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沒有臭味,蜈蚣沒有臭腺。
1、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2、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於潮溼的牆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溼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範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藥用。適宜人工飼養。《本草綱目》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並且有許多對步足。《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
3、蜈蚣呈扁平長條形,長 9cm~17 cm,寬 0.5cm~1 cm。全體由 22 個環節組成,最後一節略細小。頭部兩節暗紅色,有觸角及毒鉤各 1 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並有縱稜 2 條;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體節有腳 1 對,生於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並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鹹。質量以身幹、蟲體條長完整、頭紅身綠者為佳。
4、蜈蚣為常用藥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症、風溼頑痺、瘡瘍、瘰癧、毒蛇咬傷。
蜈蚣沒有臭味,蜈蚣沒有臭腺。
1、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2、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於潮溼的牆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溼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範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藥用。適宜人工飼養。《本草綱目》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並且有許多對步足。《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
3、蜈蚣呈扁平長條形,長 9cm~17 cm,寬 0.5cm~1 cm。全體由 22 個環節組成,最後一節略細小。頭部兩節暗紅色,有觸角及毒鉤各 1 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並有縱稜 2 條;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體節有腳 1 對,生於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並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鹹。質量以身幹、蟲體條長完整、頭紅身綠者為佳。
4、蜈蚣為常用藥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症、風溼頑痺、瘡瘍、瘰癧、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