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庸人自擾之tz
-
2 # 天行健0911
秦國自從禹帝治水有功賜皂遊大旗,護周王室抵抗諸侯有功被封為諸侯。遂鎮守西戎,秦人品行厚重且常年與戎狄接觸比較善戰,自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拓地千里遂成春秋五霸,後來由於內亂逐漸衰弱,自秦獻公(新政),秦孝公(商鞅變法),秦惠文王(東出之策遠交近攻),秦昭王(堅持變法滅強敵)奠定了統一中國的基礎,最大的原因是商鞅變法成功及幾代秦君的堅持,最大的經理基礎是司馬錯的滅蜀功績,確保了巴蜀作為大糧倉大後方,最大外交策略是遠交近攻及連橫國策(是強者恆強)
-
3 # 隴之語
秦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在於經濟一個方面。
從歷史上講,經濟基礎好的,未必就一定能統一經濟基礎不好的;比如,宋朝的經濟在2000多年的封建史上是最好的,沒有那個朝代比宋朝經濟更發達、商業更繁華,但在歷朝歷代中,宋朝的國防是最薄弱的,終其一朝,都是靠向外送禮而維持存在。
秦朝統一六國,具有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地理上等方面的優勢,若說經濟基礎,主要在於商鞅變法後,鼓勵農耕,注重經濟發展,形成了關中和巴蜀兩個經濟區域,建立了發達的水利系統,如鄭國渠、都江宴等,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秦國實行的是法家思想,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招攬了眾多的人才,組織起了百十萬關隴壯漢,採取遠交近攻、逐步蟬食的策略,最終統一了六國。
戰爭的背後應該是政治,政治應該建立在和諧之上,沒有和諧,只有暴政,也能以維持政權的鞏固,所以,統一了六國後,秦王朝僅存在了十五年就被漢朝替代了。
-
4 # 君山話史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除了軍事力量強大之外,經濟雄厚也是一大關鍵。
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富國強兵,強兵是軍事,富國靠經濟。商鞅大大提高農業的地位,他變法的理論核心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國家一切可資利用的力量,投入到農耕與作戰中。農業是本,商業是末,把農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是富國之本,也是戰爭後勤的根本保證。
在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事就兩件:一是農耕,二是打仗。商鞅新法對農業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經濟是國家實力強大的根本,而農業又是經濟之本。秦人尚武,向來注重軍功,卻不注重農耕,商鞅把農耕的重要性與作戰相提並論。要提高農耕的效率,就得壓制商業,讓商人無利可圖,他們破產了,就只好去務農。國家要求每個人都是有用的人,對遊手好閒的懶人只有一種處置手段:把他們充為奴婢。
具體的做法是:廢井田,開阡陌,“以盡人力墾闢,棄地悉為田疇”。
農業是經濟基礎,是戰爭的堅實保障。秦國地廣人稀,三晉地狹民貧,針對這種情況,商鞅從三晉引進勞動力,分給他們田地與住宅,允許三代人不用服兵役。這樣做,既增加了秦國的勞動力,又削弱了魏、韓、趙三國的兵源後備力量,可謂是一箭雙鵰之計。商鞅又頒佈法令,鼓勵開荒,只要是力所能及,不限土地數量,任由百姓耕種。這一政策實施數年後,秦國一舉成為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同時,秦國在經濟上有一大特色,就是統一度量衡制度。
秦國在戰國七雄中能異軍突起,標準化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兵器製造為例,統一度量衡後,有了標準的量器、容器,國家要打造一批兵器時,只要在設計圖中標明規格,如大小、重量、尺寸等,無論在全國的哪個工場打造,出來的兵器規格都是相同的。除了秦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這點。
後來秦國名相蔡澤高度評價商鞅的變法:“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這個評價,把商鞅經濟改革的成就排在軍事改革之前。
隨著秦國對外戰爭的節節勝利,國土面積的擴大與人口增加,秦國在經濟上取得壓倒性的優勢。秦國西吞巴蜀,東面則佔領大量魏、趙、韓、楚的土地,擁有更多的農業資源與耕作人口。在所佔地盤中,不少都是屬於經濟發達區。在其佔領地中,巴蜀是“天府之國”,鄢、郢是楚國首都地區,宜陽是南韓重鎮,安邑是魏國舊都等等,這些地盤歸入秦國,無疑助推其經濟的迅猛發展。
拋開開疆拓土不談,秦國經濟仍有許多可圈點之處。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秦國的農田水利工程。
除了鄭國主持開通的“鄭國渠”之外,秦國還興修了一個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這便是至今猶存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構思巧奪天工,堪稱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代表作。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改變了成都平原的面貌,超過三百萬畝的農田得到灌溉。在水災時,洩洪於外江,在旱災時,引導水流向內江,保障農業用水。長期以來困擾農業生產的水、旱災害,由此大大緩解。有了李冰的都江堰,巴蜀才能真正成為天府之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都江堰從修建到現在,歷時兩千多年,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生命力超越了時代,李冰父子早已長眠地下,而他們的偉大傑作,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都江堰見證了秦國的科技實力與強大的生產力,故而秦國能奪取天下,靠的不全是武力,更有武力之外的文化因素。
秦國水利的發達,與重農思想密不可分,“農”與“戰”的重要性是等同的,這也是商鞅變法中的一個基本思想。
秦在農業技術上的創新與發展也是可圈可點的。在《戰國策》一書中有如下一段話:“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列於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把秦國無敵歸結為四個方面:農業發達,水運發達,士卒強悍,政令嚴格。其中農業發達的象徵便是“牛田”,即大規模使用牛耕,農業生產力大大提高。另外,鐵製農具的使用也相當普遍。在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一書中,有幾篇專門論述農業的文章,基本上可視為當時農學的最高水平。在先秦,農業是最重要的經濟部分,哪個國家在農業上領先,就在經濟上領先於對方。
經濟實力支撐著秦國龐大的軍事開銷。在戰國晚期,秦與趙的長平之戰,秦與趙的邯鄲之戰都曠日持久,經年累月。遠離國門作戰的秦軍,對後勤補給的需求巨大,若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這種戰爭是不可想象的。另外,秦國對付東方諸國的另一法寶,便是以大量金錢搞間諜戰,秦國的情報部門之所以捷報頻傳,不但是效率高,也是因為財大氣粗。
-
5 # 大秦鐵鷹劍士
秦朝統一六國不僅僅是靠能征善戰的百萬秦軍,還有秦國極其豐厚的經濟基礎。打仗靠的就是錢和人,說白了就是經濟與軍隊,我們常常認為秦軍能征善戰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卻忽視了秦國強大的經濟基礎。秦國的經濟來源有三:其一、秦國民眾生產力高;其二、透過戰爭掠奪的六國財富;其三、秦國大商人的商業收入。
秦國地廣人稀,又處在當時較為偏僻的西部地區,因此歷史上秦國的經濟狀況並不好。商鞅入秦後開始主導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富國的手段主要有三點:鼓勵農耕、拆大家為小家、招募山東流民。商鞅廢出井田制,廢除奴隸的奴籍使之成為平民,並將全國土地按家庭人口數分給平民,鼓勵他們農耕,種地納糧多的家庭可以獲得國家賜於的爵位和相關福利。商鞅又將大家族拆成小家庭,比如四世同堂的一個大家族可以拆分成十戶人,成年男子必須與父母分家,適婚男女必須成家立戶、按戶口收稅則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以前秦國百姓是大家族聚居,國家收稅少很多還收不上來;後來商鞅的戶籍開革後,秦國戶口大增,人民生產積極性大增,每戶家庭總產值的1/15作為國家稅收,因此秦國變得有錢有糧了!
秦國的土地多而人民少,故變法後秦國從三晉、楚國招募了近三百萬人進入秦國從事農業生產,以此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秦國是變法最為徹底的一個國家,奴隸都成了平民,土地私有且可買賣,因此與秦國相鄰的韓、趙、魏、楚四國奴隸或者平民都大量遷入秦國成為秦華人。這也是為什麼秦孝公死後,六國都請求殺商君以謝天下,因為六國的民眾入秦後,六國的國民就少,這動了六國的根本利益,故他們請殺商君。
秦國有錢有糧有人後,就與列國相戰,秦國打仗的目的性十分強,那就是佔其地,化其民;如果沒有佔地則掠其財富,當然掠的都是官府的財富,並沒有殺平民或者搶掠平民。秦惠文時佔巴蜀二國,秦昭襄王時修都江堰將成都平原變成大糧倉。秦武王奪南韓宜陽,從此有了充足的鐵資源。白起攻佔楚國都城,取得又一個大糧倉;白起佔魏國熬倉,又取得一個大糧倉。列國打不贏秦國後,開始紛紛賄賂秦國,真金白銀、土地城池不斷的送給秦國,這使得秦國獲得了不少財富。秦國化地入秦的本事六國遠遠不及,經常是秦軍在前面攻城掠地,後面秦國官吏就接受新土地,開始變法安民。
最後一點則就是秦國在呂不韋主政後開始重視商業,咸陽成為天下最大的一個商品交易市場,商業經濟是十分的發達。當時咸陽、邯鄲、大梁、臨淄是華夏的幾個經濟中心城市,秦國出了寡婦清、烏氏倮兩位國際鉅商。寡婦清從事糧食、水銀貿易,其財富可敵國,秦國伐楚之戰時寡婦清舉族從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秦始皇還築了懷清檯祭奠這些女富豪。烏氏倮則與匈奴、戎狄交易,用中原的鹽鐵絲稠茶葉交換草原的牛羊馬匹,其財富亦不可計數!商業的發達自然也給秦國帶來了雄厚的財政收入。
-
6 # 蟻史為諫
秦朝能統一六國是幾代人的努力,連續不斷的發展使秦國空前強大。
統一六國“經濟,政治,軍事”的強大缺一不可,而大多數時候這三者的發展總是相輔相成的。
一,商鞅變法。秦孝公繼位後決心富國強兵重用衛鞅,變法內容包括廢井田,重農桑,獎勵軍功。
商鞅變法先是在人民心中建立一個概念“領導者是講信用的”,之後開始進行推行變法提高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在變法之前平民是很難有出人頭地機會的,軍功也基本是獎勵給氏族大夫。透過商鞅的變法使普通民眾擁有很多的機會,國內迅速富足起來。
商鞅的變法可以說是秦統一六國的第一次經濟基礎。
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遠交近攻軍事效果大於經濟利益,卻由於近攻的成果(佔領其他諸侯的土地和人口,掠奪他們的物資)反乳了秦國經濟。
三,司馬錯先控制巴蜀的策略。當時張儀建議先攻擊南韓,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會使秦國得到的只是強大的虛名,司馬錯建議先控制巴蜀作為日後進攻楚國的跳板。
更關鍵的是後來李冰在巴蜀修造了都江堰,鄭國修建了鄭國渠真正使巴蜀成為了秦國的糧倉;在秦統一六國的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供應60萬秦軍的軍糧)。
司馬錯控制巴蜀的策略,是秦統一六國最重要的經濟基礎。秦統一六國的程序中,經濟的富裕與軍事強大是相輔相成的。秦控制巴蜀,在巴蜀建立秦國的倉庫所以才有是秦軍在征戰六國時無後顧之憂;秦軍佔領他國大片土地大量遷徙秦華人民到楚地是為了鞏固統治也為後續的戰爭提供了大量的糧食。
總結:經濟基礎也許是一種發展理念,在秦國的法令完善秦華人民的勞動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後。秦國需要更多肥沃的土地發展生產;週而復始良性迴圈使的秦國越來越搶最終統一六國。
回覆列表
統一六國最大的根本是,首先滅掉西戎,消除了後方隱患,建立了當時最適合的社會制度,有效的限制了社會矛盾內部安定,使得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名將相同時遇到了名君,這是其他六國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