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歷史說話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敗以後,他本人不僅丟掉了皇位,而且下落不明,生死存疑。但是卻出現了一個非常令人震撼的現象,建文朝的很多大臣要麼自願為建文帝殉難而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齊泰、黃子澄、胡閏等人。要麼拒絕向朱棣投降,隱遁民間。

    根據記載,其中有大約110人殉難而死,463個人拒不投降。

    方孝孺劇照

    朱允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吸引這些心比天高的大臣們為他做到這一步呢?筆者就來給大家談談這背後的原因。

    建文帝重視文化,提高了文人的地位

    建文帝自幼接受傳統儒家的教育,是一個典型的儒生。在他的潛意識裡,文化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所以他對知識分子非常敬重。

    他當上皇帝以後,對這些知識分子就採取了一種比較寬鬆的政策。他鼓勵這些大臣積極建言獻策,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只要不當眾說一些大逆不道的話,不會對他們採取任何處罰措施。甚至他本身親自做出示範,透過每天和方孝孺等人談論國家法度的方式,鼓勵這些人大膽建言。

    據《明史》記載:“日與方孝孺輩論周官法度”。

    建文帝的這種做法和朱元璋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朱元璋時期重武輕文,並且大興文字獄,搞得朝堂上人心惶惶,把這些大臣也惹得敢怒不敢言。而建文帝則發其道而行之,創造了一個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讓大臣們如沐春風。

    朱元璋劇照

    在受到建文帝的禮遇以後,大臣們覺得建文帝真是一位千古難遇的好皇帝,不僅受到了尊重,而且自己的才能也終於有了發揮的餘地。

    所以他們肯拼了命的來效忠這位好皇帝。

    建文帝體恤百姓

    建文帝當政以後,採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來保證老百姓的利益。他當政的第一年,就釋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令,我們可以來看一下他做了什麼:

    據《明史》記載:“詔告天下,舉遺賢。賜民高年米肉絮帛,鰥寡孤獨度疾者官為牧養。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振罹災貧民,旌節孝,瘞暴骨,蠲荒田租”。

    意思就是說招募民間的人才入朝為宮,賞賜上了歲數的老人米麵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由官府贍養鰥寡孤獨者,大力發展農業,興辦學校,發展教育,並且加大對官吏的考核力度。然後賑濟災民,嘉獎孝子,減免百姓賦稅。

    可以看出,這些政策全部是對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好處的。這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減免老百姓的賦稅。在他即位後短短的七個月內,就下了四次命令,來減少賦稅。即“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

    除了這些以外,他還幹了一件大事,就是減輕江浙一帶的田賦。因為朱元璋曾經為了處罰江浙人民,向這裡徵收的田賦遠遠高於全國其他地方。建文帝覺得這麼做不對,對江浙人民很不公平,就下令減輕了很多。

    所以說當時江浙一帶的老百姓對建文帝感恩涕零。而全國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同樣得到了建文帝的很多好處,也對他很是感激。

    建文帝是明朝正統的接班人

    要知道中國古代要想當皇帝必須要符合一個條件,那就是一定要名正言順。滿足這一條件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透過推翻腐朽殘暴的前朝自己打出皇位;第二種老皇帝親自把你選為繼承人。只有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才有資格做皇帝,否則你就是不合法的。

    而建文帝恰恰就是朱元璋親自選的皇太孫,朱元璋早早的就宣佈在自己死後,讓朱允炆接替自己的位置。所以說建文帝這個皇帝當的名正言順,合乎法制。

    也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就信奉正統觀念的諸位大臣,非常認同建文帝的身份。他們不能接受這麼一位合法的皇帝被人推翻,也無法接受自己去認一個篡位的亂臣賊子當皇帝。

    總結

    分析了以上這些原因,我們可以看出來,建文帝之所以能夠得到上自王公大臣的擁護,下自黎民百姓的愛戴,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擁有一顆仁義之心。他做了很多有利於大臣,有利於老百姓的事情,所以這些人非常的認同他。

    同時他又是最正統的皇帝。所以當他失敗以後,很多人出於對他的尊敬,要麼殉難而死,要麼在民間隱逸,堅決不向朱棣妥協投降。面對這種情況,朱棣除了暴跳如雷以外,也無計可施。

  • 2 # 邁克爾趙趕驢

    朱允文搞的是宋代的那一套。重文輕武。打仗的時候呢,那些武官們都不願意出力給他。而文官那都對他很忠心。所以死了以後呢,文官都基本上殉職的多,不投降的也多。

  • 3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因為古人正統觀念是很嚴重的,特別是文人這塊,講究的就是骨氣。

    有句話叫“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建文帝就是以國士待這些大臣,這就如同現在有一個人A對你非常好,現在又來了一個B把A打了一頓,還讓你說A不對,讓你以後跟B。這但凡有一點良心也不會這麼幹,即使是打不過,那不與B玩也是最低的要求。

    更何況,在這些大臣看來,建文帝並沒有犯錯,削藩也是正常的事情,朱棣就是一亂臣賊子,作為受過儒家教育的大臣們自然會天然的遠離朱棣了。當然,也必須承認,有一部分人是沒有這份羞恥心的,繼續在朱棣手下幹活,這種人在正統上其實是被看不起的。

    說白了,明朝計程車人還是有一定風骨的,哪怕是明朝滅亡時,也是有大量的文武官員自殺殉國的。

    這點與滿清滅亡時是形成鮮明對比的,滿清滅亡時,別說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了,就是皇親國戚也沒有一個殉國,要知道即使是蜀漢滅亡也是有劉備的孫子全家殉國的。

    其實看懂了清末和明末,也就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會拒絕投降朱棣了,因為明朝時大臣們是人,而滿清時大臣們是奴隸,就這麼簡單。

    是人,那總有一些羞恥心,自然會有始終忠於建文帝的人了。

  • 4 # 林長風

    1402年,朱棣進入南京,建文帝一把大火燒了皇宮,自身下落成迷。朱棣即位後,原先的建文舊臣大多表示不服,拒絕承認朱棣的帝位。朱棣很好的繼承了他父親朱元璋心狠手辣的特點,殺起人來毫不手軟,於是大殺建文忠臣,《明史》裡說殺了50多人,郎瑛的《七修類稿》中則說,殺了124人。

    朱棣大殺建文忠臣

    朱棣殺起大臣來,絲毫不比朱元璋遜色,而且花樣還很多,手段也十分殘忍。

    鐵鉉是抗擊朱棣“靖難之役”的二號將領,在被朱棣抓住後,朱棣問他降不降?鐵鉉背朝朱棣,表示絕不正眼看他這位亂臣賊子。朱棣大怒,讓人把鐵鉉的鼻子割下來,塞到他的嘴裡,問他,“甘否?”鐵鉉回答說,“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朱棣將他投入油鍋之中,半晌過後,皮消肉爛,只剩骨架。朱棣命人撈出來,骨架仍舊背朝朱棣。

    黃子澄是慫恿朱允炆削藩的首席謀士,朱棣命人將黃子澄的雙手砍去,然後又砍掉了雙腿,做成了“人棍”,然後拉到刑場上處以磔刑,就是一片肉一片肉的活剮了。另外,黃子澄的妹妹,鐵弦的妻子,也被送到教坊司作了一名藝伎,極盡羞辱。

    還有大名鼎鼎的方孝孺,朱棣讓他給自己寫即位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大罵朱棣不止,被誅了“十族”,牽連至死者八百多人。御史景清先是假意投降,上朝的時候身藏利刃準備刺殺朱棣,結果沒什麼經驗被朱棣看出破綻,死後被朱棣命人用鐵刷子將屍體上的肉一塊塊刷下來,骨頭被打碎,丟出去餵了狗。

    總之,各種殘忍的殺法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了。

    為什麼這麼多人拒絕投降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的“建文忠臣”,其實跟朱允炆沒多大關係,因為這些忠臣也不是在向朱允炆盡忠,而是在向朱元璋盡忠,或者說是向大明王朝正朔盡忠。

    古人最重氣節,氣是志氣,節是節操。比如肯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志氣的問題,而能不能為君王效忠就是節操的最重要方面。雖然在現代人看來有些可笑,甚至很多人譏笑為“愚忠”,但在古人眼裡,氣節就是他們的一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是為了保持氣節而死,那就是死得其所、重於泰山。而如果變節,即便能夠活下來,那也叫“苟且偷生”,為世人所不齒。

    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親兒子,但當年朱元璋死的時候,可是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的,所以朱允炆無論乾的怎麼樣,都是代表了大明王朝的正朔,是朝臣盡忠的物件。而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公然起兵反叛,雖然最後打贏了戰爭,奪取了皇位,但在世人的眼裡,他就是一名亂臣賊子,是奪位而不是繼位,所以不是正統。

    所謂“忠臣不事二主,”要讓大臣們放棄原先奉為正朔的朱允炆,改而投降朱棣,承認朱棣帝位的合法性,那就好比要一下子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肯定轉不過彎來。而且,在古人眼裡,氣節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這不是哪一個人的看法,而是當時文人們的普遍看法。

    人生在世,不是為名,便是為利,關鍵在於你更看重哪一個而已。現代人更多的是看重利,而古人更多的則是看重名。投降了朱棣,那就要遺臭萬年,反對朱棣,哪怕是慘死,也定能萬世流芳。當時大部分是選擇了利,留住了姓名,甚至留住了榮華富貴,但是也有很多鐵鉉、方孝孺一類的人,選擇了留名。那些投降朱棣的人我們都記得了,但鐵鉉、方孝孺的名字至今還為人們所傳誦。

    朱棣為什麼要大殺建文忠臣?

    朱棣殺人,尤其是用了這麼多殘忍的手段,不見得能從中得到多少“快感”,他之所以這麼做,更多的還是出於政治需要。

    文人們不認可朱棣帝位的合法性,其實朱棣本人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最著急要做的就是證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為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取消建文帝的年號,把建文一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比如向天下人宣稱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是朱元璋的嫡子,等等。

    儘管他採取了這麼多措施,那麼還是有很多人不承認怎麼辦?只能是殺掉,而且要極其殘忍的殺掉,這樣才能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讓反對他的人不敢跳出來指責他,更讓那些藩王們不敢起兵反抗他。“瓜蔓抄”也好,“誅十族”也好,都是為了達到這麼一個目的。

    事實上,朱棣大殺建文忠臣的做法雖然引起了一部分人反對,但卻十分有效,大多數人還是在朱棣的淫威之下選擇了投降、順從,使得朱棣迅速穩定了政權,維護了統一。

    道學家們常常譴責朱棣的殘忍好殺,一說起來就義憤填膺。但如果冷靜下來想一想,如果朱棣不這麼做,任由建文忠臣們大肆宣揚朱棣帝位不是正統的理論,必然會引起內亂,嚴重的可能還會有藩王或者將領起兵反叛,那麼國家必將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之中。到時候群雄割據,刀兵四起,遭殃的還不是老百姓?只怕那時候,評論家們又會說朱棣不夠果斷,沒有處理好了吧?

    最後總結一下,朱允炆雖然戰敗了,不知所蹤,但這並不妨礙大臣們向心目中的大明王朝正朔盡忠,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就是正義的一方,用生命保全自己的氣節,正是盡忠的表現,死得其所,也留下了千古美名。而朱棣大殺建文忠臣,也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感情上我們很難認可,但事實上可能他的做法才是最好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壓壓的黃沙崗是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