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繼勞

    構圖的特色

    1.國畫不以固定視點、位置寫形,不管畫中有多少形象,只是當作一個有好多肢體的整體來看待。所以畫中的形體和整體的置陳,永遠被看作一件事,只要在佈勢上把握了距離變化和疏密的穿插,便可以不受篇幅大小和縱橫等限制,以此為中心而予以適當的安排。

    2.以空白來調合筆墨色彩,亦是國畫構圖的特色。

    構圖要點

    1.賓主:有主題和陪襯物,畫面才有主從、重心。

    2.虛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過實則一目瞭然,過虛則輕飄無依。

    3.疏密:疏散聚集,佈置得好,則畫面自有鬆、緊、聚、散,產生律動感。

    4.布白:雖不著筆墨,但能讓人的性靈和思維盡情賓士,而獲得無窮的妙悟,用之不當則缺乏內容,畫面會顯得單薄。

    5.款題:國畫的特有格局,若款題好,不但啟人意興,且能增加畫面的美感與深度。

    6.均衡:以中心線為準,兩邊的物體形式雖不同,但分量的感覺應相同。

    7.簡潔:對事物本質的純化,表現特質即可。

    8.對比:兩物相連,強調彼此間的差異,使在互相加強中,各盡其美。

    9.和諧:筆墨的使用,虛實的配置,以點、線、墨色、布白來支配整個畫面,使其達到統一和諧的境界。

    國畫常用的構圖

    1、“之”字型:花鳥畫常用的一種構圖方式。畫面往往可以用“之”字型的氣脈把各個分散的部份貫穿起來。這樣使構圖既不偏重於一邊,又不會造成兩邊分佈過於呆板對稱,從而既能靈動變化,又能保持均衡統一,這一方式不僅在立軸中常用,就是在橫幅和斗方中也可以運用,也就是說“之”字可橫亦可豎。

    2、三線體:就是構圖以主線、輔線、破線三條線作為主要構成的手法。樹幹主幹的走向是構圖的主線,另有襯托的枝幹隨主幹走向輔排,起著陪襯輔助作用,即輔線。然後另出旁枝從主線破出,使構圖多樣變化,這根線就叫破線。主線主導著畫中氣脈走向,而輔線則增加層次,破線用於對主線進行反襯,更加明確畫面的主、次關係。

    3、對角位:山水畫中,對角位構成式式運用得較多,常見的如實角對實角,空角對空角,造成均衡的錯位。實際上是均衡的一種變化,即打破了平均的呆板處理。把一邊上移,另一邊下沉。

    4、三角型:在幾何圖形中,三角型是最穩定的一種圖形,適宜表現靜、穩的感覺。所以一旦畫面所表現的物象的外輪廓呈現三角形時,整個上就會顯得集中、整體、肅穆。

    5、矩型:以矩型(長方形、正方形)作為畫面的主要構成形式,有一種大氣是是感覺。

    6、幾何型組合:將上述所講及的三角形、方塊再加上圓形、梯等等。這在表現山水小景或案頭清供之類的靜物組合中常用到。繪畫時對每種物象的外形儘量向某種幾何體圖形歸類,這樣有助於強化構圖的形式美。

    7、段迭式:即“三迭兩段”。所謂“三迭”,是指“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所謂“兩段”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俗以雲在中,分明隔作兩段。”因此,在山水畫中,“三迭兩段”的構圖形式十分之多見。當然“迭”可有三迭,也可以有四迭、五迭。段亦然…。

    8、層迭式:層迭式是以層層堆迭的方式表現畫面的縱深層次,加強空間深度的構圖形式,這在山水畫或表現大場面的人物畫中較為的多見。而一些側重表現體積的時候就可以相應地採用層迭式,這樣有利於表現畫面的縱深,取得立體效果。

    9、基本原則:一幅畫主體突出才能主題明確,所以主要的表現物件要在顯要的位置。擺在最正中間或者兩條中線的位置上,都顯得呆板,一般來說,主體擺在九宮格的中間四個交叉點上是最佳的位置。

  • 2 # 墨色之境

    在中國畫中,構圖亦稱章法、佈局,是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環節。構圖的成功與否關係到山水畫的好與壞。構圖必須與畫面立意相結合,也就是要與畫面的內容相協調。

    構圖要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要體現賓與主、遠與近、虛與實、疏與密、聚與散、開與合、藏與露、黑與白、大與小等關係。對立是變化的,統一是均衡的。只有把這些對立關係統一在畫面中,才可稱得上是好的構圖。

    好的構圖是要我們在永珍紛紜、變化萬千的複雜事物中找到頭緒、理出脈絡、分清主次,從而使畫面主題鮮明、內容突出,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掌握以下幾點構圖常識,構圖才算講究。

    山水畫的構圖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幾個規律:

    1.賓主

    古人講“賓主朝揖”,體現在繪畫上就是要處理好畫面的主次關係。主體物無論是大是小,都要佔據畫面的突出位置。主體物不宜佈置在畫面正中央,這樣太呆板;也不宜佈置得太偏,這樣又不醒目。一般作畫要先畫主體,後畫次要物體,即賓體。賓體在畫面上起的是陪襯作用,因此要有意識地減弱其地位,不能喧賓奪主。處理畫面時,既要畫出主體物,又不能太單調。畫中要有“主”點,即畫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畫中的“主”點雖然面積很小,但卻能點明主題。

    2.呼應

    在一幅畫上,無論是山石、樹林,還是房舍、人物,都應互相呼應、彼此顧盼。山峰要有賓主朝揖之意,樹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煙雲要有流動迂迴之勢,人物、動物與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應關係。畫面的呼應還包括大與小、輕與重、黑與白之間的關係。總之,畫面上的各種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3.遠近

    中國畫中,物象一般表現為近大遠小、近實遠虛、近重遠淡,當然也有近小遠大的。若主體景物較大且在遠處,就要用墨色的濃淡、虛實來處理畫面的空間關係。一幅畫一般有近、中、遠三個層次。即使一幅畫沒有三個層次,那麼最少也要有近、遠或中、遠兩個層次。

    4.虛實

    虛是模糊不清,實是清晰明確,兩者是相對的。畫中的物象過實會導致畫面呆板、無生氣,而過虛則會顯得空洞無物,因此,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過實應以虛破之,過虛則以實破之。一般在山水畫中有形則實,無形則虛;黑是實,白是虛。山水畫中的虛實關係常用流水、雲霧、煙霞等物象來體現,或以筆墨的濃淡、乾溼、疏密來處理。

    5.疏密

    山石的皴法講究疏密,樹木的穿插講究疏密,整幅畫的佈局也講究疏密。一幅畫首先要有大疏密變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變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畫面中,以疏密與聚散相結合的方式表現出形式美感是極為重要的。疏密與聚散體現的都是一種鬆緊關係,不過聚散多含有一種動勢。一樹一木、一草一葉等細微之物都要講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可走馬”並不是指不畫任何景物,還得畫景;“密不透風”也並不是指畫面中的物象滿滿的,以至於讓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處有韻”。

    6.開合

    開合是山水畫中常用的構圖法則。開是指把畫中的各種景物鋪開,合則指把畫面的陣勢收攏。一幅畫的構圖既要有整體的大開合,又要有區域性的小開合。山水畫中常見的開合式有近、中景開,遠景合,近、遠景開,中景合,以及遠、中景開,近景合等。

    7.藏露

    恰當地處理畫面的藏露關係,可以讓畫面比較含蓄。若處處都交待清楚,就沒什麼情趣可言了。景物畫得有藏有露,才能引發人們的遐想。“藏”處理得好,可以達到“無景色處似有景”的效果。

    8.均衡

    中國畫忌“四平八穩”的對等式構圖,而多用“秤錘壓千斤”來取得畫面的平衡。潘天壽說:“畫材佈置於畫幅上,須平衡,然須注意於靈活之平衡。靈活之平衡,須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可見,山水畫追求一種均衡美。圖案設計中的對稱可以給人以美感,而山水畫若採用對稱就會讓人感覺單調,當然也就談不上美了。

    9.黑白

    黑白一般是指畫面中墨色的輕重關係,濃墨重,淺墨輕。畫面上下左右的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也不要上黑下白。如果畫面左邊的山用重墨畫,那麼右邊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山水畫中,通常黑是實,白是虛。在某種情況下,白也可以是實。畫水就常採取“計白當黑”的手法。

    10.大小

    佈置畫面時,景物要有大小和整碎的變化,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勻齊,而且也可以使主體突出。畫中一般是主大賓小,有時也可以主小賓大。不過,主體一定要明顯,筆墨要實,色彩要明快。

    以上幾點構圖知識希望可以對您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駕駛本,B本過期未年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