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員外
-
2 # 鵬鵬看視界
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好兄弟,是宋朝的開國功臣,他一生三次為相,參與了很多國家大事的出謀劃策,可以說是人生贏家啊!但是他真的僅僅是靠半部《論語》就做到成為人生贏家的目的嗎?我覺得不是。
第一,為官靠的是政治或者是吏治。而《論語》中對這方面的知識說得很少。由此可見,趙普能夠成為一名丞相,首先是對管理國家的政治很有研究,是一個精於吏治之人。
第二,官場不是學校和私塾。人們都說官場水很深,就是因為其中各種明爭暗鬥。趙普一生中參與的比較有名的歷史事件有: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這些事件一出事可都是會引起國家發生天翻地覆的大事的事。作為這些大事的主要謀劃者,心理承受水平都不是一般的強。那《論語》有教人怎麼做一個精通明爭暗鬥、善於出謀劃策的人嗎?顯然沒有吧。
那麼趙普為什麼還要讀《論語》呢?我想因為和那個時代重文輕武有關吧,文人地位明顯比武人高,趙普為了塑造一個文人形象,於是讀《論語》。再加上後來儒生的各種誇張的描寫,就成就了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說。
-
3 # 文化小齋
我們知道,宋朝時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趙普三次官拜宰相,位極人臣。是宋朝時期舉足輕重的一位大臣。
那麼,這麼一位在政治上大有作為的人,真的就只是靠半步《論語》治天下嗎?
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當時的背景是剛建立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要求所有官員開始讀書,所謂的“百官讀書”。並且多次勸趙普讀書。所以趙普經常在書房裡看書。之所以後世會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流傳說他去世後,家人整理書箱,發現只有半部論語。
宋太宗給趙普的神道碑上寫過趙普後期酷愛讀書,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經詩百家無所不通,就是讀了一輩子書的人也趕不上趙普。所以可見,趙普並不是只讀論語。況且論語在當時是啟蒙讀物,相當於兒童圖書。所以只讀它也不太可能。
只是後人斷章取義了。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百家講壇王立群老師主講的《王立群讀宋史-宋太祖》。
-
4 # 採桑之子
歷史事實如何,筆者不知道,按照正常的邏輯判斷。堂堂一國之相要輔助君王治理天下,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是不現實的,半部《論語》治天下,顯然不符合常識。
-
5 # 丁爐茶話
中國文化寫意重於寫實。此說無非極言幾層意思:1、趙普善學,學以致用,活學活用。2、《論語》確是一部經世致用的經典,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經驗,可以從中得到極大啟示。3、活學活用的方法和《論語》應該引起華人的高度重視。至於趙普是否真的靠半部《論語》治天下已不重要,也無從驗證。黑格爾讀不懂《論語》,認為其缺乏應有的理論思維,講的是社會人生中的點滴經驗,殊不知這種直通人性、人心的深處的體悟,也是一種中國式智慧精華所在。《論語》沒有嚴格的體系,後來成為中國哲學論著的一種體例。關鍵是其散佈著智慧的火花,曾經引燃趙普的人生正能量,使他的天分、經驗、膽量、善意充分地發揮出來。同時,還將引導滋養著千千萬萬的後來人,這就夠了。
-
6 # 山堅海闊
假的,是儒家玩的春秋筆法,話說過不是那個意思。趙普無書,趙匡胤要求他學儒家,一直督促,還檢查。每次都是某一章,趙匡胤就問為什麼?這才有了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完全是不想學的一種託詞。
-
7 # 微塵石強
其實你要是能看懂《論語》的內涵,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治天下。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就是你真的懂了這句就可以了!就如孟子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或者《傳習錄》:聖人之道,吾性具足,不假外求,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矣!再舉一個《論語》的: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知道這個一就可以了!你不知道這些,只是學白話翻譯,即使你會背全部《論語》,你連別人說你一句難聽的話也受不了,還談什麼齊家,治國呢!
-
8 # 正事談點
吹牛不打草稿,原來不學無術的人更拿手。若如此,那好,《論語》聯合國所有在職人員必修課吧。國際玩笑。
或許,理論上是可以的,問題的問題是這就像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槓桿我能翹起地球。槓桿靠想象。天下人都遵守半部論語的規則也靠想象。
一種文學手法,吹牛的誇張的藝術手法,何必至於咬文嚼字望文生義呢?趙普真靠半部論語治天下了的話,何必南宋北宋,何必宋元明清?
-
9 # 帝國的臉譜
我認為所謂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並非真正僅僅只讀半部《論語》,就輕而易舉地幫助趙匡胤當上了皇帝,倘若事情果然如此簡單,那佐天子以令諸侯而輕鬆出將入相者便真不知凡幾了。
之所以稱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過是對他卓越能力的一種肯定罷了。確實,根據《宋史•趙普傳》的記載,趙普沒讀多少書,“普少習吏事,寡學術”,既不埋頭讀書,又不鑽研學問,這說明他更注重實用。《宋史•趙普傳》還記載說,他當了宰相後,宋太祖趙匡胤常常勸他多書,他在晚年因此手不釋卷,及至去世,人們才發現,他在家裡天天翻閱的,便是那本《論語》。
然而,這個不愛讀書的趙普,卻是個極其能幹的幕僚,他不但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幫助趙匡胤當上了皇帝,透過策劃“杯酒釋兵權”幫助趙匡胤坐穩了龍椅,而且他還幫助趙匡胤開啟了宋初的政治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五代兵變的歷史慣性到此剎車,削弱了地方節度使的兵權以及民政、人事、司法等方面的特權,使趙匡胤的天下更穩固。
所以,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人們對他聰明能幹的讚美之詞,承認他書雖讀得少,但卻精明強幹。
同時,還有一件事能夠佐證趙普的能幹,那就是“太祖雪夜訪趙普”。《宋史•趙普傳》載:“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北漢)。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
趙匡胤親自冒雪到宰相趙普府上,徵求下一步統一天下的事如何進行,當晚,君君圍爐而坐,細細交談,趙普便為趙匡胤提出了“先北後南”的戰略建議。後來,趙匡胤果然依計而行,宋初的統一戰爭終於得到較快較穩地進行,這為後來北宋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趙普的精明強幹,由此可見一斑。
-
10 # 吉林有色風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宋朝出了一個聲名並非顯赫的宰相,史稱“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並不是常出現在前臺,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宋朝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南宋、北宋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生等重大問題。這位宰相就是天下皆知趙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都很信任他,他也是那個時期的重要謀士與治國能臣,為北宋建立與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趙普沒上過專業學府,知識也並不多,宋太祖趙匡胤說趙普你做了這麼大官沒有學問不行,你就多學習多看些書吧!趙普從此就和論語結緣,手捧論語白天學,晚上學……
當趙普死的時候,人們打開了平時他誰也不讓動的一個箱子,人們發現是《論語》二十篇。——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來歷。
趙普一生剛毅果斷無人能比,一次他向皇帝推薦一人作官,皇帝討厭那人沒批准,第二天他又上報,皇帝還是沒批,第三天再上報,皇帝還是沒批,第四天在報,皇帝還是不同意。第五天趙普在報皇帝很生氣,就把趙普的推薦信當場撕了,趙普一言不發將地下皇帝撕碎的紙片撿起來,回去以後一點一點地粘起來在報給皇帝。
黃帝最後終於啟用了那人,後來那人在抗擊契丹戰鬥中多次立下戰功,後來戰鬥到最後一人英勇就義。有一次,有人誣陷曹彬(頂撞過太祖,後來曹彬立了大功皇帝不給曹彬獎勵和升官,趙普說:刑罰是用來懲治惡人的,賞賜是用來獎賞酬謝功臣的,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況且刑罰和賞賜是天下人的刑罰和賞賜,不是閣下私人的刑法和賞賜,怎麼能憑閣下的喜怒而專斷那?皇帝最後還是獎賞了曹彬。
回覆列表
這個是元代備受失落的儒家弟子為了抬高儒學和尋求心理安慰炮製的謠言。
出自《宋史·趙普傳》,裡說趙普:”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首先,唐宋時候《論語》的地位沒後來那麼高,更多的是作為啟蒙讀物的存在。杜工部就有詩說:“小兒學問止《論語》”(《最能行》)。啟蒙讀物嘛,放到現在也就是《媽媽講故事》這個水平,趙普是丞相。你想象一下,堂堂宰相每天下班回家就琢磨《媽媽講故事》,然後用裡面的道理來治理國家,更要命的是還只看了一半……想想就不要太驚悚啊。
不過《宋史》的措辭也很有意思,”闔戶啟篋取書“,關門,開箱子,取書,這流程,跟我中學時候悄悄讀黃色小說一個樣。
”半部論語“還有一層意思,《宋史》是元朝宰相脫脫和阿魯圖組團編纂的,嗯,元朝有好多脫脫,這個是元朝末年那個,就是堅決阻止修黃河氾濫無果,結果挖出石人一隻眼的那個。脫脫和阿魯圖都是蒙古人,這個後人修前朝史,自然是要嘲諷一下的。這裡的意思就是嘲諷趙普文化水平低,看啟蒙讀物都只能看懂一半的意思。
說實話,趙普早年文化水平是低,畢竟出身不高,小吏家庭,雖然熟悉政事,但是文化上是低了點。不過他的老闆趙匡胤比他還低,但是找老闆知恥後勇,登基之後手不釋卷,經常還鼓勵趙普要多讀書。趙匡胤曾經因為嫌棄趙普不如盧多遜有學問,拿毛筆抹了趙普一臉。這也導致了趙普和盧多遜結下了不解的私仇。
不過趙普也算相應趙匡胤的號召,加強自己的文化素養。趙光義在給趙普寫的神道碑裡說他到了晚年:”經史百家,常存几案。強記默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這裡固然是有所誇張,不過看趙普後來寫的《班師疏》什麼的,引經據典,確實也很有幾分功底了。
元代的時候,統治者對儒生的態度是輕蔑。所謂”九儒十丐“,讀書人是臭老九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戲劇家高文秀在《遇上皇》雜劇中的一句臺詞就說了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自我吹噓一下,隨著戲劇的流行,而廣為傳播。
要說趙普,其實算得上名相了,北宋早期的戰略政策,都是他參與制訂的。陳橋兵變他更是大導演。朱元璋很不喜歡這個人,認為“宋趙普負太祖為不忠”。因為趙光義登基後,詢問趙普,是不是要把趙匡胤的兒子立為儲君,趙普說:”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元明以來史學界的流行觀點是趙光義是“燭影斧聲”事件中弒兄篡位的惡人,甚至將趙普看做趙光義奪位的幫兇。王夫之在《宋論》中對趙普極盡詆譭之能事,認為太祖任用這種“險詖小人”足令“萬世慟哭”。
實際上,趙普是反對趙光義接位的,趙光義登基後也說”若趙普在中書,朕亦不得此位“。而趙普對趙光義所說的”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明確地把趙匡胤立趙光義為皇儲的事情確定性質為”誤“,表明對這事他是很不贊同的。也恰恰因為這樣,太宗朝早期,趙普一直飽受排擠。
趙普在文人政治鼎盛的北宋,是個異類,但是其功績是毋庸置疑的,與太祖的感情更是微妙而複雜。有機會另外說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