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hef

    此句出自梁啟超著《李鴻章傳》,可以翻譯為:

    史家評霍光曰不學無術。李鴻章亦曰不無術。(李鴻章24歲就考上了進士,他還這樣批評人家,我們這些人豈不跟目不識丁差不多了!)看過這本傳記之後,我感慨良多。

    一感慨有人能把文章寫得如此精妙,而且他還勤奮得很,人家李鴻章九月底才剛死,他梁啟超十一月中旬就把這部傳記寫出來了;二感慨成為一代偉人得需要多麼高的道業和造化,即便象李鴻章那樣一生勤奮不綴,也仍然無法突破先天不足帶給他的侷限性;三感慨自己的渺小和無知,本來就天份有限,還不知進取,且沉溺於小小情調,甚至於低階趣味,實在另人汗顏。

    李和梁分屬不同的政治派系,梁公《李鴻章傳》還是比較可信的。也可見梁對其還是相當敬重的。或許,維新派和洋務派還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呢。讀完這本書,對李鴻章可謂大有改觀。

    看完此書後,不禁為李扼腕嘆息。從鎮壓太平天國發家,之後又平了北方的捻亂,卓越的軍功足以光耀門楣,就像郭子儀一樣挽救了大唐。開辦洋務,風雲中外政壇四十餘年,風光無限啊。到1895年,七十好幾了,我倒情願他死了,這樣就不用揹負華人的詬罵了,相反,絕對是十九世紀的偉人。但如果這樣就不是李鴻章了。

    他的由盛而衰猶如大清的命運,李的衰亡史即為大清的衰亡史。他不如曾國藩,他的老師急流勇退,保住了一生的好名節。試想,李鴻章也功成名退了,當時中國還有誰可以頂替他的位置。我們詬罵他,可我們如果坐在那個位置上,能保證做得比他好嗎。人才匱乏,出了一個李鴻章,我們就應該謝天謝地了。沒有他,還指不定會是什麼樣子呢。

    大清的裱糊匠,縫縫補補而已,那時的人們不都是這麼做的嗎,他只是其中一個。興辦洋務,他比誰都渴望國家強大。簽署屈辱條約,沒有誰比他更撕心裂肺。書中有一情節讓我不禁落淚。十年前,李鴻章在天津傲慢的接見了伊藤博文,根本不放在眼裡。十年後卻在日本低聲下氣的與其簽訂了馬關條約。國內叫罵聲一片時,誰又能理會李當時的苦楚。

    在國內無一人之時,李鴻章站起來,獨自承擔了這一切(雖然他辦的不那麼好,可誰又保證辦的比他好呢),他應該受到尊敬,他是個英雄,至少他是內心強大,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羅列式的史實,很容易誤導我們在心裡將李鴻章一棍子打死,對此我向好幾年對其的誤解表示“懺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式奇幻和真正的奇幻,從細節到核心上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