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紫檀

    冷靜看待美日等國對華為5G的抵制行為。任何一個人在被後來者趕超的時候都會忐忑不安的,國家競爭亦是如此。關鍵是誰能堅持不懈,誰能迎難而上,誰能頑強拼搏,所以不必大驚小怪!

  • 2 # s2老玩家

    整個事件看起來似乎都是華為遭到排擠,在吃虧,但實際上,受打擊的絕不僅僅是華為一家企業,而是與之相關的整個供應鏈,在這個供應鏈裡面的仍和一家企業都將受影響,包括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的企業。

    華為在通訊基站領域的市場份額排在全球首位,在智慧手機領域僅次於三星,排在第二,已經超過了蘋果。在半導體材料上,華為全年的採購額就超過了1.5萬億日元,從日本企業手中採購了5千億日元的零部件。華為2017年在日本的採購額達到約4900億日元,比2016年增加3成。日本國內的的3大移動運營商中,只有軟銀採用了華為的基站,軟銀的員工表示,如果日本政府抵制華為,5G通訊的推進可能會推遲。

    美日企業佔據華為核心供應商約半壁江山

    華為在上個月召開了2018年全球核心供應商大會,並首次正式公佈了核心供應商名單。名單顯示,華為的核心供應商總共有92家,而且遍佈全球各地,其中美國33家、日本11家、德國4家、瑞士/南韓各2家、荷蘭/法國/新加坡各1家,還有37家是來自國內的企業。這些共運營商大多都是行業巨頭。就美國來說,華為去年半導體的採購額就達到140億美元,從高通採購了18億美元,英特爾採購18億美元,還有向其他美國企業大量採購。

  • 3 # PLAYCODER

    中國一直在通訊技術方面追趕發達國家,由弱勢轉為強勢的時候,總需要給洋佬們一個從低頭俯視轉為抬頭仰望的緩衝階段

  • 4 # cym7804

    兩個方面

    第一,拒華是美日做出的決定,主動權在他們不在我們。如果對美日不利他們可以立刻變為容華、迎華或者挺華。所以對於我方著眼點不在於是否對美日不利而在於對我不利:該採取什麼策略立於不敗之地。如中興者盈利幾十年之碩大國企不能居安思危提前放手開發晶片以致受制於人,應為後來者戒。

    第二,是否對美日不利,在華人看無非茶餘飯後之談資。利與不利實無關緊要。所以,以不利為據而欲挽回局面,全在於說服美日。我等在此磨牙實於事無補。不如將此話題引入美日讓他們自己反思為上。

  • 5 # 我為科技狂

    美、日企業一旦拒絕採用華為的5G裝置(技術),將在經營上遭受多大的損失?不妨從一個典型的案例中試著尋找答案。

    眾所周知,華為現在已經在全球獲得了27個5G商業合同,業已發貨1萬多個5G基站。很明顯,在同行中,華為是遙遙領先的。有人還根據華為公佈出來的資料做了估計,華為2018年發貨出去的1萬多個基站當中,有一半應該是供應給了南韓運營商LG U+。

    中、美是兩個大國,南韓既是一個小國,又夾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在經濟上,南韓很依賴於中國;在軍事上,南韓又受制並依賴於美國。於是,大家也該很容易看明白,南韓在5G政策上該是為什麼左右為難。

    南韓有三大運營商——SK電信、LG U+和KT。

    2011年,SK電信是第一大運營商,佔有的市場份額50%;第二大運營商KT,佔有的市場份額31%;LG U+佔有的市場份額最小,僅有18%。

    2012年,LG U+就抓住了3G邁向4G的機會,在南韓快速部署4G電信裝置。LG U+以超出常人意料的速度,在短短的9個月裡即實現了在南韓全境覆蓋,且大大領先SK電信、KT的網路覆蓋水平。

    2013年,SK電信在市場上佔有的份額下降到48%,KT佔有的市場份額下降到27%,LG U+在市場上佔有的份額則增加到26%。之後數年裡,LG U+又趕超了KT,成為南韓排名第二的運營商。

    LG U+從南韓第三大運營商上位到南韓第二大運營商,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在於LG U+採用了華為的裝置和技術。華為的基站不僅質量好、穩定且技術先進,而且價格還便宜,LG U+採用華為的裝置,方才有了能力實現快速且高效的網路部署。包括LG U+在內的運營商應該非常清楚,通訊行業的技術世代更替過程,正好是彎道超車的大好時機,而要實現超車的目標,當然最好應該採用華為的裝置。因為,華為的裝置既技術先進,又價格便宜。只要南韓不正式出臺相關的限制政策和措施,LG U+也就一定會堅持採用華為的裝置。

    如今,在南韓推進5G的程序中,跑在最前面的又是LG U+。據悉,SK電信和KT,在目前分別建立了1000多個基站,均未採用華為的裝置,而主要採用三星、諾基亞、愛立信的裝置。LG U+已經建了5500個5G基站,目標是在2018年內完成7000個基站的佈置。LG U+佈置的這些基站,幾乎全部來源於華為。

    最後,值得補充的是,市場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在上個月19日公佈了最新的資料,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前五大電信裝置廠商中,華為排名第一,諾基亞第二,愛立信第三、思科第四,中興第五;並且,五大電信裝置廠商在全球電信裝置市場中佔75%左右的收入。華為的收入份額在全球佔28%,大約等於諾基亞與愛立信的裝置收入份額總和。

  • 6 # 愛科技的小青年

    大家都知道,在華為向世界宣佈其5G技術時,美國直接宣佈了要對華為進行制裁,封殺華為的5G技術,當然,跟隨美國的一些小夥伴們馬上就附聲應和,同時宣佈拒絕華為5G,不讓華為進入其國家開展業務。

    那麼在中國5G已經商用了一段時間後,這些拒絕華為的國家們現在的5G建設水平怎麼樣了呢?美國

    可能很多認為,美國這麼一個工業強國,5G的發展就算沒有華為也依然會站在世界的頂峰位置,但是大家想錯了,對於現在的5G技術,站在世界頂峰的是華為,美國雖然說其工業等等非常發達,但是對於5G技術的發展,還追不上華為,而且現在在美國國內,專門研究5G技術的只有高通了,對於之前也有5G研發的英特爾和蘋果已經不怎麼研究了,而高通在2020年之前還沒有一個像樣的5G晶片,所以說美國的5G發展現在基本上都是靠買諾基亞和愛立信的裝置,來佈置自己國內的5G網路,這麼強大的美國,在5G發展上已經被中國華為甩在後面老遠了。

    南韓

    南韓作為電子產品的大國,在5G技術的發展上面要超過美國,其在19年的5G裝置銷售超過了200萬,這還是主要因為三星公司與南韓共同推出的5G換網補貼政策,而在很多的國民更換5G網路之後才發現,完全被三星和國家給坑了,5G的覆蓋率不好,訊號差,支援5G網路的手機就那麼幾款可以選擇,而且5G套餐的價格卻還那麼貴,所以大部分民眾還不願意更換5G網路。而在2020年初,南韓卻宣佈要在今年實現6G網路的商用,看來南韓已經認清了自己5G發展不行,要研究6G了。

    日本

    2020年是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年,對於日本來說可能更加迫切的需要5G網路,可是當日本宣佈不跟華為合作後才發現,根本就沒有太多的5G終端可以利用,想要組建5G網路,卻沒有裝置,而且相對於中國雄厚的經濟基礎,日本想要建設5G基站,也不是那麼簡單,日本國內的三大運營商NTT Docomo、KDDI和軟銀公司沒有任何一家有單獨投資建設基站的能力,這也就導致了日本的5G網路水平發展遲緩,若是想要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時使用5G,應該是不可能了。

    澳洲

    澳洲應該是第一個站出來拒絕華為在其國家建設5G網路的,而現在澳洲的5G建設現狀應該也是最慘的,年初澳洲運營商Optus宣佈:推遲5G計劃,包括在2019年計劃推出的所有5G產品與服務。之所以推遲5G計劃,原因很簡單,澳洲本國是不允許其他國家插手他們的通訊建設的,而澳洲自己的5G技術根本就不成熟,沒辦法,只能等國內的技術發展起來在進行5G的建設了。

  • 7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美國和日本不採購華為的5G裝置,會多支出更多的組網成本,也會延遲組網的時間,整體上會對這兩個國家的5G部署產生一定的影響。

    首先必須說的是,華為本身也沒有美國的運營商份額,日本的份額也不多。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比較複雜,就運營商業務來說,美國的運營商市場其實本身華為的份額就可以說是忽略不計的,而且華為的裝置也從來沒有被主流的大運營商採購過。目前來看,在美國本土,只有一些覆蓋農村等偏遠地區的超小型運營商採購了華為的低成本裝置。日本華為的基站份額其實也不是很多,日本三大運營商之中也只有軟銀目前有大概10%左右的4G基站是採購華為的裝置。

    現在日本的軟銀拒絕了使用華為的5G裝置,畢竟計劃替換掉原來華為的4G裝置,需要付出這部分採購替換的成本。

    在目前5G裝置的價格上來看,在國際市場上華為的裝置有價格的優勢,拒絕了華為需要付出更多的組網成本。

    中國國內的裝置,包括中興和華為,在國際市場投標之中,在價格上是有優勢的,同等的裝置,大概會比歐洲美國裝置商的價格低30%甚至還要更多,如果不採購華為的裝置(其實同樣也拒絕了中興的裝置),那麼在5G部署之中也就只能採購諾基亞、愛立信或者是三星的5G裝置了,還有思科的核心網以及承載網裝置,這會讓這些國家的運營商付出更多的組網成本。

    同樣的,拒絕了華為,也會延後這些國家5G組網的時間。

    中國的裝置商,在裝置交付這塊,是最快的,這個和中國獨有的加班文化有比較大的關係。組網使用中興或者是華為的裝置,組網時間也會大大的降低。而早完成組網,也就可以更早的投入使用,帶來一定的效益,這個也是中國通訊業企業的優勢所在。

    目前在5G無線接入網裝置這塊,中國的中興和華為的裝置的效能還是領先於其他國家的裝置商的。

    現在全球主要的可以生產5G基站的企業包括中國的華為、歐洲的愛立信和諾基亞、中國的中興,以及南韓三星,這五家是目前全球5G基站份額上最大的幾家。

    在目前現網系統性能測試之中,中國的通訊業企業包括華為和中興,效能要超過歐洲企業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其實這點和中國獨有的加班文化也有很大的關係,當中國的企業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研發一樣的裝置的時候,中國的研發進度要更快一些。

    就售後服務而言,中國通訊業企業對於運營商也更友好一些。

    中國的通訊業企業一直在整個通訊業之中有"過度交付"的習慣,這個對於運營商來說是非常友好的,運營商提出的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要求,通常中國的裝置商都不會拒絕,而且會盡量的完成。而歐洲美國的裝置商,在某些時候(或者說是大多數時候)只會嚴格的按照合同來完成自己的分工頁面,這個雖然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對運營商來說就不那麼友好了。

    總而言之,現在就5G裝置這塊,一些國家拒絕了包括中興和華為在內的中國的通訊製造業企業進入,這些國家的運營商需要付出更多的組網成本,也會讓5G組網的進度變慢,相對的5G網路效能也會有所下降,對於運營商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訊息。

  • 8 # 愛我中華一視說心語

    此言不假,美、日拒絕華為,美日的企業損失肯定不低,原因在於:

    一、美、日企業是華為最大的前兩名供應商,華為生意少了,美日企業的業務肯定隨之同步減少;

    二、美、日狙擊華為,華為必然反擊,主動減少美日企業的合作與採購量,這是美、日企業逃避不了的被動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幫我寫一篇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的讀後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