地官吏張中景仰東坡,派人稍加修葺,當局得知,將東坡逐出,並追究了張中的責任。東坡在桄榔林中自己動手搭茅屋,自命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
蘇東坡被貶之後心情 明人曹臣所編《舌華錄》載,蘇軾一日飯後散步,拍著肚皮,問左右侍婢:“你們說說看,此中所裝何物?”一婢女應聲道:“都是文章。”蘇軾不以為然。另一婢女答道:“滿腹智慧。”蘇軾也以為不夠恰當。愛妾朝雲回答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 治平元年(1064),仁宗逝而英宗繼位。治平時期甚短,也是蘇家之多事之秋。蘇軾十九歲時所娶之妻王弗與老父蘇洵在此期間內相繼亡故。王弗是蘇故鄉一帶之青神人,嫁給蘇軾時年僅十五歲,小於他的丈夫三歲。死時年僅二十六歲,給他留下六歲的兒子蘇邁。夫妻情感甚篤。十年之後,蘇軾在知密州任上寫有著名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江城子》詞來懷念她。蘇軾為父守制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第二位太太以後生了蘇迨、蘇過兄弟,後者以後也是一位詩人,但其成就遠不及其父。 當蘇軾兄弟重返京師時,已是神宗熙寧二年(1069),整個國家都捲入了王安石變法的浪潮之中。蘇軾因反對變法,被安石一派“巧抑其資”,任為杭州通判(通判是皇帝派往地方監督地方的副職,公告命令都要由他與正長官共同簽署,因稱通判)。當然,這在藝術上也成全了蘇軾,使他由嘉佑、治平時期的發軔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詩人以西湖風光、江浙山水為中心主題,寫下了大量傳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同時,也開始嘗試寫詞,併入手便得大家風範,雖然此時尚未進入他自己那種獨特的豪放風格。 然而,蘇軾並非脫離政治、流連山水的山水詩人,而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礎,這樣,就勢必與王安石以加強皇權、增加中央府庫(以對國民加重賦斂為主要手段)為根本方針的變法發生衝突。這樣,在他歌吟西湖風光的詩句裡,就時時透露出他對社會的深沉思考和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辯。這一類的詩,開 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擊時事的詩作,埋下了詩人政治惡運的種子,磨蠍宮星座的寒光很快就要使他遭受苦難。果然,在他轉任密州、徐州之後,元豐二年(1079),蘇軾四十四歲時,在他剛剛調到湖州(今浙江的吳興)任上時,就被新貴們以作詩譏諷新法、訕謗罪逮捕入獄。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臺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是御史監獄的代稱。 蘇軾在獄中,寫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格調悽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經過130天的勘察後,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為官辦民間團防組織之副職。宋代文人地位高,即使是罪犯,亦仍有一個虛職在身。 元豐三年正月初一,蘇軾即奔赴貶所,二月至黃州。先寓居定惠院,隨寺院的和尚起火吃飯,此時驚魂未定,再加上與和尚同住,所寫之作品,皆淒冷孤高,似不食人間煙火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至五月遷居臨皋亭,住江邊之驛舍,比寺院略好些,但生活依然無著,遂於元豐四年,申請到了離城東不到半英里的一塊約十英畝的荒地,躬耕其中,並自號東坡居士。此即“東坡”之號的由來。次年二月,他在東坡山腳下,蓋起了一座五房的堂舍,因是在雪中落成,因名“雪堂”。 黃州流放,不僅使蘇軾成為了東坡,並且使蘇軾的人生觀念、藝術創作、審美情趣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變化,影響貫穿他的後半生,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學史、藝術史、思想史上真正意義的蘇東坡。 詩案後的黃州貶謫生活,使蘇軾從具體的政治哀傷中擺脫出來,重新確認和評價人生的意義。 蘇軾在黃州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元豐七年三月改貶汝州(在京城所在的河南,說明朝廷對他的態度有所改善)。蘇軾利用遷移的機會,先南下九江,與和尚詩友參寥一起遊覽了廬山,題寫了《題西林壁》那首著名的哲理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頗合佛理禪思。 隨後,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後折回北上,經金陵時,會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敵卻又是詩友的兩位文壇巨匠這次相會甚為歡洽,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擠出朝,閒居江寧,儘管他仍然受著神宗的眷顧,但兩人的理想抱負同樣以失敗告終。兩人談詩論詞,參禪悟道,至有鐘山卜鄰之約: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次荊公韻四絕》見《蘇軾詩集》P1251) 元豐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僅十歲的小皇帝哲宗繼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兒子的所作所為,聽政後,立即啟用舊黨,反變法派的著名領袖司馬光回朝執政,蘇軾被啟用為登州(今山東蓬萊)太守。蘇軾在這裡僅僅逗留了五天,寫下著名的《登州海市》詩。“海市蜃樓”極難見到,蘇軾自己說是:“禱於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不知是蘇軾有特異功能,還是他的運氣好,抑或只是幻覺、想象,總之:“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永珍,豈有貝闕藏珠宮?”(《登州海市》)。虛虛幻幻,空靈飄渺。 蘇軾於這方面頗為靈異,此一事例之外,他的另一首詩記載他曾經目睹過類似UFO的奇異經歷,那是在熙寧四年(1071 )十一月,蘇軾在赴杭途中,夜宿於江蘇鎮江金山寺上,山僧苦留他看晚霞落日。突然之間,在墨黑的夜空,出現耀眼的火光,照得滿山通亮:“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椋。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蘇軾在此四句詩下特意自注:“是夜所見如此”,可知是真見而非幻想。 哲宗元佑元年(1086),蘇軾回朝後,由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再遷翰林學士知制誥。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職務,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書,轉為中央政府的秘書長,最後,享有了翰林學士的榮銜,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榮銜,有些類似現在的院士,並且負責為皇帝起草詔命文告。蘇軾也就從罪人成為重臣,從詩人轉為政治家。 然而,蘇軾“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在政治上,他的民本思想與司馬光所代表的上層官僚的意見相左,他認為應對王安石的新法存利去弊,不能一概否定,並進一步主張將以前變法時從民間重斂來的錢幣還用於民。這些主張,必然與強大的上層官僚階層發生矛盾。 與司馬光等是政治上的矛盾,與二程(程頤、程顥)則是哲學、思想上的矛盾。從本質上來說,是東坡“任天而動”的性格及其追求個性獨立的自由觀,與旨在從倫理、道德、精神上強化封建統治的理學思想發生矛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洛蜀黨爭”(二程為洛陽人,蘇軾為蜀人)。 元佑八年時間裡,在太后的庇護下,蘇軾官運尚好,但心情卻“無日不在煎熬中”(王文誥《蘇詩總案》語)。他進一步體味到個性束縛、人性扭曲的痛苦。此期間他以題畫詩為代表作,如《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等。 元〖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親政。這個小皇帝一直在忍耐著,憋著勁要“紹述”先帝的事業。現在,機會到來,蘇軾比之黃州更殘酷、更漫長的厄運降臨了。 紹聖元年(1094),朝廷以蘇軾起草制誥“譏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讀學士(皇帝的教師)等職務官銜,先貶英州(廣東英德),接著,在一個月內連續三次降官,最後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惠州在嶺南,當時屬瘴癘不毛之地,遠非黃州內地可比。蘇軾以六十歲老邁之身,流放嶺南,由於有過黃州的經驗,他的思想也更趨於成熟,他時時地用佛老的思想看待這一切,形成蘇東坡式的頓悟和解脫。在一篇《記遊松風亭》遊記中,他形象地描述了這一禪悟的過程: 餘嘗寓居惠州嘉〗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 思欲就林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 忽得解脫。若人悟此,.......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此處之“止息、熟歇”,既是旅途意義上的休息,也暗示人生之休歇,人為什麼一定在達到某種目標才能休息,正如攀山本不一定要達到山頂的亭宇,處處可以歇腳,悟得此,就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在海中縱遊一般。惠州雖遠,又有什麼不可以養老的呢?遂於惠州白鶴峰買地數畝,起蓋房屋,作久居之地。 隨遇而安,成為東坡晚年貶謫生活的一大特色,他與當地百姓情深意篤━━蘇軾與百姓的關係一直很好,這與他的哲學思想基礎“民本”思想有關。但在惠州之前,他大多是從一個好官的角度,為百姓謀利,這表現在他與王安石派及司馬光派兩派的爭論上,更表現在他在地方州守任上,為當地民眾所做的好事。譬如他在徐州任上,遇到黃河決口,洪水直淹徐州城下,蘇軾“廬於城上,過家不入”,奮戰七十餘日,終於保住了城池;在杭州任上時,則修浚西湖,現在杭州西湖仍有著名的蘇堤,以紀念他的功績。惠州之後,蘇軾由官為民,這就更使他與民混然一體,他也在民眾的生活、特殊的風俗中得到了樂趣。他曾寫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食荔支二首》) 在惠州,蘇軾曾推廣秧馬,建立水力碓磨,將中原的科技介紹到這裡。 東坡的另一首《蝶戀花》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結句將東坡遊松風亭“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的禪思以悽婉的韻律、美妙的形象高度凝鍊地概括出來,遂成千古絕唱。但又誰知,這種曠達豪放之中,又蘊含多少酸人之淚!故東坡晚年之伴侶王朝雲始終不敢歌唱此詞。 王朝雲是蘇軾在杭州任上買下的侍女,當時還只有十二歲,晚年時,特別是在惠州時期,朝雲一直陪伴他。應該視其為東坡的第三位夫人。東坡自紹聖二年(1095)開始禁慾以養生,因為中國古人相信性生活於人傷害很大。。當時朝雲亦只有三十餘歲,但與東坡在精神世界裡,卻頗為相得。此年盛夏,朝雲染於瘟疫去世。蘇軾將她葬在城西豐湖邊的山腳下(此處亦稱西湖)。蘇軾曾寫有《西江月》詞,以梅來憑悼朝雲。 然而,蘇軾卻不能在朝雲的墓前長相廝守。當權者感到蘇軾太快活了。傳說是由於蘇軾的一首灑脫的詩引起的。蘇軾詩云: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 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縱筆》見《蘇軾詩集》P2203) 當政者章敦(字子厚)當年曾是蘇軾的好友,如今卻是東坡的政敵。他讀到此詩,頗感不悅,說“蘇子瞻尚如此快活耳!”於是有了再貶海南儋州的命令。 這次被貶的以蘇軾為首的元〖黨人,都被貶到了最險惡的偏遠之地。史載是當政者根據每人的名字來決定其貶謫之地。蘇軾字子瞻,因貶儋州,子由貶雷州,黃庭堅字魯直,貶宜州。當時,一位測字先生曾經預測:子由所在之雷州,頭上有雨水,情況最好,子瞻的儋州有人在,也可生還,唯有魯直的宜州,宜字去頭,恐怕性命難保。後來,果然都一一應驗了。 而當時,蘇軾卻“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他將家屬留在惠州,隻身攜帶幼子蘇過過海,全家人痛哭決別。 七月,蘇軾抵達儋州(今海南儋縣)。生活之苦難,更超過黃、惠二州。初到時,暫租公房蔽身,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時一夜三遷,當地官吏張中景仰東坡,派人稍加修葺,當局得知,將東坡逐出,並追究了張中的責任。東坡在桄榔林中自己動手搭茅屋,自命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