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佛寺裡,為了看師父早課的儀禮,清晨四點就醒來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邊極遠極遠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雲的背後,使灰雲有了一種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內部也彷彿早就織好了金橙色的襯裡,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萬道了。
鳥還沒有全醒,只偶爾傳來幾聲低啞的短啾.聽起來像是它們在春天的樹梢夜眠有夢,為夢所驚,短短地叫了一聲,翻個身,又睡去了。
最最鮮明的是醒在樹上一大簇一大簇的鳳凰花。這是南臺灣的五月,鳳凰的美麗到了峰頂,似乎有人開了染坊,就那樣把整座山染紅了,即使在灰濛的清晨的寂靜裡,鳳凰花的色澤也是非常雄辯的。它不是純紅,但比純紅更明亮,也不是橙色,比橙色更豔麗。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樹,在寧靜中的鳳凰花是吵鬧的,好像在山上開了花市。
說菩提樹沉默也不盡然。經過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樹的葉子已經落盡。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種堅強不屈的姿勢,有一些生髮得早的,則從頭到腳怒放著嫩芽,翠綠、透明、光滑、純淨,桃形葉片上的脈絡在黑夜的凝視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這樣平凡單純的樹竟是佛陀當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樹與精進的芽中深深地感動著。
這時,在寺廟的角落中響動了木板的啪啪聲,那是醒板,莊嚴、沉重地喚醒寺中的師父。醒板的聲音其實是極輕極輕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時候不可能聽見,但出家人身心清淨,不要說是行板,怕是一根樹枝落地也是歷歷可聞的吧!
醒板拍過,天空逐漸有了清明的顏色,但仍是沒有聲息的,燕子的聲音開始多起來,像也是被醒板叫醒,準備著一起做早課了。
然後鐘聲響了。
佛寺裡的鐘聲悠遠綿長,猶如可以穿山越嶺一般。它深深地滲入人心,帶來了一種驚醒與沉靜的力量。鐘聲敲了幾下,我算到一半就糊塗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緩慢的咚嗡咚嗡咚嗡之聲,接著是一段較快的節奏,嗡聲滅去,僅剩咚咚的急響,最後又回到了明亮輕柔的鐘聲,在山中餘韻嫋嫋。
聽著這佛鐘,想起朋友送我們一卷見如法師唱唸的《叩鐘偈》,那鐘的節奏是單純緩慢的,但我第一次在靜夜裡聽叩鐘偈,險險落下淚來,人好像被甘露遍灑,初聞Teana,想到人間能有幾回聽這樣美的音聲,如何不為之動容呢?
晨鐘自與叩鐘偈不同,後來有師父告訴我,晨昏的大鐘共敲一百零八下,因為一百零八下正是一歲的意思。一年有十二個月,有二十四個節氣,有七十二候,加起來正合一百零八,就是要人歲歲年年日日時時都要驚醒如鍾。但是另一個法師說一百零八是在斷一百零八種煩惱,鐘聲有它不可思議的力量。到底何者為是,我也不能明白,只知道聽那鐘聲有一種感覺,像是一條飄滿了落葉塵埃的山徑,突然被鐘聲清掃,使人有勇氣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遠的風景。
鐘聲還在空氣中震盪的時候,鼓響起來了。這時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漸光明的鼓樓裡站著一位比丘尼,身材並不高大,與她面前的鼓幾乎不成比例,但她所擊的鼓竟完整地包圍了我的思維,甚至包圍了整個空間。她細緻的手掌,緊握鼓槌,充滿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飛舞遊走,姿勢極為優美,或緩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飈風……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臺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擊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時如雨,不能穿指;緩時如波濤,洶湧不絕;猛時若海嘯,標高數丈;輕時若微風,撫面輕柔;它急切的時候,好像聲聲喚著迷路歸家的母親的喊聲;它優雅的時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飄過的澄明的雲,可以飛到世界最遠的地方……那是人間的鼓聲,但好像不是人間,是來自天上或來自地心,或者來自更邈遠之處。
鼓聲歇止有一會兒,我才從沉醉的地方被叫醒。這時《維摩經》的一段經文突然閃照著我,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當場的五千個菩薩都寂靜等待維摩詰的回答,維摩詰怎麼回答呢?他默不發一語,過了一會兒,文殊師利菩薩讚歎地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後來有法師說起維摩詰的這一次沉默,忍不住讚歎地說:“維摩詰的一默,有如響雷。”誠然,當我聽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裡,幾乎體會到了維摩詰沉默一如響雷的境界了。
往昔在臺北聽到日本“神鼓童”的表演時,我以為人間的鼓無有過於此者,真是神鼓!直到聽聞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神鼓童是好,但氣喘咻咻,不比佛鼓的氣定神閒;神鼓童是苦練出來的,表達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則好像本來就在那裡,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單純的行者;神鼓童是藝術,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邪,度人出生死海,減少一切惡道之苦,為悲智行願而鼓,因此妙響雲集,不可思議。
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講境界,既講境界就有個限度;佛是不講境界的,因而佛鼓無邊.不只醒人於迷,連鬼神也為之動容。
佛鼓敲完,早課才正式開始,我坐下來在臺階上,聽著大悲殿裡的經聲,靜靜地注視那面大鼓,靜靜地,只是靜靜地注視那面鼓,剛剛響過的鼓聲又如潮洶湧而來。
殿裡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細語,配著那鼓聲。
大悲殿的燕子
配著那鼓聲,殿裡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細語。
我說如潮,是形影不斷,音聲不斷的意思。大悲殿一路下來到女子佛學院的走廊、教室,密密麻麻的全是燕子的窩巢,每走一步抬頭,就有一兩個燕窩,有一些甚至完全包住了天花板上的吊燈,包到開燈而不見光。但是出家人慈悲為懷,全部愛著燕子,在生命面前,燈算什麼呢?
我仔細地看那燕窩,發現燕窩是泥塑的長形居所,它隆起的形狀,很像舊時鄉居土鼠的地穴,看起來是相當牢靠的。每一個燕窩住了不少燕子,你看到一個鑽出來,一剪翅,一隻燕子飛遠了,接著另一隻鑽出頭來,一個窩總住著六七隻燕,是不小的家庭了。
幾乎是在佛鼓敲的同時,燕子開始傾巢而出。於是天空上同時有了一兩百隻燕子在啁啾,穿梭如網,那一大群燕子,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剪刀一樣的翅膀和尾羽,在早晨剛亮的天空下有一種非凡的美麗。也有一部分熟練地從大悲殿的窗戶裡飛進飛出地戲耍,於是在莊嚴的誦經聲中,有一兩句是輕嫩的燕子的呢喃,顯得格外地活潑起來。
燕子回巢時也是一奇,俯衝進入屋簷時並未減緩速度,幾乎是在窩前緊急煞車,然後精準地鑽進窩裡,看起來饒有興 味。
大悲殿裡燕子的數目,或者燕子的年齡,師父也並不知。有一位師父說得好,她說:“你不問,我還以為它們一直是住這裡的,好像也不曾把它們當燕子,而是當成鄰居。你不要小看了這些燕子,它們都會聽經的,每天早晚課,燕子總是準時地飛出來,天空全是燕子。平常,就稀稀疏疏了。”
至於如何集結這樣多的燕子,師父都說,佛寺的莊嚴清淨悲喜舍是有情生命全能感知的。這是人間最安全之地,所以大悲殿裡還有不知哪裡跑來的狗,經常蹲踞在殿前,殿側的大湖開滿紅白蓮花,湖中有不可數的游魚,據說聽到經聲時會到水面來。
過去深山叢林寺院.時常發生老虎、狐狸伏在殿下聽經的事。聽說過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一回一個法師誦經,七八隻老虎跑來聽,聽到一半有一隻打瞌睡,法師走過去拍拍它的臉頰說:“聽經的時候不要睡著了。”
我們無緣見老虎聞法,但有緣看到燕子禮佛、游魚出聽,不是一樣動人的嗎?
眾生如此,人何不能時時驚醒?
木魚之眼
談到驚醒,在大雄寶殿、大智殿、大悲殿都有巨大的木魚,擺在佛案的左側,它巨大厚重,一人不能舉動,誦經時木魚聲穿插其間。我常覺得在法器裡,木魚是比較沉著的,單調的,不像鐘鼓磬鈸的聲音那樣清明動人,但為什麼木魚那麼重要?關鍵全在它的眼睛。
佛寺裡的木魚有兩種,一種是整條挺直的魚,與一般魚沒有兩樣,掛在庫堂,用粥飯時擊之;另一種是圓形的魚,連魚鱗也是圓形,放在佛案,誦經時叩之;這兩種不同形的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眼睛奇大,與身體不成比例,有的木魚,魚眼大如拳頭。我不能明白為何魚有這麼大的眼睛,或者為什麼是木魚,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鳥?問了寺裡的法師。
法師說:“魚是永遠不閉眼睛的,晝夜常醒,用木魚做法器是為了驚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於道,晝夜常醒。”
這下總算明白了木魚的巨眼,但是那麼長的時間做些什麼,總不能像魚一樣游來游去吧!
法師笑了起來:“晝夜常醒就是行住坐臥不忘修行,行法則不外六波羅蜜,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這些做起來,不要說晝夜常醒時間不夠,可能五百世也不夠用。”
木魚是為了驚醒,假如一個人常自驚醒,木魚就沒有用處了。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經典,其實是在講心靈的種種塵垢和種種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恢復人的本心裡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鏡子,使對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
磨洗不能只有方法,也要工具。現在寺院裡的佛像、舍利子、鐘鼓魚磬、香花幢幡,無知的人目為是迷信的東西,卻正是磨洗心靈的工具,如果心靈完全清明,佛像也可以不要了,何況是木魚呢?
木魚作為磨洗心靈的工具是極有典型意義的,它用永不睡眠的眼睛告訴我們,修行是沒有止境的,心靈的磨洗也不能休息;住在清淨寺院裡的師父,晝夜在清潔自己的內心世界,居住在五濁塵世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磨洗自己的心嗎?
因此我們不應忘了木魚,以及木魚的巨眼。
以木魚為例,在佛寺裡,凡人也常有能體會的智慧。
低頭看得破
在佛寺裡,凡人也常有能體會的智慧。
像我在寺裡看到比丘和比丘尼穿的鞋子,就不時地納悶起來,那鞋其實是不實用的。
一隻僧鞋前後一共有六個破洞,那不是為了美觀,似乎也不是為了涼爽。因為,假如是為了涼爽,大部分的出家人穿鞋,裡面都穿了厚的布襪,何況一到了冬天就難以保暖了。假如是為了美觀,也不然,一來出家只求潔淨,不講美觀;二來僧鞋的黑、灰、土三色都不是頂美的顏色。有了,大概是為了省布,節儉守戒是出家人的本分。也不是,因為僧鞋雖有六洞,製作上的布料和連著的布是一樣的,而且反而費工。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僧鞋要破六個洞呢?
我遇到了—位法師,光是—只僧鞋的道理,他說了一個下午。
他說,僧鞋的破六個洞是要出家人“低頭看得破”。低頭是謙誠有禮,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要看破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參破六道輪迴,勘破貪噴痴慢疑邪見六大煩惱。甚至也要看破人生的短暫,人身的渺小。
從積極的意義來說,這六個破洞是“六法戒”,就是不淫、不盜、不殺、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是“六正行”,就是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以及是“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撣定、智慧……
小小—只僧鞋就是天地無邊廣大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出家人。出家人不穿皮製品,因為非殺生不足以取皮革,出家人也不穿絲製品,因為—雙絲鞋,可能需要犧牲—千條蠶的性命呢!就是穿棉布鞋,規矩不少,智慧無量。
最後我請了一雙僧鞋回家,穿的時候我總是想:要低得下頭,要看得破。
住在佛寺裡,為了看師父早課的儀禮,清晨四點就醒來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邊極遠極遠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雲的背後,使灰雲有了一種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內部也彷彿早就織好了金橙色的襯裡,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萬道了。
鳥還沒有全醒,只偶爾傳來幾聲低啞的短啾.聽起來像是它們在春天的樹梢夜眠有夢,為夢所驚,短短地叫了一聲,翻個身,又睡去了。
最最鮮明的是醒在樹上一大簇一大簇的鳳凰花。這是南臺灣的五月,鳳凰的美麗到了峰頂,似乎有人開了染坊,就那樣把整座山染紅了,即使在灰濛的清晨的寂靜裡,鳳凰花的色澤也是非常雄辯的。它不是純紅,但比純紅更明亮,也不是橙色,比橙色更豔麗。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樹,在寧靜中的鳳凰花是吵鬧的,好像在山上開了花市。
說菩提樹沉默也不盡然。經過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樹的葉子已經落盡。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種堅強不屈的姿勢,有一些生髮得早的,則從頭到腳怒放著嫩芽,翠綠、透明、光滑、純淨,桃形葉片上的脈絡在黑夜的凝視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這樣平凡單純的樹竟是佛陀當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樹與精進的芽中深深地感動著。
這時,在寺廟的角落中響動了木板的啪啪聲,那是醒板,莊嚴、沉重地喚醒寺中的師父。醒板的聲音其實是極輕極輕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時候不可能聽見,但出家人身心清淨,不要說是行板,怕是一根樹枝落地也是歷歷可聞的吧!
醒板拍過,天空逐漸有了清明的顏色,但仍是沒有聲息的,燕子的聲音開始多起來,像也是被醒板叫醒,準備著一起做早課了。
然後鐘聲響了。
佛寺裡的鐘聲悠遠綿長,猶如可以穿山越嶺一般。它深深地滲入人心,帶來了一種驚醒與沉靜的力量。鐘聲敲了幾下,我算到一半就糊塗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緩慢的咚嗡咚嗡咚嗡之聲,接著是一段較快的節奏,嗡聲滅去,僅剩咚咚的急響,最後又回到了明亮輕柔的鐘聲,在山中餘韻嫋嫋。
聽著這佛鐘,想起朋友送我們一卷見如法師唱唸的《叩鐘偈》,那鐘的節奏是單純緩慢的,但我第一次在靜夜裡聽叩鐘偈,險險落下淚來,人好像被甘露遍灑,初聞Teana,想到人間能有幾回聽這樣美的音聲,如何不為之動容呢?
晨鐘自與叩鐘偈不同,後來有師父告訴我,晨昏的大鐘共敲一百零八下,因為一百零八下正是一歲的意思。一年有十二個月,有二十四個節氣,有七十二候,加起來正合一百零八,就是要人歲歲年年日日時時都要驚醒如鍾。但是另一個法師說一百零八是在斷一百零八種煩惱,鐘聲有它不可思議的力量。到底何者為是,我也不能明白,只知道聽那鐘聲有一種感覺,像是一條飄滿了落葉塵埃的山徑,突然被鐘聲清掃,使人有勇氣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遠的風景。
鐘聲還在空氣中震盪的時候,鼓響起來了。這時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漸光明的鼓樓裡站著一位比丘尼,身材並不高大,與她面前的鼓幾乎不成比例,但她所擊的鼓竟完整地包圍了我的思維,甚至包圍了整個空間。她細緻的手掌,緊握鼓槌,充滿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飛舞遊走,姿勢極為優美,或緩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飈風……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臺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擊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時如雨,不能穿指;緩時如波濤,洶湧不絕;猛時若海嘯,標高數丈;輕時若微風,撫面輕柔;它急切的時候,好像聲聲喚著迷路歸家的母親的喊聲;它優雅的時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飄過的澄明的雲,可以飛到世界最遠的地方……那是人間的鼓聲,但好像不是人間,是來自天上或來自地心,或者來自更邈遠之處。
鼓聲歇止有一會兒,我才從沉醉的地方被叫醒。這時《維摩經》的一段經文突然閃照著我,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當場的五千個菩薩都寂靜等待維摩詰的回答,維摩詰怎麼回答呢?他默不發一語,過了一會兒,文殊師利菩薩讚歎地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後來有法師說起維摩詰的這一次沉默,忍不住讚歎地說:“維摩詰的一默,有如響雷。”誠然,當我聽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裡,幾乎體會到了維摩詰沉默一如響雷的境界了。
往昔在臺北聽到日本“神鼓童”的表演時,我以為人間的鼓無有過於此者,真是神鼓!直到聽聞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神鼓童是好,但氣喘咻咻,不比佛鼓的氣定神閒;神鼓童是苦練出來的,表達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則好像本來就在那裡,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單純的行者;神鼓童是藝術,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邪,度人出生死海,減少一切惡道之苦,為悲智行願而鼓,因此妙響雲集,不可思議。
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講境界,既講境界就有個限度;佛是不講境界的,因而佛鼓無邊.不只醒人於迷,連鬼神也為之動容。
佛鼓敲完,早課才正式開始,我坐下來在臺階上,聽著大悲殿裡的經聲,靜靜地注視那面大鼓,靜靜地,只是靜靜地注視那面鼓,剛剛響過的鼓聲又如潮洶湧而來。
殿裡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細語,配著那鼓聲。
大悲殿的燕子
配著那鼓聲,殿裡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細語。
我說如潮,是形影不斷,音聲不斷的意思。大悲殿一路下來到女子佛學院的走廊、教室,密密麻麻的全是燕子的窩巢,每走一步抬頭,就有一兩個燕窩,有一些甚至完全包住了天花板上的吊燈,包到開燈而不見光。但是出家人慈悲為懷,全部愛著燕子,在生命面前,燈算什麼呢?
我仔細地看那燕窩,發現燕窩是泥塑的長形居所,它隆起的形狀,很像舊時鄉居土鼠的地穴,看起來是相當牢靠的。每一個燕窩住了不少燕子,你看到一個鑽出來,一剪翅,一隻燕子飛遠了,接著另一隻鑽出頭來,一個窩總住著六七隻燕,是不小的家庭了。
幾乎是在佛鼓敲的同時,燕子開始傾巢而出。於是天空上同時有了一兩百隻燕子在啁啾,穿梭如網,那一大群燕子,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剪刀一樣的翅膀和尾羽,在早晨剛亮的天空下有一種非凡的美麗。也有一部分熟練地從大悲殿的窗戶裡飛進飛出地戲耍,於是在莊嚴的誦經聲中,有一兩句是輕嫩的燕子的呢喃,顯得格外地活潑起來。
燕子回巢時也是一奇,俯衝進入屋簷時並未減緩速度,幾乎是在窩前緊急煞車,然後精準地鑽進窩裡,看起來饒有興 味。
大悲殿裡燕子的數目,或者燕子的年齡,師父也並不知。有一位師父說得好,她說:“你不問,我還以為它們一直是住這裡的,好像也不曾把它們當燕子,而是當成鄰居。你不要小看了這些燕子,它們都會聽經的,每天早晚課,燕子總是準時地飛出來,天空全是燕子。平常,就稀稀疏疏了。”
至於如何集結這樣多的燕子,師父都說,佛寺的莊嚴清淨悲喜舍是有情生命全能感知的。這是人間最安全之地,所以大悲殿裡還有不知哪裡跑來的狗,經常蹲踞在殿前,殿側的大湖開滿紅白蓮花,湖中有不可數的游魚,據說聽到經聲時會到水面來。
過去深山叢林寺院.時常發生老虎、狐狸伏在殿下聽經的事。聽說過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一回一個法師誦經,七八隻老虎跑來聽,聽到一半有一隻打瞌睡,法師走過去拍拍它的臉頰說:“聽經的時候不要睡著了。”
我們無緣見老虎聞法,但有緣看到燕子禮佛、游魚出聽,不是一樣動人的嗎?
眾生如此,人何不能時時驚醒?
木魚之眼
眾生如此,人何不能時時驚醒?
談到驚醒,在大雄寶殿、大智殿、大悲殿都有巨大的木魚,擺在佛案的左側,它巨大厚重,一人不能舉動,誦經時木魚聲穿插其間。我常覺得在法器裡,木魚是比較沉著的,單調的,不像鐘鼓磬鈸的聲音那樣清明動人,但為什麼木魚那麼重要?關鍵全在它的眼睛。
佛寺裡的木魚有兩種,一種是整條挺直的魚,與一般魚沒有兩樣,掛在庫堂,用粥飯時擊之;另一種是圓形的魚,連魚鱗也是圓形,放在佛案,誦經時叩之;這兩種不同形的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眼睛奇大,與身體不成比例,有的木魚,魚眼大如拳頭。我不能明白為何魚有這麼大的眼睛,或者為什麼是木魚,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鳥?問了寺裡的法師。
法師說:“魚是永遠不閉眼睛的,晝夜常醒,用木魚做法器是為了驚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於道,晝夜常醒。”
這下總算明白了木魚的巨眼,但是那麼長的時間做些什麼,總不能像魚一樣游來游去吧!
法師笑了起來:“晝夜常醒就是行住坐臥不忘修行,行法則不外六波羅蜜,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這些做起來,不要說晝夜常醒時間不夠,可能五百世也不夠用。”
木魚是為了驚醒,假如一個人常自驚醒,木魚就沒有用處了。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經典,其實是在講心靈的種種塵垢和種種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恢復人的本心裡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鏡子,使對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
磨洗不能只有方法,也要工具。現在寺院裡的佛像、舍利子、鐘鼓魚磬、香花幢幡,無知的人目為是迷信的東西,卻正是磨洗心靈的工具,如果心靈完全清明,佛像也可以不要了,何況是木魚呢?
木魚作為磨洗心靈的工具是極有典型意義的,它用永不睡眠的眼睛告訴我們,修行是沒有止境的,心靈的磨洗也不能休息;住在清淨寺院裡的師父,晝夜在清潔自己的內心世界,居住在五濁塵世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磨洗自己的心嗎?
因此我們不應忘了木魚,以及木魚的巨眼。
以木魚為例,在佛寺裡,凡人也常有能體會的智慧。
低頭看得破
在佛寺裡,凡人也常有能體會的智慧。
像我在寺裡看到比丘和比丘尼穿的鞋子,就不時地納悶起來,那鞋其實是不實用的。
一隻僧鞋前後一共有六個破洞,那不是為了美觀,似乎也不是為了涼爽。因為,假如是為了涼爽,大部分的出家人穿鞋,裡面都穿了厚的布襪,何況一到了冬天就難以保暖了。假如是為了美觀,也不然,一來出家只求潔淨,不講美觀;二來僧鞋的黑、灰、土三色都不是頂美的顏色。有了,大概是為了省布,節儉守戒是出家人的本分。也不是,因為僧鞋雖有六洞,製作上的布料和連著的布是一樣的,而且反而費工。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僧鞋要破六個洞呢?
我遇到了—位法師,光是—只僧鞋的道理,他說了一個下午。
他說,僧鞋的破六個洞是要出家人“低頭看得破”。低頭是謙誠有禮,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要看破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參破六道輪迴,勘破貪噴痴慢疑邪見六大煩惱。甚至也要看破人生的短暫,人身的渺小。
從積極的意義來說,這六個破洞是“六法戒”,就是不淫、不盜、不殺、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是“六正行”,就是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以及是“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撣定、智慧……
小小—只僧鞋就是天地無邊廣大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出家人。出家人不穿皮製品,因為非殺生不足以取皮革,出家人也不穿絲製品,因為—雙絲鞋,可能需要犧牲—千條蠶的性命呢!就是穿棉布鞋,規矩不少,智慧無量。
最後我請了一雙僧鞋回家,穿的時候我總是想:要低得下頭,要看得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