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沒有模仿,哪來的筆法?沒有筆法,哪來的模仿?這是問題的兩個方面。但是,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為依賴的,而不是孤立的!做為一個書法人,看問題要客觀,要全面,不要只看到區域性,更不要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所以說,學習書法,不單只是要臨帖、讀帖和領悟,而且還要學點字外功。古人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學習書法也是一樣的,“汝果欲學書,工夫在字外。”

    臨寫王羲之《蘭亭序》,筆法是關鍵!如果用筆不到位,其結果是形不似,神韻無。既然是模仿,就要向形似和神韻方面努力,儘量向原帖靠攏,否則,其模仿就是不成功的。

    學習書法,臨帖的目的是什麼?臨帖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古人的筆意!關於這一點,凡學習書法者,都應該認真予以研究,並不斷加以領悟。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2 # 臨池管窺

    毋庸置疑,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認為理解筆法更為重要,而模仿為輔。(但大多隻是故作高深姿態)

    而就是這樣顯淺的道理,還是有人一生難以逾越。

    一切藝術都與哲學相通。書法尤是如此!

    如果有人一生只學一本《蘭亭》,那麼我要建議他用少年時光來實踐,而用壯年、盛年、晚年來思考;如有人只有一天時間學《蘭亭》那麼我建議他只寫不看。

    可能有槓精會反問一句:你這不是又自相矛盾了嗎?

    是的,以人為載體的生活,以文字為載體的書法本來就如此矛盾。。。

    陰柔到極至,就會化為陽剛,如太極圖。

    最難的定保持中間,要用一生求之。

    書法初始需要模仿;而要達到不惑、知天命的高度,還在於理解。

    與嬰兒學步,到壯年的疾行相較,盛年的從容與晚年的閒庭漫步,也許更多的是遊刃有餘。

    辯證的是:模仿可增強理解;理解又可指導實踐!

    但一味的模仿,高度始終有限。書法高度的天秤終會偏向理解一方,其法碼就是悟性和思考深度。

    多寫少讀會“熟”,因“熟”入“俗”;

    少寫多讀會“生”。因“生”出“韻”;

    就似:平正致險;致險尤正;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境也!

  • 3 # 萬氏制筆

    個人覺得兩者都不重要!

    原因有二,第一:學習書法關鍵是要領會其中的神,模仿和筆法,其實都不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書法家,但是可以幫助你提高書法的功力,而真正要領會書法的神,要從書法的結構佈局入手,所以學習蘭亭序,個人推成先掌握每個字的間架結構,筆畫之間的連帶和顧盼。

    第二:在領會字的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體會一下用筆的高妙,體會,筆畫的枯溼濃淡,用筆的輕重緩急,在沒有真正理解這一筆,為什麼這樣寫之前,盲目臨摹是沒有太多意義的,這一筆為什麼粗,這一筆為什麼快,仔細體會,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筆法的本質是,體現字的變化,變化是書法的魅力所在,這一點最能體現作者的功力和藝術修養,這一點最不容易學習,但可以從字的用筆變化的節奏的角度去分析,這是深層次的學習。

    上面表述,個人非常不推崇初學者上來就研究筆法,因為字的筆法,變化莫測,往往與作者的氣質和藝術修養相關,最不容易掌握 ,而應該先研究字的結構,這是精神所在,但如果你字的結構理解得很透徹,功力深厚,則另當別論。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有不同意見可以私聊。

  • 4 # 抱庸詩書

    模仿和理解筆法,對於學好《蘭亭序》哪個更重要?

    謝千里馬老師之邀。

    臨貼首先就是摩仿,最終是為了再造。理解筆法,首先是對臨摩作品筆法的理解感悟,為再造作準備。從這一點看,理解筆法更重要。

    審視一副書法作品的好壞,衝擊視覺是第一層,振顫心靈是第二層。從古邇來,世人摩蘭亭序者甚眾,七八分形似者亦不在少數,然能得右軍五分筆法者寥寥。摩仿上去容易,會意出來很難。

    對於題主之問,我想還是要因人而異。初學者與久學者不同,普通書家與名家也不同,起點不一,各自有所側重。對初學者而言,能把字寫像最重要,而後再論筆法墨法。而對老書家或名家而言,筆法的析悟更為重要。

    從邏輯關係上,筆法本身就是臨摩的內容,但我們通常將筆法的揣悟獨立開來,就是因為筆法更傾向於藝術再造,立點更高、層次更深。理論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臨摩中邊摩其形體、邊悟其筆法,二者本來就是一體的。但這個需要功夫,要對書法有著系統紮實的理論與實踐,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到的。

    抱庸淺見,僅供參考。

  • 5 # 太宗講藝

    書法藝術的特點只有臨摹、理解、創作一條路,他不可能跟畫畫一樣,學學原理就寫生,在書法上就是臨摹、揣摩,熟能生巧的去學習。用到蘭亭序上也一樣,在不同人生階段臨摹,對筆法的理解都不一樣。沒有那個更中藥味,只有臨摹理解交替進行。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認為這兩個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兩者的關係一定要搞清楚!

    一、何謂模仿?何謂理解?

    模仿,其實就是一個再現的過程,這表現在書法中,就是對於書法作品臨摹學習的過程,其實臨摹,本質上就是模仿,而他要模仿的就是字帖上的一筆一劃。模仿者不僅要準確的模仿書法作品中的麼一個細節,而且還要能夠熟練的成功再現。

    這種再現的功能,不是成功一兩次就算成功的,而是能夠隨時隨地的再現和重複。這就是熟練不熟練的問題了。

    理解,就是我們從抽象意義上對於書法作品做一個整體的把握和感知。比如,對於王羲之的《蘭亭序》,可以清楚的知道王羲之為什麼要寫《蘭亭序》,其歷史背景是什麼,對於這個書法作品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在這幅作品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整體佈局和整幅作品風格是如何協調一致的,為什麼這種風格呈現出來的效果是這樣,這些其實都算理解。

    但是上述理解所存在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清晰準確的知道,只有理解了王羲之的筆法,才算是理解了全部。

    二、理解和模仿之間的關係

    這兩者之間其實是先後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認為理解其實就是我們從頭腦中認清楚了,在心裡有一個基本的準則之後,然後我們再用這個準則去指導我們的書寫創作、乃至於最後的書法實踐。

    如果說理解是認識的話,那麼模仿其實就是實踐的過程。

    只有你理解了,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談到如何去實踐、去模仿的更像這個問題。假如理解不到位,再怎麼寫、再怎麼臨摹恐怕也是於事無補。

    這是一個前後關係。

    而它們第二個關係我認為是必須和非必須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深刻的理解並且感知到了一個書法作品的靈魂,那麼其實也不必糾結於外形的相似與不似。比如說,你如果掌握到了《蘭亭序》書法的精髓之處,也就是對於法度的掌握、拿捏上,那麼其實最後模仿的像不像《蘭亭序》原作是無關大礙的。因為你們已經掌握到了精髓。

    就好像董其昌說的,如果要模仿一個人,首先不是從外貌上完全變得和對方一樣,而是從神態、動作、表情入手,這樣才能模仿的像一個人。

    因為外貌都是形似的問題,而神態動作表情才是靈魂的東西,這其實更難以模仿得到,假如掌握了他們,也就算是掌握了真諦。

    三、模仿和理解的難易

    模仿和理解其實都不太容易,但是相比較而言,模仿其實更容易些。而且模仿一般只要你下死工夫,使勁學習就好了,但是理解其實更多時候要靠你自己去悟、去體悟、感知,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這涉及到你的見識、學士、涵養。而手頭上練的功夫,相信只要不死太懶,都能基本上達成任務。

    而這兩個過程,因為理解要比模仿難,因此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理解往往會出現偏差,但是模仿一般都差不多。

    就《蘭亭序》,後世臨摹之作很多。而且老實說,現在所有的《蘭亭序》都是臨摹版。可見臨摹其實是不難的,而且一般來說,臨摹只有像與不像的問題,並且這個問題可以與書法原作進行對比便可以輕鬆得出結論,因為它的標準是固定的。而理解其實很難有一個標準存在,我們很難說理解的更好,只能說有一個深淺度的問題。有些人確實理解很深,但是你說這個深度到達了完全理解的程度嗎?其實很難說。

    因此,在《蘭亭序》的學習過程中,模仿不對很少見到,理解不對是常態。

  • 7 # 翰墨書道

    初級臨摹學習書法以模仿為第一位,後期則是以理解為第一位。

    初學書法,不可能完全透徹理解筆法的,只能機械的在亦步亦趨的臨摹過程中去模仿,並且即便是粗略的理解一些,也不知什麼筆法在什麼地方運用,再說也不能夠嫻熟的運用或駕馭。隨著臨摹實踐經驗的不對豐富,書法知識的積累也越來越多,在臨摹練習實踐中不斷進行這理論和實踐的互動提升,理解的也就越來越深刻和準確。

    比如“提按”筆法,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書法技法,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雖然非常輕鬆的理解“提則細,按則粗”的規律,但在具體臨摹實踐中何處提何處按,卻未必很短時間久能運用自如。特別是在調鋒是運用,就不好理解了。還有提按的幅度問題。

    其實這在任何書體的學習過程中都是一樣的。最終是以理解為最。但初級臨摹學習階段則相反。

    為什麼最終要回歸到理解上的呢?因為只有理解的知識才能真正成為自己技法技能和知識,才能真正融會貫通到書法非臨摹創作實踐中,心慕手追,運用自如。換句話說 就是消化吸收的營養才是最有價值的營養。

  • 8 # 素里布衣楊半

    把模仿和理解筆法各自孤立起來談書法的學習是不對的。

    每次的模仿的目的實際上是對書法過程中的筆法進行理

    解的過程,模仿古人,就是細緻地研究古人,從結體到

    章法,一點一畫,提按轉折,觀察入微,一板一眼,所

    有的技術細節都要在模仿中得到,然後,反覆練習,

    精心打造,使前人的經驗及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書法訓練

    中,日積月累,集腋成裘,慢慢地在模仿與理解的互動

    中得到昇華,最後邁入高超境界。

    若只是模仿而不去思考,那模仿就變成了簡單的機械

    複製,這樣的模仿再多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若只是理解筆法,紙上談兵,誇誇其談,不在筆墨的實

    戰中去體會,那再多的理解也無濟於事,離開了具體

    實踐的模仿,那筆法的理解也就成了蓋在沙堆上的房屋,

    華而不實,搖搖欲墜。

    所以我當然贊成模仿和筆法的理解要捆綁在一起,這樣

    對書法技巧的提高會更好更有效。而且這種學習方式也

    不僅僅是適用於蘭亭序的學習,對其他古代的優秀碑貼

    均可使用。

  • 9 # 燎原學書

    個人感覺,理解大於模仿!

    臨帖初期就是在模仿。但是模仿不一定理解字型的結構和筆法特徵。臨帖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和鞏固我們對字型筆畫,結構,佈局的認識,認知和掌握,但是臨帖是學習書法路上不可缺少的一段路。

    而理解往往要比苦苦臨帖更重要,可是實踐才能出真知。沒有實踐證明,苦苦臨帖不一定理解字型裡的奧義,如果理解了字型裡的奧義,對學習是有很明顯的提高的,只有理解才能明白字型結構的變化,筆法的用力程度。

  • 10 # 書法講壇

    個人覺得兩者都不重要!

    原因有二,第一:學習書法關鍵是要領會其中的神,模仿和筆法,其實都不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書法家,但是可以幫助你提高書法的功力,而真正要領會書法的神,要從書法的結構佈局入手,所以學習蘭亭序,個人推成先掌握每個字的間架結構,筆畫之間的連帶和顧盼。

    第二:在領會字的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體會一下用筆的高妙,體會,筆畫的枯溼濃淡,用筆的輕重緩急,在沒有真正理解這一筆,為什麼這樣寫之前,盲目臨摹是沒有太多意義的,這一筆為什麼粗,這一筆為什麼快,仔細體會,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筆法的本質是,體現字的變化,變化是書法的魅力所在,這一點最能體現作者的功力和藝術修養,這一點最不容易學習,但可以從字的用筆變化的節奏的角度去分析,這是深層次的學習。

    上面表述,個人非常不推崇初學者上來就研究筆法,因為字的筆法,變化莫測,往往與作者的氣質和藝術修養相關,最不容易掌握 ,而應該先研究字的結構,這是精神所在,但如果你字的結構理解得很透徹,功力深厚,則另當別論。

  • 11 # 閒於31074436

    你所說的模仿,書法行話叫臨帖。臨帖和掌握筆法,都重要。個人認為,臨帖是基礎,只能在臨帖中,認識和掌握筆法。臨帖其實是直面古人的心靈對話,只有從臨帖中模仿古人用筆,才能感悟出古人的筆法,體會到古人用筆的精妙。臨帖就是練功,是每個書法人的日課,只有循規蹈矩,認真訓練,才能不斷掌握古人的技巧,修正對書法的認知,提高書法水平。臨帖同時也是一種原始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透過經年累月的臨帖,才能逐漸進步。猶如走在登山的階梯,只有拾級而上,一步一步攀登,才能登上山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寶駿RS-5會比哈弗H6更受歡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