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抒航

    一直以來,養兒防老就是我們傳承的多年的傳統觀念。就算有那麼一小部分人覺得不靠譜,但必竟大多數人還是有同一觀念。甚至可以說,這是刻在骨子裡的思想,無法改變。養兒真的能防老嗎?別的不說,我今天就說說我小時候就認識的大爺和大媽。他們中間,劉大媽只有兩兒子,李大爺也是三兒一女。養兒防不防老,先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上個月回家看望爸媽,路上碰到了生了兩兒子的劉大媽,說是要去對面工地幫忙煮飯。回到家和我媽提起,她就一邊嘆氣一邊說“哎,你看這劉大媽也是怪可憐的,已經60好幾的人了,平日裡每天除了上工地幫人煮飯,還得在家照顧行走不便的老伴。兩個兒子雖說都娶了媳婦生了孫子,但一個兒子在外地打工,另一個養活自己的一家老少都困難。家裡的大小事情,兩兒子都指望不上,劉大媽也就只能靠著自己幫人家煮個飯,或者打掃一下衛生,賺個三五百維持自己老兩口的生活,不容易呀。

    看看人家李大爺,生了三兒子一閨女,人家那孩子是個個都孝順。逢年過節個個都是大包小包的拎著禮物來看望他,三個兒子有兩個兒子都有本事,在外面做生意賺了大錢。只有他那個女兒和二兒子,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好。但總的來說,雖然在經濟上幫助不到太多,但對劉大爺還是很孝順的。劉大爺的日常生活,多數還是靠著在家裡的一兒一女在照顧。老伴死得早,劉大爺又不願意跟著兒子住,女兒也就只能隔三差五的來幫著收拾一下屋子,清洗一下髒衣服。

    還有一個故事,這是我在某網站看到的一個新聞,老兩口今年都已60多歲高齡,退休前,丈夫是一家電廠的工程師,妻子則是工廠會計,兩人育有一個女兒。三口之家,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是老兩口對女兒卻是格外疼愛。十年前,女兒高考幾分之差,與心儀大學失之交臂,老兩口商量後決定,把女兒送到美國去讀書。為了支付女兒留學的龐大開銷,兩口子甚至把自己110多平的房子賣了,換了一套70多平的兩居。二人省吃儉用,供女兒在美國讀書,盼望著女兒有一天學成歸來,家人團聚,並養活照顧年邁的自己。

    然而事與願違,女兒學成了,卻留在了美國,並打算與美國男友結婚。一時間,夫妻倆跟女兒的關係鬧得很僵。老兩口認為,自己一輩子辛辛苦苦,把女兒培養成才,在自己年老的時候,女兒理所應當地應該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但是女兒卻並沒有要回國的意思。

    養兒真的能防老嗎?

    可以肯定,這世上絕對有孝順的兒女。但是,你也別忘了,久病無孝子這句老話。記得曾經看過一檔民生調解節目。內容大概講的是一個老人生育了四個孩子,但到了老人需要照顧的時候,四個子女卻沒有一個願意把老人接去照顧的。

    已經沒有了動手能力的老人,就像一個皮球似的,被四個兒女”踢”來“踢”去。即便達成共識,讓老人一週一家輪著住,也是矛盾重重,爭執不斷。最後,老人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倒在了二兒子家門口的馬路邊死了。等警察來敲門才知道,自己的媽竟然死在了自己家門口。

    事實上,無數的事實證明,將自己的命運系在另一個人身上本是一件不太靠譜的事,哪怕那個人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

    看到這裡,你有什麼話想說?與其把養老問題放在兒女身上,不趁著現在年輕還能幹得動的時候,為自己將來老了的生活作打算吧。

    紀伯倫曾經說過: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時代已變,激烈的社會競爭,日益上漲的生活成本,都讓現在的年輕人喘不過氣來,有時候或許不是兒女不孝,而是有心孝敬卻力不從心。

  • 2 # 知足常樂127827286

    你好,謝邀!養孩子長大成人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可養父母終老也是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只可惜現在很多兒女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啃老的有,虐待老人的也有,一味的向老人索取,而不知回報,其實,多數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都沒那麼高,更不會去想孩子給予自己的是不是對等,父母唯一希望的是孩子能幸福,其它的都不重要。

  • 3 # 遇見新希望

    如果題主認為孩子如果是父母的責任,那麼父母對孩子負責的方式就決定了父母年老孩子對父母的方式,有些成正比,但有些並不成正比。

    那怎樣才算好的負責方式呢?合理來看要包含三方面:

    衣食住行

    教育培養

    心理營養

    1)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照顧好,孩子衣食足,有了身體茁壯成長的基礎,才是其他一切的基礎。

    2)教育培養

    很多父母認為教育培養就是給孩子找好學學,報好的補習班,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這些都能夠幫助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3)心理營養

    看到孩子的本性、看到他們身上散發的能量,予以支援,幫他們看到威脅他們社會適應的黑暗能量,幫助他們去適應社會。

    備受全球親子教育認可的《正面管教》中,簡尼爾森博士提出父母需要協助孩子具備以下7種能力,我認為很好地詮釋了心理營養為何物:

    第一,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就是說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自信的人,敢於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第二,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這種價值感會讓孩子感到滿足快樂,不會找不到存在感。第三,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如果孩子感覺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的話,也就能積極的面對挫折,不會茫然無措,整天不知道該幹嘛。第四,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控。這就是情商的體現了,代表孩子可以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第五,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和別人合作。透過家長和孩子的日常溝通來鍛鍊孩子,學會和別人合作。第六,整體把握能力強。這就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第七,判斷能力強。在多次解決問題後,孩子會形成基本的判斷力,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這個事情該怎麼解決?

    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具備了以上7種心理能力,成年以後,孩子能充分活出自己,獲得快樂,身心健康的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成長中父母的支援,父母年老需要支援的時候,孩子大機率會同樣去支援父母。

    而國內現在的教育中衣食住行和教育培養方面給孩子新增過剩,心理營養方面完全不在意

    很多孩子學習很好,但父母從不給予鼓勵,一直讓他不要驕傲,導致這個孩子心理方面缺乏效能感,認為自己不論怎麼做在父母眼中都是沒有價值的,以至於失去自我效能感。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孩子高考卯足了勁,高考過後上了大學,居然次次掛科,因為這些孩子沒有培養出自我效能感、自我價值感,一旦離開外界的支援鼓勵,或者物質獎勵,就毫無幹勁,因為這些孩子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體會過自己是為了自己在奮鬥,他們的一切都是為了父母,為了父母的面子。

    缺乏心理營養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即便父母給了再多的優越條件,給了再多的教育培訓,他們都感覺不到自己可以有想法,一個心理發展受到壓抑的孩子,對父母更多的是憤怒。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孩子長大以後努力逃離父母,豆瓣上有一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人數眾多,這些孩子中有些成長中父母給提供了很好的經濟條件,但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孩子,當父母年老,會給父母回報嗎?

    還有一些孩子,當父母年老,給父母定時寄錢,有些會定時看望,但從不陪父母聊天,父母的心理需求他們完全看不到,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內心就是荒涼貧瘠的,成長中缺乏心理營養,長大後內心空空如也,父母年老想要他們的親情,這些孩子也是給不出來的。

    怎樣給孩子心理營養的?

    第一步:愛

    第二步:方法

    第一步:愛

    父母都愛孩子,這是一個偽命題,很多父母是不愛孩子的。

    不知道什麼原因孩子無法選擇的來到世界上,有些父母甚至指責孩子的存在讓他們的生活一團糟;

    遇到惡劣的伴侶,沒有勇氣離婚,反倒怪孩子拖累了自己;

    這樣的父母生一個孩子就是為了來“坑”的。

    所以,當你有了孩子後,請問一問自己,是不是真愛孩子,真愛就要學習如何去愛,如果真愛,但不懂方法,孩子感受到的也許就不是愛,而是傷害了。

    如果不愛孩子,從不愛到有愛,這需要一個漫長的心理諮詢過程,發掘過去創傷,慢慢培養內心的愛。

    第二步:方法

    篇幅有限,這裡是說不完的。

    但要把握住一個大原則:就是看到孩子自身的能量,而不是壓抑孩子。

    那就要做到尊重,面對孩子想學的想接觸的領域,問一問他內心想法,而不是一味否定,即便是否定,也是引導,給出其他選項,讓孩子最後心甘情願自己做出選擇。

    如果要說孩子是父母的責任,父母在愛的指引下,用正確的方法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培訓,心理營養,三方面都關懷到了,父母年老,孩子大機率願意給父母同樣的關懷。

    我是維尼,熱愛答題的心理諮詢師

  • 4 # 呆萌老爸育兒經

    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那父母老了,孩子的付出會成正比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撫養孩子本身是一種不求會報的愛,如果你事事都求回報,那麼你的人生觀肯定有問題,不敢苟同。

    1、你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你付出了辛勞,同時孩子也帶給你同樣的歡樂。

    2、不要把家長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人身觀和價值觀。如果你帶有回報的意願,那麼孩子只會變成你的複製品。

    3、我們能提供孩子的只是關鍵節點的指導,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人生的關鍵節點,比如:幼兒時期、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工作這幾個關節節點能夠給到孩子關鍵的幫助,助力孩子的道路更加順暢。

    4、撫養孩子是需要全身心的付出,同時也是你自己修行成長的過程。我可以肯定的說那些撫養出啃老族的父母,錯誤的原點就是在於他們自身。

    5、所有的事情還是要靠自己,我們的晚年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去經營,孩子大了,如能盡孝,那是更好。

  • 5 # 老楊240510419

    社會就是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當今社會己無法和過去的社會相題並論,當然百善孝為先,這是個社會的傳統,可是當今社會,既使父母親把孩子們養大成人,成家立業了,當父母上了七八十歲,孩子們能有幾個人在父母身邊盡孝呢,他們也有他們的工作和小家庭,反正是我覺得吧,是不可能的,

  • 6 # 疏理自己

    這個沒法去對比,比如你現在一樣,對自己的小孩是責任,想ta過得好,什麼都是為了ta,到ta有小孩的時候也會這樣想,這樣去做,沒有精力去照顧你。這是正常的迴圈。

  • 7 # 心靈魔方WO

    天下沒有哪個父母的付出要求要有回報。孩子的付出和父母的付出成正比,那你對孩子的付出,和服自己的父母的付出成正比嗎?人永遠是愛孩子大於愛父母,哪怕明明知道父母愛自己大於孩子愛自己,一輩一輩都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色列和鄰國約旦關係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