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劇現行的角色行當可以分為生角、小生、花臉、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頭戲中較少外,其他各行當又因扮演不同型別的角色分成若干戲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鬚、花須、青須;花臉包括整個淨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別。每個戲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個,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 或稱作正生,一般扮演掛青、白、花三種鬍鬚的角色,其中還包括紅生。一般按穿著的不同袍服可分為官衣、水衣、解袍、靠馬、稻子、袍子、黃佈擺等不同戲路;此外還有員外戲、背時皇帝戲(扮演被迫退位的帝王)、死戲、瘋戲等特殊做派。其中的靠馬戲指扎靠路馬的武將戲。掛白鬚者如楊滾、黃忠,掛青須者如岳飛、馬超。祁劇比較重視功架和馬路,並有多種趟馬動作,表演時演員上身為騎者,下部狀坐騎。例如《楊滾教槍》中的“馬踏五營”的一段,楊滾在表演跑馬時,一手持刀,一手提靠,上下有節奏地擺動,儼然一副策馬疾馳的樣子;在表演退馬時,雙膝微蹲,雙足踮起,採取碎步後退的姿勢,臀部有節奏地扭動,活像馬屁股。這路戲的表演相當具有特色,演出十分火爆。褶子戲和袍子戲則均比較注重身法的變化。特別是在袍子戲中,一般要求袍子、羅帽、鬍鬚和手腳都能緊密配合,如《賣馬當鐧》一劇當中,秦瓊耍的七十二路鐧法,身法就特別繁重。在黃佈擺戲中扮演長者、鄉佬的一類角色時,大多為掛白鬚角色,要求唱、做、念並重,如《趕子雷打》中的張元秀。 一般飾演年輕姑娘和性格潑辣或具有風騷的婦女形象,前者形象諸如嚴婉玉、孫玉姣、楊排風等,後者諸如閻惜姣、潘金蓮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較多,一般要求演員輕盈嬌俏,動作幅度較大。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戲路,如閨閣戲、蟒袍戲、靠馬戲、背搭戲、悲淚戲等。閨閣戲又被稱作閨門旦戲,以小旦的扮演為主,例如《繡樓贈塔》中的陳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謝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緩。背褡戲則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環,亦以小旦飾演為主,人物性格則大都聰明活潑、調皮潑辣;也有少數幾齣穿背搭的戲由正旦扮演,如《趕春桃》中的雷氏。悲淚戲中多以唱功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香蓮、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叢臺別》中的陳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愛。此外還有一路小旦專工的笑耍戲,例如《桂枝寫狀》、《金蓮調叔》。《調叔》丫類戲,舊有“風流戲”之稱。 多扮演老年婦女。重戲不多,有“三出半老旦戲”之說,即《判雙釘》、《造八珍湯》、《浪子收屍》三出,《望兒樓》算半出。此外還有象《太君辭朝》、《仁宗認母》、《牛陴山》等劇,都為唱功戲。
祁劇現行的角色行當可以分為生角、小生、花臉、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頭戲中較少外,其他各行當又因扮演不同型別的角色分成若干戲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鬚、花須、青須;花臉包括整個淨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別。每個戲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個,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 或稱作正生,一般扮演掛青、白、花三種鬍鬚的角色,其中還包括紅生。一般按穿著的不同袍服可分為官衣、水衣、解袍、靠馬、稻子、袍子、黃佈擺等不同戲路;此外還有員外戲、背時皇帝戲(扮演被迫退位的帝王)、死戲、瘋戲等特殊做派。其中的靠馬戲指扎靠路馬的武將戲。掛白鬚者如楊滾、黃忠,掛青須者如岳飛、馬超。祁劇比較重視功架和馬路,並有多種趟馬動作,表演時演員上身為騎者,下部狀坐騎。例如《楊滾教槍》中的“馬踏五營”的一段,楊滾在表演跑馬時,一手持刀,一手提靠,上下有節奏地擺動,儼然一副策馬疾馳的樣子;在表演退馬時,雙膝微蹲,雙足踮起,採取碎步後退的姿勢,臀部有節奏地扭動,活像馬屁股。這路戲的表演相當具有特色,演出十分火爆。褶子戲和袍子戲則均比較注重身法的變化。特別是在袍子戲中,一般要求袍子、羅帽、鬍鬚和手腳都能緊密配合,如《賣馬當鐧》一劇當中,秦瓊耍的七十二路鐧法,身法就特別繁重。在黃佈擺戲中扮演長者、鄉佬的一類角色時,大多為掛白鬚角色,要求唱、做、念並重,如《趕子雷打》中的張元秀。 一般飾演年輕姑娘和性格潑辣或具有風騷的婦女形象,前者形象諸如嚴婉玉、孫玉姣、楊排風等,後者諸如閻惜姣、潘金蓮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較多,一般要求演員輕盈嬌俏,動作幅度較大。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戲路,如閨閣戲、蟒袍戲、靠馬戲、背搭戲、悲淚戲等。閨閣戲又被稱作閨門旦戲,以小旦的扮演為主,例如《繡樓贈塔》中的陳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謝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緩。背褡戲則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環,亦以小旦飾演為主,人物性格則大都聰明活潑、調皮潑辣;也有少數幾齣穿背搭的戲由正旦扮演,如《趕春桃》中的雷氏。悲淚戲中多以唱功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香蓮、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叢臺別》中的陳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愛。此外還有一路小旦專工的笑耍戲,例如《桂枝寫狀》、《金蓮調叔》。《調叔》丫類戲,舊有“風流戲”之稱。 多扮演老年婦女。重戲不多,有“三出半老旦戲”之說,即《判雙釘》、《造八珍湯》、《浪子收屍》三出,《望兒樓》算半出。此外還有象《太君辭朝》、《仁宗認母》、《牛陴山》等劇,都為唱功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