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相傳,在他晚年攻讀《周易》的時候,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周易》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根據孔子苦讀《周易》的故事,後人引申出“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形容勤奮讀書。
2. 洗筆成墨池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3. 懸樑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戰國時期的蘇秦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4.鑿壁偷光
匡衡是西漢人,出身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要勞動,沒有多少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卻窮得點不起燈。後來,他發現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只隔著一堵牆,於是,他便在牆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裡透過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從此以後,他每夜蹲在牆腳,藉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這樣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著名的大學者。
5.焚膏繼晷:
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在自述自己的學習經歷時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據說他讀書學習時,經常是口中不斷地吟誦著《六經》,手中不停地翻閱著各種典籍,從點起油燈一直學到天亮,就這樣夜以繼日,一年又一年。
6.映雪囊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1.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相傳,在他晚年攻讀《周易》的時候,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周易》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根據孔子苦讀《周易》的故事,後人引申出“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形容勤奮讀書。
2. 洗筆成墨池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3. 懸樑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戰國時期的蘇秦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4.鑿壁偷光
匡衡是西漢人,出身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要勞動,沒有多少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卻窮得點不起燈。後來,他發現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只隔著一堵牆,於是,他便在牆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裡透過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從此以後,他每夜蹲在牆腳,藉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這樣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著名的大學者。
5.焚膏繼晷:
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在自述自己的學習經歷時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據說他讀書學習時,經常是口中不斷地吟誦著《六經》,手中不停地翻閱著各種典籍,從點起油燈一直學到天亮,就這樣夜以繼日,一年又一年。
6.映雪囊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