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展覽不斷,作為遊客你真的知道自己在看什麼嗎?大部分遊客來說,各地的美術館,博物館都是旅行中的附屬品,基本上是那裡展什麼,遊客看什麼。但我們是否可以更加聰明的遊覽,體驗屬於自己的文化之旅
7
回覆列表
  • 1 # 三聯中讀

    的確,近些年來,公眾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文博類綜藝、電影等也為“博物館熱”、“展覽熱”不斷“添火拾柴”。博物館自身也在努力“加把勁”,尋求自身影響力的不斷突破。國內外各大展覽也持續發力,成為了朋友圈刷屏的“打卡聖地”。當到訪博物館、參觀熱門展覽已經成為了大眾休閒娛樂的一種新風尚,自然而然,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如何“更加聰明地遊覽,體驗屬於自己的文化之旅”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作為普通觀眾的我們如何更有效、更“聰明”地參觀博物館和欣賞展覽呢?

    首先,在參觀博物館或展覽前做一些簡單而基礎的“功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在數字博物館大行其事的今天,博物館的基本資訊和新鮮及時的展訊都會提前公佈在博物館或展覽地的官網乃至其他公眾平臺上。觀眾們想要搜尋到這些簡明扼要的資訊,只要動動手指,1分鐘就可以實現。花費短短一分鐘就可以讓你的參觀安排提前做好,遊覽時刻也能更為愜意有效,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同樣要感謝科技的發展和展覽理念的不斷完善,即使沒有提前做準備,現場在博物館,作為普通觀眾的我們也能獲取到充足的展覽資訊。科技進步為我們帶來了便捷的語音導覽,大多數展覽只需要輕掃二維碼,展品詳實而豐富的資訊就被傳輸到你的耳中,盡情享受到“私人講解員”的VIP待遇。而當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不再“傲慢”地僅僅在展牌上三言兩語帶過展品資訊,而是注重講好故事,在每一個展覽前言、每一個展覽單元、甚至每一個展品介紹上都是用更為詳盡的語言時,我們也得以獲取到更為豐富的資訊。作為觀眾,我們只需要在參觀展覽前,把注意力也分給展品之外的文字部分,我們就可以成功收穫一次屬於自己的愉快的文化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年輕人都有哪些發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