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稻麥巴巴

    小麥栽培種的氮肥後移,是一種很重要的增產措施。操作技術:把原來全部底施的氮肥一分為二,一半氮肥做底肥,一半氮肥在小麥返青拔節期做追肥。這項措施增產原因:氮肥全部底肥施入,一是容易引起小麥苗期旺長,後期易脫肥;二是氮肥全部底施肥,如果小麥生長前雨水過多,會造成肥料的大量流失,汙染環境,後期更容易脫肥。而在拔節期追肥,可以滿足小麥拔節期生長需肥料高峰的要求,有利於小麥多成穗,成大穗。

  • 2 # 讓幸福圍繞在你身邊

    小麥氮肥後移的要點是什麼?小麥氮肥後移的效果怎麼樣?以下耕種幫種植網就作簡單介紹,供網友們參考。

      一、小麥氮肥後移技術要點

      小麥施肥一般採取底肥、追肥並用的做法,而高產麥田應提倡追氮時間向後推移。前氮後移就是把剩餘的40%~50%的氮肥由小麥起身期追施後移至拔節期至孕穗期,追肥時間應視苗情而定。

      麥田群體適中的田塊,宜後移至拔節期,即春3葉展開、穗分化處在雌雄蕊形成期;如果麥田群體偏大,則宜後移至孕穗期,即旗葉露尖,穗分化處於四分體形成期。

      二、小麥氮肥後移的效果

      1、麥苗調節能力強:生產上即使播種量偏低,冬前積溫偏少造成前期群體較小,冬春也會自我調節,獲得理想群體,畝穗數不會明顯降低;

      2、氮肥後移可提高小麥品質:據試驗測試,前氮後移可提高蛋白質含量,提高專用小麥品質,滿足優質小麥對加工的質量標準要求;

      3、氮肥後移可有效增加穗粒重:如果採用重施底氮肥、早春追氮的做法,將催起過多的分櫱,使群體過大,田間過早封壟,通風透光差,導致小麥個體發育不良,小花敗育多,穗粒數減少,病蟲害重,灌漿受阻、粒重低,最終難獲高產。中產麥田產量三要素均衡影響產量形成,除要保證足夠的穗數外,還需要較多的穗粒數和較高的千粒重,因此在平衡施肥的基礎上,要留30%~40%的氮肥,視苗情於起身前後追肥。

    傳統冬小麥高產栽培中,有的地方施用氮肥一次性底施,有 的地方分為兩次,第一次為小麥播種前隨耕地將一部分氮肥耕翻 於地下,稱為底肥,第二次為結合澆水進行的春季追肥。傳統小 麥栽培,底肥一般佔60%〜70%,追肥佔30%〜40%;追肥時 間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還有的在小麥越冬前澆冬水時增加一 次追肥。上述施肥時間和底肥與追肥比例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麥 生育前期,在高產田中,會造成麥田群體過大,無效分櫱增多, 小麥生育中期田間鬱蔽,後期易早衰與倒伏,影響產量和品質, 氮肥利用效率低。

    氮肥後移技術是將一次性底施氮素化肥改為底施與追施相結 合;將底施氮肥的比例減少為50%,追肥比例增加至50%,土 壤肥力高的麥田底肥比例為30%〜50%,追肥增加比例到 50%〜70%;同時將春季追肥時間後移,一般由返青或起身期後 移至拔節期,土壤肥力高、採用分蘗成穗率高的品種的地塊可移 至拔節中期至旗葉露尖時。

    這一技術可以有效地控制春季無效分櫱過多增生,塑造旗葉 和倒二葉健挺的株型,單位土地面積容納較多穗數,開花後光合 產物積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促進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層 根系比重和生育後期的根系活力,延緩哀老,提尚粒重;提尚好 粒蛋白質含量,改善小麥的品質;減少氮素的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氮素淋溶。氮肥後移技術適用於高產麥田,尤其是強筋小麥栽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佛家對生死的經典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