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均十分重視教育,尤其科舉考試問世後,國家和朝廷的立足基礎就是教育與科舉取士。所以在政府機關中,管理一方教育、學校、科舉等相關事務的官員也變得重要起來,這些官員在明清兩代稱之為學政官,學政官的相關制度設定成為“學政官制”。下面我們就對學政官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並說幾個與學政官有關的歷史故事。

    泰州學政試院

    學政,全稱為“提督學政”,也稱為“學臺”、“學憲”、“學院”。明代時就已經在各省設定這一官職。明清時期的一些史料中將管理民政、司法的官員與學政並稱為“藩臬學”。雖然在地方上學政官和布政使、按察使等省級官員並列,但實際上學政與後者這些封疆大吏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學政雖然身在地方,卻不是“地方官”,而是天子親自委任和派遣前往地方上的“特派員”。學政官的職責是“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代表皇帝在各地為國家教育士人、管理學校、選拔人才。學政是地方教育官僚系統中的“老大”,除了料理教育、科舉等相關事務外,還肩負著督察各地學官的使命。一般而言學政在每省均為一人,官職地位僅次於軍政大員總督、巡撫。

    雲南學政考棚

    清代在很多制度上繼承和改造了明代制度。清朝保留了地方上學政官制的設定,並且對此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革。雍正年間正式恢復學政官,三年一任。一般學政官員都是從各部院侍郎(品階為從二品)、大理寺、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太僕寺(三品、四品)、翰林院修撰編修侍讀侍講(五品、六品)、科道官(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機構中任職者簡用。以上提到的官員們雖然從品階上而言有高有低參差不齊,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即參加了國家科舉考試中的“高等”測試後獲得“進士”身份。中國自隋唐時期科舉制興起以來,讀書應考者千千萬,但其中能夠鯉魚跳龍門獲得進士頭銜的真可謂是百裡挑一。所以明清時期能夠擔任學政官均被視作一種榮譽。

    清代有很多名人、名臣都曾在地方擔任學政的經歷。例如張之洞曾擔任湖北、四川學政,他在任上整頓考場、嚴肅紀律,大力打擊舞弊行為,獲得了朝野好評。紀曉嵐青年時期也在福建有做學政的經歷,閒暇時間寫就了不少文學作品。

    俞鴻圖

    還有一位學政卻不是因為做學政本身的業績出名,而是因其被處死的方式留下大名,此人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腰斬的河南學政俞鴻圖。雍正時期俞鴻圖督學福建,俞鴻圖本人操行較好。沒想到他的小妾與竟然對外收取賄賂,將考試題目外洩,鑄成大案。雍正皇帝得知後大怒,將俞鴻圖處以腰斬。俞鴻圖被腰斬後,由於上半身仍然沒有立即死去一息尚存之時,俞鴻圖在地上連寫了七個“慘”字,這才在難以想象的痛苦中閉上了雙眼。後來雍正皇帝聽聞此事,覺得太過殘忍,就廢止了此項極刑。可見,做地方上的學政官,一點兒不比總督、巡撫那些要員的擔子輕啊。

    參考資料:

    趙爾巽等:《清史稿》

    王慶成:《清代學政官制之變化》

    李自華:《試論雍正對學政制度的發展》

    王夏剛:《學政與清代學術》

  • 2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學政”一詞,源自《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冶建國之學政”。學政是掌管一省教育科舉的官員,也叫學臺、學院、學憲的,與巡撫、巡按屬同級別的官員。學政是“提督學政”的簡稱。如提督山東學政,提督湖北學政等,各省設一人,定期更換,一般是三年。如人稱“張香帥”的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就擔任過湖北、四川學政,張之洞後來官至兩廣、湖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在晚清也算是風雲人物。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學政是紀曉嵐,他提督福建學政。

    在清朝時期,學政是“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巡歷所至,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升其賢能者,斥其不師教者,凡有興革,會督、撫行之”。就是說,提督學政的職責是,巡察本省各地方書院的師資優劣、學生學習、在冊儒生的狀況;統籌管理本省科舉取士中的各類事務。

    學政一個職責很重而又權力很大的官職。 因為,學政是唯一守衛在科舉入仕,這華山一條路上的官員。而中國文化又提倡讀書人“學而優則仕”的理念,雖說,清代也有輸銀捐官入仕這條小路,不過,這是朝庭處於財政困難或比較腐敗之時,給商賈等有錢人開出的偏門小道。並不算主流大道,相比科舉取士之量,捐官量也不算多。因此,對天下讀書人來說,學政才是事關讀書人一生榮辱漲落的最重要的官員。也是決定國家選擇什麼樣人才的具體操盤手。

  • 3 # 伊耆角木

    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但級別更高。不過和其他地方官員不同,學政有其特殊性,不能由省內官員直接晉升,而必須由朝廷直接委派。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俗稱學臺。由朝廷委派前往各省,負責當地教育、科舉,同時督察本省學官和生員等日常的工作、學習情況。一任三年。品級多為正三品,有時也沒有固定品級,而根據官員在京品級而定。學官包括各級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等,都是官名,屬於學政下屬。學政與布政使、按察使同列,為各省最高長官巡撫之下三個最重要的官職,分管財政、刑罰監察、教育。

    生員俗稱秀才,包括廩生、增生、附生。初入學者即為附生,透過歲考可以上升。學政到任後第一年進行歲考,對各類生員進行重新劃定,優者獎、差者罰。要參加鄉試考取舉人就要先參加科試,科試合格後方可參加。歲考、鄉試都由學政巡迴各府、州、縣主持。清代一度兩試合一。透過科試可參加鄉試,鄉試主考有時由學政擔任,更多由朝廷委派更高階官員,各省學政也要負責各類工作。

    學政不同於其他官員可以在省內晉升,而是由朝廷直接委派。擔任學政的官員都是翰林出身,學識淵博。任期滿後回京另行安排新職務。由於京中翰林眾多,多在翰林院等處擔任清閒職務,沒有油水,另有一些翰林出為御史言官,更是清水衙門,所以如能委派為各地學差(不一定為學政,也可能為其他學官),則可大撈好處。另外,作為學政,可作為一省主考,則透過考試的學子都為學政門生,是一種莫大榮耀,以後學子們擔任官職也要拜會老師,不僅有送禮好處,更能形成關係網。所以學政一直是炙手可熱的美差。據說李鴻章官拜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位極人臣,但他常說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擔任過學差,沒有鐵桿門生故吏。可見學政職務之受重視。

  • 4 # 四十五度歷史

    科舉考試自從成立以來,中國曆朝歷代的政府都十分重視培養優秀人才。優秀人才的基礎就是教育制度,私人教育的發展功能根本替代不了公辦教育。政府機關在教育管理方面也顯得尤為重視,在明清時期“學政官制”就是專門負責地方教育的官員。

    學政全稱為“提督學政”。從明朝開始就在各省設定了這個關執,在地方上與當時的檢查室等省級官員並列。其他的政府官員在地方就是地方官,而提督學政不是。學政雖然身在地方,卻不是“地方官”。

    他們是由天子親自任命派遣到地方管理教育的官員,隸屬於中央。這些官員的職責就是代表皇帝來到地方為國家未來的政治機關培養儲備軍。包括了管理學校選拔人才教書育人等一系列的任務都在他們身上,地方教育官僚系統中的“老大”,他們除了掌管日常的教育事務之外,還肩負著檢查的職能。明清時期國家財政都會定期給地方學校撥款,作為教學啟動資金。提督學政督察各地學官的財政使用和考核情況。一般而言學政在每省均為一人,官職地位僅次於軍政大員總督、巡撫。

    清代在很多制度上繼承和改造了明代制度。清朝保留了地方上學政官制的設定,並且對此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革。雍正年間正式恢復學政官,三年一任。所以明清時期能夠擔任學政官均被視作一種榮譽。清代有很多名人、名臣都曾在地方擔任學政的經歷。例如張之洞曾擔任湖北、四川學政,他在任上整頓考場、嚴肅紀律,大力打擊舞弊行為,獲得了朝野好評。紀曉嵐青年時期也在福建有做學政的經歷,閒暇時間寫就了不少文學作品。

  • 5 # 聶作平

    學政是提督學政的簡稱,又稱為督學使者,學政使;民間稱為學臺,督學,大宗師。是清朝時由中央派往各省的主管教育的行政長官。

    表面看,比如四川學政,似乎相當於四川省教育廳廳長,其實不然。由於中國封建社會對教育,尤其是科舉的重視,主管一省教育的學政也因而水漲船高。

    首先,學政是由中央派出的,這些學政都是進士出身,也就是所謂的正途。一般是在京擔任各部侍郎,或是京堂、翰林、科道,大多的級別已是副部;

    第二,各省的一把手是總督或巡撫。但不論學政本身在中央擔任的級別如何,做了學政後,他的禮節與督撫相等,平起平坐。

    第三,學政並不向各省的一把手負責,而是直接向中央負責。

    學政的任期為三年,在任期間,他主要掌管生員的考課,黜陟,並按期到所轄的各府、州視察。

    清朝末年,提督學政改稱提學使。

  • 6 # 歷史簡單說

    清代的學政,全稱是提督學政,俗稱學臺,另外類似這樣簡稱的,還有總督叫制臺,巡撫叫撫臺,布政使叫藩臺,按察使叫臬臺,道員叫道臺,另外還有提督叫提臺,總兵叫鎮臺,副將叫協臺。

    我們知道在每個省裡面,最高的是巡撫,負責一省的軍事,從二品,下面有管內政的布政使,從二品,還有管刑律的按察使,正三品,而學政就是負責教育還有科舉考試的官員,那這個學政是多少品呢?

    按道理說,應該至少和按察使平級,是個正三品吧,但其實,學政的品級不確定,因為這個職位並不是地方官,不是固定的地方職位,而是由皇帝委派到各省的官員,這一點,有點像最開始的刺史、巡撫,只是他們只管教育這一塊而已。

    那一般什麼人會做為學政呢?簡單的來說,這個人必須是兩榜進士,那什麼叫兩榜進士呢,舉人榜叫乙榜,進士榜叫甲榜,兩榜進士說白了,就是必須是進士出身,這個也容易理解,進士都是科舉考試出來的,讓他們負責教育與科舉,很合適。

    那進士出身的人就多了,而且職位有高低,比較高的比如有從二品的六部侍郎,還有來自像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的三四品的官員,另外還有六部正五品的郎中,還有正五品的六科給事中,還有來自翰林院的五六品的編修或者侍講。

    學政為多少品,就得看他們原來是多少品的,所以五六品的學政也有,從二品的學政也有,地位差不多次於巡撫,而高於布政使和按察使,畢竟是皇帝派過來的嘛,另外三年一任。

    學政,每省置一名,學政辦公的地點叫做提督學院,清代比較出名的學政,比如有張之洞擔任過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紀曉嵐擔任過福建學政。

  • 7 # 四川達州人

    學政,就是一省掌管文教、科舉的官員。最初是道臺銜,而道本身級別不定,乾隆時期道才確定為正四品。

    學政不屬於地方官,由中央派遣。所以學政本身沒有級別,以原官員級別為準。大體上,派遣官員有正二品侍郎,乃至正五品郎中,所以學政最低正五品,最高正二品。

    選拔學政,必須是兩榜進士,也就是一甲與二甲進士,其餘人等哪怕三甲進士也不能擔任這個官職。比如紅樓夢中,賈政以一個從五品員外郎擔任學政就笑死了讀者,也是作者故意洗刷秀才都沒有考中的賈政。這樣的官員怎麼主持一省院試選秀才?

    學政因身份清貴,通常受巡撫管轄,但列位從二品布政使之上,哪怕正五品郎中也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是什麼意思?