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爾茨堡的魚
-
2 # AAAET
恐龍並非是自然滅絕的,也不是什麼彗星造成的。而且恐龍滅絕有100萬多年的過程。在三疊紀早期出現了恐龍,這是地球歷史上最高大、最威猛的動物。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規模龐大的恐龍家族卻莫名其妙地滅絕了。恐龍之死被認為是一個“不解之謎”。幾乎是全世界的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都是圖解開這個謎底,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說,但都很難自圓其說。史前人曾經與恐龍同在,1955年,墨西哥考古工作者從地下發掘出了大批男人騎著恐龍和婦女們餵養小恐龍等形象的陶製品。已故美國曆史學家查爾斯哈普古德教授,曾經頂住了種種壓力,認真考察,這些人們無法解釋的雕像,他的這項研究得到了墨西哥當地阿坎巴羅警察局局長的大力支援,因此她的工作得到順利進行。這些雕塑作品顯然不是幾千年的奴隸們所為。因為恐龍早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就滅絕了,人類在那時候還沒有出世。這隻能說明地球的早期執導恐龍時代,地球上就有人類活動,這就是史前人類。毫無疑問,塑作品是史前人類留下的遺蹟,是他們曾經與恐龍共處的證明。1976年,美國地質學教授華爾本等人,在得克薩斯州的一段河床岩石上,發現了恐龍與人的腳印,而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滅絕的。顯然,這些腳印進一步證明了史前人曾經與恐龍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據此可以斷定:在地球歷史上,早在我們現代人類起源以前,在大約幾億年前,地球上就誕生了史前人類。史前人類曾經與恐龍同在,他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史前文明,留下了金屬工具、貨幣、航海、文化、建築工程等遺蹟。史前人與恐龍滅絕,從目前已經發現了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群、號稱“恐龍故鄉”的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恐龍化石群,以及在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發現的一些恐龍化石集中埋藏地的情況來看。如果對這些恐龍化石掩埋地做對比分析,就可以發現,恐龍屍體的掩埋有如下幾個方面特徵:(1)有些恐龍生前被集體屠殺,迅速地高壓深埋,掩埋恐龍的過程與山體岩石形成的過程同時進行,可見這個力量非常巨大科技手段非常之高。(2)有些化石群有單獨存在的恐龍殘肢,說明這裡不是殺死恐龍的第一“現場”,這些恐龍是在不同地方被殺死後“搬運”來的,既異地屠殺、同一地點掩埋。(3)在自然條件下,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無論如何是不會自行湊到一起的,但有些恐龍化石群顯示,恐龍們在被屠殺前,眾多的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不由自主地走向同一個屠殺場,這些恐龍顯然受到了外力驅動。(4)有些恐龍化石群顯示,為了儘可能多的處理和掩埋恐龍屍體,在也沒事,對恐龍屍體進行了有規律的擺放和排列,顯然非自然力所為。比如:黑龍江省嘉蔭縣“滿洲龍”的“恐龍家族墓地”。(5)有些恐龍化石含有超高的砷、鈾、銥、等劇毒或釋放性物質,說明苦參前輩進行了某種實驗或遭毒殺,而地球上根本沒有銥元素,鈾元素在地球表面也不單獨存在。(6)在一些恐龍化石群中,還發現了龜和鱷魚等史前動物化石,而龜和鱷魚至今仍然生活在地球上。充分說明恐龍的滅絕是“人為”的,是有選擇的,僅僅是滅絕了恐龍而已。(7)世界各地零散發現了一些單獨掩埋的恐龍長殘骸或恐龍殘肢化石,令人驚訝的是,有的恐龍頭部還留有圓圓的彈孔,經過測量,彈孔直徑為7.62mm,說明那些漏網的恐龍被單獨擊斃。而7.62mm口徑以我們人類目前使用的步槍、衝鋒槍等輕式武器這口徑完全一致。此外,單獨存放的恐龍彈孔化石已說明了恐龍的滅絕非自然力所為。(8)生物遺體必須具備高壓、低溫和迅速深埋等條件才能形成化石,恐龍的滅絕時間前後持續了幾百萬年,如果沒有外部力量的作用,地球表面必然屍骨遍野、自然風化,難以集中起來形成有規律的化石群。地球上發現了一些史前人類活動的遺蹟和恐龍滅絕過程中許多“人為”因素的客觀存在,說明了在幾億年前到6000多萬年前,地球歷史上就有人類活動,那就是史前人類。在恐龍時代,史前人類已經生活在地球上,或者說這是前人時代,正是恐龍滅絕的時期,史前人必然親眼目睹了恐龍滅絕的全過程,恐龍滅絕這個地球歷史上的大事變,必然和史前人類活動密切聯絡,甚至完全可以斷定恐龍滅絕就是史前人的傑作。史前人滅絕了恐龍,在掩埋恐龍時,對恐龍屍體進行了有規律地擺放,有些掩埋工作而與身體岩石的形成同時進行。反之,如果否定了史前人的存在,如果排除了史前人的參與,恐龍的滅絕是不可想象的。這個論述是完全徹底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了完全徹底的唯物主義,堅持了,完全徹底的可知論。恐龍的滅絕過程就是如此,這是史前人思維溝通告訴我信不信由大家。事實就是事實,我們現在人類的發展,不需要恐懼的發展,更不需要恐怖的原則。謝謝!
-
3 # 江蘇高考諮詢導師
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理論,過程還是挺複雜的,從一個沒人相信的假說,到被絕大部分科學家接受,可以看到一個科學“假設”是如何成為科學“理論”的過程。
古生物學家早就知道恐龍是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的,理由很簡單:白堊紀地層有恐龍化石,而接下來的第三紀就完全找不到化石。只是一直不清楚這個滅絕的原因和過程,當時的主流理論是恐龍種群滅絕的過程是緩慢的,持續時間至少數百萬年。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年輕的地磁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在義大利發現了一層薄薄的淡紅色粘土,正好在白堊紀和第三紀地層之間,叫做KT界限。沃爾特的爹老阿爾瓦雷斯是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核物理學家,幫他把樣本做了分析,結果發現其中的金屬銥含量居然超標300倍。後來他們又在世界各地採集KT樣本分析,結果發現銥的沉積是全球性的,有些地方含量高達500倍。全球性的銥沉積目前只有一種可能性:天外來客。於是爺倆提出一個假設: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或者彗星撞擊了地球,造成恐龍等大型動物的滅絕。
但是,那時候所有的科學家都不相信他們,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沒人願意正眼看一下他們的理論。這爺倆兒一個搞地磁的,一個搞核物理的,插手恐龍世界,基本上屬於“民科”。除了不是科班出身,他們還缺少一樣最重要的證據:撞擊現場。
1990年,證據出現了,一個原因不明的巨大圓形結構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奇克休留布發現了,寬195公里,深達50公里,年代正好對上——就是KT之間。於是,到1991年,忽然之間幾乎每個人都同意了恐龍撞擊滅絕說。
尤卡坦的小行星只有十公里大小,很難想象這麼個小東西居然會對一萬多公里的地球有那麼大的影響。直到全世界都親眼看到了真人秀: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了木星,威力之大令人瞠目結舌,一個小山大的碎片給木星造成的傷疤居然比地球還大。
證據充分了,全世界都接受了該理論。沒有這樣成邏輯鏈條的證據,假說永遠是假說,不會成為理論。跨學科沒關係,民科沒關係,用證據,資料說話就是科學。
-
4 # 徐德文科學頻道
這個事情最初是由一層大約6毫米厚的黏土引起的,這層黏土後來被稱為K-T界限,遍佈地球各處。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世界各地出土了那麼多恐龍化石,幾乎都在這層黏土下面的岩層裡,而上面的岩層裡幾乎沒有。
科學家們由此認識到,這層黏土可能和恐龍的滅絕大有關係。經過對這層黏土年齡的測定,發現它是6550萬年前沉積下來的,從而確定恐龍大約是在那個時候滅絕的。但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
此前就有很多科學家猜測恐龍滅絕是由小行星撞擊造成的,但無法找到證據來驗證。發現這層粘土的美國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將粘土送到加州伯克利實驗室進行檢測,發現裡面的銥含量超過正常值300多倍。我們知道,由於銥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大多沉入了地心,現在地殼裡的銥主要來自落到地球上的宇宙塵埃,銥含量非常少。
阿爾瓦雷斯於是斷定,6550萬年前一定發生了什麼異常事件,此後他們陸續對世界各地K-T界限的黏土進行檢測。結果表明,銥的沉積是世界性的,含量最高達平均水平的500倍,從而說明這一異常事件是全球性的,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有一顆地外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但小行星撞擊肯定有隕石坑,找不到隕石坑所有工作都是白做的。阿爾瓦雷斯用了十年的時間到處奔波,終於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找到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這個隕石坑直徑193公里,深度48公里,計算結果表明,這個坑是一顆直徑至少在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爆炸的規模約100萬億噸TNT當量。
此後在烏克蘭、北海、印度外海相繼發現了同一時期的隕石坑,再加上後來科學家們親眼目睹了蘇梅克-列維彗星分裂成21塊碎片撞擊木星的事件,這次天地大碰撞的細節也就呼之而出了:一顆小行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分裂成數塊撞擊到地球不同地方,最大的一塊直徑在十公里以上,撞擊地球尤卡坦半島形成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產生的塵埃佈滿全球,沉積下來形成了富含銥的K-T界限,全球陷入長達數年的核冬天,動植物大量死亡,恐龍因此拱手讓出了地球的霸主地位。
-
5 # 金童希瑞
恐龍沒有滅絕,但是白堊紀末期恐龍的集體死亡,與小行星撞擊有關。
1、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形成的隕石坑中央錐裡有恐龍實體化石。
2、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奈米二氧化矽導致大量恐龍窒息死亡(鳥類和兩棲類除外)。
以下是白堊紀隕石坑裡的恐龍實體化石:
回覆列表
是的,長久以來的猜測已經基本有定論了,就在最近幾年。
這裡提到的恐龍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白堊紀末期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導致了那一次物種大滅絕的發生?這個問題的答案曾經眾說紛紜,比如說火山活動、氣候變冷或變暖、海平面上升或下降,還有說缺氧的,而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假說是隕石撞擊說。
“隕石撞擊說”認為6600萬年前,直徑大約10公里的隕石,以比火箭還快幾倍的速度撞上了地球,位置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撞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摧毀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能量的10億多倍,這次撞擊造成了全球四分之三的物種滅絕,其中就包括了恐龍。
這些假說曾經誰也說服不了誰,直到一個關鍵證據出現。這個證據一出來,就以摧枯拉朽的方式終結了這場紛爭,它完美地證明了隕石撞擊說的正確性。最後,在2010年的時候,41位科學家聚在一起開會,會議的內容就是把隕石撞擊說由一個“假說”確立為明確的科學結論,就連那些曾經反對隕石撞擊說的科學家,都紛紛為隕石撞擊說站臺。
那麼這個如此強大,能讓眾多科學家信服的證據究竟是什麼?其實它就是—銥元素。銥,是地殼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我們平常認為已經夠稀有的“金”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是銥的40倍,可見銥多麼稀有。地球表面的銥元素主要來自宇宙塵埃的沉積,由於沉積是緩慢而且恆定的過程,所以銥在地層中的分佈也應該是比較均勻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在義大利、丹麥的幾個地方發現,這幾個地方的銥元素含量是它周圍土壤的幾十倍,最高可達160倍。而且科學家測量土壤的年齡後發現,這些銥元素幾乎都不約而同地分佈在白堊紀末期形成的黏土層中。遠超平均含量的銥元素,在白堊紀末期突然同時出現在地球上,這肯定不是巧合。科學家在排除了眾多解釋後,認為只有一個解釋是合理的,那就是隕石撞擊。因為銥元素在地表雖然稀少,但在隕石中含量卻比較高,只有隕石的撞擊才能讓這麼多的銥元素同時出現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這也成了隕石撞擊說成立的決定性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