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品侍衛

    作為一款被朱可夫青睞的水陸坦克,T-40兩棲坦克的效能自然是非常出色,該坦克能以4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前進,而且最大的行駛距離也高達450公里。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前,T-40兩棲坦克一共生產了179輛,但是在與納粹德國的戰鬥中,該坦克的各種缺陷也陸續暴露了出來,例如車族成員之間協同不利,車體裝甲過於薄弱,武器效能即火力不行等狀況。

    雖然為了應對活力不足的問題,還特意把坦克上作為主武器的12.7毫米重機槍換裝成了20毫米的機炮,但其設計初始糟糕的火力與防護指標,卻是怎麼也挽救不會來的。

    當然這也不能怪T-40兩棲坦克的設計師們,本來這款坦克在設計之初就被定義為偵查坦克,而非衝在一線作戰的常規坦克。可是由於戰爭爆發的太過突然,再加上當時蘇軍的組織非常混亂,所以不僅是T-40兩棲坦克,很多同級別的偵查坦克都被當成作戰坦克被派遣到一線與德軍作戰。可面對來自德軍的三四號坦克,再加上各種型號的反坦克炮,T-40兩棲坦克這種薄皮大餡的坦克自然就變得屍橫遍野。

    但是令T-40兩棲坦克最終下馬的原因還是因為成本,當時製造一輛T-40兩棲坦克所需要的材料、工時、造價都要比效能更為優秀的T-60輕型坦克高,秉持戰時裝備能省就剩的原則,一切資源都要讓位於更加重要的作戰裝備,所以這種除了能夠下水之外便在無其它長處的T-40兩棲坦克,肯定會優先停產。

    但是T-40兩棲坦克也並不是有點全無,許多偵察部隊就對其關愛有加,畢竟T-40兩棲坦克可以在沒有橋樑的情況下,自身橫渡第聶伯河與頓河這種水域,所以T-40兩棲坦克擁有著屬於自己的戰術價值,被偵察部隊視為“偵查利器”。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T-40坦克是蘇軍在戰爭爆發前夕研究的輕型兩棲坦克,它在當時是作為原有的T-37/38的換裝型號發展的,後者是蘇聯第一代水陸坦克,兩型生產數量加起來超過3000輛。

    明白的同學應該已經能看出,這就是T-40坦克為什麼被淘汰的主要原因,蘇聯在1939年正處於大換裝的門檻上,雖然效能更好的T-40坦克被生產了出來,但很快1941年爆發的戰爭令它們無法再繼續維持T-40的生產了。一瞬間遭受到德軍打擊的蘇聯,可謂糜爛千里,喪師百萬,差點連首都都讓人端了,哪還來得及去再對一款輕型坦克在意?

    而T-37和T-38卻擁有絕對的數量,以及更成熟的生產線,這尤其對蘇軍的胃口,他們不需要太過於昂貴複雜的武器,簡單、夠用、量大足以。所以許多老式的武器紛紛又從倉庫裡拖出來,繼續裝備上了第一線。

    何況T-40並不比T-37\38就高階太多,大體效能上它們的差異並不大,尤其在傳動和底盤技術上,三者如出一轍,也就在懸掛上,T-40改成了獨立的扭杆而非之前的平衡懸架。在此之外,T-40無論是裝甲效能,還是機動能能,都不見得比前輩們高階多少,它們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蘇軍後來還發展了一個T-40A和C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火力,比如將12.7mm機槍換成20mm機炮,還加強了裝甲(喪失了兩棲能力),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所謂T-38其實就是換裝了20mm機炮的T-37。也就是說,T-40其實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和平年代,換裝效能略好的東西當然可以,但戰爭年代,人們實在不想為一款區別不大的輕型坦克費事兒。何況1941年蘇軍的工廠都在後撤,誰產能恢復的快,產量高當然生產誰。

    我們也無需把這些輕型坦克抬到太高的位置,大部分T-40在1941年就已經基本打光,所以1942年當然見不到T-40在馳騁了。也正是由於它們那薄脆的裝甲在戰場上極為不堪的表現,蘇軍便階段性放棄了對水陸坦克的研究,他們轉而將更大的產能分配給T-34坦克的生產上,這種坦克一直到莫斯科保衛戰期間都屬於供不應求的稀缺貨。然而在省略掉坦克炮等大件後,T-34的生產工時並不比T-40高多少。

    即便是那些生產了3000輛(T-37 1900輛,T-38 1300輛)以上的的前型車,因為戰場上表現的令人尷尬,所以也都紛紛轉職做了別的工作,比如扛喀秋莎火箭炮、前線聯絡等等,用到兩棲能力的地方並不多。

    不管怎麼說,這些輕型坦克仍然在蘇聯的叢林裡表現出了不少價值,尤其是沼澤湖泊地帶,兩棲坦克普里皮亞季的沼澤地帶運轉的非常良好,但我們也該知道,1942年就已經沒有什麼T-40了,唯一剩下的服役到1946年即告退役。

  • 3 # 魂舞大漠

    所謂物以類聚,軍事裝備也是這樣,如果拿陸地汽車與飛機賽跑的話,怎麼可以辦得到呢?水陸兩棲坦克從誕生之初,在蘇聯使用時即遭遇到薄皮要大餡的尷尬,與重型坦克混編一處去衝鋒陷陣,不免要在戰場受到鞭笞。

    重型坦克不足時,本來研製之初充做偵察之用的水陸兩棲坦克,也要接受高強度戰爭的對抗,結果可知。然在衛國戰爭後期,迎接全地形考驗時,T-40因及時馳援,即贏得了朱可夫將軍的極大青睞。

    T-40,固名思議,即1940年生產的坦克。也許它從出生之日,就註定了悲慘的命運,以當時德國工業水平,蘇聯可以說遠遠不濟,此際出生的T-40,在蘇聯認為中規中矩,執行個穿插任務什麼的,足夠使用,但從來裝備都要考慮極限使用的情況,戰鬥全重只有5.9噸的“小可憐”,一次次被用之於激烈的廝殺,結果不問可知,不免深受到質疑和埋怨。

    坦克從來作為戰場移動的堡壘,出世始即奉固化為陸地之王,從來以皮糙肉厚而稱,如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戰鬥全重高達56噸,如果一對一,多少T-40也不夠它塞牙縫的。

    拿其配置來說,改進型才裝備一門20毫米機關炮,附屬火力只有12.7毫米機槍而已,論其裝甲則更為可憐,只在6-14毫米之間。火力和防護如此,去衝當主力,自然不頂事兒,早期生產179輛,很快便在戰場喪失殆盡。

    當蘇軍終於發現了它的好,那便是它優異的兩棲能力,又重新生產了數百輛。可滿足三級海況橫渡,水上速度6公里每小時,這一能力即使相比戰後的ASU-57P也遑不多讓,因此戰時用得好,用對了地方,渡過沼澤,涉越湖海,大有效命。

  • 4 # 陶式防務評論

    不能打德國坦克的,都會被殘酷的東線淘汰。

    T-40坦克只有1挺12.7毫米機槍,1挺7.62毫米機槍,只和德國1號坦克相當。而且正面裝甲厚度只有10-20毫米,根本沒有任何生存能力。

    後期,以T-40為基礎改進為不具備兩棲能力的T-60,蘇聯輕型坦克才開始了進一步的發展。

  • 5 # 武研社

    說起T-40坦克,還要從它的用途上說起。1942年的蘇德戰場前線,需要的是高火力,重灌甲的坦克,拼的是裝甲和火力。而T-40這種輕型坦克,雖然功能全面,但仍然不能滿足這些需求,上了前線只能成為活靶子而被德軍的坦克消滅掉。

    況且作為一款輕型坦克,如果說偵察方面的需求,蘇聯當時的T-50輕型坦克的效能無不完勝T-40輕型坦克(但T-50輕型坦克生產也較為複雜,因此產量甚至比T-40還少),且兩棲這項功能,在面對東線戰場上德軍的大量裝甲部隊時,這項功能變成了可有可無的設計,反而成為了累贅。因此才會導致T-40坦克在服役後不久便被停產,但是為此蘇聯特地取消兩棲功能而製造了大量的陸用版,最初被命名為T-40S輕型坦克,不久後即改名T-60輕型坦克。而在下文中,透過對T-40輕型坦克效能資料的分析,我們便會明白為何會被停產。

    T-40輕型坦克是蘇聯在二戰前期使用的一款兩棲坦克,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挺12.7毫米德什卡機槍(DShk),還有一挺7.62毫米捷格加廖夫步兵機槍(DP機槍,也就是吃雞裡面的大盤雞)。該型坦克的主要作戰目的是裝備偵察部隊,因此在火力和裝甲上才會顯得如此脆弱。

    由於蘇聯複雜的地形,使得兩期能力對蘇聯軍隊來說算是十分重要的能力,這點從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生產的了1500多輛T-37/38兩棲坦克這點來證明。而T-40的設計,目的在於對過時的T-37/38坦克進行更新換代。

    在20世紀30年代對T-37/38的測試中,顯示出它們存在以下的缺點:1. 僅有一挺7.62毫米DP機槍,火力嚴重不足。2. 裝甲防護過於脆弱,甚至不能抵禦機槍的射擊和手榴彈破片的打擊。3. 駕駛員和車長的位置分離,在二者其一傷亡時,不能快速接替傷亡者的位置,使坦克容易癱瘓。4. 兩棲浮力嚴重不足,即使在水況和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坦克也無法搭載兩名士兵或其他的有效載荷,由於坦克密封性不足,T-38在演習和測試中沉沒了好幾次。5. 懸掛系統設計存在問題,在柔軟地形上行動不便。

    介於以上缺陷,蘇聯人才設計了T-40輕型坦克。在設計上T-37/38輕型坦克的彈簧懸掛系統被具有扭杆懸掛所取代,提高了對柔軟地形的適應能力,且在搭載量上,可以輕易搭載2-3名步兵;與T-37/38 輕型坦克的鉚接車體相比,T-40輕型坦克的車體完全採用焊接技術的,使得密封效能大大提高;雖然在裝甲方面改進不大,但新設計的圓形炮塔有效提高了防護水平;火力上則增加了一挺12.7毫米德什卡重機槍,原有的7.62毫米捷格加廖夫步兵機槍也被儲存,因此在火力上有了可靠保證,在後續的T-40S(也就是T-60)輕型坦克上,將12.7毫米德什卡機槍換成了20毫米機炮,因此火力又得到了強化。

    而T-40輕型坦克的其他資料,實際上和T-37/38坦克依然有些類似,說白了T-40輕型坦克只是對T-37/38輕型坦克的缺點進行了最佳化。T-40採用GAS-202六缸汽油發動機,功率為85 馬力,使得在公路時速可達44千米每小時,越野時速20-25千米每小時,水面航行時的時速為6千米每小時。成員組仍然是兩人配置,這讓蘇軍的坦克手抱怨車長一人的任務過多,車長不僅擔任炮手,還要負責指揮,並在有無線電臺的情況下還需要擔任無線電操作員。

    關於T-40輕型坦克的量產,全部的T-40輕型坦克都是由37號工廠在1940-1941年間生產的(1941年12月停產),共生產了約960輛(不包括後續的T-60輕型坦克)。在戰爭之後,共有兩輛T-40輕型坦克倖存下來,並且都被儲存在庫賓卡坦克博物館。

    T-40雖然設計出色,但是在兩棲部份的構件上製造較為麻煩,且當時戰爭前期蘇聯節節敗退,兩棲功能的設計在戰爭的早期根本沒有發揮作用。因此可以簡化坦克結構,將帶有萬向軸的螺旋槳,兩棲用的轉向舵,艙底水泵,防浪板和水面航行用的指南針這些裝備拆下(被簡化這些浮渡裝備,但未強化裝甲的型號被稱為T-30輕型坦克),並透過這些拆卸這些裝備的重量來加固坦克正面的裝甲,使得最厚的地方可達15毫米(加厚了裝甲的則是T-40S/T-60),甚至富餘的重量還能夠拿來升級主炮(也就是T-60輕型坦克的20毫米炮)。

    因此蘇聯人只生產了少量的T-40輕型坦克,而在戰爭中後期,一部分早期有兩棲功能的T-40輕型坦克的底盤被拿來改裝成了搭載喀秋莎火箭炮坦克,但實際上只製造了6輛原型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婷的傷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