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朱湘《採蓮曲》賞析  小船啊輕飄,  楊柳呀風裡顛搖,  荷葉呀翠蓋,  荷花呀人樣妖嬈。  日落, 微波,  金線閃動過小河,  左行, 右撐,  蓮舟上揚起歌聲。  菡萏呀半開,  蜂蝶呀不許輕來,  綠水呀相拌,  清淨呀不染塵埃。  溪間, 採蓮,  水珠滑走過荷錢。  拍緊, 拍輕,  漿聲應答著歌聲。  藕心呀絲長,  羞澀呀水底深藏,  不見呀蠶繭,  絲多呀蛹在中央?  溪頭, 採藕,  女郎要採又猶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揚著歌聲。  蓮蓬呀子多,  兩岸呀柳樹婆娑,  喜鵲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羅。  溪中, 採蓮,  耳鬢邊暈著微紅。  風定, 風生,  風颶盪漾著歌聲。  升了呀月鉤,  明瞭呀織女牽牛;  薄霧呀拂水,  涼風呀飄去蓮舟。  花芳, 衣香,  消融入一片蒼茫;  時靜, 時聞,  虛空裡嫋著歌音。  一、虛幻的理想  落日把荷池染紅,晚風把岸邊的金柳拂醉,一葉小舟嫋著歌聲,穿越於碧綠的蓮葉之間,採擷蓮子,最後,消融於蒼茫的夜色之中……  這是朱湘《採蓮曲》所創造的意境。這一年朱湘21歲,剛好完婚。雖說兩年前(1923年)發生了被清華開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畢竟人生正當得意處,今不高歌幾高歌?  其實,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實並不如此。這時的朱湘,其現實生活絕沒有《採蓮曲》中的盎然詩情。新婚並沒有給朱湘帶來燕爾,相反,帶來的只是更加劇烈的震動。這一年朱湘與曾被父母指腹為婚的劉霓君(劉彩雲。霓君是婚後朱湘所改)完婚。劉父母雙亡,一直隨兄生活。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朱湘也是父母雙亡,寄於大兄籬下。  婚禮是由在南京供職的身份顯貴、高朋滿座的大兄主持的。然而,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接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的朱湘,本來就不樂意依舊式婚儀行禮,但固執專橫的大兄卻偏要按舊有的程式行跪拜禮。結果,不願妥協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於是大兄以為毀了他面子,當晚即大“鬧”洞房,連龍鳳喜燭也給打成了兩截。朱湘一氣之下,當即就搬到了二十歲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從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無往來和同胞情誼。朱湘雖有弟兄四個,姐妹七個,卻為他們一個也不容,始終被看作外人。  這一切都留給了朱湘天生的抑鬱、自卑和仇視。可以說,僅僅是出於同病相憐,才使朱湘和劉霓君最終結合。  可惜的是,偏偏朱湘從來不懂什麼是愛情。在他看來,人生只有三件事——朋友、性、文章,只不過一件接一件地完成而已。由於朱湘性格的乖僻,朋友間關係緊張自不必說,便是夫妻間隔閡也不小,也有刀兵相見,傢俱遭殃之時。只是因為同病相憐,才很快和解罷了。  由此可見,朱湘的現實裡絕沒有一絲《採蓮曲》所創造的意境的痕跡。《採蓮曲》只不過是朱湘一種虛幻的理想生活罷了,根本不可能實現。這點,可以從朱湘同一年創作的另一首主題迥異的詩作《葬我》中得到印證。“葬我”單見這名目,就令人咋舌。按常理說,21歲的青年正處於奮發向上的階段,當不應過早地考慮自己的歸宿。但詩人與生俱來的憂鬱氣質,使得朱湘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人生焦慮、痛苦。於是,這個年齡的朱湘就已經開始把歸宿化為對“芳香的夢”的苦苦尋求,尋求“葬我”之地。從“荷花池內”到“馬纓花下”到“泰山之巔”到最後燒成灰燼,投進滾滾春江。從詩歌對“葬我”之地的熱切關注中,我們能清晰地聆聽到詩人此時此刻靈魂的安詳和麵對死亡的寧靜。平日裡人生中所有的煩躁、焦灼、熬煎,此時此刻都完全消解,完全匿跡。朱湘不單考慮了自己的歸宿,而且還把歸宿描繪得非常完美、坦然。  《採蓮曲》則完全不合朱湘的性格氣質,其格調是歡快的,恬然的。所以說,《採蓮曲》是詩人對平和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冷酷人生的逃避的真情流露,是詩人“芳香的夢”的溫暖歸宿。《採蓮曲》後果真被排入曲,在小船上演奏。朱湘聽後,感慨萬千,即席吟詩:“不識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知音如不賞,歸臥故里丘。”隱遁超脫之意溢於言表。而朱湘,太湖人,故鄉正好有蓮。  所以,說《採蓮曲》是朱湘歸宿的理想所在,未必十分不可。  二、時代的棄兒  長期的寄人籬下和被異視,給朱湘帶來了極其沉悶的心理重負。這重負朱湘一時一刻都脫不下,這重負也把朱湘壓得極其自卑。自卑再生出仇視,於是自卑又表現為極端的自尊。他多愁善感卻又恃才傲物,性情異常乖戾怪癖。  朱湘13歲入省立師範,15歲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科,18歲發表詩作、譯作,不愧為“新月派”的傑出詩人(朱湘,研究會成員卻是新月派主張)。朱湘雖年少負才,但擺在朱湘面前的前程並不錦繡輝煌。1923年清華畢業前夕,朱湘卻被校方開除出校了。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朱湘對所有的必修課都不感興趣,而只鍾情於文學,甚至故意抵制齋務處早點名的制度。終致因點名經常不到而累計記滿三次大過被開除學籍。後經“清華四子”中的另三位孫大雨、饒孟侃、楊世恩等人的與學校當局的竭力交涉,終於使校方作出讓步,只要朱湘認錯,便可收回成命。然而朱湘一意為之,堅持自己無錯可認,寧可離開清華,也不低頭俯就。  朱湘對此卻表現出異常的達觀,說“清華則生活是非人的;……清華只是鑽分數”。但內心深處到底還是不甘,說“至於清華中最高尚的生活,卻逃不出一個假,矯揉”。言辭背後又不乏不平和憤憤然。真不知是時代拋棄了他,還是他拋棄了時代;或者他和時代互相拋棄了。  當時,時代正呼喊“剽悍,熱烈”,呼喊“狂飆突進”,然而朱湘卻越來越多的表現出“憂鬱、病弱、頹廢”的傾向。明顯地,歡樂不足,感傷有餘。  1926年秋,朱湘由朋友力保終於得以再回清華。在清華,朱湘自辦個詩刊《新文》月刊,並且自詡:“五年內使其遍及全國!”可惜訂戶雖遠及京、津、滬、寧、廣州、新會、柳州、瀋陽、吉林乃至日本等地,但發行總共才20份。五年內遍及全國徹底無望。  看來在他背離時代的同時,時代也無情地拋棄了他。  強烈的自尊和與時代的背離使朱湘的孤傲乖僻、侍才放曠發展到了瘋狂的頂點,轉而化為了對現實的不滿。他強烈地敵視那個時代,敵視周圍的一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頻頻的發詩,發詩評,評論著別人,“自尊”著自己。他說郭沫若的詩“粗”,“一本詩集只四行可讀”;說胡適的《嘗試集》“內容粗淺,藝術幼稚”,八個字就概括完畢。他的《採蓮曲》未被髮於《詩鐫》第一篇,於是就對主編徐志摩翻臉無情,罵徐“瞧他那一張尖嘴,就不像寫詩的人”,罵徐是一個“瓷人”!又評徐志摩“愛情詩本色當行;哲理詩是枯瘠的荒徑,此巷不通;散文詩是逼窄的小巷路經很短;土白話是末節的街道岔入陌生的衚衕。總之,徐君沒汪靜之的靈感,郭沫若的奔放,聞一多的幽微……只有選用徐君的朋友批評他的話——浮淺。”  朱湘狂熱地評價當時的“名流”,絲毫不考慮評價是中肯,還是偏激,還是中肯中帶著偏激,總之,所有的一概一棍子打死,目的卻只有一個……“反襯”自己!是給自己加力,還是鼓勁?還是標榜,抬高,證明自己的不凡、不俗?都不得確情。也許都有一點,不庸置疑地有一點。究其原因,是過於敏感的偏狹和行為的反常使他與周圍格格不入。時代的不容使他激烈地渴望被承認,承認他存在的價值,承認他價值的存在。而當渴望不能實現時,渴望就又轉為抗爭、背離和仇視。正像他得出於自卑的自尊一樣,是一種扭曲的、壓抑的發洩,是出於報復式的自戮!  朱湘,他不可能有站在時代前列的思想,但他絕不願被時代遺棄,絕不願被他人賤視。所以,他需要自尊,需要孤傲,需要仇視,需要不屑一顧於周圍的一切……唯有這些,才能緩衝那長期被遺棄、被歧視、被認作低人一等的壓抑心理和現實。  三、傲岸的人格  朱湘也許並無意去中傷別人,然而,他卻時時在意自己的尊嚴。這強烈的自尊支援了他崇高的愛國節操。1927年朱湘在美留學,只因教授讀一篇有把華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憤然離開勞倫斯大學。後朱湘轉入芝加哥大學。然而又不長,1929年春,朱湘卻又因教授懷疑他借書未還,加之一美女不願與其同桌而再次憤然離去。他絲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對他的大不敬。他喻外國為“死牢”,強烈地維護著個人的尊嚴和祖國的尊嚴。  1929年9月,朱湘提前三年回國,被薦到安徽大學任英文系主任,月薪三百元。按說,也榮華富貴了,也被重用了,該心滿意足了,該安於現狀了,然而朱湘卻又因校方把英文文學系改為英文學系而又一次憤然離去。並且大罵,教師出賣智力,小工子出賣力氣,妓女出賣肉體,其實都是一回事:出賣自己!這說法儘管專橫,但對於當時之現實,並不過分。  他的自尊意識,他的反抗精神,在維護國家的尊嚴上,表現得愈加淋漓盡致和崇高!因此,從這一點上講,他的貝利,使他主動訣別了那個時代,而並非僅僅時代拋棄了他。可以說,站著,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躺下,是一俱堂堂正正的屍體!這,就是給朱湘人格下的最恰當的評價。  總之,客觀地講,朱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的個人人格尊嚴是密不可分的,離開個人的“自尊”,根本無談朱湘的愛國。  四、獨鍾的詩神  朱湘曾經慨嘆過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於朱湘抑鬱、孤傲和乖戾、偏狹的性格,友情和愛情都成了鏡中之花。最後留給朱湘短短29年人生歷程的,就只有了詩。朱湘對詩的鐘情,可以說,已經到了全身心地痴迷而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清華時就忘卻了一切。後來,赴美留學,為了詩更是全無顧戀。甚至,連學位也不屑一顧,毅然決然提前回國。朱湘說:“博士學位任何人經過努力都可拿到,但詩非朱湘不能寫。”  朱湘稱自己是“每天24小時寫詩的人”而忘卻了一切。的確,朱湘的生活裡除了詩,在沒有了別的,甚至也沒有了自己。朱湘奉獻給了詩神最虔誠的心靈——三柱香“芬芳、熱烈、婀娜”;最崇高的境界——兩盞燈“光明、恬靜”。  《採蓮曲》正體現了詩人對詩對人生的全面追求。  1、理想的境界  現實的不容,使朱湘轉而塑造理想的生活。採蓮本身就是一種超脫的境界,輕鬆、灑脫,不為人為而紛紜、複雜。《採蓮曲》很自然地寫到了這一優美別緻的自然環境:微風拂柳,荷葉映翠,夕陽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樣妖嬈”,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採蓮女,想到採蓮女的勞動,想到採蓮女的愛情。妖嬈的荷花一般的人兒和人一般妖嬈的荷花呼應,採蓮女的嬌羞和天上人間的美景疊影,典雅清純的東方少女和幽遠雅緻的樂聲歌聲交融,花香伴著衣香,漿聲和著歌聲,構成了一幅平和、寧靜、安詳的圖畫,創造出一種閃光欲滴的奇麗境界。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聲——他嚮往著採蓮女的“不諳世事”和“與世無爭”。  2、陰柔的建行  《採蓮曲》甚至連字句的排列也體現著詩人嚮往超凡脫俗的人生追求。各節間均是隔行退後一字起行,中間夾進退後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錯落和兩字一行的夾用,使人從直觀上就領略到《採蓮曲》恰如少女的眸子一樣純淨無邪,不為世俗所汙。  而最陰柔的建築又配上最流暢、最疏朗的音韻,更是《採蓮曲》倍添風致。  當然,《採蓮曲》也明顯暴露出其內在的缺陷:結尾小船的消失,歌聲的時隱時現,難免不讓人感到空靈,倍感其境過清。而這,也恰恰符合朱湘的氣質和性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瑜伽體位中如何避免肘關節超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