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泡泡糖
-
2 # 耕堂讀者
你這典型的關公戰秦瓊。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表面是軍隊對軍隊的對抗,實際打的錢糧。綜合對比國與國的實力和政治經濟制度,才是曠日持久戰爭決勝的關鍵。
-
3 # 知了瞭望
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每個兵種都有自己的優勢。但三者相比,除去軍隊士氣和領將水平的差別。我感覺野戰,亞歷山大的軍團和秦軍是四六開,秦軍和成吉思汗的軍隊是五五開,而成吉思汗和亞歷山大的軍隊是八二開。
亞歷山大軍團是步騎混合,以步兵為主,有少量騎兵。他們的優勢是配合很好,而且每種兵種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秦軍是步卒為主,少量騎兵和車兵,但秦軍騎兵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甚至大部分時候是充當斥候的作用,對戰幫助不大。亞歷山大四成的勝算就在於他手下為數不多的騎兵,靈活運用,或許能收到奇效。秦兵在於穩,沒有特別突出的,但他基本上沒有短板,也不會給敵人太多機會。而戰陣的配合,秦軍絲毫不遜於亞歷山大軍團,所以給了秦軍六成勝算。
秦軍對陣蒙古軍團,實際和對戰匈奴差不多,長弓勁弩是克敵的法寶。蒙古軍團有火炮,而且除了騎射,也會衝陣,破陣,他們比匈奴人要強悍的多。但那時的火炮,數量少,射速慢,威力小。在野戰中,震懾作用大於實際作用。或許遇到一般軍隊,剛開幾炮就做鳥獸散了。但面對軍紀嚴明的秦軍,能造成的損失有限,而且不可能使他們喪失了戰心。而秦軍的強弓勁弩遇到基本上沒有什麼防護的蒙古軍團,定然能造成大量死傷。而靈活多變的蒙古軍團肯定不會選擇從一個方向突破,他們會從各個方向不斷進攻,直到撕開秦軍的防線。這是一場硬戰,很難知道最後勝利的是誰。
亞歷山大軍團對戰蒙古軍團,基本上沒有勝算,給他兩成勝算感覺都是多的。論騎兵,他手下的騎兵遠不如蒙古騎兵,而他的步兵又沒有剋制騎兵的手段。馬其頓方陣的確防禦強,但那是別人去衝擊的時候。蒙古人不理它,只用弓箭就能射穿它。追又追不上,不接戰就能使它完全崩潰。
-
4 # Y榮光
亞歷山大軍團橫掃西亞和北非,建立了歷史上第二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鐵血秦軍以一敵六,打敗數倍於己方的六國軍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成吉思汗鐵騎則建立了冷兵器時代,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那麼這三支軍團如果對打的話,誰會取勝呢?
當然這三支軍團是不可能對打的,但我們娛樂性分析一下,非常有意思。
我們先說亞歷山大軍團。亞歷山大軍團是由步兵方陣和少量騎兵構成。其作戰戰術是:透過緊密步兵戰鬥協調,把數萬士兵,結合成一個整體,如同一輛古代版的"人肉坦克",碾壓敵軍。也就是恐怖的馬其頓方陣,當年亞歷山大就是依靠這一支軍隊所向披靡,滅亡了波斯帝國。但亞歷山大軍團有一個非常大的弱點,那就是弓箭兵很弱。因此亞歷山大軍團如果跟秦軍對打的話,當馬其頓方陣衝向鐵血秦軍的時候,會被裝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弩機的鐵血秦軍射得七葷八素,就算衝到秦軍跟前,秦軍戰車、甲士防禦也不弱,馬其頓方陣也是衝不破秦軍防線的。所以亞歷山大軍團應該是打不贏秦軍的。
我們再看亞歷山大軍團能打贏成吉思汗鐵騎嗎?成吉思汗鐵騎清一色騎兵構成,尤其弓騎兵更是天下無雙。蒙古弓騎兵與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的作戰時候,蒙古弓騎兵會利用騎兵對步兵機動速度的優勢,採用一種"磁性戰術"打擊敵人。就是當馬其頓方陣衝鋒的時候,蒙古的弓騎兵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邊退邊射箭,馬其頓方陣是步兵,是追不上弓騎的,所以會一直被動挨射。當馬其頓方陣後退的時候,成吉思汗的弓騎兵又會追上去,邊追邊射箭。永遠不接觸,但永遠都保持遠端打擊。所以亞歷山大軍團如果遇到成吉思汗鐵騎會被射到懷疑人生。那麼亞歷山大軍團的騎兵不會出來救場嗎?很明顯那點騎兵救不了場的,因為那點騎兵根本不是成吉思汗輕騎兵和重騎兵的對手。所以第一個出局的會是亞歷山大軍團。
我們再看成吉思汗鐵騎對陣鐵血秦軍會如何。先看遠端攻擊。秦軍弩機的射程大約是800米,而成吉思汗弓騎兵射程是200米。所以成吉思汗弓騎兵面對秦國弩兵會損失很大,沒有了遠端攻擊,成吉思汗鐵騎只能依靠他的騎兵速度優勢,硬衝向秦國戰車和甲士。而近戰成吉思汗的軍隊更佔優勢的。綜合來說,秦軍遠端攻擊佔優勢,成吉思汗鐵騎近戰佔優勢。所以兩軍戰力不相伯仲,戰局會處於膠著狀態。
但是我個人認為秦軍會獲勝,秦國變法圖強,開創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成為了此後2000年中國封建制度的模板。在我看來秦朝應該是古代王朝中最具創新性的王朝。所以我認為秦軍應該會先更新和迭代自己的戰術,打破戰爭僵局。
-
5 # 當時花開
成吉思汗鐵騎。首先秦軍使用的是青銅武器,雖有然強弓硬努,軍士勇猛,但與成吉思汗軍隊相比,卻無火器,馬無馬鐙,屬於落後一代的裝備,所以贏的可能性很小。但秦軍彪悍,恐怕成吉思汗想贏也比較難。而亞歷山大軍隊雖使用了鐵器,但與秦軍比優勢不大,戰術也落後,弓箭也比秦軍差,更沒有秦軍勇猛,恐怕連秦軍都打不過,更別說成吉思汗鐵騎了。因此,亞歷山大大軍在這裡面,是最差的!
-
6 # 太虛真人
應是成吉思汗的鐵騎,他既有更強於鐵血秦軍弓弩戰刀,也有比亞歷山大重騎兵團更強更機動的輕重騎組合,有著差代的武力值。
回覆列表
先說秦軍和亞歷山大軍團,他們基本同時期,比較性較強。
亞歷山大帝國的軍隊由重步兵、輕步兵、輔助步兵、夥伴騎兵組成,每個兵種的都有不同的裝備和任務。
重步兵是亞歷山大軍團的主力,佔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這些步兵裝備有青銅的頭盔和長矛、圓盾。其長矛為硬木製成的分體長矛,組裝後長度達四米以上。他們的鎧甲是皮革和亞麻製成的亞麻甲。
作戰時,重步兵組成緊密的長矛方陣,即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有極強的防禦力。值得一提的是,矛連結部分和底部是青銅材質,但是其矛頭為鐵質。
輕步兵人數大約是重步兵的一半,裝備短矛、跪地時可以遮住全身的大盾和一種較長的雙刃劍。他們一般身著輕一些的亞麻甲,機動靈活,是主要的預備力量。
輔助步兵人數大約是重步兵的四分之一,這些人裝備盾牌而沒有鎧甲,負責遠端攻擊,以弓箭和標槍為主要兵器,可能裝備有腹弩。
亞歷山大帝少而精銳的夥伴騎兵才是其戰鬥力的核心。在很多戰役中,騎兵往往由亞歷山大大帝親自指揮進行奔襲,很多時候這些數量不多的騎兵往往能改變戰局。
亞歷山大的騎兵兩手舉著約兩米的短矛進行戳刺,刺中後立即鬆手以防止反作用力讓自己墜馬,隨後以鐵質希臘反曲刀進行作戰。在不便騎兵發揮的地形中,這些騎兵也扮演步兵的角色,騎馬機動,進入戰場後下馬進行作戰。
而同時的中國,也處在重步兵為主的時代。
當時,秦軍銳士,橫掃六國!銳士的訓練標準是手持一隻長矛,身背二十隻長劍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食總共50多斤急行100裡還能立馬戰鬥。
秦軍裝備青銅劍,這一時期流行的青銅劍多為複合劍,其劍身有兩種青銅複合而成,刃部含錫量高,保證鋒利和硬度,劍脊含錫量低,保證柔韌度。所以這一時期的青銅劍長度可以達到之前難以企及的70釐米,就長度而言和鋒利度而言,不亞於亞歷山大軍隊的鐵製刀劍。但是重量和韌性,是所有青銅器的短板。綜合來看,青銅劍依然有所不如。
弩,是戰國時代的新興裝備。在這一點上,秦軍遠勝於亞歷山大的軍隊。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軍隊缺乏遠端武器。其麾下的輔助兵團主要負責遠端攻擊,其有可能裝備的最精銳武器也不過是腹弩。腹弩不僅在威力上比中國戰國弩遜色,而且精度難以比擬,射速慢,體積龐大過於笨重,不能密集佈置形成強大的“火力輸出”。
不過,當時的中國,戈、矛、戟等長兵器依然以青銅為主,這點遜色於已經全部裝備鐵矛的亞歷山大軍隊。
秦軍,分為有車兵、步兵、騎兵基本兵種。車兵既有單獨的編隊,也有與步兵相結合的編隊,還有與騎兵相結合的編隊,並有與步、騎同時相結合的編隊。
車兵主要在進攻時用以衝陷敵陣,打亂敵軍的戰鬥隊形,車上有甲士三人,御手居中,車左居左,車右居右,一律著金屬鎧甲。戰車上裝備兩套柄長為三米的矛、鉞和兩套弓箭,有的還配有盾和帶發射架的弩。戰鬥時遠則以弩箭射擊,近則以矛鉞格鬥。車屬徒兵一般為八人,其裝備與一般步兵相同,其任務是密切與戰車協同,既掩護戰車的安全,又利於在戰車的掩護下擴大戰果。
步兵是秦代軍隊構成中的主體。主要區分有重灌步兵和輕裝步兵兩種。重灌步兵多數身穿金屬鎧甲,手持戈、矛、鉞、鈹等長柄兵器,擔負著同敵軍重兵集團格鬥的任務。輕裝步兵一般不穿鎧甲,持弓、弩等遠射武器,配合重灌步兵殺傷格鬥距離之外的敵軍。
步兵是秦軍,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步兵一般居於主導地位。
騎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種之一。統一前秦軍有騎萬匹,秦軍的騎兵已經配備有齊全的鞍。戰馬都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精選,高皆1.33米以上。騎士個個精強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
騎兵主要是發揮其快速機動、突然猛烈、遠距離射殺敵步兵集團的優勢。騎兵是構成秦軍的重要兵種之一,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綜合來看,雙方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板。秦軍最大優勢是遠端兵器,而亞歷山大最大優勢是騎兵。雙方的整體軍事水平不相上下。
不過在亞歷山大東征的途中,遠端兵器的短板的確讓他們吃了大虧。
如果亞歷山大與秦軍交戰,必然會遭到秦軍更強的遠端攻擊,可能會被瞬間擊潰。如果挺過來了,面對完整秦軍的進攻估計也夠嗆!
而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可以說在冷兵器時代無出其左右者,其無與倫比的長途奔襲能力,加上覆合弓,以及與身居來的騎射能力,使之橫掃歐亞大陸,建立起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
蒙古騎兵是輕騎兵,他的的作戰方式主要是利用高機動性長途奔襲,迂迴包抄,並用弓箭遠距離射擊。
這裡以一個例子說明,當時蒙古打到歐洲時,與奧地利重騎兵交鋒,雙方擺好陣勢後,奧地利重騎兵展開衝鋒,而蒙古人則“一鬨而散”並且一邊跑一邊用弓箭回射,重騎兵根本追不上,而失去受力點的重騎兵追到一定距離必須重新整隊,這時蒙古人也停了下來,然後重騎兵又衝鋒,蒙古人又跑,如此重複多次,奧地利人一直以為是自己把蒙古人敢跑的,卻不知道蒙古人早就有數萬騎兵長途奔襲數百里繞道了奧地利人的身後,然後前後夾擊,亂箭齊發(即使是重騎兵鼎盛時期的純鋼板甲也抵擋不住複合弓的射擊)。奧地利重騎兵損失慘重。一直打到傍晚,奧地利人紮營休整,而蒙古人利用火藥武器、火箭、甚至是爆竹攻擊奧地利人的營寨,並且蒙古人還學會了中國的“圍三缺一”戰術,放一條路讓奧地利人逃走,而當少數重騎兵從中逃脫時,蒙古人早就在兩邊等著了,然後就像放羊一樣,一邊驅趕一邊射擊,全殲了奧地利的軍隊。
所以,亞歷山大軍團、秦軍步兵為主,成吉思汗蒙古騎兵為主。面對蒙古騎兵基本上可以說跑不過,追不上,打不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