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parkleEyes悅瞳薈
-
2 # 藝方親子英語
當然是肯定的!
很多人擔心小孩子學英語會影響母語的發展,容易混淆,其實不用擔心,因為有專家研究過,孩子學習英語第二語言更有助於大腦的發展。
現在手機平板比較流行,不建議對太小小孩子利用電子產品進行教育。個人比較推薦親子教育!比較小的小孩子可以多聽,大一點的可以適當看英語動畫影片之類的。
3-6歲,6-9歲,9-12歲。這三個階段應該是孩子語言敏感時期。
所以可以放心大膽的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以及英語親子教育了!
-
3 # 翰米
要,不要問我為什麼。反對的,要麼因為沒有條件;要麼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外語一旦錯過敏感期就很難形成一種肌肉習慣,終身都難學易忘,而流利的外語絕對是劃分等級的重要標準。
-
4 # tong244809295
我是一位3歲孩子的媽媽,現在我就讓他在學習英語了,做為一個最最普通的媽媽,為什麼我會選擇讓他現在就開始接觸這門語言呢?
從眾心理。各種各樣的英語連鎖機構的產生,越來越多的孩子投身於英語啟蒙大軍的行列之中。後期學業打基礎。英語做為孩子後期學業中必不可少並且重要的一門主課之一,希望他透過現在的學習,為以後打基礎。這裡的基礎不是指具體認識多少單詞,會說多少句子。孩子現在小,他不在乎自己是否說錯,敢於大聲說出來,不懂的就會直接問我,這就是我說的基礎,不害怕學習新內容,敢於探索,增強信心。鍛鍊大腦。我是希望透過學習兩種語言可以對他的大腦進行鍛鍊。 -
5 # 樹童英語官方號
楊冪的女兒小糯米,2歲就會說三種語言,
可以直接用英文和媽媽打電話;
陳小春的兒子Jasper,和生氣的爸爸對話,
說得是英文“Can you stop angry now?”;
黃磊的女兒多多,小學三年級就用英文寫劇本。
明星的孩子當然跟咱不一樣,
可這也讓越來越多爸爸媽媽疑惑和焦慮:
“孩子究竟幾歲開始學英語比較好?”
【孩子學語言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
關於語言學習,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叫“關鍵期假設”。
這是神經生理學家Penfield和Roberts從大腦可塑性的角度提出的,10歲以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
他認為人的大腦從二歲開始“邊化”,在“邊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腦來學習語言的,約在11-19歲左右,大腦會完成“邊化”,從此,語言學習主要由左邊大腦負責。人腦“邊化”後的語言學習不如全腦學習時期來得好。因此,語言學習最好在大腦完成“邊化”之前,這也就是所謂的“語言學習關鍵期”。
TED演講摘錄內容
再來看看美國華盛頓大學認知與大腦科學研究所副主任、言語聽覺學教授帕特里夏﹒庫爾的TED著名演講。
Patricia Kuhl認為,0-7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7歲以前的寶寶完全有能力同時習得兩種語言,7歲後語言學習的效率開始急劇下降。
在關鍵時期以前,主要透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和無意識的影響,最終演變成可以自如使用的語言。而關鍵時期以後的語言是主動學習的,比如我們學英語的過程就是透過背單詞、記語法等等來進行有意識的學習。
7歲之後,語言學習的效率開始下降;等到17歲後,語言的學習效率變得很低,基本失去了第二語言學習的天賦。
【七歲以後再學英語會怎麼樣?】
學習語言,從來不是學習語言本身,學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只有語言,可以把這種方式,潛移默化成一種本能。
3歲開始學英語,孩子的母語思維尚不強勢,如果是在正確的方式方法和環境的保駕護航下,學習一門外語就像是先建構(整體感知),然後再完善細節——這種先對語言產生整體認知的建構過程,更符合語言產生的規律、貼近語言的本質。這是一種相對自然的方式。
但如果孩子在進入小學後再系統地學英語,孩子的母語思維已經非常強勢,不得不透過肢解語言結構的方式去學習,以產生視覺化、可量化的學習結果,但是這種看似高效的學習方式,通常會造成很難整體建構有效的輸入輸出系統。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孩子“啞巴英語”和“中式英語”的原因。
語言交際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對複雜的跨文化情境中的問題進行處理的能力都需要較早接觸語言,才可能被培養起來。
【多語言並行的環境會讓孩子語言混淆嗎?】
很多爸爸媽媽能理解提前學習語言的好處,但卻擔心:同時學習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搞混了,最後英語沒學好,中文也說不利索?
庫爾教授的研究小組發現,嬰兒對語言的資料統計不僅限於單種語言,而是你對他說什麼語言他就統計什麼語言。
無論孩子是一種語言還是多種語言環境下成長,語言的數量本身既不增大也不減少他們出現語言障礙或者遲緩的機率。也就是說,多語言並行學習並不會導致小孩“說話晚”或者“語言混淆”。
嬰幼兒具備成人無法複製的高效的多語言習得能力,過早的英語啟蒙不會造成孩子語言混亂,更不會影響漢語的學習,若在語言關鍵期內能獲得足量的語言輸入,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雙語/多語者。
【英語啟蒙越早孩子越聰明嗎?】
越早學習不同的語言,能讓孩子越聰明!
哈佛大學有幾項關於兒童學習外語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孩子在3歲前能學習第二語言,這個語言學習本身將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大腦靈活性。
《兒童大腦開竅手冊》中提到,在大腦左側頂下皮層有一個區域,雙語或者多語者的這個腦區面積比單語者更大,而且,小時候學習第二語言的人或那些外語非常流利的人,這個腦區的面積更大。
-END-
回覆列表
透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悅瞳薈建議英語要學,但不能太早,想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興趣,提供孩子能夠接受的初步的英語語音訓練和適合孩子年齡階段和接受能力的英語教學內容就可以了,建議4-5歲開始接觸,經過1-2年學習後就可以輕鬆進入小學的英語學習階段。這時的孩子對英語保有很高的興趣和自信,對以後的繼續學習很有好處。
學前階段的教學內容主要以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的主題方式和孩子身邊的生活情景方式進行教學,內容涉及英語語音、字母、問候、顏色、形狀、數字、身體部位、衣服、玩具、動物、食物、天氣、感覺、昆蟲、周邊環境、幼兒園或學校用品、天空、健康與安全、人物及生活情景對話等。學習方式符合孩子年齡和認知特點,以互動課件、遊戲、歌曲、肢體運動、繪畫、西餐製作、手工製作、繪本故事、模仿或表演、小組專案學習等,進入小學階段還將增加社會學、科學、口語訓練和戲劇表演課程。課堂氣氛活躍、互動,鼓勵小朋友多聽、多說、多做。
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有很多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表現和方法,很值得我們家長去了解。
1、孩子更關注圖片、影片、互動課件或故事的意思和意義,而不是老師所關注的詞、句、語法的正確性等,孩子會應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去推斷和理解老師提供的教學資源的意思,孩子具有天生的直覺與敏感。而當孩子年齡稍微大一點或學習經驗豐富一些的時候才會理解老師的教學目的。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的現象,老師或家長應該多提供有意義、有情節的互動課件、影片、對話、遊戲、話劇、專案、故事等給孩子,讓孩子充分利用這種敏感和直覺來接觸英語這門語言。
2、孩子對於老師上課經常說的習語、媒體經常出現的口號、經常聽到的片語或俚語記憶猶新,甚至可以無誤的重複。老師甚至沒有正式的教授給他們,但是他們已經可以熟練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了,比如Good morning, Bye-bye, I don’t know, Come on等。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體驗,片語、短語的表達方法讓孩子容易模仿,便於應用,增強了孩子的自信。而且不久你就會發現孩子可以將這個已經運用自如的片語進行簡單的增減和改變,就可以表達更多的、更豐富的意義,比如I don’t know your name, You don’t know, He does not know等等。這樣的方法對於年齡較小,剛剛接觸英語的孩子們非常有效,老師還會在課堂上提供簡單、易讀、朗朗上口的歌曲、繞口令、詩、話劇,甚至是課堂管理用語(比如stand up, mouth quiet, raise up your hands等),讓孩子多聽、多重複這些短語和短句,多提供給孩子應用英語的機會和素材。
3、孩子都很會自娛自樂,如果老師或家長能夠設計很有趣的活動或遊戲,並且能夠與孩子一起玩耍,甚至是瘋鬧,孩子會對這樣的教學活動抱有極大地熱情,而並沒有意識到在學習英語。比如在學習形狀這個主題時老師會要求孩子用自己已經學習過的形狀在互動白板上畫出自己最喜歡的人,或者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班上的同學等等,老師可以先做個示範,可以畫的比較有趣一些,讓孩子來猜這是誰?在畫的過程當中把每一個運用的形狀和身體部位大聲說出來,孩子們會覺得非常有趣而且馬上會踴躍的要求Let me try!
4、孩子的年齡比較小的時候,注意力相對比較分散,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大概10-20分鐘,而且很喜歡肢體運動。所以老師或家長在設計教學活動或遊戲時要形式多樣,多運用TPR的教學方法,多融入肢體活動、動手的手工活動、小組實驗活動或表演活動。
5、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相比年齡大的孩子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更願意在其他孩子面前分享這些想法,相對於害羞,他們更多需要面對的是恐懼,所以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需要的是給他們一個像家一樣安全的氛圍,這樣他們就會放開自我,戰勝恐懼,變得勇敢、堅強,可以迅速融入到快樂的學習中,在老師的鼓勵下自然快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年齡較大的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害怕在同學面前出錯,所以要多鼓勵,多認可他們的分享。
6、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無論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特質、成長的環境、養育他們的家庭、還是他們的性格、氣質、認知能力、情緒表達、能力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其實教育是應該因人而異的。但在學校教育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有得天獨厚的機會為孩子提供最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所以家長首先應該瞭解孩子的特點,包括優勢和不足,有針對性的給予教學指導。那麼家長如何能夠更加客觀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呢?我這裡推薦給家長好客家學經常使用的一些測評工具,家長也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其中包括關於兒童個性發展、行為發展、學習風格、多元智慧等方面的測評量表。家長可以在家裡給孩子進行測評,這樣可以比較客觀的反應孩子的性格、行為、個性、智力發展、學習風格等資訊,可以幫助家長更進一步瞭解自己的孩子,以便使用更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提供給孩子更好的教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